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查看话题 >端午野食记
打小住在河边上的人,对三种活物非常熟悉:鸭,鹅,蛙。这三种活物叫声都非常大,每每到了盛夏,晚上七点刚过,空气里湿气沉落落,将雨未雨之时,就听蛙、鹅、鸭叫连成一片,像几千只蹲在你头上,聒噪里带着股忍不住的喜悦。
青蛙的叫声属于和尚念经式,不分彼此,没有高低音部,把混混沌沌的睡眠背景填满了;老鹅一副很优雅的样子,把头抻得长长的,在河边踱来踱去,但只要遇到陌生人就会张翅大叫,摆出一副搏斗的姿势;鸭子叫声忽大忽小,突然静下来,又突兀地来几下。雨停了之后,它们才静下来,众生安眠。
清晨的市场上,卖鸭子的总是格外的多。日头升上来之后,卖鸭子的老汉把笼子推出来,里面的鸭子被草绳绑住了嘴,挤作一团,旁边盛稻谷的脏脸盆里都是鸭毛。笼子前面搁着竹篓,盛着新鲜的鸭蛋。
我从小对鸭子有心理阴影,因为它腥气重、聒噪、湿漉漉的浑身是泥,只有端午节那几天是格外喜欢的,因为能斗蛋。
在安徽,鸭蛋不算什么稀罕东西,是每家每户早晚必备的小菜之一。河边的渔民几乎家家户户养鸭子,腌鸭蛋。只一点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就是腌出来的鸭蛋可以空口吃,鸭蛋蛋白并不咸,蛋黄也很入口。饭点到时,经常能看到四五岁的小孩子站在河边上捏着只鸭蛋空口吃,水都不喝一口。不过到了端午前一周,家家的小孩就开始对鸭蛋格外爱惜起来,不要说自己不吃,就连大人吃也要哭闹一阵子,为的就是在那几天选出个头最大、颜色最好看的一只,用红线络子打出来的蛋网挂在胸前,带到学校去。
好多年没有斗蛋了。去年回老家收拾东西,在放木头玩具的铁皮盒子里扯出来一条靛蓝的蛋兜,最上面还打了个中国结。想起来,是三四年级时斗蛋用的蛋兜子,我嫌红的俗气,特意让妈妈做了个蓝色的。里面装的蛋不是平常腌好的鸭蛋,而是小福叔叔带我去摸的野鸭蛋。
说到斗蛋,什么样的鸭蛋最硬,个头最大,百斗不碎,每个淮河边上的小孩心中都很有一套。野鸭蛋自然是斗蛋之王,不过要是弄不到野鸭蛋,有两个法子能让家养鸭蛋变硬,一种是在水里加盐巴,把鸭蛋煮熟,停了火候一会儿,再煮,反复数次;另一种是把鸭蛋放在煮粽子的水里过夜,蛋壳不仅会变硬,还有一股苇叶的清香。
养鸭和养鸡养猪不同,鸭子要放养在水里,吃小鱼小虾才长得肥,不掉膘落斤两,但是赶鸭子也很有风险,因为河沟港汊多,密密麻麻长着芦苇,鸭子只要一受惊,就容易四处逃窜,钻到芦苇丛里。所以我常看到鸭贩子在鸭蹼或者鸭嘴上面做记号,划个“十字”的是李老汉家的,划个“八”字的就是刘老汉家的,以区分不同,今天丢了明天去河里指不定还能找得到。而家鸭被野鸭子拐走的也不少。
野鸭子下的蛋大、蛋壳坚硬、呈青粉色,放在阳光下面一照还是透明的,这种蛋就算一不小心掉在碎石地上也不容易破。
小福叔叔是安徽五河县的农民,快三十岁时来城里做工,在我们院子车棚里看车。他见人总是腼腆地笑,是个会修车、做木工、电工的能手,我特别喜欢他。以前爸爸给他看过病,所以他每年端午送鸭蛋和粽子给我们。有次闲聊,他听我说端午节班上要斗蛋,就说带我和他儿子帅帅一起去五河的芦苇荡子里摸野鸭蛋。
五河是淮河中下游的一个县,因为境内淮、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有大片大片的水田和洼地,而塘、汊交接处很容易形成芦苇荡,其中野鸟、野鸭和大雁特别多。但因为五河地处淮河中下游,所以随时处在大水的威胁之中。98年淮河发大水,五河、凤阳县被淹,几万农民纷纷坐船到周边的城市落脚。
