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的乐器梦
有同事在朋友圈里转发求投票的文,点进去看了,是小孩子才艺表演视频。
看到好几个视频都是弹钢琴,内心还是会悸动,我想学我想学我想学!!!
父母总在念叨当年大约是学前班的时候,大堂姐有一个电子琴本来要送我,结果在搬家的前一天被偷走了。本来我有可能学电子琴的。这在我心里一直是个遗憾,遗憾那个我只玩过一个晚上的琴,遗憾自己没能学成一门乐器。我指的学成是能流畅的弹出曲子,或者能自弹自唱。
后来大概是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开了电子琴课,其实老师没有专门教授弹琴,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瞎玩。然后我发现我无师自通了一个技能,一些比较简单的歌曲,我只需要熟悉了,不需要看谱我就可以在电子琴上弹出来,比如当年动画城的主题曲。后来看《DREAM HIGH》才知道这种技能叫相对乐感,如果我系统的学过乐理或者电子琴,可能可以练成绝对乐感。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天赋,上天给了我这项技能,但却没有给我将它发扬的机会。对于艺术学习,父母的态度并不支持,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个并不重要,属于玩物丧志的类别。同时我的家境也并不支持我系统的去学一门乐器。于是便只能默默的看着院里的其他小伙伴们在父母的接送下去学乐器,而我只有书和便宜的芭比娃娃。后来芭比娃娃还全都被爸爸偷偷丢掉了。
我小时候从未跟父母提过任何要求去学乐器的愿望,大约潜意识里知道家里穷,学不起吧。母亲当年总是向我提起我幼儿园的时候,去上过几节免费的舞蹈基础课,老师说我的骨头很软,适合练舞,但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支持,所以我没有接着学。(但就凭这几节舞蹈基础课,我学会了压一字腿,还在三年级的时候教会了我们班上几个女生压一字腿,之后她们几个都进了校舞蹈队。后来见面的时候她们都还会说如果当年我没教她们压腿,可能她们就不会进舞蹈队。---这是后话)
至今能清楚记得的关于乐器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小学的时候,可能是一二年级的时候,音乐课本里有提到口琴,然后课本里可能说了吹口琴入门知识,我当时在想口琴这么小,应该不贵,我应该可以学。然而我到文具店里问,好一点的口琴价格在二三十块,这在当年的我看来是天价了。于是我也没有跟父母提要买,只是后来我陆续又到文具店里好几次,每次都让售货员把口琴从玻璃柜里拿出来,仔细的欣赏它表面锃亮的银漆,想象着自己拥有它,并用它吹出好听的曲子。然而这些并没有实现。
第二件事是大约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的杂物房里多了一把断了弦的吉他,就放在窗户旁边的桌子上,透过窗户的栅栏,我可以用手碰到吉他的弦,那时下课的时候我很喜欢到杂物房,喜欢用手拨它的弦,听它发出的声音,我觉得很神奇,很美妙。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吉他不知道被谁清掉了,我也再没玩过。
第三件事是四年级的时候,和父母逛夜市,看到有人卖竹制的竖笛,我央求我爸妈买,但他们不同意,说如果期末考试两科总分能拿到198就给我买。然后我考了196,是班里第一。爸爸带我去买,一问价格居然才两块,我拿着笛子感慨早知道这么便宜我自己就可以买了,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其实没人教也不会吹,就瞎玩。这笛子之后不知怎么被带回老家,据我爸说小堂哥打架时拿它当棍子使,断了,丢了,我连尸体都见不着。而后不了了之。
到大学的时候,一直想买吉他,没舍得,后面舍友买了一把,结果最常玩的人是我。舍友还报了一个学长开的班学弹吉他,没弹几次就想放弃,而后给了我机会代她学。我背着她的吉他去学过一次课,我是那次课上最快学会弹那一小段曲子的人----周杰伦《夜曲》的前奏,那个学长说我确实有天赋,这一小段曲子也是我至今为止唯一能流利弹出来的比较完整的曲子。然后后面舍友本来还想要不然剩下的课我都去上得了,但那个学长说只接受交了学费的人来学,不接受代学。我还是心疼学费,没报。
一直到现在,我买了尤克里里,也一直习惯自己一个人费劲的瞎折腾,舍不得花钱去找老师。结果到现在都还不能成功的弹出曲子。
这种观念大概就是被父母养出来的穷吧。明明自己热爱,但潜意识里又给它冠上了玩物丧志不值得的罪名。
我有这样的天赋,但还没到自学成才的水平,需要有好的老师指点,才能有大的进步。只是我舍不得为自己付出那么多。舍不得为自己的爱好正名。
工作以后,有了一点点积蓄,其实完全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乐器,然后找正规的老师,然后开始学习。却还是用“以后不知道要在深圳待多久,如果买电子琴到时间运回家好麻烦”“尤克里里太简单了找老师学不值当,学吉他比较值得但吉他太大不好买不好放”这样的借口阻拦自己。
这个想学而未学的,零散的乐器梦,在我回到海南后,一定要捡起来。我要好好对自己,好好实现以前的也是现在内心仍然渴望的梦。
看到好几个视频都是弹钢琴,内心还是会悸动,我想学我想学我想学!!!
