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650分钟的传奇录音
理查•施特劳斯650分钟的传奇录音被引进中国
——《理查•施特劳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钢琴伴奏家》珍贵历史录音套装简评
【人物介绍】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年-1949年) 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人物。1889年交响诗作品《唐璜》横空出世,使年轻的理查•施特劳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人们视为李斯特与瓦格纳音乐的继承者。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既有瓦格纳式的宏大音响与半音化技法,又融入了洛可可风格的华美精巧(如歌剧《玫瑰骑士》),有时也不乏激进的表现主义作风(如《埃莱克特拉》)。理查•施特劳斯也是那个时代最为卓越的指挥家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由此他也得以在慕尼黑、柏林、维也纳三地指挥录制了大量的管弦乐作品。1933年纳粹上台执政,在没有得到理查•施特劳斯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戈培尔任命他为帝国音乐局总监。此后理查•施特劳斯应纳粹当局之请创作了《奥林匹克颂歌》、《日本节日音乐》等作品。但理查•施特劳斯与纳粹党的关系最终走向恶化,他于1935年辞去了帝国音乐局总监的职务。战后在他慕尼黑特别法庭受审,不过没有被判刑。1949年9月8日理查•施特劳斯逝世于加米施。本文主要就理查•施特劳斯在本套录音中所展现的音乐成就加以评述,其他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多做论述。
今年是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50周年,标旗文化传播适时推出了这套《理查•施特劳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钢琴伴奏家》10CD套装。这套唱片涵盖了理查•施特劳斯本人大量的历史录音,录音年份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战后期近半个世纪,多方位地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的艺术成就,其文献意义、学术价值以及音乐的欣赏价值都是无可比拟的。
管弦乐录音是这套唱片的主体部分。作为优秀的管弦乐队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拥有令人惊叹的指挥技巧,指挥时他使用一支又短又细的指挥棒,能用很小的动作就制造出惊天的巨响。在指挥风格上理查•施特劳斯有时像是塞尔与肯培的合体。或者说,塞尔的风格令人想起理查•施特劳斯指挥艺术中毫不懈怠、凝练缜密的一面;而肯培无瑕的音乐品味则与理查•施特劳斯本人非常接近——音乐经常被赋予雍容华贵的色彩和温暖的人间气息。
来自慕尼黑的管弦乐录音
本套唱片的曲目囊括了作曲家的六大音诗名作(《唐璜》、《蒂尔恶作剧》、《唐吉诃德》、《死与净化》、《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与《英雄的生涯》)和两部“交响曲”(《家庭交响曲》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其中最显赫的是1941年理查•施特劳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演奏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个录音也曾经由EMI公司发行过,并获企鹅三星评鉴,音效完全可以接受。这个版本总体上要优于指挥家36年指挥慕尼黑帝国管弦乐团的版本,它凝练有力又恢宏浩荡,直击作品要旨,通篇散发着人性的气息与昂扬向上的精神。正如古尔德所言,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是对人类力量的尽情歌颂。
《英雄的生涯》也给人以惊喜,录音效果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同级,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演奏波澜壮阔,层次分明,拥有一种真正的充实之感。快速乐段中成群结队的乐句前赴后继摩肩接踵,场面蔚为壮观,迫力十足。这个版本不像是一个人对外界睚眦必报的回击,而更像是为了战胜自己的心魔而不屈不挠。