人类遭了灾,对野生动植物来说却是天堂了,荡里的野鸟野鸭特别多,常在芦苇荡深处筑巢,如果不拿划筏子的蒿子拍打水面吓唬雌鸭子,它会为了护蛋去啄你。小福叔叔特意嘱咐我们穿了长衣长裤,自己寻了只筏子,把裤腿卷起来,露出静脉曲张的小腿,蒿子在水上一点,船就没入芦苇荡里。
船到之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巷,只容得小船行走。帅帅手里拿着鱼网,撅着屁股在水里捞小若银钉的鱼,说是捉回家给他家猫吃。芦苇荡边,间或有浮萍和辣蓼儿,还飘着花朵一般的菱角秧子,我薅了一两根缠在手里玩。
风浑浑地刮过来,苇梢晃动发出飒飒声,像蚕吃桑叶的声音。天上白沉沉的,是个极舒服的小阴天。小福叔叔突然嘘了一声,篙子一撑,水巷拐了弯儿,生了汊,荡子里的芦苇越来越密,不时有野鸟被惊飞起来。我看到一只浑身灰毛的野鸭子从船头侧面钻到水里,赶紧指给他看,他说那不是野鸭,是水葫芦,一种比野鸭子更小的鸟类,受了惊会潜水。
帅帅突然把网兜一扔,指着右边说,我看到蛋了!我赶紧从船尾跨过去,趴在船缘上,果然看到芦苇丛里有一处毛絮絮的小窝,大概也就巴掌那么大,上头除了树枝子都是白色的毛,一摸,肯定不是鸭蛋,鸭蛋没有这么小,抓到手里看,蛋壳是花皮的,跟人的大拇指差不多,一共十二个。小福叔叔说这是鹌鹑的蛋,不是鸭蛋。我们并不失望,反而兴奋起来,趴在船上左右顾盼,恨不得生脑勺后面再长双眼睛。
继续往前划了一会子,就看见西边不远处一只毛色很浅的鸭子慌张张飞起来了,但是并不飞远,在空中打着旋。小福叔叔说,有了!使劲往西边划。大老远看见一个很大的窝,有草帽这么大。离窝不到一米的时候,斜刺里突然飞出一只野鸭,呱呱叫着,很哀怨的声音,在天上盘旋着,并不飞远。窝里的野鸭蛋个头足有一般鸭蛋的两倍,颜色青中透着粉,还沾着鸭屎。帅帅一个接一个往兜里揣,小福叔叔说,留两个在窝里吧,别全掏走了,我再带你们去掏点鸟蛋。
在芦苇荡里能捡到各种颜色的鸟蛋。花皮的,黑亮黑亮的,黄色的,绿色的,带紫点点的,不过还是白色的但最多。但野鸭蛋是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蛋。
那天我们总共掏了三个窝,收获鸭蛋二十枚,回家之后我爸听说我摸了鸭蛋,非常高兴,让我妈给我留三四个,剩下的拿盐腌好,过两天就能就粽子吃了。
当年斗蛋比赛,我们班有个小胖子把他妈妈腌的几十颗咸鸭蛋全带来学校斗,结果拎着一抖搂破蛋回家,被他妈一顿好打。至于我摸来的野鸭蛋有没有“各个击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
腌鸭蛋的最佳季节是在五月份,也就是端午节前一个月。这个时节水暖鱼喧,港汊里的小鱼、虾子和水草都很丰盛,鸭子吃了活食之后,就会产红心蛋,切开之后有油淌出来。吃这种鸭蛋一定要配白粽子,才能吃出粽子的米香。
说起安徽的粽子,和现在超市里卖的各式鲜肉棕、蛋黄粽、红豆粽不同,我们大多吃白粽子蘸糖,口重的,就佐以咸鸭蛋或者雪里蕻炒笋。有人觉得吃白粽子太淡,没有肉粽好吃,其实白粽子能留住箬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米香混在一起,清淡隽永,才是人间至味。
