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课堂给我们的启示:“撒手掌柜式”的老师(案例4)
印州学术高中的“机器人”课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我们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看见两位学生弯着腰在调试机器人。教室里还有6名学生和1位大胡子老师。学生们两两配对地讨论或操作着,与我们轻轻招呼后,便又沉浸于他们的兴趣中。只有这位大胡子老师闲着,自在地走动。于是,我们上前与他搭讪。他告诉我们,这两个星期,学生每天都过来摆弄鼓捣四个小时。学生们两人一组,但不同小组的任务不一定相同。门口的孩子是在测试感应控制装置,让机器人沿着地面的色块的分界线前进:
看着忙碌的学生和自在的老师,丝毫没有课堂的情景。
于是一位校长问:“您的课程我们很感兴趣,但您是怎样上课的呢?”
大胡子老师回答说:“我只告诉孩子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关于知识的背景学习,二是动手做,三是测试。”
我们忍不住追问:“那学生又是怎样进行知识学习的呢?”
大胡子老师说:“我们给每位学生都配发了一套资料,还有录像,学生自己课余学,有问题欢迎他们来问。”“其实八位学生的基础与进度都不同,我没办法统一教。好在他们都有兴趣,自己钻研看懂应该没有问题”他又补充了一句。
天下哪有这样的“撒手掌柜式”的老师。课程完全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完全是学生的探索实验。要你老师干什么?也许很多同志对这位老师的“授课作风”颇不感冒,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如果我们的老师也是这样“出工不出力”,还不被校长、家长炒了鱿鱼?
其实,玄妙就玄妙在老师的撒手。因为老师的撒手,才有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性。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都要通过课堂语言来体现。这位老师在编制“机器人自学讲义”时就已把自己对学生的自学引导渗透在其中。
回到国内,听一位专家介绍美国的Flipped Class(一译为“翻转课堂”)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是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后巩固练习。而那些先行的美国老师已在探索让学生课前自学知识,课堂上进行操作、讨论、练习,以解决自学中遗留的疑惑与问题。原来“先学后教”还有“国际版”。
我们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看见两位学生弯着腰在调试机器人。教室里还有6名学生和1位大胡子老师。学生们两两配对地讨论或操作着,与我们轻轻招呼后,便又沉浸于他们的兴趣中。只有这位大胡子老师闲着,自在地走动。于是,我们上前与他搭讪。他告诉我们,这两个星期,学生每天都过来摆弄鼓捣四个小时。学生们两人一组,但不同小组的任务不一定相同。门口的孩子是在测试感应控制装置,让机器人沿着地面的色块的分界线前进:
看着忙碌的学生和自在的老师,丝毫没有课堂的情景。
于是一位校长问:“您的课程我们很感兴趣,但您是怎样上课的呢?”
大胡子老师回答说:“我只告诉孩子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关于知识的背景学习,二是动手做,三是测试。”
我们忍不住追问:“那学生又是怎样进行知识学习的呢?”
大胡子老师说:“我们给每位学生都配发了一套资料,还有录像,学生自己课余学,有问题欢迎他们来问。”“其实八位学生的基础与进度都不同,我没办法统一教。好在他们都有兴趣,自己钻研看懂应该没有问题”他又补充了一句。
天下哪有这样的“撒手掌柜式”的老师。课程完全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完全是学生的探索实验。要你老师干什么?也许很多同志对这位老师的“授课作风”颇不感冒,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如果我们的老师也是这样“出工不出力”,还不被校长、家长炒了鱿鱼?
其实,玄妙就玄妙在老师的撒手。因为老师的撒手,才有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性。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都要通过课堂语言来体现。这位老师在编制“机器人自学讲义”时就已把自己对学生的自学引导渗透在其中。
回到国内,听一位专家介绍美国的Flipped Class(一译为“翻转课堂”)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是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后巩固练习。而那些先行的美国老师已在探索让学生课前自学知识,课堂上进行操作、讨论、练习,以解决自学中遗留的疑惑与问题。原来“先学后教”还有“国际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