1941年理查•施特劳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还录制了《日本节日音乐》与《玫瑰骑士》连续圆舞曲。《日本节日音乐》是应戈培尔之请而创作的,被认为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差劲的作品。1941年的这次录音曾经出现在Deutsche Grammophon Centenary Collection 的第一辑“The Early Years 1898–1947”中,是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挥之不去的历史见证。《玫瑰骑士》连续圆舞曲被演绎得轻快而抒情,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令人联想到后辈小克莱伯的录音。
来自柏林的管弦乐录音
《蒂尔的恶作剧》选用了1939年作曲家指挥柏林帝国广播管弦乐团的录音。维也纳爱乐乐团的1942年版具有一种紧张、辛辣的作风。而这个39年的版本有一种天真率性的可爱,主人公被给予了更多的同情,预示着后来克莱门•克劳斯的演绎方式。《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也是柏林帝国广播管弦乐团演奏的。这是一部大名鼎鼎的作品,作曲家本人还有一个1944年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版本。维也纳爱乐的表演显然要华丽一些,而柏林帝国广播管弦乐团的演奏更为直截了当,纵向的堆砌更加雄浑,转制后的底噪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这里收录的《唐吉诃德》不是36年伦敦女王音乐厅演出的广播录音,而是1933年作曲家指挥柏林国家管弦乐团的录音。很奇怪曾经有乐评表示这个版本已经遗失。担纲大提琴独奏的是意大利大提琴家Enrico Mainardi ,这位大师的录音(尤其是他录制的巴赫)时下正越来越受到一部分乐迷的追捧。这个版本与36年的版本处理方法大体一致,两者都将《唐吉诃德》视为一出高雅的悲喜剧,而Enrico Mainardi担纲的这个版本要更加高贵含蓄一些。在作品的结尾,Enrico Mainardi 沉静安详的琴声值得一再回味。不过33年与36年这两个版本还是都受到了早期录音条件的局限,没能很好展现出作品精细复杂的一面。
同一乐团录制于1929年的《唐璜》是一个传奇录音。据指挥家塞尔回忆,这个录音的前半部分其实是由他冒名顶替指挥的。但神奇的是,这个录音听上去居然相当连贯一致。演奏清朗雄健,能量感十足,很有男子汉气魄。
录制于1927年的《玫瑰骑士》第二幕的“连续圆舞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层出不穷的优美旋律令人目不暇接。这样一首作品很容易就被演奏得过于花枝招展,但这对于理查本人来说不是问题,他唤起人们对往昔维也纳无忧的岁月的回忆,但又不致让人沉湎其中。《间奏曲》第一幕第五场之“交响间奏曲”被演奏得气息绵长,充满诗意,乐队音色透明细腻。《莎乐美》之七纱舞是28年的录音,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充满灵性,色彩异常斑斓妖娆,充满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二十年代的录音也能达到这种表现力的确令人称奇。
作为指挥家,瓦格纳与莫扎特的作品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最爱。《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前奏曲是二十年代末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与常见的“爱之死”在结尾卷起的滔天洪流相比,这个改编版绝对是个耐人寻味的异数。美中不足的是录音技术的局限影响了音乐的意境。相对来说同年录制的《漂泊的荷兰人》序曲效果要好一些(乐队同样是柏林爱乐乐团),戏剧性的气氛也很突出。
两首莫扎特交响曲(第三十九号与第四十号)具有温润淡泊的底色,乐器能够像活生生的歌剧角色一般说唱吟咏。后来克里普斯诠释的莫扎特交响曲也具有这种特质,不过理查的演绎要少一些修饰与打磨,时不时散发出一种纯朴稚拙的气息,令人联想到凯鲁比诺、帕帕基诺等歌剧人物。同时期录制的《魔笛》序曲却是另外一种风格:音响开阔嘹亮,浓墨重彩,开篇和弦被演奏得格外庄严、宏伟,又不乏神秘感,快板部分的织体十分清晰,充满张力。
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是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专门录制的。在这两个录音里,既有属于瓦格纳传统的参差起伏,也有魏因加特纳式的精炼明快、结构均衡,两种艺术观念在这里交汇碰撞。第七交响曲是声学录音,第四乐章有删节。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十足的版本,它生机勃勃又咄咄逼人,理查对作品中几处重要休止符的处理令人信服。两年后的第五交响曲已经是电气录音,音效要好得多。理查•施特劳斯大胆地抓住了作品中的巨大的悬念,以及那种仿佛来自黑暗深处的威慑力。大量快速乐句中靠后的音符往往没有交代清楚就被强劲的节奏裹胁而去,一派风卷残云之势。拿索斯公司也曾发行过这两个录音,但转制效果略显温和平淡。而标旗的这次转制却能让人听到更多的细节,显得铿锵有力,电光石火。