吃白粽子的传统一千年前就有了。陆游在《春晚叹》里说,“老夫久卧疾,乃复健如许。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米粣指的就是白粽子,为了在端午吃粽子,连病都好了。
河边上的渔民们包粽子喜欢用大盆,端午节前几天,傍晚去淮河大坝遛弯儿,总能看到河边有三两妇人,蹲在石头牙子上,手边一只巨大的褐色澡盆,里面放着箬叶、草绳、淘洗干净的糯米还有几岁大的娃娃。娃娃坐在盆里用叶子挑水玩,妇人在旁边叙叙扯着闲话,边拿着箬叶极熟练地弯成漏斗状,握一拳糯米填进去,压实,用草绳捆三道,放在钢精锅里。
皖南歙县、黄山、铜陵山区那边,端午节会做“野火饭”。就是在野外田垄山沟里现摘蚕豆米子、笋,然后搭土灶,把蚕豆米、笋子和咸肉、糯米一起用大铁锅煮。米和豆子可以是自家的,咸肉一定要去别人家“偷”,且锅灶最好搭在桃树下面,据说能辟邪祛病。
童年时,每年春夏交接,爸爸妈妈总是带我去山里。五月底,荠菜早已开花,香椿头、马兰头、枸杞头、观音菜、水芹、蕨菜,各种野菜占据山野,端午节这天,山民们把灶搭在屋子外头,点好火之后,就把刚在地里摘的湿淋淋的豌豆、滚好的腊肉,洗剥过的笋尖和糯米都放进锅里,锅盖用砖头一压,等吧。
饭熟了之后,掀开锅盖,豌豆新嫩,腊肉醇香,腊肉下的油全都浸在了米饭上,饭粒子一颗颗晶莹剔透,油亮可人,盛出来七八碗饭后,锅底还有一个金灿灿的锅巴,众人分而食之。
其实山里的腊肉可以直接切片吃。一般的农民干了一天的活儿,直接从房梁上切点腊肉下酒,而北方人往往觉得茹毛饮血,无从下口。其实欧洲中世纪就有民族生吃腊猪肉,《维京人传奇》里就有这样的镜头,把腊猪腿剁了生吃。
周作人在散文里曾经写过南方人喜欢生啖鱼肉,还有所谓“生吃螃蟹活吃虾”。嘉兴著名的醉虾,就是鲜虾拣净入瓶,椒姜末拌匀,用炖滚的好酒泼过,加盐、酱生吃。醉蟹也是一样,用高粱酒“醉”了之后直接吃,掰开了盖子的蟹黄晶莹剔透,十分惹人食欲。安徽这边也会腌。以前我们家经常腌醉虾,现在觉得不卫生,不直接吃了。
最近几年在北京过端午,已经吃不到白粽子,也没有新鲜的野鸭蛋就饭了。
我的微信公众号(newyorkermag)二维码如下,谢谢阅读:)
青蛙的叫声属于和尚念经式,不分彼此,没有高低音部,把混混沌沌的睡眠背景填满了;老鹅一副很优雅的样子,把头抻得长长的,在河边踱来踱去,但只要遇到陌生人就会张翅大叫,摆出一副搏斗的姿势;鸭子叫声忽大忽小,突然静下来,又突兀地来几下。雨停了之后,它们才静下来,众生安眠。
清晨的市场上,卖鸭子的总是格外的多。日头升上来之后,卖鸭子的老汉把笼子推出来,里面的鸭子被草绳绑住了嘴,挤作一团,旁边盛稻谷的脏脸盆里都是鸭毛。笼子前面搁着竹篓,盛着新鲜的鸭蛋。
我从小对鸭子有心理阴影,因为它腥气重、聒噪、湿漉漉的浑身是泥,只有端午节那几天是格外喜欢的,因为能斗蛋。
在安徽,鸭蛋不算什么稀罕东西,是每家每户早晚必备的小菜之一。河边的渔民几乎家家户户养鸭子,腌鸭蛋。只一点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就是腌出来的鸭蛋可以空口吃,鸭蛋蛋白并不咸,蛋黄也很入口。饭点到时,经常能看到四五岁的小孩子站在河边上捏着只鸭蛋空口吃,水都不喝一口。不过到了端午前一周,家家的小孩就开始对鸭蛋格外爱惜起来,不要说自己不吃,就连大人吃也要哭闹一阵子,为的就是在那几天选出个头最大、颜色最好看的一只,用红线络子打出来的蛋网挂在胸前,带到学校去。
