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 ,以茶养廉,法治小组邀您共品港湾“廉政下午茶”
![]() |
今年5月,咱们关出台了《港湾海关廉政下午茶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廉政下午茶”这一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形式正式诞生。它不仅是关党组与广大关警员间沟通交流的有益途径,更是关领导了解关情,接受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具体形式,是今年咱们关创建“清廉港湾”廉政文化品牌的一大亮点。
那么,为什么搞廉政文化建设要和“茶”结缘呢?静静地品一壶茶,真的可以养廉么?今天法治小组就和各位聊一聊以茶养廉的话题。
![]() |
作为东方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其性格像茶,清醒、理智、柔韧、执着持久,强调人际清淡。而对于日常生活,许多文人雅士强调简单、简化,反对铺张浪费,而茶也被用在其中。例如“粗茶淡饭”一词,是被用于形容生活简朴的例子:宋朝的黄庭坚《四休导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对于高层社会的政治领导人来说,则用“茶”来强调清正廉洁、以茶养廉,那么,茶被用于倡导廉洁的说法来源于什么年代呢?
《茶经》和《晋书》都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东晋时,陆纳任吴兴太守,将军谢安到访,陆纳侄子陆椒见叔叔无所准备,便准备了一桌酒席。可是陆纳仅以几盘果品和茶水招待。陆椒怕慢怠了贵客,忙命人把早已备下的酒席搬上。客人走后,陆纳却大怒。为什么呢?原来陆纳的父亲陆玩以蔑视权贵著称,号称“雅量宏远”,虽登公辅,而交友多布衣。可见,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高简慢,而是要表示提倡节俭。不仅陆纳倡导“以茶养廉”,桓温也主张节俭,以茶代酒。这就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的“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说法的最早的由来。
![]() |
古人为何把茶提到如此高度?这完全得益于“茶者,廉也”!
茶之性,俭也: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待客以礼,清茶一杯,俭而不奢,乃茶事之基本内涵。茶之味,甘也:叶苦味甘、啜苦咽甘、苦尽甘来,是“茶中滋味”,又何尝不是人生滋味。茶之本,洁也:“嫩芽清风骨,玉液净心身”,水乃茶之“挚友”,泡茶以清净无污和砂滤慢流的泉水为上,唐代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说“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茶质本洁,不与污水为伍。茶之道,精也:从采茶、制茶、鉴茶,到茶具的选择、煎煮的火候、品饮的技艺,都要求精益求精,无不体现“认真”二字。
![]() |
茶之行,雅也:茶叶或扁或尖、或曲或直,在杯中或浮或沉、或上或下,似轻歌曼舞,其形优美,其行高雅,令人情逸意舒、心旷神怡。茶之功,醒也:饮茶可醒神去燥、醒身去毒、醒酒去昏,令人有力、“悦志”,有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茶之境,静也:茶禅一味、“心注一境”,平心静气、淡定从容,方可悟出茶中真味,正可谓闹者饮酒、静中品茶。茶之魂,和也:茶树生于高山云雾之中,取天地之灵气,作为“自然灵长”的人类,品茶乃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活动,体现的是身心与自然的和谐,“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会友、以茶示礼,其情浓浓,其意融融。
![]() |
“人生当如茶,清廉胜浮华”。
“以茶养廉”一直是君子优良的廉洁传统。闹者饮酒、静中品茶。“身处高山铸高格、身如清水留清香”、“一杯清茶问今古,两袖清风为苍生”、“茗溢芳醇满天地,人修廉洁和乾坤”、“历尽艰辛成极品,自甘恬淡散清香”、“广纳灵气香更远,博采精华品自高”、“茶香淡雅蜕杂念,心地无私扬清风”、“唯有知音可论事,从来佳茗能清心”、“清风漫山簇锦绣,翠绿遍野溢新香”、“粗茶淡饭口有味,遵纪守法梦不惊”、“溪山孕茗嫩如玉,云雾润叶暗自香”……等都是世人品茶中所悟的廉洁格言和警句。茶为国饮,廉为人本。奢而不俭之人、污而不洁之人、粗而不精之人、昏而不醒之人、躁而不静之人、狂而不和之人,难为廉者。
![]() |
因此我们说,“以茶养廉”值得倡导,饮茶不仅提神、解渴,且能产生培养精神情操的社会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茶不仅能清神明目,养体怡情,还有反奢防腐之能,值得提倡。根据媒体的报道,杭州纪委曾参照香港廉政公署约喝咖啡的做法,在茶馆内设立专门和干部喝茶“谈话点”包间,以建立廉政谈话制度。这与我关廉政下午茶制度不谋而合,均是自古代官员倡导的“以茶养廉”的具体应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