此外还有三首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序曲,也都是个性色彩浓郁、精彩纷呈的录音。瓦格纳改编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利德》序曲在理查棒下呈现出静穆辽阔的悲剧气氛,发思古之幽情;韦伯的《奥丽安特》序曲则被演绎得波涛汹涌,好不痛快;彼得•科内留斯的《巴格达理发师》序曲是一首充满异国情调且妙趣横生的作品,柏林爱乐的演奏光彩照人,至始至终都洋溢着清新的活力。
来自维也纳的管弦乐录音
这一部分的录音都是二战后期录制的,音效也是全套唱片中最好的,开阔,清澈,细节丰富,乐队则启用了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作曲家棒下演奏的《家庭交响曲》是如此多彩多姿,一幕幕家长里短锅碗瓢盆的生活场景被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后世的指挥家通常很难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作品中的自嘲意味。指挥这部作品时理查•施特劳斯已经八十岁了,而从他棒尖流淌出来的音乐却依然生动鲜活。
要演绎好《资产阶级绅士组曲》这个作品,关键是气质情调要对路。能与作曲家本人竞争的只有克莱门•克劳斯以及比彻姆的录音。但是比彻姆版如今已经相当难找。克莱门•克劳斯版里的乐队也是维也纳爱乐,不过作曲家本人的版本显得更为洞明世故。耄耋之年的大师无疑是一位睿智的长者。
《死与净化》令人稍感失望,录音听上去格局不够宏大,高潮处的气氛不够。弦乐的演奏手法比较老派,似乎有些过于感伤了。相比之下,同样是单声道录音的门盖尔伯尔版与托斯卡尼尼版要引人入胜得多。
《根据弗朗索瓦•库泊兰的钢琴小品改编舞的蹈组曲》是一部非常奇妙、有趣的作品。法国作曲家库泊兰与理查•施特劳斯之间至少隔着两个世纪,但这部改编后的作品仿佛就是出自库泊兰本人的手笔。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值得人们一再聆听和分析,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巴洛克风格对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或者极端如富特文格勒所认为的那样:理查•施特劳斯属于巴洛克风格的作曲家。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是1944年的现场录音。这是一次灵感四溢的演出,我们可以听到火热滚烫的弦乐群与铜管组。理查•施特劳斯用强大的张力成功地将听众镇住,在此基础上,他又不失时机地营造妙不可言的情绪对比,给听众施以听觉按摩。理查•施特劳斯以他神奇的指挥艺术,似乎要为心灵感应的存在做出证明。
纸带钢琴录音
在CD6的舞台作品片段之后,紧跟着的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三首纸带钢琴录音,其中第一首《火荒》之“爱情场景”通常能听到管弦乐队的演奏,其效果华丽壮观,旋律也颇为动听,很多地方是对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仿》的效。其他两首小品精巧而温暖,其风格令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虽然我认为纸带钢琴录音不能准确还原钢琴家演奏中的触键效果,但是CD6上的这三个纸带录音被制作得相当精良,音色饱满通透,从中可以领略到二十世纪之初的理查在演奏钢琴时优美独到的分句以及丰富的力度变化。这三个纸带录音依然是完整了解理查•施特劳斯艺术世界的重要录音文献。
亲自参与伴奏的艺术歌曲录音
CD7和CD8全部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艺术歌曲。这是笔者聆听这套唱片时的最大收获。有资料显示,仅《Morgen》这一首歌曲就有100多种不同的录音版本,声乐家们对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赵伯梅先生更是认为《Morgen》这首歌“在灵魂的深处喊出至爱之呼声”。
两张唱片的主体部分来自1942 及 1943的维也纳广播录音, 参与演唱的全是当年活跃在维也纳一线的歌唱家: Maria Reining、Hilde Konetzni、Lea Piltti、Anton Dermota以及Alfred Poell。理查•施特劳斯不是杰拉尔德•穆尔那一级别的艺术歌曲伴奏家,但他的钢琴伴奏细腻而又敏感,值得称道。他经常使用一种轻盈飘逸的音色,声线则像歌唱一样优美。CD8还收录了1941年著名男高音Julius Patzak的演唱录音,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伴奏,表演曲目为《Heimliche Aufforderung》、《Standchen》和《Morgen》。这是一次迷倒众生的演出,长期以来被奉为不可替代的经典。
