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狗
1.
今年年初,我从国内回曼城没过几天,爸妈就在家养起了狗。狗还没到家时,我们已经开始在微信群里讨论给它取什么名字。妈妈的意思是这名字一定要让我来取,爸爸的意思是这名字得取得讲究些,我的意思是这名字最好方言和普通话念出来是差不多的并且最好是开口元音那样在大街上也能叫得响亮以及你俩都没问清楚是公狗还是母狗也没个照片看看就让我取名字这不是难为我吗。
于是我跑到另外一个群里,开始征集名字。我弟说:叫加班汪(那时候他正在加班)。我予以否决。我弟又说:叫猴赛雷。我又予以否决。我弟继续说:叫肉渣子(我们镇上的特产)。我继续予以否决。我姐突然跳出来说:叫红烧肉(她那会儿正在馋红烧肉)。我感觉到了一阵饥饿,我弟也表示饿了。我弟又灵机一动,说:叫西冷(他想吃牛排)。还没等我予以否决,我妹连连发来两条。第一条说:可乐。第二条说:爆米花(她那会儿估计刚准备看电影)。然后这个微信群就陷入了沉默。想都不用想,我弟继续加班去了,我姐继续馋红烧肉去了,我妹继续看电影去了。我又去问二宽,给狗取什么名字好。他脱口而出:空心菜(他以前养的狗叫空心菜)。我对这个用食物给狗取名字的世界绝望了。
最后我给了爸妈两个选项:伊哈和堂堂。伊哈,我给爸妈解释说这是西班牙语hija(女儿)的谐音,如果是母狗可以叫这个名字,让它代女儿陪伴爸妈(其实我是觉得他们在大街上叫唤“伊哈”会很有喜感)。堂堂,我给爸妈解释说公狗的话就是堂堂,要做一条堂堂正正的狗(我没告诉他们我初中绯闻男友的儿子小名就叫堂堂)。后来爸妈告诉我,问过了,是条公狗,就叫堂堂。他们还给我转发了小狗主人提前发给他们的小视频,是只比熊犬,白白胖胖的,甚是可爱。我又打开声音看了一遍视频,然后发现,主人居然在叫它“思思”(我的名字)。我立马去了微信群里强烈抗议,爸妈忙着在淘宝上选购狗窝,无暇理我。
2.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也养过一只狗。那是爸妈的朋友从东北带回的狗,不清楚具体品种(那时候我对狗的品种也毫无概念),比农村里的土狗长得要秀气些,身型也娇小些。它被取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名字,贝贝。那时候走在村里,如果叫一声贝贝,大概会同时蹿出来好些条狗。
我们那时候养狗,没什么狗粮可买,也不知道有狗粮。基本上我们吃什么,就给贝贝吃什么。我们吃饭的时候,它就在桌下逛来逛去,在每个人的脚边蹭啊蹭,一旦有人低头去看它,它就抬着头回以渴望的眼神。妈妈吃饭最快,吃完就会去院子里拿了它的碗,盛上剩下的饭,浇点肉汤,又从桌上夹点菜,拌一拌,放回院子里给它吃。给它备饭的时候,它就一直绕着妈妈的脚转圈,尾巴摇得快要飞起,张嘴发出兴奋的喘息声。我和爸爸都比妈妈更喜欢狗,但到头来喂狗最多的还是我妈。的确,不管家里养鸟、养猫、养刺猬还是养兔子,总是我妈每天几顿地在喂,而我和爸爸只是把喂饭当成一种逗乐的游戏而已。
贝贝没能陪伴我们多久。三年级的夏天,带着身孕的它在路边玩耍时,被一辆卡车撞死。邻居帮忙在门前的菜地里挖了一个坑,埋了贝贝。埋好之后,爸妈才告诉了我。此后的将近十年里,我们一直没有养狗。村里的大狗扎堆下崽,常有邻居来问我们要不要小狗,都被我们拒绝了。贝贝离开的时候,也带走了我的一部分童年。我开始慢慢地意识到,一切都会失去,死亡只是一种看似偶然的必然。
大一那年的暑假,我从北京回到家中,发现奶奶擅做主张抱了一只小狗回家。我们接受了这个新成员,没有多说什么。我给小狗取名可可,因为它全身都是可可色。奶奶用方言叫起来,发音更像Coco,听起来反倒是个英文名字。后来我回了北京,没过多久,就听说因为爷爷不喜欢,奶奶把可可送了人。我问妈妈是送给了谁家,妈妈说了一个听起来有些耳熟的名字。我想起来,那是我小时候的一个玩伴,自从初中毕业之后,已经多年未见了。如今倏忽又过去八年,八年里我和这位儿时玩伴仍然从未见过面,只有可可一直在她家的院子里住着,一年一年地老去,和我们一样。
3.
