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村上春树的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的推荐阅读列表里面。
他的书总是有一些小片段能够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或者曾经体验过,但是一直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
比如这一段:
“回顾过去十八年间的人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其实大部分都是令人羞耻的事。不是我故意夸张地说。实际上,全都是我不愿意回想的丢脸的事,越想越觉得身为自己实在真厌烦。当然也有少数美好的回忆。也并不是没有过华丽的经验。这点我承认。不过以数量来说,还是令人脸红的、伤脑筋的事要多得多。想起过去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都是平凡得微不足道的,极悲惨的东西。大多是缺乏想象力的,中产阶级的废物……总之希望一切归零,以一个全新的人,在东京开始生活。”
我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读到这里几乎感动得要落泪。没有人明白我对于自己的悔恨,曾经的行为、想法等等。而且这些回想是突然袭击我的。和让我羞愧的事情有一点点关联都可以让我悔恨到不行。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异常的强烈,我总是如村上春树所说,“希望一切归零,以一个全新的人”,重新开始。就好像曾经的男友,我根本不想和他在一起,他不断地要求、不断地要求,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突然不见了,尤其是在我特别脆弱的时候,就顺从于他,答应他的要求。于是,那时我的一切行为都是现在的我所鄙视的,所无法理解的,想要毁灭掉的。虽然并没有发生任何过分的事情,但是就是普通的事情就会让我觉得羞愧,甚至想起我答应和他一起吃饭或者送给他生日礼物等等。那种情感下的我,并不是有多爱他,而是把所有情感寄托在他的身上,各种努力希望得到他注意的那种行为。即使再普通,也让我觉得失去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另外还有对孤独的体会,借栗谷惠的口说出:
“年轻时候能经历一段这样寂寞严苛的时期,某种程度也是必要的吧?……就像树木要坚强地长大,必须越过严酷的冬天那样。如果经常是温暖安慰的气候的话,也无法形成年轮吧。”
非常鼓舞人心的一句话。还有一段话也是颇符合我的感受:”人生真是奇妙啊。有一段时期觉得闪亮得不得了的绝对的东西,为了得到那个甚至不惜舍弃一切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或稍微换一个角度去看时,却曾令人惊讶地发现褪色了“。或许不是失去的才是最好的,而应该是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样解释也太过肤浅。如果失去了对一个人或事的盲目性,它就会褪色,甚至变得丑陋无比。
我其实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后来的一段解释就明白了:
”要成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非常简单。深爱一个女人,然后只要她到不知道什么地方一去不回就行了。
……而且成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一次之后,那孤独的色彩会深深染进你的体内……“
另外,对孩子的一段描述也蛮有趣的,这是我个人未来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情。我经常会对父母说,你们真的应该很庆幸,我不是残疾(不是歧视的意思,但是现在确实非常不平等),不是异端,没有任何重大疾病,也没有严重的反社会性的人格(或许会忍不住去做非常邪恶的事情,甚至成为杀人犯),这也是你们上辈子积得福。父母经常对我说我是多么有福气生在这个家庭的时候,这时我对他们说的。说到底这件事情是个悖论,没有谁恩赐于谁这样的理论(我并不是说不应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奉献,而是不应过分夸大),也不应以此作为要挟,强迫另外一个人做任何事情。这件事情在中国,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子女会说父母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环境,会觉得父母对自己应该是各种好,各种牺牲自己来成全子女,而父母则对子女的不顺从各种抱怨。说远了,村上春树的这段话,准备做父母的人(我个人是不赞成堕胎,当然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有条件性的观点,并非一味否定)应该好好看一下,考虑清楚之后再做决定:
"孩子小时候还马马虎虎算是可爱的,但上了国中和高中之后几乎没有例外地开始憎恨、侮蔑大人,像要报复般制造令人伤脑筋的问题,让双亲的神经和消化器官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双亲则满脑子只想让孩子升上名校,经常为学校成绩而烦躁生气,夫妇间不断为了推卸责任而发生口角。孩子在家闷不吭声,一个人窝在房间,不是上网跟同学聊个没完,就是沉溺在莫名其妙的色情电玩里。”
即使,我曾经是公认的乖乖女,没有办法否认的是我在高中那段时间确实非常的疯狂、反叛,不是行为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有点儿想个人思想上的文化大革命。让父母非常头痛。我猜可能比行为上的叛逆更让他们头痛。我在精神上折磨他们,让已经中年的父母为我痛哭流涕,甚至悔恨无比。那个当下,我没有任何自责。也许你们觉得不太可能做到。比如,把一些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厌食、逃课(只是待在家里)甚至自残,整个人灰暗到不行,父母责问时,则故意惹怒他们,让他们忍不住暴力相向,然后表现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这个样子,让他们自责。这些行为是不自主做出来的,往往这种方法会让他们非常的难过。现在想起来,才发现那个时候自己是多么残忍无情甚至人格扭曲。所以,虽然没有孩子,我清楚地明白养孩子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就可以的事情。
或许这本书是从一个中年丧偶开始,到对女性的不信任,到对孤独感的依赖,一个连串的过程的个别故事组成的。我并不没有深刻地研究过,村上春树写作的特点,也没有办法对他的写作风格进行评论。只是个人的浅薄的看法和体会。说到底,我还是喜欢做一个”经验读者“,是从自己的过去体验,对作者的内容进行品论,虽然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
