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人的。”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一直尝试着用平静的旁观者的叙事手法刻画辛德勒的形象。而正是这种冷静再加以黑白肃穆的色调,让整部电影在最后辛德勒真情流露时显得更为直击人心。当辛德勒语无伦次的重复着一车换十人,一章救一命的忏悔,我不禁泪流满面。
种族歧视已经被人翻来覆去炒过很多回了,往往大多数人,看完这部三小时却丝毫不显乏味的电影后的认知,便停留于对纳粹残酷罪行的批判。但在我眼中,我却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存在于人世间的圣人。
许多人物传记的电影往往遵循着这样一个道理——刻画好,模糊坏。他们喜欢模糊伟人的缺陷,去极力张扬优点。但任何事物皆不完美,完美也就不被称为事物。而辛德勒却颠倒了这一惯用伎俩。
电影开场辛德勒,或许有人会质疑:“他不是一个好人么,他不是一个拯救了一千多个犹太人的救世主么?”开场的他,却是生意场上的老手,深谙阅人之术,处世之道。用一瓶赠酒的开场白便能哄得纳粹高官一愣一愣的,在异性中也是混的如鱼得水,好不自在。正因如此,他抓住了战争横财这一商机,一方面运用自己的社交技巧获得大量的军事订单,另一方面又逼迫犹太人将积蓄投进工厂。
而真正让辛德勒的人生观有着本质上的转变,我想,还是那一抹刺眼的红色。
当时克拉夫正在屠城,辛德勒在山头,看着脚下四处奔跑的犹太人,听着四起的枪声,画面是从远处拍摄的克拉夫城。与其说辛德勒愤怒,不如说辛德勒在挣扎,他在人性的对立面挣扎,他不知晓自己应何去何从。他更不明白自己应用什么态度去对待那些视他为救世主,而他却只把他们看做赚钱工具的犹太民族们。
就在那样一个欲哭无泪的场面,一个黑白的凝重的画面,我看到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这个故事的时候用的是黑和白,但是这个小女孩却一身红的出现。那黯淡无光的红却让整个画面像被光芒罩住一般。也让辛德勒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电影史上,不管用过多么细腻的华丽的颜色,或者多么深沉的凝重的颜色,也不及这身红。
它承载的实在太多,是对历史的痛诉,对民族的忠诚,对命运的挣扎,对希望的向往,还有更多更多说不上的情感。
这并不是结束,这是辛德勒人性复苏的开始。在这之后,他渐渐转变了对工厂的态度,当他在Amon焚烧挖出的尸体时,他彻底顿悟了。我不得不佩服Liam的眼神,影片中辛德勒的眼中所诠释的信念在不同阶段都是不同的。而Liam却精确的将这一细节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那是一个忏悔者代表着一个罪孽团体对迫害者的悔恨。他坚定了心中的信念,甚至倾家荡产!
影片从这开始,人性伟大的一面便开始全面的展示。那彻夜回荡的“更多!更多!更多!”以及那打字机飞快的出字速度歌颂着辛德勒的伟大。尽管代价是给Amon一沓一沓的钞票。这名单便是生命,这名单便是辛德勒自身的救赎!
当费尽周折,妇女重回工厂的庇佑时,辛德勒与妇女摩肩接踵的走着,此时的他已经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唯利是图的商人了;辛德勒向纳粹兵说道:“工人遭到滥杀,我有权要求赔偿。你入狱、我收钱!没有我的批准,卫兵不得进入工厂”。为了犹太人,而不惜与德国军人谈规则,此时的他不再是个商人;辛德勒花了数百万马克行贿,花了数百万马克支撑这个名不副实的军工厂,即使没有一颗零件是合格的,他用愿意支撑下去,难道此时的他,还是一个商人么?
