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和抽象的脑坑....半夜吐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S同学(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61418843/
要承认过于具象的视觉形象因为其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出的商业本质,确实容易达到上限而显得养眼,献媚和肤浅(日式动漫,挂历风景,商业片模特写真,istock图等等…)但为了抽象而抽象又何尝不是一种(名为后后现代主义)的强迫症呢?纯艺学校不清楚,不过这种趋势在本该以商业为主导的设计学校越来越极端,我不否认它的好,因为这种习惯鼓励开阔思维,脑坑从来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后天砸出来的。另一方面艺术本身成了展馆中的小广告,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自身,而是艺术家延续的自我。艺术家虽然号称自由创作,无拘无束,但心里还是在琢磨"怎么样才能让观众在我的作品前多停留一会儿呢?"“”怎么样才能让他们讨论我的作品?“”我是否必须显得很有内涵?“ 创作过程不自觉会受到这种思维影响,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无可奈何地带有一种奉承感(任采访说得天花乱坠,内心独白其实都是:亲,给我作品点赞哦...)因为艺术家是一种缺了赞美声就活不下去的生物
奉承感也因人(目标人群)而异,今天的艺术其实是一套配置完善的工业体系, A或者B的作品区别都已不大,唯一不同的是A和B分别是谁,他们面对的人群是谁。
大部分非专业人群接受程度大概在莫奈,梵高的正常范围。马蒂斯,康定斯基,Paul Klee这样本该锁进历史馆藏挪出位置让给新人的历史人物, 今天也被当作典范放在当代艺术馆展出(对我村的展馆没有新艺术家作品是就常年反复轮康定司机和Paul Klee),说明目标人群接受度限制阈值跟70多年前相比没什么变化,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在定义艺术和非艺术之间,似乎走进了难以自洽的死胡同,加上媒体娱乐丰富的年代,使得今天的艺术成为媒体娱乐的一部分,已经失去了20世纪初的地位
什么是艺术,甚至什么是美,在今天左派自由主义泛滥的时代难以自圆其说,不少作品连快适感都做不到,不少画家的连基本素描都画不好,就开始画抽象画,你看,毕加索成功了不是?你看,一切皆可艺术,谁说的素描功底深厚就比我瞎涂圈圈高明呢?先验与超验在这里失去了界线。艺术,具体说绘画第二次面临窘境。左派的泛化,平均化观点看似前卫而平等,其实不过是没有底线,也说不清什么是底线罢了。没有标准则让这个事物本身走上了绝路
对,也是看到这个新闻后有感而发
神奇的眼镜
对当代艺术的满满的槽点我家男神已经吐过无数次而且毒舌吐得一针见血((手动高亮,请注意男神是Julian Rosefeldt并不是狼叔。。喂)
哦我的老伙计我们自由了!可以用身边一切去创作,我们不应限制自己!无论是往科学概念上靠寻找逼格(且不管常识错误)还是拍新闻纪实以体现自己是个concerned citizen(呵呵手动滑稽)
还是干脆解放原始欲望的束缚,展示血淋淋的,解剖开的肢体,悬挂的动物残骸(的模型)
除了展厅那高端的射灯,悬挂的展示方式外,解说白纸条儿也是高端化,艺术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上面那个眼镜新闻如果没有贴纸条多半就被扔掉了)最高端内涵的名字当然永远是"untitled"
也许杜尚开了玩世不恭的先头,但他至少有维纳斯,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人际关系,看纪录片时心里反复琢磨的其实是为什么留下名字的恰好都认识谁谁谁,都恰好在名人朋友圈里(沃霍尔的factory一抓一大把),也许才气不光是最重要的,人脉才是,并且一直都是。
抽象作品包含的信息量比具象的大是毋庸置疑的,但全世界人民不约而同欣赏这种语焉不详的交流方式也真十分令人称奇!也许今天的我们生活在物资丰富的社会,拥有太多过剩能量可以消耗,让我们能慢慢把时间花在猜测与评论中。渐渐地评论代替了作品,成为了作品。艺术家费尽心思让人看不懂,和评论家费尽心思看懂之间,产生了一场迷之军备竞赛。
抽象比具象高明,在特定的语境下成立(等等,左派口中的艺术不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吗?)很简单的原因是。。。“看腻了”,“来点新鲜货”,具象本身无法达到更高的上限,你能画得比照片更真实吗?唯有抽象大概有点发挥空间,但是要抓紧了,否则能玩的都被别人玩剩下,抽象又只能坐上冷板凳,眼睁睁看着一波“反抽象”风潮来临
也许,这才是常态
其实。。。
以上是今天半夜发的牢骚。。。起因是白天去讨论作品concept被教授说含义表达太明确了,要模糊化抽象化处理
)尼玛(╯‵□′)╯︵┻━┻!
