归途
姥姥过世,踏上回山西的道路!
从1999年7月上大学开始离家,至今17年的时间。从太原回长治,从沈阳回长治,从青岛回长治,最开始是一个人往往返返,后来有了老公,宝贝长大,三人成行。所有的返程,这次心理最坦然,放下了诸多不切实际和没有意义的想法。我带上了给友人的礼物,但不再考虑对方的反应,我的心意表达完毕就可以。我不再为自己触之不到的未来过度担忧,坦然的接受周遭的一切并期待不可预知的未来。离家17年的时间,我带着洗礼过后的灵魂,回到我生活的起点,一个小镇、小村,送别亡灵。
行程分为两段,前一段,从青岛到长治,后一段,从长治回到小村。多年城市、乡村的变化,让我几乎找不到成长的足迹,用脑子将其还原,这就是我成长的地方。
菜家庄还是老样子,原本泥泞的小路修整成了一米宽的水泥路,原本破旧的门头也经过了翻修。很远能就看到家门口搭的灵堂,远远的,看到了妈妈。周边满是花圈,姥姥的遗像略带哭相,触动我的泪腺神经。上香、跪拜,泪已经止不住。
姥姥是位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家务也做的甚不得力,但是对晚辈保留着最原始和没有原则的疼爱。在农村的家庭里,一没有经济来源,二家务也不给力,可以想象,孩子的尊重也甚至有限。尽管外公离世,给老人留下了足够生活的资金,但后来的十几年,生活的却甚至艰苦,尤其是病重卧床后,更是艰难,所以离开未免是一种解脱。
中午抵达后,开始漫无目的的等待。农村风俗甚多,穿什么、拿什么诸多讲究,这些超出我的认知范围,所以静静等待,看着老人们忙乎。
晚上有闹丧,妈妈虽是长女,在长子长媳主事的风俗里,也要听从安排。整个场面人多,也没有统一调度。家里的三代人零零散散的出现在各个角落。闹丧的时候,我陪在妈妈身边,做在姥姥的棺材前,这是距离姥姥最近的距离,听妈哭诉姥姥临终前的不易。这是妈妈最后能够为姥姥痛快哭的时候,所以,并未拦她,由着她发泄。闹丧的人走了,进入了子时,周边逐渐安静,重孝的人也逐渐聚集在姥姥的灵堂,大舅、二舅、阳*、慧*、小舅妈等等。或许是喜丧、或许是大家对姥姥的过世早有心理预期、或许是整个丧事过程比较长,所以,守灵的过程并没有过多悲痛的氛围。大舅坚持再守一夜,妈妈重孝也要守夜,我等小辈回去歇息,次日发丧。
次日,发丧开始。队伍绕村一圈,最前面乐队,花圈队。家中男丁拖着材上麻绳往前走,女眷跟在材后,外亲、孩子跟在队伍的最后。年纪大的人按农村的风俗哭唱着,带动了整个送丧队伍的悲痛情绪。队伍动身的那一瞬间,我瞥见了大舅难以自抑的悲痛,心底一阵酸楚。在自家媳妇强势当家的情况下,他有自身的无奈。刚出村子,小舅妈差点哭晕过去,众人围过去帮衬。她更多哭的是自己的命运多牟,顶着诸多压力嫁给小舅,没曾想两个孩子还不成人,小舅自己作孽弄进了监牢。再想到姥姥临终前不愿闭眼,想见小舅一面,更是难受。搀扶着妈妈,跟着队伍走了。
墓地离村子并不远,终于来到了外公安息之地。外公的离世,是我心中难以释怀的沉重,因为自己的不懂事,分不清轻重,没有见到外公最后一面。外公照顾了我多年,我能清楚的记着外公的重负、隐忍、不动声色给予的关爱。但是,当我在社会立足,未及给外公一丝的回报,老人家就撒手人寰。所以,不止一次,每每梦及外公,痛哭至醒。这次,终于亲眼看到外公安息之处。外公,我来看您了。
众人协力,姥姥入土为安,与外公合葬。坟两旁是四颗高大的松树,经过十几年,长的甚是茂盛。那是二舅和小舅妈种下的善因。
回村,众人陆续踏上归途。外公的遗像上布满灰尘,找了布子擦拭干净,叫来女儿、侄儿,给太老爷像前磕了四个头。我们也开始准备返程。
两个小时从村子赶往长治,六个小时从长治赶往济南,两个半小时从济南赶往青岛。四棵松树屹立在哪里,是一个记号,让我可以找到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一个足以让我无论走多远
都想着要回来的理由。
我们虽然离开,留下的人继续生活。大舅继续面对无法掌控家庭局面的无奈,二舅面对一个离异带女、一个重病缠身两个女儿的重负,小舅在牢中不知何况留给家庭的伤害,这一切,继续上演,何时能有转机不可预知。爸爸继续固执着、用自有的方式关爱着我们,弟弟继续用与年龄不相称的方式生活着,弟媳继续奋斗、包容并生活着。这一切真实存在着,不管多闹剧,不都会改变他们与我有着息息相关的血液渊源。所以,我逐渐平和、并微笑着面对这一切。这就是生活——残缺、不完美,但坦然接受,并仍然希望着。