父母总在念叨当年大约是学前班的时候,大堂姐有一个电子琴本来要送我,结果在搬家的前一天被偷走了。本来我有可能学电子琴的。这在我心里一直是个遗憾,遗憾那个我只玩过一个晚上的琴,遗憾自己没能学成一门乐器。我指的学成是能流畅的弹出曲子,或者能自弹自唱。
后来大概是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开了电子琴课,其实老师没有专门教授弹琴,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瞎玩。然后我发现我无师自通了一个技能,一些比较简单的歌曲,我只需要熟悉了,不需要看谱我就可以在电子琴上弹出来,比如当年动画城的主题曲。后来看《DREAM HIGH》才知道这种技能叫相对乐感,如果我系统的学过乐理或者电子琴,可能可以练成绝对乐感。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天赋,上天给了我这项技能,但却没有给我将它发扬的机会。对于艺术学习,父母的态度并不支持,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个并不重要,属于玩物丧志的类别。同时我的家境也并不支持我系统的去学一门乐器。于是便只能默默的看着院里的其他小伙伴们在父母的接送下去学乐器,而我只有书和便宜的芭比娃娃。后来芭比娃娃还全都被爸爸偷偷丢掉了。
我小时候从未跟父母提过任何要求去学乐器的愿望,大约潜意识里知道家里穷,学不起吧。母亲当年总是向我提起我幼儿园的时候,去上过几节免费的舞蹈基础课,老师说我的骨头很软,适合练舞,但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支持,所以我没有接着学。(但就凭这几节舞蹈基础课,我学会了压一字腿,还在三年级的时候教会了我们班上几个女生压一字腿,之后她们几个都进了校舞蹈队。后来见面的时候她们都还会说如果当年我没教她们压腿,可能她们就不会进舞蹈队。---这是后话)
至今能清楚记得的关于乐器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小学的时候,可能是一二年级的时候,音乐课本里有提到口琴,然后课本里可能说了吹口琴入门知识,我当时在想口琴这么小,应该不贵,我应该可以学。然而我到文具店里问,好一点的口琴价格在二三十块,这在当年的我看来是天价了。于是我也没有跟父母提要买,只是后来我陆续又到文具店里好几次,每次都让售货员把口琴从玻璃柜里拿出来,仔细的欣赏它表面锃亮的银漆,想象着自己拥有它,并用它吹出好听的曲子。然而这些并没有实现。
第二件事是大约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的杂物房里多了一把断了弦的吉他,就放在窗户旁边的桌子上,透过窗户的栅栏,我可以用手碰到吉他的弦,那时下课的时候我很喜欢到杂物房,喜欢用手拨它的弦,听它发出的声音,我觉得很神奇,很美妙。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吉他不知道被谁清掉了,我也再没玩过。
第三件事是四年级的时候,和父母逛夜市,看到有人卖竹制的竖笛,我央求我爸妈买,但他们不同意,说如果期末考试两科总分能拿到198就给我买。然后我考了196,是班里第一。爸爸带我去买,一问价格居然才两块,我拿着笛子感慨早知道这么便宜我自己就可以买了,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其实没人教也不会吹,就瞎玩。这笛子之后不知怎么被带回老家,据我爸说小堂哥打架时拿它当棍子使,断了,丢了,我连尸体都见不着。而后不了了之。
到大学的时候,一直想买吉他,没舍得,后面舍友买了一把,结果最常玩的人是我。舍友还报了一个学长开的班学弹吉他,没弹几次就想放弃,而后给了我机会代她学。我背着她的吉他去学过一次课,我是那次课上最快学会弹那一小段曲子的人----周杰伦《夜曲》的前奏,那个学长说我确实有天赋,这一小段曲子也是我至今为止唯一能流利弹出来的比较完整的曲子。然后后面舍友本来还想要不然剩下的课我都去上得了,但那个学长说只接受交了学费的人来学,不接受代学。我还是心疼学费,没报。
一直到现在,我买了尤克里里,也一直习惯自己一个人费劲的瞎折腾,舍不得花钱去找老师。结果到现在都还不能成功的弹出曲子。
这种观念大概就是被父母养出来的穷吧。明明自己热爱,但潜意识里又给它冠上了玩物丧志不值得的罪名。
我有这样的天赋,但还没到自学成才的水平,需要有好的老师指点,才能有大的进步。只是我舍不得为自己付出那么多。舍不得为自己的爱好正名。
工作以后,有了一点点积蓄,其实完全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乐器,然后找正规的老师,然后开始学习。却还是用“以后不知道要在深圳待多久,如果买电子琴到时间运回家好麻烦”“尤克里里太简单了找老师学不值当,学吉他比较值得但吉他太大不好买不好放”这样的借口阻拦自己。
这个想学而未学的,零散的乐器梦,在我回到海南后,一定要捡起来。我要好好对自己,好好实现以前的也是现在内心仍然渴望的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