![]() |
好多年没有斗蛋了。去年回老家收拾东西,在放木头玩具的铁皮盒子里扯出来一条靛蓝的蛋兜,最上面还打了个中国结。想起来,是三四年级时斗蛋用的蛋兜子,我嫌红的俗气,特意让妈妈做了个蓝色的。里面装的蛋不是平常腌好的鸭蛋,而是小福叔叔带我去摸的野鸭蛋。
说到斗蛋,什么样的鸭蛋最硬,个头最大,百斗不碎,每个淮河边上的小孩心中都很有一套。野鸭蛋自然是斗蛋之王,不过要是弄不到野鸭蛋,有两个法子能让家养鸭蛋变硬,一种是在水里加盐巴,把鸭蛋煮熟,停了火候一会儿,再煮,反复数次;另一种是把鸭蛋放在煮粽子的水里过夜,蛋壳不仅会变硬,还有一股苇叶的清香。
养鸭和养鸡养猪不同,鸭子要放养在水里,吃小鱼小虾才长得肥,不掉膘落斤两,但是赶鸭子也很有风险,因为河沟港汊多,密密麻麻长着芦苇,鸭子只要一受惊,就容易四处逃窜,钻到芦苇丛里。所以我常看到鸭贩子在鸭蹼或者鸭嘴上面做记号,划个“十字”的是李老汉家的,划个“八”字的就是刘老汉家的,以区分不同,今天丢了明天去河里指不定还能找得到。而家鸭被野鸭子拐走的也不少。
野鸭子下的蛋大、蛋壳坚硬、呈青粉色,放在阳光下面一照还是透明的,这种蛋就算一不小心掉在碎石地上也不容易破。
小福叔叔是安徽五河县的农民,快三十岁时来城里做工,在我们院子车棚里看车。他见人总是腼腆地笑,是个会修车、做木工、电工的能手,我特别喜欢他。以前爸爸给他看过病,所以他每年端午送鸭蛋和粽子给我们。有次闲聊,他听我说端午节班上要斗蛋,就说带我和他儿子帅帅一起去五河的芦苇荡子里摸野鸭蛋。
五河是淮河中下游的一个县,因为境内淮、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有大片大片的水田和洼地,而塘、汊交接处很容易形成芦苇荡,其中野鸟、野鸭和大雁特别多。但因为五河地处淮河中下游,所以随时处在大水的威胁之中。98年淮河发大水,五河、凤阳县被淹,几万农民纷纷坐船到周边的城市落脚。
![]() |
人类遭了灾,对野生动植物来说却是天堂了,荡里的野鸟野鸭特别多,常在芦苇荡深处筑巢,如果不拿划筏子的蒿子拍打水面吓唬雌鸭子,它会为了护蛋去啄你。小福叔叔特意嘱咐我们穿了长衣长裤,自己寻了只筏子,把裤腿卷起来,露出静脉曲张的小腿,蒿子在水上一点,船就没入芦苇荡里。
船到之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巷,只容得小船行走。帅帅手里拿着鱼网,撅着屁股在水里捞小若银钉的鱼,说是捉回家给他家猫吃。芦苇荡边,间或有浮萍和辣蓼儿,还飘着花朵一般的菱角秧子,我薅了一两根缠在手里玩。
风浑浑地刮过来,苇梢晃动发出飒飒声,像蚕吃桑叶的声音。天上白沉沉的,是个极舒服的小阴天。小福叔叔突然嘘了一声,篙子一撑,水巷拐了弯儿,生了汊,荡子里的芦苇越来越密,不时有野鸟被惊飞起来。我看到一只浑身灰毛的野鸭子从船头侧面钻到水里,赶紧指给他看,他说那不是野鸭,是水葫芦,一种比野鸭子更小的鸟类,受了惊会潜水。
帅帅突然把网兜一扔,指着右边说,我看到蛋了!我赶紧从船尾跨过去,趴在船缘上,果然看到芦苇丛里有一处毛絮絮的小窝,大概也就巴掌那么大,上头除了树枝子都是白色的毛,一摸,肯定不是鸭蛋,鸭蛋没有这么小,抓到手里看,蛋壳是花皮的,跟人的大拇指差不多,一共十二个。小福叔叔说这是鹌鹑的蛋,不是鸭蛋。我们并不失望,反而兴奋起来,趴在船上左右顾盼,恨不得生脑勺后面再长双眼睛。
