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选】为什么香港、台湾电影都与上海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奚米艺术学院
为什么香港、台湾电影都与上海电影有着不解之缘?
作者:周**
1、说到香港、台湾电影与上海电影的缘分,就不得不说三者之间的构成关系,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和内地电影共同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华语电影,而内地电影在早期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阵营则是在上海,三者都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电影。
2、早期的上海电影跟香港电影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叫本杰明 布拉斯基的美国人身上,本杰明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亚细亚影戏公司,这家亚细亚影戏公司,是中国最早的外商投资的制片机构,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等组织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演员等工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而亚细亚影戏公司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是在1913年,布拉斯基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途经香港的时候遇到了“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偶然的促成了香港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名字叫《庄子试妻》。这部电影由黎民伟编剧,由黎北海导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郑正秋张石川的“难妻”和黎民伟黎北海的“试妻”,在某种意义上讲“本是同根生”。
3、还有一点可以说明其渊源的是现如今香港的很多电影从业者的家世家族与早期上海电影都有渊源。例如:香港当红女星黎姿的祖父正是黎民伟,而黎民伟的儿子黎铿,是黎姿的伯父,黎铿是上海电影著名的童星,曾在经典电影《神女》中饰演阮玲玉的儿子,与阮玲玉配合默契,表演天分极高。再比如洪金宝,其祖父洪济是老上海滩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其祖母钱似莺则是1920年代的上海影星,人称“中国第一女侠”。洪济的哥哥洪深,是我国第一位留美专门学习戏剧电影艺术的专业人士,早点主持的“上海戏剧社”是中国早期最有影响的话剧团体,由他编剧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4、早期上海电影最重要的电影公司之一,联华影业公司,也跟“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有关系。黎民伟在香港成立了民新影业公司,在1925年搬迁公司至上海,1930年黎民伟将民新公司和罗明佑的华北公司,和吴性栽的大中华百合公司,和单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合并组建了联华影业公司,这家公司的宗旨是: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联华影业的出现把陷入过度商业化的电影娱乐业带向了“更新,复兴,改造”的崛起之路,可见其影响之大。
5、后来称霸香港的邵氏电影的起源也是在上海,其创办人邵醉翁在1925年创办天一公司,这家电影公司喜欢从中国传统文化取材,深受观众喜爱,造成了上海电影当时明星联华天一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天一公司部分南迁香港,至1950年全部转移至香港,并请邵逸夫主持公司业务。
6、政局动荡使得很多上海电影届的优秀人才撤退香港,例如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人,他们在香港拍摄了一系列抗战题材的电影,树立了香港电影爱国主义的传统。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朱石麟,邵醉翁先后来到香港。新中国成立前夕,蔡楚生,欧阳予倩,史东山,柯灵等也纷纷来到香港。
7、新中国成立之后,内地的电影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体系中,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全面干预电影业的生产经营,进入全面国有的时代,但是一批从上海南迁香港的电影人却把上海电影业的娱乐传统带到了香港,对日后香港电影在80年代的黄金时代有了很大的帮助。
作者:胡*
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是所谓的“两岸三地”的电影,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一部中国电影历史可以看作是“上海——香港——台湾”三个地域的光影流转。正是这种“电影地理学”奠定了今日的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的发展格局,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本杰明·布拉斯基。第一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由黎民伟编剧,黎北海导演。而黎民伟又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
首先是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是20世纪前半期最负盛名的电影制作企业之一,邵氏影业在最辉煌的时期被誉为“香港电影的王国”,上海最有名的影片公司:天一、明星以及联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蔡楚生、司徒惠敏等进步电影工作者撤退到香港,拍摄了一系列的抗战影片,树立了香港电影的爱国主义传统。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许多电影人如朱后麟、邵醉翁等,都先后来到了香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蔡楚生、欧阳予倩、史东山、柯灵等一批电影工作者再次来到香港团结带领香港本地的部分电影在艰难中开拓出的一块自由天地。以邵醉翁等人为代表的早期上海电影的娱乐传统被带到了香港发展,带动了香港商业娱乐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持久繁荣,在早期上海电影中已经比较成熟,成熟的武打片、神怪片等商业电影类型,此后在香港电影史更是发扬光大。警匪片枪战、僵尸喜剧片、鬼怪惊险都可以看到这样源自当年上海电影的娱乐传统的深刻影响。
台湾电影相对比于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的渊源却显得相对逊色。上海电影人与台湾的关系非常疏离,国民党将上海电影简化的理解为“左派电影”,上海左翼电影文化曾经对国民党政权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力,令“国民政府”决心要斩断台湾与左派文艺的联系,因此台湾电影再度失去了连续上海电影传统的历史机遇。被誉为“台湾电影的教父”是李行,1963年,李行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国语影片《街头巷尾》,电影中流露出的从中国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情感意识出发观照现实生活的风格,意外与当年国民党宣传部门提倡的“传递健康写实主义”的文艺创作路线相吻合。李行导演先后以自己的电影创作掀起了“健康写实”、“乡土电影”、“琼瑶电影”等多个电影创作浪潮,成为1960,1970年代台湾最重要的电影人。1963年4月24日,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北“远东”、“中国”、“国都”三戏院首映,创台湾国片最高卖座记录。1949年后,上海电影被一分为三:大陆、香港、台湾。1980年代初,大陆第五代电影,香港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相继出现。
