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水时代
文/徐家伟
自从捷运象山线开通之后,要到台北101大楼不必老远从市政府走过来,旁边的世贸展场一并得利,人们要看展览变得更方便。今天是饮食业加盟展,各种中小型规模的手摇茶、早午餐、火锅快食品牌都来此寻找加盟战友,扩大事业版图。各厂商使尽浑身解数抓人眼球,满走道发传单的临时工自不待言,规模稍大些的,便比照车展规模,找许多清新可爱的会展女郎来办活动聚人气,连在大陆遍地林立的都可茶饮,都占了会场最中心的大摊位,欲招揽人马继续登陆开疆。
姑丈家楼下出租的槟榔摊店家毁约走人,空下店面,他打算收回来自己做点小买卖,早先就听他叨念不停手摇饮料两千亿台币的市场,我那摇了快十年饮料的弟弟也想有所作为、开间自己的店,两人一拍即合,一大早从台中赶来看展。要想加盟手摇茶必须学会调制数十种饮品,非年轻人记不住这许多,姑丈已经五十好几,不想被人洗脸(洗脸,闽南语有挖苦之意),我弟又不善言辞,找我来助拳,厂商也希望找到靠谱的加盟业者,年轻兄弟档看起来无比正能量。
卖糖水确实好赚。在台湾,每个人一天喝掉两杯手摇饮料不算夸张,一来新鲜,每一杯都是现点现做;二来便宜,基本茶款二三十元便能买到(人民币4到6元),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光喝饮料不喝水的。不晓得是不是骨子里的传承,华人爱喝茶已成文化,据说古代中国北方人习惯喝奶,被雅惯了的南方文人笑是酪奴。北方人不甘示弱,说这些爱喝茶的南方人是漏斗。
南方人确实爱喝茶,也发展出很多茶文化,如功夫茶便是。现在加了各种花哨调料变成布丁奶茶、乌龙绿茶、百香红茶等等,反倒有点取法唐代的意味。唐代人喝茶就同如今的日本抹茶,不同的是唐人也会加点佐料进去,如柑桔之类,大约也是怕纯茶的苦涩,那个混搭的时代。
现在大陆各地也纷纷开起了打着台湾品牌的手摇茶店,据说在上海有上千家,价格还比台湾贵,口味也更甜,更喜欢加些粉条珍珠布丁之类有嚼劲的零嘴,随便买一杯,都快抵得上一餐沙县。在上海的时候姑娘老批评我省东省西不省糖水,每天都手欠买上一杯,我说那杯饮料拿在手里,有回到家的感觉。
前阵子新闻报导过饮料厂商专门讹骗加盟店主,炒作知名度、收取高额加盟金,之后便不管加盟店死活,用劣质的越南茶叶,材料价格高于市面行情,甚至恶性倒闭的都有。姑丈是生意人,半生波折,江湖风雨看得多了,问讯特别谨慎精准。
叔侄仨在场内晃一下午,拿了无数传单名片,过滤之后竟然没有几家符合需求。总是如此,不符合需求的才会来招商,让我们想去加盟的大品牌才不会自己跑出来,姿态高得很,加盟金额也显得盛气凌人,前途漫漫而修远。商业社会的法则,想借人声势就得付出相对代价,否则就多花些时间跟小店家共同成长,谁都不好说加盟就保证赚钱,选择就是在赌,过程最折磨。
但不论名声大小,实际上每个品牌的茶叶货源都几乎一样,都是南投的两家供货商,阿里山茶叶太贵成本太高。口味大同小异,只有冲泡技术上的差别,虽然有时差之毫厘便谬之千里,否则大牌也无由成形;近来食安风暴之后,有些品牌纷纷祭出养生旗,强调杯杯现泡,材料天然。但如今做生意为的是赚钱,要的是大量复制,迅速便宜。现泡茶昂贵费时,消费者又往往经不起等,是以有些我觉得可以考虑的品牌,老经验的弟弟掉头就走,这大约便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近几年放弃稳定工作、转身投入饮食行业的科技新贵还颇不少,有博士去炸鸡排,科技新贵卖冻柠茶,做马卡龙,再文艺些的就去开咖啡店做简餐披萨,显示有部分人对死薪水绝望、宁愿出来自己当老板。或者受够了无止尽的压榨,不甘沦为廉价血汗工;可他们又无法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另立门户,原来的工作单位若不是缩编,就是垄断,同样看不见未来。于是他们回到最基本的穿衣吃饭,有时还真就赚得比原来要多,毕竟年轻人再怎么穷也回不到过去的时代。反正房子是买不起了,每天一些饮料钱倒也无关痛痒,如打字时桌旁的铁观音,便是种相互取暖的小确幸,给你一点甜甜,今夜便好眠。