继续往前划了一会子,就看见西边不远处一只毛色很浅的鸭子慌张张飞起来了,但是并不飞远,在空中打着旋。小福叔叔说,有了!使劲往西边划。大老远看见一个很大的窝,有草帽这么大。离窝不到一米的时候,斜刺里突然飞出一只野鸭,呱呱叫着,很哀怨的声音,在天上盘旋着,并不飞远。窝里的野鸭蛋个头足有一般鸭蛋的两倍,颜色青中透着粉,还沾着鸭屎。帅帅一个接一个往兜里揣,小福叔叔说,留两个在窝里吧,别全掏走了,我再带你们去掏点鸟蛋。
在芦苇荡里能捡到各种颜色的鸟蛋。花皮的,黑亮黑亮的,黄色的,绿色的,带紫点点的,不过还是白色的但最多。但野鸭蛋是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蛋。
![]() |
那天我们总共掏了三个窝,收获鸭蛋二十枚,回家之后我爸听说我摸了鸭蛋,非常高兴,让我妈给我留三四个,剩下的拿盐腌好,过两天就能就粽子吃了。
当年斗蛋比赛,我们班有个小胖子把他妈妈腌的几十颗咸鸭蛋全带来学校斗,结果拎着一抖搂破蛋回家,被他妈一顿好打。至于我摸来的野鸭蛋有没有“各个击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
腌鸭蛋的最佳季节是在五月份,也就是端午节前一个月。这个时节水暖鱼喧,港汊里的小鱼、虾子和水草都很丰盛,鸭子吃了活食之后,就会产红心蛋,切开之后有油淌出来。吃这种鸭蛋一定要配白粽子,才能吃出粽子的米香。
说起安徽的粽子,和现在超市里卖的各式鲜肉棕、蛋黄粽、红豆粽不同,我们大多吃白粽子蘸糖,口重的,就佐以咸鸭蛋或者雪里蕻炒笋。有人觉得吃白粽子太淡,没有肉粽好吃,其实白粽子能留住箬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米香混在一起,清淡隽永,才是人间至味。
吃白粽子的传统一千年前就有了。陆游在《春晚叹》里说,“老夫久卧疾,乃复健如许。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米粣指的就是白粽子,为了在端午吃粽子,连病都好了。
河边上的渔民们包粽子喜欢用大盆,端午节前几天,傍晚去淮河大坝遛弯儿,总能看到河边有三两妇人,蹲在石头牙子上,手边一只巨大的褐色澡盆,里面放着箬叶、草绳、淘洗干净的糯米还有几岁大的娃娃。娃娃坐在盆里用叶子挑水玩,妇人在旁边叙叙扯着闲话,边拿着箬叶极熟练地弯成漏斗状,握一拳糯米填进去,压实,用草绳捆三道,放在钢精锅里。
![]() |
皖南歙县、黄山、铜陵山区那边,端午节会做“野火饭”。就是在野外田垄山沟里现摘蚕豆米子、笋,然后搭土灶,把蚕豆米、笋子和咸肉、糯米一起用大铁锅煮。米和豆子可以是自家的,咸肉一定要去别人家“偷”,且锅灶最好搭在桃树下面,据说能辟邪祛病。
童年时,每年春夏交接,爸爸妈妈总是带我去山里。五月底,荠菜早已开花,香椿头、马兰头、枸杞头、观音菜、水芹、蕨菜,各种野菜占据山野,端午节这天,山民们把灶搭在屋子外头,点好火之后,就把刚在地里摘的湿淋淋的豌豆、滚好的腊肉,洗剥过的笋尖和糯米都放进锅里,锅盖用砖头一压,等吧。
饭熟了之后,掀开锅盖,豌豆新嫩,腊肉醇香,腊肉下的油全都浸在了米饭上,饭粒子一颗颗晶莹剔透,油亮可人,盛出来七八碗饭后,锅底还有一个金灿灿的锅巴,众人分而食之。
