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对长辈的认知变化
在漫长的青春流光里,我对长辈(泛指年龄比我大的人)始终怀着发自内心的尊崇。在缺乏社会历练造就窄小的视角中,我认为长辈们历经沧海福田,对人情世故、社会文化自然生成深刻的洞悉,他们思想的精华是我渴望与之交流的源发力。
与他们交流时,我自始至终摆着低头谦逊的模样,极力吸取他们身上思想的乳汁。即便我有不同观点时,也刻意压制,担心他们用精准简练的话语批判小毛孩的肤浅和乱插嘴。
直到凡客创始人陈年的舆论风波,加之我过往的经历感触,那种对所有长辈尊崇的认知和状态才得以停止并消解。
文艺中年陈年作客某二流访谈节目,谈论到仰慕的穆旦时,主持人见缝插针地将穆旦和周杰伦类比,陈年不屑的眼神顷刻间凸显,化作真实愤怒的言辞:“我想几百年后,每人记得周杰伦吧,与穆旦相比,周杰伦简直是垃圾。”
大众刻板认知中老年人情绪稳定,喜怒不形于色。在我确认没有炒作嫌疑的前提下,而陈年一反常知,坦荡犀利的言辞显现中年人真性情的面向,让我顿感新鲜和喜悦。与此同时,陈年用自身的审美狭隘地抨击80、90后的价值取向和趣味,这是一种中老年人集体无意识的行为,透漏着暮色渐浓、成长停止而认知匮乏的迹象,还故作高傲。
要知道,60年代出生的陈年们,政治封闭,没有互联网,只能欣赏到国家允许发行的所谓政治正确和单一化的艺术作品。全球化、互联网的如今,90后们视野扩展到60后们不可想象的宽度,审美追求也分裂为大小不同的社群,剔除了“国家”、“统一”、“革命”等词汇。而这些叔叔们缺少这种认知,依旧用红色革命的常识来认识年轻人,真可谓勇气可嘉。
另外,文艺中年陈年对经典和流行的文化认知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周杰伦代表流行文化,正向影响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而穆旦的作品却不能断定就是经典。经典和流行,两者的分界线愈发模糊。
在陈旧的观念中,能够表现人类深刻人性的作品称为经典,但试想,《哈姆雷特》经典吧,如今被无奈地改编的风格奇特才能吸引极少数的观众。去年我购买了几本莎士比亚的作品,阅读《哈姆雷特》的体验糟糕透顶,不能产生情感和文化的丝毫链接触发。人性的深刻又有何用?经典又有何用?
看了陈年的视频后,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我住的小区楼下,每晚都有两人下象棋,四周挤满了支招的人群,喧嚣不已。因为热爱下象棋,我下班后经常观看。有次,我旁边一个长辈用饱含激情和绝对的话语指导下棋者按照自己的策略行走,众人听后脸上漏出了些许嘲笑的面容。这个长辈无所顾忌,意识不到自身棋艺的低下,接二连三地宣称着自己的策略。这就是中年人自我认知严重偏差的典型凸显。
中老年人还有另外一个让90后们厌恶的特质。当90后不再尊崇他们,不再以他们为权威时,他们会爆发出人类另外一个集体无意识,利用“孝顺”、“长幼尊别”等道德批评和压制年轻人来维护即将坍塌的权威金字塔。对追求自由的90后们来说,你越批判,愈加反抗权威。反抗代表一种挣脱社会限制的行为,反抗本身是一种自由的体现。中老男人往往难以洞悉到这一点,执迷不悟,在思想偏差巨大的边角上渐行渐远。
每一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着自身的宿命,任何长辈都不应该以自身无意识的局限性来评判年轻人的不作为。
我也觉醒,每一位长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尊崇和反抗,从心而发,彻底融化以年龄和辈分作为权威的标志。