辛德勒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他的情感终于在一天,找到了一个宣泄点的爆发。辛德勒指着自己的汽车说:“这辆车,可以换回十个人的生命,我要来干什么?十个人。”,取出领针:“这领针,两个人,黄金造的,两个人。”,他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着,工人们团团拥住他……
我不想侃什么种族灭绝的惨重,我想这部电影更深刻的并不在乎于如此,在贯穿整部电影的压抑气氛和接连不断的扣人心魂的音乐之中。我们应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辛德勒,一个有七情六欲,有棱角有凹陷的灵魂。
人贵在大善,辛德勒挽救一千多名犹太人的事迹是无可厚非的,这使他之前的势利阴险显得微不足道。或许人性本应如此,当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善良的救世主,那与耶稣有何分别,那是神啊。
我们更需要的,是人世间的天使。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人的。”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一直尝试着用平静的旁观者的叙事手法刻画辛德勒的形象。而正是这种冷静再加以黑白肃穆的色调,让整部电影在最后辛德勒真情流露时显得更为直击人心。当辛德勒语无伦次的重复着一车换十人,一章救一命的忏悔,我不禁泪流满面。
种族歧视已经被人翻来覆去炒过很多回了,往往大多数人,看完这部三小时却丝毫不显乏味的电影后的认知,便停留于对纳粹残酷罪行的批判。但在我眼中,我却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存在于人世间的圣人。
许多人物传记的电影往往遵循着这样一个道理——刻画好,模糊坏。他们喜欢模糊伟人的缺陷,去极力张扬优点。但任何事物皆不完美,完美也就不被称为事物。而辛德勒却颠倒了这一惯用伎俩。
电影开场辛德勒,或许有人会质疑:“他不是一个好人么,他不是一个拯救了一千多个犹太人的救世主么?”开场的他,却是生意场上的老手,深谙阅人之术,处世之道。用一瓶赠酒的开场白便能哄得纳粹高官一愣一愣的,在异性中也是混的如鱼得水,好不自在。正因如此,他抓住了战争横财这一商机,一方面运用自己的社交技巧获得大量的军事订单,另一方面又逼迫犹太人将积蓄投进工厂。
而真正让辛德勒的人生观有着本质上的转变,我想,还是那一抹刺眼的红色。
当时克拉夫正在屠城,辛德勒在山头,看着脚下四处奔跑的犹太人,听着四起的枪声,画面是从远处拍摄的克拉夫城。与其说辛德勒愤怒,不如说辛德勒在挣扎,他在人性的对立面挣扎,他不知晓自己应何去何从。他更不明白自己应用什么态度去对待那些视他为救世主,而他却只把他们看做赚钱工具的犹太民族们。
就在那样一个欲哭无泪的场面,一个黑白的凝重的画面,我看到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这个故事的时候用的是黑和白,但是这个小女孩却一身红的出现。那黯淡无光的红却让整个画面像被光芒罩住一般。也让辛德勒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电影史上,不管用过多么细腻的华丽的颜色,或者多么深沉的凝重的颜色,也不及这身红。
它承载的实在太多,是对历史的痛诉,对民族的忠诚,对命运的挣扎,对希望的向往,还有更多更多说不上的情感。
这并不是结束,这是辛德勒人性复苏的开始。在这之后,他渐渐转变了对工厂的态度,当他在Amon焚烧挖出的尸体时,他彻底顿悟了。我不得不佩服Liam的眼神,影片中辛德勒的眼中所诠释的信念在不同阶段都是不同的。而Liam却精确的将这一细节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那是一个忏悔者代表着一个罪孽团体对迫害者的悔恨。他坚定了心中的信念,甚至倾家荡产!
影片从这开始,人性伟大的一面便开始全面的展示。那彻夜回荡的“更多!更多!更多!”以及那打字机飞快的出字速度歌颂着辛德勒的伟大。尽管代价是给Amon一沓一沓的钞票。这名单便是生命,这名单便是辛德勒自身的救赎!
当费尽周折,妇女重回工厂的庇佑时,辛德勒与妇女摩肩接踵的走着,此时的他已经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唯利是图的商人了;辛德勒向纳粹兵说道:“工人遭到滥杀,我有权要求赔偿。你入狱、我收钱!没有我的批准,卫兵不得进入工厂”。为了犹太人,而不惜与德国军人谈规则,此时的他不再是个商人;辛德勒花了数百万马克行贿,花了数百万马克支撑这个名不副实的军工厂,即使没有一颗零件是合格的,他用愿意支撑下去,难道此时的他,还是一个商人么?
辛德勒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他的情感终于在一天,找到了一个宣泄点的爆发。辛德勒指着自己的汽车说:“这辆车,可以换回十个人的生命,我要来干什么?十个人。”,取出领针:“这领针,两个人,黄金造的,两个人。”,他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着,工人们团团拥住他……
我不想侃什么种族灭绝的惨重,我想这部电影更深刻的并不在乎于如此,在贯穿整部电影的压抑气氛和接连不断的扣人心魂的音乐之中。我们应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辛德勒,一个有七情六欲,有棱角有凹陷的灵魂。
人贵在大善,辛德勒挽救一千多名犹太人的事迹是无可厚非的,这使他之前的势利阴险显得微不足道。或许人性本应如此,当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善良的救世主,那与耶稣有何分别,那是神啊。
![]() |
我们更需要的,是人世间的天使。
-
李咸不闲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2 21:34:36
-
泛泛之交.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21:33:19
-
颓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3 23:48:27
-
白熙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1 18:58:32
-
Savio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4 11:41:50
-
我的猫不见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30 09:07:05
-
靓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7 18:38:23
-
豆友20942035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23 22:48:54
-
倩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30 21:02:09
-
37°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2 21:07:34
-
豆友204948573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8 19:54:3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5 14:05:57
-
韵苑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7 09:14:32
-
Distan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7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