其实山里的腊肉可以直接切片吃。一般的农民干了一天的活儿,直接从房梁上切点腊肉下酒,而北方人往往觉得茹毛饮血,无从下口。其实欧洲中世纪就有民族生吃腊猪肉,《维京人传奇》里就有这样的镜头,把腊猪腿剁了生吃。
周作人在散文里曾经写过南方人喜欢生啖鱼肉,还有所谓“生吃螃蟹活吃虾”。嘉兴著名的醉虾,就是鲜虾拣净入瓶,椒姜末拌匀,用炖滚的好酒泼过,加盐、酱生吃。醉蟹也是一样,用高粱酒“醉”了之后直接吃,掰开了盖子的蟹黄晶莹剔透,十分惹人食欲。安徽这边也会腌。以前我们家经常腌醉虾,现在觉得不卫生,不直接吃了。
最近几年在北京过端午,已经吃不到白粽子,也没有新鲜的野鸭蛋就饭了。
我的微信公众号(newyorkermag)二维码如下,谢谢阅读:)
![]()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端午吃什么451篇内容 · 2.8万次浏览
- 假期必备书影音清单269篇内容 · 7.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71.0万次浏览
- 分享你的健康减肥法5052篇内容 · 2.7万次浏览
- 分享你crush的蓝调瞬间新950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557篇内容 · 181.6万次浏览
- 让你拥有幸福感最强的物品是什么?新1.0万+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
- 有哪些非常醍醐灌顶的人文社科入门书籍?141篇内容 · 5972次浏览
写的真生动
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和随笔的写法,就像把生活这道最丰富的食材中最肥美的鲜肉剃去,留下支撑的骨架,再涂上作者认为的可以表达某种情感抑或主旨的颜色:时而悲凉而伤感,时而戏虐而无奈,时而欢快而简单。而读者看完这道艺术品后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和身份:我是处于饥饿中正在长身体的青年?还是大腹便便中追寻精神饱腹感的富豪?
我老家是在立夏挂蛋,端午前一天包粽子,大锅在煤炉上煮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当早饭吃。《红楼梦》里端午“蒲艾簪门,虎符系臂”,我家一直在门上挂菖蒲和蒜头。
我出国前从来没看过龙舟赛,现在住的地方年年有,湖里划船,湖边烤肉,台下少长咸集,吃吃喝喝,台上中国旗袍和印度沙丽同台演出。
回老家过端午,晚上下了场大雨,屋后不远有池塘,此刻外面也是蛙声一片,穿墙而入,不觉得聒噪,那感觉,熟悉又遥远,一如远去的童年
我老家也是安徽的,好像吃的都是腊肉咸粽,没吃过蘸白糖的白粽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小福叔叔是个好人,说不要把鸭蛋全拿了,给留两个,现在自然被我们破坏的差不多了,下一代就没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啦
我是安徽怀远的,和五河很近啊~
非常喜欢这篇散文,有汪曾祺的味道~~如今这种生活化的文章越来越少见啦……
楼主不会也是蚌埠的吧?