他的书总是有一些小片段能够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或者曾经体验过,但是一直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
比如这一段:
“回顾过去十八年间的人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其实大部分都是令人羞耻的事。不是我故意夸张地说。实际上,全都是我不愿意回想的丢脸的事,越想越觉得身为自己实在真厌烦。当然也有少数美好的回忆。也并不是没有过华丽的经验。这点我承认。不过以数量来说,还是令人脸红的、伤脑筋的事要多得多。想起过去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都是平凡得微不足道的,极悲惨的东西。大多是缺乏想象力的,中产阶级的废物……总之希望一切归零,以一个全新的人,在东京开始生活。”
我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读到这里几乎感动得要落泪。没有人明白我对于自己的悔恨,曾经的行为、想法等等。而且这些回想是突然袭击我的。和让我羞愧的事情有一点点关联都可以让我悔恨到不行。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异常的强烈,我总是如村上春树所说,“希望一切归零,以一个全新的人”,重新开始。就好像曾经的男友,我根本不想和他在一起,他不断地要求、不断地要求,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突然不见了,尤其是在我特别脆弱的时候,就顺从于他,答应他的要求。于是,那时我的一切行为都是现在的我所鄙视的,所无法理解的,想要毁灭掉的。虽然并没有发生任何过分的事情,但是就是普通的事情就会让我觉得羞愧,甚至想起我答应和他一起吃饭或者送给他生日礼物等等。那种情感下的我,并不是有多爱他,而是把所有情感寄托在他的身上,各种努力希望得到他注意的那种行为。即使再普通,也让我觉得失去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另外还有对孤独的体会,借栗谷惠的口说出:
“年轻时候能经历一段这样寂寞严苛的时期,某种程度也是必要的吧?……就像树木要坚强地长大,必须越过严酷的冬天那样。如果经常是温暖安慰的气候的话,也无法形成年轮吧。”
非常鼓舞人心的一句话。还有一段话也是颇符合我的感受:”人生真是奇妙啊。有一段时期觉得闪亮得不得了的绝对的东西,为了得到那个甚至不惜舍弃一切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或稍微换一个角度去看时,却曾令人惊讶地发现褪色了“。或许不是失去的才是最好的,而应该是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样解释也太过肤浅。如果失去了对一个人或事的盲目性,它就会褪色,甚至变得丑陋无比。
我其实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后来的一段解释就明白了:
”要成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非常简单。深爱一个女人,然后只要她到不知道什么地方一去不回就行了。
……而且成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一次之后,那孤独的色彩会深深染进你的体内……“
另外,对孩子的一段描述也蛮有趣的,这是我个人未来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情。我经常会对父母说,你们真的应该很庆幸,我不是残疾(不是歧视的意思,但是现在确实非常不平等),不是异端,没有任何重大疾病,也没有严重的反社会性的人格(或许会忍不住去做非常邪恶的事情,甚至成为杀人犯),这也是你们上辈子积得福。父母经常对我说我是多么有福气生在这个家庭的时候,这时我对他们说的。说到底这件事情是个悖论,没有谁恩赐于谁这样的理论(我并不是说不应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奉献,而是不应过分夸大),也不应以此作为要挟,强迫另外一个人做任何事情。这件事情在中国,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子女会说父母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环境,会觉得父母对自己应该是各种好,各种牺牲自己来成全子女,而父母则对子女的不顺从各种抱怨。说远了,村上春树的这段话,准备做父母的人(我个人是不赞成堕胎,当然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有条件性的观点,并非一味否定)应该好好看一下,考虑清楚之后再做决定:
"孩子小时候还马马虎虎算是可爱的,但上了国中和高中之后几乎没有例外地开始憎恨、侮蔑大人,像要报复般制造令人伤脑筋的问题,让双亲的神经和消化器官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双亲则满脑子只想让孩子升上名校,经常为学校成绩而烦躁生气,夫妇间不断为了推卸责任而发生口角。孩子在家闷不吭声,一个人窝在房间,不是上网跟同学聊个没完,就是沉溺在莫名其妙的色情电玩里。”
即使,我曾经是公认的乖乖女,没有办法否认的是我在高中那段时间确实非常的疯狂、反叛,不是行为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有点儿想个人思想上的文化大革命。让父母非常头痛。我猜可能比行为上的叛逆更让他们头痛。我在精神上折磨他们,让已经中年的父母为我痛哭流涕,甚至悔恨无比。那个当下,我没有任何自责。也许你们觉得不太可能做到。比如,把一些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厌食、逃课(只是待在家里)甚至自残,整个人灰暗到不行,父母责问时,则故意惹怒他们,让他们忍不住暴力相向,然后表现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这个样子,让他们自责。这些行为是不自主做出来的,往往这种方法会让他们非常的难过。现在想起来,才发现那个时候自己是多么残忍无情甚至人格扭曲。所以,虽然没有孩子,我清楚地明白养孩子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就可以的事情。
或许这本书是从一个中年丧偶开始,到对女性的不信任,到对孤独感的依赖,一个连串的过程的个别故事组成的。我并不没有深刻地研究过,村上春树写作的特点,也没有办法对他的写作风格进行评论。只是个人的浅薄的看法和体会。说到底,我还是喜欢做一个”经验读者“,是从自己的过去体验,对作者的内容进行品论,虽然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