今年年初回国之前,妈妈就在微信上问我要不要养只小狗,回国的这一个月里正好玩玩。我说:你不是不大喜欢狗么,况且现在住的套间,又没有院子。妈妈说:你难得回家一趟,我就是想让你在家的时候有只小狗玩着,这一个月能过得更开心些。我说:还是算了吧,我玩一个月就不在家了,你还得继续养它一辈子,怪麻烦的。
后来我回了家,才意识到,也许妈妈自己是想养一只小狗的。我离家太久,忘了小镇生活有多寂寞,充斥着无法排解的空虚。爸爸迷上了长跑,加入了镇上的跑吧,每天早晚地长跑,时不时还去外地参加马拉松,撇下妈妈一个人在家。妈妈的同事里年轻些的生二胎照顾小孩去了,年长些的帮自己的子女照顾小孩去了,有时间一起逛街吃饭看电影的朋友越来越少。我和二宽在一起之后,因为不确定的未来,和妈妈联系的频率也少了许多。这样的生活,也许是需要一只小狗的陪伴的吧。
4.
事实证明,堂堂这个名字叫着是没问题,但书写上可能改为糖糖更合适,因为它实在太黏人了。它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天到晚地黏在妈妈脚边。妈妈在书房里看书的时候,它就趴在妈妈的脚边发呆,时不时地哼唧两声(像你小时候,妈妈说),妈妈就低头看看它,摸摸它;有时候妈妈看书入了迷,一段时间没有理它了,它就扒上椅子,把脚搭在妈妈手上,示意妈妈摸摸它。妈妈带它去散步的时候,它乖乖地屁颠屁颠地跟着跑,遇到熟人说话的时候,就蹲坐在妈妈脚边,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安静得很。妈妈去操场上跑步的时候,它就一直跟着妈妈跑,一圈又一圈。
妈妈告诉我说,糖糖爱吃酸奶和橙子(都是她爱吃的),看到她喝酸奶就要凑过去舔盖,看到她剥橙子就要坐过去等着。爸爸告诉我说,糖糖爱吃炒花生和鸡蛋(都是他爱吃的),一听到剥花生的脆响就开始狂摇尾巴,一听到敲蛋壳的声音就绕着他转圈。妈妈告诉我说,每天睡觉前和糖糖说一声“睡觉了”,它就乖乖地回到自己的窝里,不吵不闹,如果忘了和它说,过一段时间它就会来挠门;每天上班前也得告诉它是去“上班了”,那样它就不会黏在脚边,而是在鞋柜边使劲摇着尾巴,目送她离开,如果忘了和它说,它就会叫着闹着不肯关门。爸爸告诉我说,糖糖每天有固定的玩耍时间,有一天因为饭局的缘故,没能让它玩够时间,等他们回家的时候,发现它的脸上留下了泪痕。
我和妈妈的视频大多数时候变成了我和糖糖的视频。妈妈常常是和我聊了几句就问我要不要看看糖糖,然后切换摄像头,跟着糖糖走了又走。我在视频里徒劳地唤着糖糖,而它对我的声音一无所知。妈妈为了让它出现在镜头里而用充满热情的声音叫唤着它,它兴奋地在镜头里又跑又跳,像个疯子。因为二宽的缘故,我和爸爸的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处于无联系状态。糖糖到来之后,他开始时不时地给我发糖糖的小视频,常常是一连发好几个。我把那些小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却不是在看糖糖在里面跑啊跳啊的画面,而是在想,拿着手机拍摄糖糖的爸爸坐在家里哪个地方,带着怎样的表情。
有时候,我觉得糖糖帮了我的忙,让我不再因为自己陪伴爸妈时间太少而觉得愧疚,也分散了爸妈对我生活的关注。但这样的想法却又让我觉得难过,因为我居然会以为糖糖的陪伴能够替代我的陪伴,居然会庆幸它分担了我所要承受的关注。我也曾像它一样黏在妈妈的身边,却无法像它那样用一生黏住这份陪伴。人之于狗,大抵还是太难专情,太过无情。