「内容不可见」
赞,生动
口水四溢
安徽各地都不太一样 可以说十里地一个风俗吧
同为安徽人,风土人情却大不同。
夏天还有蟑螂
有汪曾祺的味道~~
「内容不可见」
Good old days
中国好多好东西以后只能在记忆里追寻了
想起小时候收麦子那时,坐在地头歇息啃着在井水里泡过的大西瓜,好不惬意!
我婆婆在宜宾,小时候吃的粽子就是白粽子,蘸白糖或者红糖
一看到安徽菜就莫名的流口水 不是因为馋 是因为 太咸了
淡淡的笔迹,却把生活写的野趣十足,非常有画面感!
我也想有一个小福叔叔😃😃
我也想有一个小福叔叔😃😃
我也想有一个小福叔叔😃😃
我也想有一个小福叔叔😃😃
我也想有一个小福叔叔😃😃
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
写的真好。想起小时候吃的粽子,多是包红枣的,但还要沾白糖,那是觉得甜是最幸福的味道!多年以后,糖已经成了想像毒品一样可怕的东西,唯恐避之不及,把血糖飙上去。还记得白洋淀的野鸭蛋,个头都比家鸭蛋小一圈,跟作者描述不同,不知是记忆的偏差还是野鸭品种的差异。但那油黄的芯是一样的味道吧!
好像查查作者的人生经历,写的很细腻,男的一定是
让我想起汪曾祺那篇《端午节的鸭蛋》,总之很喜欢~( ̄▽ ̄~)(~ ̄▽ ̄)~
我也是安徽人 滁州的 家乡的粽子也是白粽子蘸糖吃 或者里面搁上一颗大蜜枣 我不喜爱吃白粽子 蜜枣粽倒是很喜欢 去年来上海这边上大学 才发现粽子花样这么多 黑黑的 什么蛋黄肉粽 鲜肉粽 红豆粽…哈哈哈 看到挂蛋那张图 隐隐约约想起很小的时候好像也挂过那玩意上学 不过好像不是挂的咸鸭蛋 似乎就是个白煮蛋 然后绳子不是彩色的 是大红色 😁
斗蛋,好久没斗了。过端午节,最好玩的就是这个,好怀念啊。
作为一个安徽人感触很深
真棒
有种看汪曾祺文章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写的都是水乡的童年吧
编编是蚌埠人啊。蚌埠人都爱吃蜜枣白粽蘸糖吃。
啊,很多年不见的网兜,我笨,小时候怎么也学不会,大了也没人给我编……
哈哈,黄山的,腊肉加上豆干,配上菜地里的青椒,那就是黄山每个人的最爱
写的真好!!我是江苏淮安的,虽然不是一个地方,但是端午习俗非常像。蘸糖的白粽子,挂鸭蛋。离开家快十年了,再没有那样的端午
好亲切的感觉,怀念童年的时光。
写的真好,但是为什么 我感觉好早之前就看到过这一篇啊。。。。
我家也是安徽的,你说的这些,都还历历在目,现在长大了,觉得什么都不一样了,好长时间没有吃到白粽子了
我也是蚌埠的呢😄
看到末尾出现嘉兴,我就是嘉兴的,哈哈哈哈。😊不过没吃过醉虾😭下次去尝尝
家乡的味道是白粽子沾红糖 真的吃不来肉粽诶
「内容不可见」
小时候总感觉端午吃粽子是那么幸福的事、等长大了、倒没那么有感觉了、想矫情也矫情不起来了、、🙃
在北京端午想吃白粽子 结果卖粽子的一愣那是啥粽子😕
今天刚好是端午节,我们这里有赛龙舟,可惜我没能去看,不过棕子还是要吃的
幼儿园的时候端午节奶奶给煮了鹅蛋带去学校,全班小盆友的蛋都被我碰碎了✌️。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吃到粽子,😁
写得真美,好有生活气息
感谢作者的文字让我的童年记忆一下子复活了,我的老家在豫南之南,除了斗蛋不同外其他习俗基本一样。端午节这天我们也吃白粽子,也用咸鸭蛋就稀饭。而让我最熟悉的声音是布谷鸟的叫声,也是它填满了我的睡眠背景,小时候觉得声音婉啭动听,如今再听却觉得如怨如诉,大概是心境不同了。 还有,我们那区分鸭子,是用“洋红”在鸭子不同部位的毛上染色,或者直接剪去鸭尾巴。
想关注你,从文字看你应该是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士,而且非常喜欢描述的生活。我喜欢偷照片,自己不会照,研究旅游纪念品。不介意的话,改天关注。
炒冷饭???
