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
孝顺,顾名思义,孝敬顺从,把孝敬和顺从连在一起,我觉得应该是恶意曲解、以讹传讹的产物。 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人人都会犯错,做父母的自然也不可能例外。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做子女的也要"顺从"吗?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除了“无后”,另外两种“不孝”是什么呢? 汉代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疏》,对孟子的话进行了注释,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按照孔孟的这些说法,盲目顺从父母应属不孝,是大逆不道。这样看来,孝和顺并非完全一致,甚至是矛盾的,孝和顺连在一起,在以孔孟思想为根基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应无理论依据。 关于孝顺,清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讲的相对靠谱一些: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意思是说,孝顺并不是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人与人之间所有的行为都要以“道义”为准则,父母子女之间也不例外。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子女如果对此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因为父母的过错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损失、伤害,作为子女,爱父母,就有劝导帮助父母的责任,而劝导帮助的关键是你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在劝谏时绝对不可板着面孔,一派指责的言语,好似在教训父母一样,这样父母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固执不听,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然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因为,有孝心的人是不忍心陷父母于不义的。纵然遭到责打,我们也无怨无悔,不能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其实,不论我们规劝谁,都要建立在对方对我们有很深信任的基础上,而这个信任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你必须要在长期的相处中,时时观察对方的需要,然后真心地去关怀与付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进而再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规劝,才会有效果。 为人父母者,我们读到这一条,也更应该警诫、反省自己有无过失及不良的习惯,如果有,就要及时把它改正过来,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