今年年初,我从国内回曼城没过几天,爸妈就在家养起了狗。狗还没到家时,我们已经开始在微信群里讨论给它取什么名字。妈妈的意思是这名字一定要让我来取,爸爸的意思是这名字得取得讲究些,我的意思是这名字最好方言和普通话念出来是差不多的并且最好是开口元音那样在大街上也能叫得响亮以及你俩都没问清楚是公狗还是母狗也没个照片看看就让我取名字这不是难为我吗。
于是我跑到另外一个群里,开始征集名字。我弟说:叫加班汪(那时候他正在加班)。我予以否决。我弟又说:叫猴赛雷。我又予以否决。我弟继续说:叫肉渣子(我们镇上的特产)。我继续予以否决。我姐突然跳出来说:叫红烧肉(她那会儿正在馋红烧肉)。我感觉到了一阵饥饿,我弟也表示饿了。我弟又灵机一动,说:叫西冷(他想吃牛排)。还没等我予以否决,我妹连连发来两条。第一条说:可乐。第二条说:爆米花(她那会儿估计刚准备看电影)。然后这个微信群就陷入了沉默。想都不用想,我弟继续加班去了,我姐继续馋红烧肉去了,我妹继续看电影去了。我又去问二宽,给狗取什么名字好。他脱口而出:空心菜(他以前养的狗叫空心菜)。我对这个用食物给狗取名字的世界绝望了。
最后我给了爸妈两个选项:伊哈和堂堂。伊哈,我给爸妈解释说这是西班牙语hija(女儿)的谐音,如果是母狗可以叫这个名字,让它代女儿陪伴爸妈(其实我是觉得他们在大街上叫唤“伊哈”会很有喜感)。堂堂,我给爸妈解释说公狗的话就是堂堂,要做一条堂堂正正的狗(我没告诉他们我初中绯闻男友的儿子小名就叫堂堂)。后来爸妈告诉我,问过了,是条公狗,就叫堂堂。他们还给我转发了小狗主人提前发给他们的小视频,是只比熊犬,白白胖胖的,甚是可爱。我又打开声音看了一遍视频,然后发现,主人居然在叫它“思思”(我的名字)。我立马去了微信群里强烈抗议,爸妈忙着在淘宝上选购狗窝,无暇理我。
2.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也养过一只狗。那是爸妈的朋友从东北带回的狗,不清楚具体品种(那时候我对狗的品种也毫无概念),比农村里的土狗长得要秀气些,身型也娇小些。它被取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名字,贝贝。那时候走在村里,如果叫一声贝贝,大概会同时蹿出来好些条狗。
我们那时候养狗,没什么狗粮可买,也不知道有狗粮。基本上我们吃什么,就给贝贝吃什么。我们吃饭的时候,它就在桌下逛来逛去,在每个人的脚边蹭啊蹭,一旦有人低头去看它,它就抬着头回以渴望的眼神。妈妈吃饭最快,吃完就会去院子里拿了它的碗,盛上剩下的饭,浇点肉汤,又从桌上夹点菜,拌一拌,放回院子里给它吃。给它备饭的时候,它就一直绕着妈妈的脚转圈,尾巴摇得快要飞起,张嘴发出兴奋的喘息声。我和爸爸都比妈妈更喜欢狗,但到头来喂狗最多的还是我妈。的确,不管家里养鸟、养猫、养刺猬还是养兔子,总是我妈每天几顿地在喂,而我和爸爸只是把喂饭当成一种逗乐的游戏而已。
贝贝没能陪伴我们多久。三年级的夏天,带着身孕的它在路边玩耍时,被一辆卡车撞死。邻居帮忙在门前的菜地里挖了一个坑,埋了贝贝。埋好之后,爸妈才告诉了我。此后的将近十年里,我们一直没有养狗。村里的大狗扎堆下崽,常有邻居来问我们要不要小狗,都被我们拒绝了。贝贝离开的时候,也带走了我的一部分童年。我开始慢慢地意识到,一切都会失去,死亡只是一种看似偶然的必然。
大一那年的暑假,我从北京回到家中,发现奶奶擅做主张抱了一只小狗回家。我们接受了这个新成员,没有多说什么。我给小狗取名可可,因为它全身都是可可色。奶奶用方言叫起来,发音更像Coco,听起来反倒是个英文名字。后来我回了北京,没过多久,就听说因为爷爷不喜欢,奶奶把可可送了人。我问妈妈是送给了谁家,妈妈说了一个听起来有些耳熟的名字。我想起来,那是我小时候的一个玩伴,自从初中毕业之后,已经多年未见了。如今倏忽又过去八年,八年里我和这位儿时玩伴仍然从未见过面,只有可可一直在她家的院子里住着,一年一年地老去,和我们一样。
3.