写的流畅生动,结尾很喜欢! 各种口味的粽子吃过后,还是回味白粽子的余味,但白粽子要冷的才好吃
想说,文笔不错
四川宜宾就吃的白粽子 占着熬好的红糖吃 读书后到外面 都是有馅儿的或者其它口味的粽子 不是很喜欢
大自然都被破坏了
估计作者也是蚌埠人喽
今年端午没回家,在外面过得端午。好想念家里的端午,白条条的粽子粘上白糖,就清香、那糯米特有的香味,想着就饿了
怀念安徽的生活
这样慢慢叙述的文章 真的很美 感觉很质朴 爱意也溶于词句当中 懵懵懂懂 的美好时光
太有生活气息了,喜欢你的文风
最后一句戳中
白粽子是北方的吃法。安徽北部属于中原淮河文化,会吃。但在我们皖南,咸肉粽、腊鸭粽等才大行其道。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真的好吸引我。今天早上就想吃小半个咸鸭蛋的。可惜了,没找到早餐
西班牙火腿就是生吃的
说的很好!
小时候超级厌恶白粽子蘸蜂蜜白糖什么的。面临花式粽子,黏糊糊或油腻,或甜到发苦,能想起来的,似乎只有白粽子。
「内容不可见」
我的童年也有斗蛋,感觉是遥远的回忆了,依稀间貌似是二十年前,现在的孩子早就不玩这个了吧。那时候集市上专门有卖结蛋网的红绿黄各色彩绳,小伙伴们各个掌握一手熟练的结网技巧……这是童年不多的快乐回忆之一……
安徽淮河边长大,斗蛋是小时候关于端午最熟悉的记忆,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还斗不斗
我也是安徽的😊
哇白米粽子蘸白糖人间至美,喜欢作者文笔。
有没有想起初中课本的一片文章,汪曾淇的《端午的鸭蛋》
我也是安徽的,我喜欢吃腊肉板栗馅的粽子
写的真好,生动形象
美好
写得特别好,文笔淡雅但活色生香。皖南皖北风俗差异比较大,作为黄山人还是最爱蛋黄火腿粽。
晚上蛙声是有的,但是晚上七点过后鸭都归家进圈憩息了,怎么会叫。可能各地风俗不同。
拙见,收尾略微有点仓促
有点汪曾祺的味道
斗蛋咋斗,拿蛋对打吗,好想斗
哈哈,老乡,我明光的哈哈!
同为安徽人士,却在清明斗蛋,端午吃粽
图一满满的童年回忆
喜欢福叔叔
我们六安的端午节大致也是这样过的,最爱白粽子
楼主是蚌埠人?
「内容不可见」
真是超级美好的童年,看起来觉得好有意思,真想体验
掏鸭蛋的时候留一个让我想到计生委...
老乡 也是安徽的
棒哒哒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