原文载于上海新民晚报
自从捷运象山线开通之后,要到台北101大楼不必老远从市政府走过来,旁边的世贸展场一并得利,人们要看展览变得更方便。今天是饮食业加盟展,各种中小型规模的手摇茶、早午餐、火锅快食品牌都来此寻找加盟战友,扩大事业版图。各厂商使尽浑身解数抓人眼球,满走道发传单的临时工自不待言,规模稍大些的,便比照车展规模,找许多清新可爱的会展女郎来办活动聚人气,连在大陆遍地林立的都可茶饮,都占了会场最中心的大摊位,欲招揽人马继续登陆开疆。
姑丈家楼下出租的槟榔摊店家毁约走人,空下店面,他打算收回来自己做点小买卖,早先就听他叨念不停手摇饮料两千亿台币的市场,我那摇了快十年饮料的弟弟也想有所作为、开间自己的店,两人一拍即合,一大早从台中赶来看展。要想加盟手摇茶必须学会调制数十种饮品,非年轻人记不住这许多,姑丈已经五十好几,不想被人洗脸(洗脸,闽南语有挖苦之意),我弟又不善言辞,找我来助拳,厂商也希望找到靠谱的加盟业者,年轻兄弟档看起来无比正能量。
卖糖水确实好赚。在台湾,每个人一天喝掉两杯手摇饮料不算夸张,一来新鲜,每一杯都是现点现做;二来便宜,基本茶款二三十元便能买到(人民币4到6元),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光喝饮料不喝水的。不晓得是不是骨子里的传承,华人爱喝茶已成文化,据说古代中国北方人习惯喝奶,被雅惯了的南方文人笑是酪奴。北方人不甘示弱,说这些爱喝茶的南方人是漏斗。
南方人确实爱喝茶,也发展出很多茶文化,如功夫茶便是。现在加了各种花哨调料变成布丁奶茶、乌龙绿茶、百香红茶等等,反倒有点取法唐代的意味。唐代人喝茶就同如今的日本抹茶,不同的是唐人也会加点佐料进去,如柑桔之类,大约也是怕纯茶的苦涩,那个混搭的时代。
现在大陆各地也纷纷开起了打着台湾品牌的手摇茶店,据说在上海有上千家,价格还比台湾贵,口味也更甜,更喜欢加些粉条珍珠布丁之类有嚼劲的零嘴,随便买一杯,都快抵得上一餐沙县。在上海的时候姑娘老批评我省东省西不省糖水,每天都手欠买上一杯,我说那杯饮料拿在手里,有回到家的感觉。
前阵子新闻报导过饮料厂商专门讹骗加盟店主,炒作知名度、收取高额加盟金,之后便不管加盟店死活,用劣质的越南茶叶,材料价格高于市面行情,甚至恶性倒闭的都有。姑丈是生意人,半生波折,江湖风雨看得多了,问讯特别谨慎精准。
叔侄仨在场内晃一下午,拿了无数传单名片,过滤之后竟然没有几家符合需求。总是如此,不符合需求的才会来招商,让我们想去加盟的大品牌才不会自己跑出来,姿态高得很,加盟金额也显得盛气凌人,前途漫漫而修远。商业社会的法则,想借人声势就得付出相对代价,否则就多花些时间跟小店家共同成长,谁都不好说加盟就保证赚钱,选择就是在赌,过程最折磨。
但不论名声大小,实际上每个品牌的茶叶货源都几乎一样,都是南投的两家供货商,阿里山茶叶太贵成本太高。口味大同小异,只有冲泡技术上的差别,虽然有时差之毫厘便谬之千里,否则大牌也无由成形;近来食安风暴之后,有些品牌纷纷祭出养生旗,强调杯杯现泡,材料天然。但如今做生意为的是赚钱,要的是大量复制,迅速便宜。现泡茶昂贵费时,消费者又往往经不起等,是以有些我觉得可以考虑的品牌,老经验的弟弟掉头就走,这大约便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近几年放弃稳定工作、转身投入饮食行业的科技新贵还颇不少,有博士去炸鸡排,科技新贵卖冻柠茶,做马卡龙,再文艺些的就去开咖啡店做简餐披萨,显示有部分人对死薪水绝望、宁愿出来自己当老板。或者受够了无止尽的压榨,不甘沦为廉价血汗工;可他们又无法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另立门户,原来的工作单位若不是缩编,就是垄断,同样看不见未来。于是他们回到最基本的穿衣吃饭,有时还真就赚得比原来要多,毕竟年轻人再怎么穷也回不到过去的时代。反正房子是买不起了,每天一些饮料钱倒也无关痛痒,如打字时桌旁的铁观音,便是种相互取暖的小确幸,给你一点甜甜,今夜便好眠。
原文载于上海新民晚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