今年年初回国之前,妈妈就在微信上问我要不要养只小狗,回国的这一个月里正好玩玩。我说:你不是不大喜欢狗么,况且现在住的套间,又没有院子。妈妈说:你难得回家一趟,我就是想让你在家的时候有只小狗玩着,这一个月能过得更开心些。我说:还是算了吧,我玩一个月就不在家了,你还得继续养它一辈子,怪麻烦的。
后来我回了家,才意识到,也许妈妈自己是想养一只小狗的。我离家太久,忘了小镇生活有多寂寞,充斥着无法排解的空虚。爸爸迷上了长跑,加入了镇上的跑吧,每天早晚地长跑,时不时还去外地参加马拉松,撇下妈妈一个人在家。妈妈的同事里年轻些的生二胎照顾小孩去了,年长些的帮自己的子女照顾小孩去了,有时间一起逛街吃饭看电影的朋友越来越少。我和二宽在一起之后,因为不确定的未来,和妈妈联系的频率也少了许多。这样的生活,也许是需要一只小狗的陪伴的吧。
4.
事实证明,堂堂这个名字叫着是没问题,但书写上可能改为糖糖更合适,因为它实在太黏人了。它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天到晚地黏在妈妈脚边。妈妈在书房里看书的时候,它就趴在妈妈的脚边发呆,时不时地哼唧两声(像你小时候,妈妈说),妈妈就低头看看它,摸摸它;有时候妈妈看书入了迷,一段时间没有理它了,它就扒上椅子,把脚搭在妈妈手上,示意妈妈摸摸它。妈妈带它去散步的时候,它乖乖地屁颠屁颠地跟着跑,遇到熟人说话的时候,就蹲坐在妈妈脚边,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安静得很。妈妈去操场上跑步的时候,它就一直跟着妈妈跑,一圈又一圈。
妈妈告诉我说,糖糖爱吃酸奶和橙子(都是她爱吃的),看到她喝酸奶就要凑过去舔盖,看到她剥橙子就要坐过去等着。爸爸告诉我说,糖糖爱吃炒花生和鸡蛋(都是他爱吃的),一听到剥花生的脆响就开始狂摇尾巴,一听到敲蛋壳的声音就绕着他转圈。妈妈告诉我说,每天睡觉前和糖糖说一声“睡觉了”,它就乖乖地回到自己的窝里,不吵不闹,如果忘了和它说,过一段时间它就会来挠门;每天上班前也得告诉它是去“上班了”,那样它就不会黏在脚边,而是在鞋柜边使劲摇着尾巴,目送她离开,如果忘了和它说,它就会叫着闹着不肯关门。爸爸告诉我说,糖糖每天有固定的玩耍时间,有一天因为饭局的缘故,没能让它玩够时间,等他们回家的时候,发现它的脸上留下了泪痕。
我和妈妈的视频大多数时候变成了我和糖糖的视频。妈妈常常是和我聊了几句就问我要不要看看糖糖,然后切换摄像头,跟着糖糖走了又走。我在视频里徒劳地唤着糖糖,而它对我的声音一无所知。妈妈为了让它出现在镜头里而用充满热情的声音叫唤着它,它兴奋地在镜头里又跑又跳,像个疯子。因为二宽的缘故,我和爸爸的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处于无联系状态。糖糖到来之后,他开始时不时地给我发糖糖的小视频,常常是一连发好几个。我把那些小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却不是在看糖糖在里面跑啊跳啊的画面,而是在想,拿着手机拍摄糖糖的爸爸坐在家里哪个地方,带着怎样的表情。
有时候,我觉得糖糖帮了我的忙,让我不再因为自己陪伴爸妈时间太少而觉得愧疚,也分散了爸妈对我生活的关注。但这样的想法却又让我觉得难过,因为我居然会以为糖糖的陪伴能够替代我的陪伴,居然会庆幸它分担了我所要承受的关注。我也曾像它一样黏在妈妈的身边,却无法像它那样用一生黏住这份陪伴。人之于狗,大抵还是太难专情,太过无情。
-
顽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4 1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