二十年代前后,理查•施特劳斯一度把柏林作为自己主要的活动基地,期间他作为钢琴伴奏家与男中音Heinrich Schlusnus合作录制了五首自己的艺术歌曲,与当年柏林歌剧界的第一男高音Robert Hutt则合作录制了两首歌曲:《Breit über mein Haupt》和《Morgen》。这七首歌曲的录音堪称声乐史上的传奇珍宝,其录制时间距今差不多快要一百年了。尽管如此,这七首歌的录音效果令人欣慰,歌唱家与钢琴的声音听上去清晰、传神,充满感染力。两个星期以来,我每次播放其中的最后一首歌《Morgen》,都无法不为之深深陶醉。
——《理查•施特劳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钢琴伴奏家》珍贵历史录音套装简评
![]() |
【人物介绍】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年-1949年) 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人物。1889年交响诗作品《唐璜》横空出世,使年轻的理查•施特劳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人们视为李斯特与瓦格纳音乐的继承者。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既有瓦格纳式的宏大音响与半音化技法,又融入了洛可可风格的华美精巧(如歌剧《玫瑰骑士》),有时也不乏激进的表现主义作风(如《埃莱克特拉》)。理查•施特劳斯也是那个时代最为卓越的指挥家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由此他也得以在慕尼黑、柏林、维也纳三地指挥录制了大量的管弦乐作品。1933年纳粹上台执政,在没有得到理查•施特劳斯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戈培尔任命他为帝国音乐局总监。此后理查•施特劳斯应纳粹当局之请创作了《奥林匹克颂歌》、《日本节日音乐》等作品。但理查•施特劳斯与纳粹党的关系最终走向恶化,他于1935年辞去了帝国音乐局总监的职务。战后在他慕尼黑特别法庭受审,不过没有被判刑。1949年9月8日理查•施特劳斯逝世于加米施。本文主要就理查•施特劳斯在本套录音中所展现的音乐成就加以评述,其他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多做论述。
![]() |
今年是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50周年,标旗文化传播适时推出了这套《理查•施特劳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钢琴伴奏家》10CD套装。这套唱片涵盖了理查•施特劳斯本人大量的历史录音,录音年份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战后期近半个世纪,多方位地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的艺术成就,其文献意义、学术价值以及音乐的欣赏价值都是无可比拟的。
![]() |
管弦乐录音是这套唱片的主体部分。作为优秀的管弦乐队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拥有令人惊叹的指挥技巧,指挥时他使用一支又短又细的指挥棒,能用很小的动作就制造出惊天的巨响。在指挥风格上理查•施特劳斯有时像是塞尔与肯培的合体。或者说,塞尔的风格令人想起理查•施特劳斯指挥艺术中毫不懈怠、凝练缜密的一面;而肯培无瑕的音乐品味则与理查•施特劳斯本人非常接近——音乐经常被赋予雍容华贵的色彩和温暖的人间气息。
![]() |
来自慕尼黑的管弦乐录音
本套唱片的曲目囊括了作曲家的六大音诗名作(《唐璜》、《蒂尔恶作剧》、《唐吉诃德》、《死与净化》、《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与《英雄的生涯》)和两部“交响曲”(《家庭交响曲》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其中最显赫的是1941年理查•施特劳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演奏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个录音也曾经由EMI公司发行过,并获企鹅三星评鉴,音效完全可以接受。这个版本总体上要优于指挥家36年指挥慕尼黑帝国管弦乐团的版本,它凝练有力又恢宏浩荡,直击作品要旨,通篇散发着人性的气息与昂扬向上的精神。正如古尔德所言,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是对人类力量的尽情歌颂。
