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滚床单包粽子”的逻辑何在?
6月10日,一组杭州某游乐园数十对大学生情侣在端午节穿戴棕色裙子、滚棕色床单宣誓爱情的照片流传网络,“亵渎传统文化“的批判声也及时出现。大学生表达恩爱本身司空见惯,哪怕滚"喜糖糖纸"都不会引起舆论的普遍批判,问题的焦点便在于利用传统文化意味强烈的"粽叶""粽子“来作为年轻人时尚爱情表达的载体是否合适。
在批判大学生们的这种行为时,我们是把这种娱乐化的活动与传统节日放在对立面上。似乎传统节日应该是古朴热闹,其乐融融的,这种个性化的表达不符合节日的传统氛围。
但如果这是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用给对方包粽子这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爱意,那就很符合节日的氛围了。二者的区别便在于对待“粽子”的态度上。前者(游乐园)只把粽子当做一个噱头,借机传统文化来推销自己的娱乐消费。后者是在粽子上寄托了自己的纯真感情。其被批判的根源恐怕还是在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完全漠视以及对传统文化商机的肤浅演绎。再换一个方面想,如果游乐园打出的旗号是”端午节一起包粽子“,那便能够契合节日内涵,同时也能达到商业目的(尽管效果难测)。
由此可见,其之所以如此争议,不是因为有娱乐,而是因为其极致夸大了娱乐的噱头,而完全曲解了传统节日的内涵。这种在文化节日上突进式推行娱乐化商业的行为势必会引发人们在心理上的巨大反差,从而引发“亵渎传统文化”的感慨。
但问题所在,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方面。传统节日向商业化进军,似乎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抵制传统文化商业化的观点表达中,“节日的文化内涵”是最常出现的一个词组。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在我们想到传统节日时,往往更多的是它们的习俗。例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踏青插柳;中秋节是赏月亮吃月饼;端午节是吃粽子赛龙舟。这是节日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但似乎没有节日的氛围,便也谈不上节日的内涵。 不过,春节倒是一个很好的反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说出它的内涵:阖家团聚、辞旧迎新、祭神祭祖等;这是因为春节是节日氛围保留最好的一个节日,而它的很多内涵也符合时代的需要。 但其它节日便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逐渐转型中,很多应农时、应农事的节日便失去了原本培育它们的土壤。 在节日=放假(好一点的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春节除外)的观念里,折射出的是现代社会已经很难让人体会到纯正的节日氛围,单纯的了解而不加体验,则更无从体会节日内涵。 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化内涵的缺失正是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所在。而面对这种危机,我们似乎只能泛泛地给出“结合时代特点,通过一些新鲜的形式,使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的反击。 既然传统节日的形成本来便与当时人们生活的情形与需要所契合,那么在失去根基的情况下逐渐黯淡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只不过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总有一种情结,即无法完全照搬,但又不忍抛弃,带着由衷的温情与感念,却也有着无可奈何的麻木与慨叹。
但在有情结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冷血的现实。我想,尽管“滚床单包粽子”的方式太过肤浅激进,但也不失为一种对传统节日创新的一种尝试,在传统文化无可避免的商业化浪潮中,我们或许可以少一些抱怨,多一点宽容, 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想坚守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其消极地等待,不如顺迎时势,创造新的需求,让传统节日也成为时代庆祝的节日。
在批判大学生们的这种行为时,我们是把这种娱乐化的活动与传统节日放在对立面上。似乎传统节日应该是古朴热闹,其乐融融的,这种个性化的表达不符合节日的传统氛围。
但如果这是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用给对方包粽子这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爱意,那就很符合节日的氛围了。二者的区别便在于对待“粽子”的态度上。前者(游乐园)只把粽子当做一个噱头,借机传统文化来推销自己的娱乐消费。后者是在粽子上寄托了自己的纯真感情。其被批判的根源恐怕还是在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完全漠视以及对传统文化商机的肤浅演绎。再换一个方面想,如果游乐园打出的旗号是”端午节一起包粽子“,那便能够契合节日内涵,同时也能达到商业目的(尽管效果难测)。
由此可见,其之所以如此争议,不是因为有娱乐,而是因为其极致夸大了娱乐的噱头,而完全曲解了传统节日的内涵。这种在文化节日上突进式推行娱乐化商业的行为势必会引发人们在心理上的巨大反差,从而引发“亵渎传统文化”的感慨。
但问题所在,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方面。传统节日向商业化进军,似乎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抵制传统文化商业化的观点表达中,“节日的文化内涵”是最常出现的一个词组。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在我们想到传统节日时,往往更多的是它们的习俗。例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踏青插柳;中秋节是赏月亮吃月饼;端午节是吃粽子赛龙舟。这是节日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但似乎没有节日的氛围,便也谈不上节日的内涵。 不过,春节倒是一个很好的反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说出它的内涵:阖家团聚、辞旧迎新、祭神祭祖等;这是因为春节是节日氛围保留最好的一个节日,而它的很多内涵也符合时代的需要。 但其它节日便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逐渐转型中,很多应农时、应农事的节日便失去了原本培育它们的土壤。 在节日=放假(好一点的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春节除外)的观念里,折射出的是现代社会已经很难让人体会到纯正的节日氛围,单纯的了解而不加体验,则更无从体会节日内涵。 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化内涵的缺失正是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所在。而面对这种危机,我们似乎只能泛泛地给出“结合时代特点,通过一些新鲜的形式,使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的反击。 既然传统节日的形成本来便与当时人们生活的情形与需要所契合,那么在失去根基的情况下逐渐黯淡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只不过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总有一种情结,即无法完全照搬,但又不忍抛弃,带着由衷的温情与感念,却也有着无可奈何的麻木与慨叹。
但在有情结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冷血的现实。我想,尽管“滚床单包粽子”的方式太过肤浅激进,但也不失为一种对传统节日创新的一种尝试,在传统文化无可避免的商业化浪潮中,我们或许可以少一些抱怨,多一点宽容, 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想坚守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其消极地等待,不如顺迎时势,创造新的需求,让传统节日也成为时代庆祝的节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