鬓角的白发逐渐浓厚,长辈们,觉醒吧!放下权威的包袱,用欣赏和宽容的眼光与有思想的年轻人交流,将会延缓头发变白的速率。
首发于公众号:任游子,抵抗束缚,追求自我。欢迎你关注。
与他们交流时,我自始至终摆着低头谦逊的模样,极力吸取他们身上思想的乳汁。即便我有不同观点时,也刻意压制,担心他们用精准简练的话语批判小毛孩的肤浅和乱插嘴。
直到凡客创始人陈年的舆论风波,加之我过往的经历感触,那种对所有长辈尊崇的认知和状态才得以停止并消解。
文艺中年陈年作客某二流访谈节目,谈论到仰慕的穆旦时,主持人见缝插针地将穆旦和周杰伦类比,陈年不屑的眼神顷刻间凸显,化作真实愤怒的言辞:“我想几百年后,每人记得周杰伦吧,与穆旦相比,周杰伦简直是垃圾。”
大众刻板认知中老年人情绪稳定,喜怒不形于色。在我确认没有炒作嫌疑的前提下,而陈年一反常知,坦荡犀利的言辞显现中年人真性情的面向,让我顿感新鲜和喜悦。与此同时,陈年用自身的审美狭隘地抨击80、90后的价值取向和趣味,这是一种中老年人集体无意识的行为,透漏着暮色渐浓、成长停止而认知匮乏的迹象,还故作高傲。
要知道,60年代出生的陈年们,政治封闭,没有互联网,只能欣赏到国家允许发行的所谓政治正确和单一化的艺术作品。全球化、互联网的如今,90后们视野扩展到60后们不可想象的宽度,审美追求也分裂为大小不同的社群,剔除了“国家”、“统一”、“革命”等词汇。而这些叔叔们缺少这种认知,依旧用红色革命的常识来认识年轻人,真可谓勇气可嘉。
另外,文艺中年陈年对经典和流行的文化认知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周杰伦代表流行文化,正向影响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而穆旦的作品却不能断定就是经典。经典和流行,两者的分界线愈发模糊。
在陈旧的观念中,能够表现人类深刻人性的作品称为经典,但试想,《哈姆雷特》经典吧,如今被无奈地改编的风格奇特才能吸引极少数的观众。去年我购买了几本莎士比亚的作品,阅读《哈姆雷特》的体验糟糕透顶,不能产生情感和文化的丝毫链接触发。人性的深刻又有何用?经典又有何用?
看了陈年的视频后,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我住的小区楼下,每晚都有两人下象棋,四周挤满了支招的人群,喧嚣不已。因为热爱下象棋,我下班后经常观看。有次,我旁边一个长辈用饱含激情和绝对的话语指导下棋者按照自己的策略行走,众人听后脸上漏出了些许嘲笑的面容。这个长辈无所顾忌,意识不到自身棋艺的低下,接二连三地宣称着自己的策略。这就是中年人自我认知严重偏差的典型凸显。
中老年人还有另外一个让90后们厌恶的特质。当90后不再尊崇他们,不再以他们为权威时,他们会爆发出人类另外一个集体无意识,利用“孝顺”、“长幼尊别”等道德批评和压制年轻人来维护即将坍塌的权威金字塔。对追求自由的90后们来说,你越批判,愈加反抗权威。反抗代表一种挣脱社会限制的行为,反抗本身是一种自由的体现。中老男人往往难以洞悉到这一点,执迷不悟,在思想偏差巨大的边角上渐行渐远。
每一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着自身的宿命,任何长辈都不应该以自身无意识的局限性来评判年轻人的不作为。
我也觉醒,每一位长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尊崇和反抗,从心而发,彻底融化以年龄和辈分作为权威的标志。
鬓角的白发逐渐浓厚,长辈们,觉醒吧!放下权威的包袱,用欣赏和宽容的眼光与有思想的年轻人交流,将会延缓头发变白的速率。
首发于公众号:任游子,抵抗束缚,追求自我。欢迎你关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