从1999年7月上大学开始离家,至今17年的时间。从太原回长治,从沈阳回长治,从青岛回长治,最开始是一个人往往返返,后来有了老公,宝贝长大,三人成行。所有的返程,这次心理最坦然,放下了诸多不切实际和没有意义的想法。我带上了给友人的礼物,但不再考虑对方的反应,我的心意表达完毕就可以。我不再为自己触之不到的未来过度担忧,坦然的接受周遭的一切并期待不可预知的未来。离家17年的时间,我带着洗礼过后的灵魂,回到我生活的起点,一个小镇、小村,送别亡灵。
行程分为两段,前一段,从青岛到长治,后一段,从长治回到小村。多年城市、乡村的变化,让我几乎找不到成长的足迹,用脑子将其还原,这就是我成长的地方。
菜家庄还是老样子,原本泥泞的小路修整成了一米宽的水泥路,原本破旧的门头也经过了翻修。很远能就看到家门口搭的灵堂,远远的,看到了妈妈。周边满是花圈,姥姥的遗像略带哭相,触动我的泪腺神经。上香、跪拜,泪已经止不住。
姥姥是位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家务也做的甚不得力,但是对晚辈保留着最原始和没有原则的疼爱。在农村的家庭里,一没有经济来源,二家务也不给力,可以想象,孩子的尊重也甚至有限。尽管外公离世,给老人留下了足够生活的资金,但后来的十几年,生活的却甚至艰苦,尤其是病重卧床后,更是艰难,所以离开未免是一种解脱。
中午抵达后,开始漫无目的的等待。农村风俗甚多,穿什么、拿什么诸多讲究,这些超出我的认知范围,所以静静等待,看着老人们忙乎。
晚上有闹丧,妈妈虽是长女,在长子长媳主事的风俗里,也要听从安排。整个场面人多,也没有统一调度。家里的三代人零零散散的出现在各个角落。闹丧的时候,我陪在妈妈身边,做在姥姥的棺材前,这是距离姥姥最近的距离,听妈哭诉姥姥临终前的不易。这是妈妈最后能够为姥姥痛快哭的时候,所以,并未拦她,由着她发泄。闹丧的人走了,进入了子时,周边逐渐安静,重孝的人也逐渐聚集在姥姥的灵堂,大舅、二舅、阳*、慧*、小舅妈等等。或许是喜丧、或许是大家对姥姥的过世早有心理预期、或许是整个丧事过程比较长,所以,守灵的过程并没有过多悲痛的氛围。大舅坚持再守一夜,妈妈重孝也要守夜,我等小辈回去歇息,次日发丧。
次日,发丧开始。队伍绕村一圈,最前面乐队,花圈队。家中男丁拖着材上麻绳往前走,女眷跟在材后,外亲、孩子跟在队伍的最后。年纪大的人按农村的风俗哭唱着,带动了整个送丧队伍的悲痛情绪。队伍动身的那一瞬间,我瞥见了大舅难以自抑的悲痛,心底一阵酸楚。在自家媳妇强势当家的情况下,他有自身的无奈。刚出村子,小舅妈差点哭晕过去,众人围过去帮衬。她更多哭的是自己的命运多牟,顶着诸多压力嫁给小舅,没曾想两个孩子还不成人,小舅自己作孽弄进了监牢。再想到姥姥临终前不愿闭眼,想见小舅一面,更是难受。搀扶着妈妈,跟着队伍走了。
墓地离村子并不远,终于来到了外公安息之地。外公的离世,是我心中难以释怀的沉重,因为自己的不懂事,分不清轻重,没有见到外公最后一面。外公照顾了我多年,我能清楚的记着外公的重负、隐忍、不动声色给予的关爱。但是,当我在社会立足,未及给外公一丝的回报,老人家就撒手人寰。所以,不止一次,每每梦及外公,痛哭至醒。这次,终于亲眼看到外公安息之处。外公,我来看您了。
众人协力,姥姥入土为安,与外公合葬。坟两旁是四颗高大的松树,经过十几年,长的甚是茂盛。那是二舅和小舅妈种下的善因。
回村,众人陆续踏上归途。外公的遗像上布满灰尘,找了布子擦拭干净,叫来女儿、侄儿,给太老爷像前磕了四个头。我们也开始准备返程。
两个小时从村子赶往长治,六个小时从长治赶往济南,两个半小时从济南赶往青岛。四棵松树屹立在哪里,是一个记号,让我可以找到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一个足以让我无论走多远
都想着要回来的理由。
我们虽然离开,留下的人继续生活。大舅继续面对无法掌控家庭局面的无奈,二舅面对一个离异带女、一个重病缠身两个女儿的重负,小舅在牢中不知何况留给家庭的伤害,这一切,继续上演,何时能有转机不可预知。爸爸继续固执着、用自有的方式关爱着我们,弟弟继续用与年龄不相称的方式生活着,弟媳继续奋斗、包容并生活着。这一切真实存在着,不管多闹剧,不都会改变他们与我有着息息相关的血液渊源。所以,我逐渐平和、并微笑着面对这一切。这就是生活——残缺、不完美,但坦然接受,并仍然希望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