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发展的回顾和思考
从中国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统治阶层从来未支持过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谓“封建社会”(封建的意思是封邦建城,挖护城河,堆起土墙,两旁种树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在中国古代早期就结束了。这里不再过多讨论)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着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之深,直至今日。行政命令几乎束缚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士大夫阶层是被人们尊重的,此阶层并且不断变换传承方式。从历史来看,原来是世袭传承,后来农民经过科举制度产生了上升通道,考取功名,社会底层产生向上流动性。农民社会地位高,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商业不十分发达,整个社会需要几乎全部人口来从事农业生产,以达到养活大量人口的目的。古代手工业者地位低下,行政命令几乎不让此阶层向上流动。假如你的父亲是一个铁匠,那么你长大后就必须和你父亲从事一样的工作。商人阶层可以创造大量GDP,带动社会大量人员就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却没有实际地位,处于社会最下层,被别人瞧不起。这是由于统治阶级愚民的政策造成的,“告诫人民重义轻利。”而实际统治阶层本身普遍的重利轻义。中国宫廷内的争斗为人民展现了一幕幕纷繁复杂的政治好戏。
其实不论是重义还是重利,有了制度有了游戏规则,都能造成好的结果。现在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西瓜,分给10个人,那么其中做分配的人,是个十足的小人,给自己一大块,分给别人的都是小块。这种假设符合了人性贪婪自私的弱点。而我们此时假设10个人投票推举出一个他们中间最道德高尚的人分配,也许能达到平均分配的效果。但是这种想法不能成立。因为这如果是10个互不相识的人,根本彼此不了解互相的人品怎么样,那么这选举出好人的概率就是随机性的,只有50%。形成制度的方法是,在其中随便找一个人来分成10份,而那个分配的人最后拿到其中1份。这样以来,分配的人无论是道德高尚的君子还是道德败坏的小人,都能做到平均分配,使得各方人们都能满意。
跳出思维模式,生产西瓜远比抢着分西瓜来得更好。如果能多多生产西瓜,一个人分给他们一个的话,也不必争破了脑袋来抢夺最大的一块了。这就是为什么能创造需求,比竞争来得更实际,更重要的原因了。没有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市场经济,没有越来越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不承认人类自私的天性,没有私有化的自主产权,想做大蛋糕真的很难。
所谓“封建社会”(封建的意思是封邦建城,挖护城河,堆起土墙,两旁种树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在中国古代早期就结束了。这里不再过多讨论)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着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之深,直至今日。行政命令几乎束缚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士大夫阶层是被人们尊重的,此阶层并且不断变换传承方式。从历史来看,原来是世袭传承,后来农民经过科举制度产生了上升通道,考取功名,社会底层产生向上流动性。农民社会地位高,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商业不十分发达,整个社会需要几乎全部人口来从事农业生产,以达到养活大量人口的目的。古代手工业者地位低下,行政命令几乎不让此阶层向上流动。假如你的父亲是一个铁匠,那么你长大后就必须和你父亲从事一样的工作。商人阶层可以创造大量GDP,带动社会大量人员就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却没有实际地位,处于社会最下层,被别人瞧不起。这是由于统治阶级愚民的政策造成的,“告诫人民重义轻利。”而实际统治阶层本身普遍的重利轻义。中国宫廷内的争斗为人民展现了一幕幕纷繁复杂的政治好戏。
其实不论是重义还是重利,有了制度有了游戏规则,都能造成好的结果。现在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西瓜,分给10个人,那么其中做分配的人,是个十足的小人,给自己一大块,分给别人的都是小块。这种假设符合了人性贪婪自私的弱点。而我们此时假设10个人投票推举出一个他们中间最道德高尚的人分配,也许能达到平均分配的效果。但是这种想法不能成立。因为这如果是10个互不相识的人,根本彼此不了解互相的人品怎么样,那么这选举出好人的概率就是随机性的,只有50%。形成制度的方法是,在其中随便找一个人来分成10份,而那个分配的人最后拿到其中1份。这样以来,分配的人无论是道德高尚的君子还是道德败坏的小人,都能做到平均分配,使得各方人们都能满意。
跳出思维模式,生产西瓜远比抢着分西瓜来得更好。如果能多多生产西瓜,一个人分给他们一个的话,也不必争破了脑袋来抢夺最大的一块了。这就是为什么能创造需求,比竞争来得更实际,更重要的原因了。没有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市场经济,没有越来越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不承认人类自私的天性,没有私有化的自主产权,想做大蛋糕真的很难。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