(话说为什么相册没版权申明,赶紧给我开啊((
作者:LS同学(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61418843/
要承认过于具象的视觉形象因为其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出的商业本质,确实容易达到上限而显得养眼,献媚和肤浅(日式动漫,挂历风景,商业片模特写真,istock图等等…)但为了抽象而抽象又何尝不是一种(名为后后现代主义)的强迫症呢?纯艺学校不清楚,不过这种趋势在本该以商业为主导的设计学校越来越极端,我不否认它的好,因为这种习惯鼓励开阔思维,脑坑从来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后天砸出来的。另一方面艺术本身成了展馆中的小广告,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自身,而是艺术家延续的自我。艺术家虽然号称自由创作,无拘无束,但心里还是在琢磨"怎么样才能让观众在我的作品前多停留一会儿呢?"“”怎么样才能让他们讨论我的作品?“”我是否必须显得很有内涵?“ 创作过程不自觉会受到这种思维影响,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无可奈何地带有一种奉承感(任采访说得天花乱坠,内心独白其实都是:亲,给我作品点赞哦...)因为艺术家是一种缺了赞美声就活不下去的生物
奉承感也因人(目标人群)而异,今天的艺术其实是一套配置完善的工业体系, A或者B的作品区别都已不大,唯一不同的是A和B分别是谁,他们面对的人群是谁。
大部分非专业人群接受程度大概在莫奈,梵高的正常范围。马蒂斯,康定斯基,Paul Klee这样本该锁进历史馆藏挪出位置让给新人的历史人物, 今天也被当作典范放在当代艺术馆展出(对我村的展馆没有新艺术家作品是就常年反复轮康定司机和Paul Klee),说明目标人群接受度限制阈值跟70多年前相比没什么变化,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在定义艺术和非艺术之间,似乎走进了难以自洽的死胡同,加上媒体娱乐丰富的年代,使得今天的艺术成为媒体娱乐的一部分,已经失去了20世纪初的地位
什么是艺术,甚至什么是美,在今天左派自由主义泛滥的时代难以自圆其说,不少作品连快适感都做不到,不少画家的连基本素描都画不好,就开始画抽象画,你看,毕加索成功了不是?你看,一切皆可艺术,谁说的素描功底深厚就比我瞎涂圈圈高明呢?先验与超验在这里失去了界线。艺术,具体说绘画第二次面临窘境。左派的泛化,平均化观点看似前卫而平等,其实不过是没有底线,也说不清什么是底线罢了。没有标准则让这个事物本身走上了绝路
对,也是看到这个新闻后有感而发
神奇的眼镜
对当代艺术的满满的槽点我家男神已经吐过无数次而且毒舌吐得一针见血((手动高亮,请注意男神是Julian Rosefeldt并不是狼叔。。喂)
哦我的老伙计我们自由了!可以用身边一切去创作,我们不应限制自己!无论是往科学概念上靠寻找逼格(且不管常识错误)还是拍新闻纪实以体现自己是个concerned citizen(呵呵手动滑稽)
还是干脆解放原始欲望的束缚,展示血淋淋的,解剖开的肢体,悬挂的动物残骸(的模型)
除了展厅那高端的射灯,悬挂的展示方式外,解说白纸条儿也是高端化,艺术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上面那个眼镜新闻如果没有贴纸条多半就被扔掉了)最高端内涵的名字当然永远是"untitled"
也许杜尚开了玩世不恭的先头,但他至少有维纳斯,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人际关系,看纪录片时心里反复琢磨的其实是为什么留下名字的恰好都认识谁谁谁,都恰好在名人朋友圈里(沃霍尔的factory一抓一大把),也许才气不光是最重要的,人脉才是,并且一直都是。
抽象作品包含的信息量比具象的大是毋庸置疑的,但全世界人民不约而同欣赏这种语焉不详的交流方式也真十分令人称奇!也许今天的我们生活在物资丰富的社会,拥有太多过剩能量可以消耗,让我们能慢慢把时间花在猜测与评论中。渐渐地评论代替了作品,成为了作品。艺术家费尽心思让人看不懂,和评论家费尽心思看懂之间,产生了一场迷之军备竞赛。
抽象比具象高明,在特定的语境下成立(等等,左派口中的艺术不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吗?)很简单的原因是。。。“看腻了”,“来点新鲜货”,具象本身无法达到更高的上限,你能画得比照片更真实吗?唯有抽象大概有点发挥空间,但是要抓紧了,否则能玩的都被别人玩剩下,抽象又只能坐上冷板凳,眼睁睁看着一波“反抽象”风潮来临
也许,这才是常态
其实。。。
以上是今天半夜发的牢骚。。。起因是白天去讨论作品concept被教授说含义表达太明确了,要模糊化抽象化处理
)尼玛(╯‵□′)╯︵┻━┻!
(话说为什么相册没版权申明,赶紧给我开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