作者:周**
1、说到香港、台湾电影与上海电影的缘分,就不得不说三者之间的构成关系,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和内地电影共同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华语电影,而内地电影在早期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阵营则是在上海,三者都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电影。
2、早期的上海电影跟香港电影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叫本杰明 布拉斯基的美国人身上,本杰明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亚细亚影戏公司,这家亚细亚影戏公司,是中国最早的外商投资的制片机构,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等组织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演员等工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而亚细亚影戏公司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是在1913年,布拉斯基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途经香港的时候遇到了“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偶然的促成了香港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名字叫《庄子试妻》。这部电影由黎民伟编剧,由黎北海导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郑正秋张石川的“难妻”和黎民伟黎北海的“试妻”,在某种意义上讲“本是同根生”。
3、还有一点可以说明其渊源的是现如今香港的很多电影从业者的家世家族与早期上海电影都有渊源。例如:香港当红女星黎姿的祖父正是黎民伟,而黎民伟的儿子黎铿,是黎姿的伯父,黎铿是上海电影著名的童星,曾在经典电影《神女》中饰演阮玲玉的儿子,与阮玲玉配合默契,表演天分极高。再比如洪金宝,其祖父洪济是老上海滩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其祖母钱似莺则是1920年代的上海影星,人称“中国第一女侠”。洪济的哥哥洪深,是我国第一位留美专门学习戏剧电影艺术的专业人士,早点主持的“上海戏剧社”是中国早期最有影响的话剧团体,由他编剧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4、早期上海电影最重要的电影公司之一,联华影业公司,也跟“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有关系。黎民伟在香港成立了民新影业公司,在1925年搬迁公司至上海,1930年黎民伟将民新公司和罗明佑的华北公司,和吴性栽的大中华百合公司,和单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合并组建了联华影业公司,这家公司的宗旨是: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联华影业的出现把陷入过度商业化的电影娱乐业带向了“更新,复兴,改造”的崛起之路,可见其影响之大。
5、后来称霸香港的邵氏电影的起源也是在上海,其创办人邵醉翁在1925年创办天一公司,这家电影公司喜欢从中国传统文化取材,深受观众喜爱,造成了上海电影当时明星联华天一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天一公司部分南迁香港,至1950年全部转移至香港,并请邵逸夫主持公司业务。
6、政局动荡使得很多上海电影届的优秀人才撤退香港,例如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人,他们在香港拍摄了一系列抗战题材的电影,树立了香港电影爱国主义的传统。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朱石麟,邵醉翁先后来到香港。新中国成立前夕,蔡楚生,欧阳予倩,史东山,柯灵等也纷纷来到香港。
7、新中国成立之后,内地的电影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体系中,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全面干预电影业的生产经营,进入全面国有的时代,但是一批从上海南迁香港的电影人却把上海电影业的娱乐传统带到了香港,对日后香港电影在80年代的黄金时代有了很大的帮助。
作者:胡*
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是所谓的“两岸三地”的电影,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一部中国电影历史可以看作是“上海——香港——台湾”三个地域的光影流转。正是这种“电影地理学”奠定了今日的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的发展格局,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本杰明·布拉斯基。第一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由黎民伟编剧,黎北海导演。而黎民伟又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
首先是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是20世纪前半期最负盛名的电影制作企业之一,邵氏影业在最辉煌的时期被誉为“香港电影的王国”,上海最有名的影片公司:天一、明星以及联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蔡楚生、司徒惠敏等进步电影工作者撤退到香港,拍摄了一系列的抗战影片,树立了香港电影的爱国主义传统。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许多电影人如朱后麟、邵醉翁等,都先后来到了香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蔡楚生、欧阳予倩、史东山、柯灵等一批电影工作者再次来到香港团结带领香港本地的部分电影在艰难中开拓出的一块自由天地。以邵醉翁等人为代表的早期上海电影的娱乐传统被带到了香港发展,带动了香港商业娱乐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持久繁荣,在早期上海电影中已经比较成熟,成熟的武打片、神怪片等商业电影类型,此后在香港电影史更是发扬光大。警匪片枪战、僵尸喜剧片、鬼怪惊险都可以看到这样源自当年上海电影的娱乐传统的深刻影响。
台湾电影相对比于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的渊源却显得相对逊色。上海电影人与台湾的关系非常疏离,国民党将上海电影简化的理解为“左派电影”,上海左翼电影文化曾经对国民党政权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力,令“国民政府”决心要斩断台湾与左派文艺的联系,因此台湾电影再度失去了连续上海电影传统的历史机遇。被誉为“台湾电影的教父”是李行,1963年,李行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国语影片《街头巷尾》,电影中流露出的从中国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情感意识出发观照现实生活的风格,意外与当年国民党宣传部门提倡的“传递健康写实主义”的文艺创作路线相吻合。李行导演先后以自己的电影创作掀起了“健康写实”、“乡土电影”、“琼瑶电影”等多个电影创作浪潮,成为1960,1970年代台湾最重要的电影人。1963年4月24日,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北“远东”、“中国”、“国都”三戏院首映,创台湾国片最高卖座记录。1949年后,上海电影被一分为三:大陆、香港、台湾。1980年代初,大陆第五代电影,香港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相继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