《英雄的生涯》也给人以惊喜,录音效果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同级,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演奏波澜壮阔,层次分明,拥有一种真正的充实之感。快速乐段中成群结队的乐句前赴后继摩肩接踵,场面蔚为壮观,迫力十足。这个版本不像是一个人对外界睚眦必报的回击,而更像是为了战胜自己的心魔而不屈不挠。
1941年理查•施特劳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还录制了《日本节日音乐》与《玫瑰骑士》连续圆舞曲。《日本节日音乐》是应戈培尔之请而创作的,被认为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差劲的作品。1941年的这次录音曾经出现在Deutsche Grammophon Centenary Collection 的第一辑“The Early Years 1898–1947”中,是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挥之不去的历史见证。《玫瑰骑士》连续圆舞曲被演绎得轻快而抒情,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令人联想到后辈小克莱伯的录音。
来自柏林的管弦乐录音
《蒂尔的恶作剧》选用了1939年作曲家指挥柏林帝国广播管弦乐团的录音。维也纳爱乐乐团的1942年版具有一种紧张、辛辣的作风。而这个39年的版本有一种天真率性的可爱,主人公被给予了更多的同情,预示着后来克莱门•克劳斯的演绎方式。《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也是柏林帝国广播管弦乐团演奏的。这是一部大名鼎鼎的作品,作曲家本人还有一个1944年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版本。维也纳爱乐的表演显然要华丽一些,而柏林帝国广播管弦乐团的演奏更为直截了当,纵向的堆砌更加雄浑,转制后的底噪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这里收录的《唐吉诃德》不是36年伦敦女王音乐厅演出的广播录音,而是1933年作曲家指挥柏林国家管弦乐团的录音。很奇怪曾经有乐评表示这个版本已经遗失。担纲大提琴独奏的是意大利大提琴家Enrico Mainardi ,这位大师的录音(尤其是他录制的巴赫)时下正越来越受到一部分乐迷的追捧。这个版本与36年的版本处理方法大体一致,两者都将《唐吉诃德》视为一出高雅的悲喜剧,而Enrico Mainardi担纲的这个版本要更加高贵含蓄一些。在作品的结尾,Enrico Mainardi 沉静安详的琴声值得一再回味。不过33年与36年这两个版本还是都受到了早期录音条件的局限,没能很好展现出作品精细复杂的一面。
同一乐团录制于1929年的《唐璜》是一个传奇录音。据指挥家塞尔回忆,这个录音的前半部分其实是由他冒名顶替指挥的。但神奇的是,这个录音听上去居然相当连贯一致。演奏清朗雄健,能量感十足,很有男子汉气魄。
录制于1927年的《玫瑰骑士》第二幕的“连续圆舞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层出不穷的优美旋律令人目不暇接。这样一首作品很容易就被演奏得过于花枝招展,但这对于理查本人来说不是问题,他唤起人们对往昔维也纳无忧的岁月的回忆,但又不致让人沉湎其中。《间奏曲》第一幕第五场之“交响间奏曲”被演奏得气息绵长,充满诗意,乐队音色透明细腻。《莎乐美》之七纱舞是28年的录音,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充满灵性,色彩异常斑斓妖娆,充满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二十年代的录音也能达到这种表现力的确令人称奇。
作为指挥家,瓦格纳与莫扎特的作品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最爱。《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前奏曲是二十年代末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与常见的“爱之死”在结尾卷起的滔天洪流相比,这个改编版绝对是个耐人寻味的异数。美中不足的是录音技术的局限影响了音乐的意境。相对来说同年录制的《漂泊的荷兰人》序曲效果要好一些(乐队同样是柏林爱乐乐团),戏剧性的气氛也很突出。
两首莫扎特交响曲(第三十九号与第四十号)具有温润淡泊的底色,乐器能够像活生生的歌剧角色一般说唱吟咏。后来克里普斯诠释的莫扎特交响曲也具有这种特质,不过理查的演绎要少一些修饰与打磨,时不时散发出一种纯朴稚拙的气息,令人联想到凯鲁比诺、帕帕基诺等歌剧人物。同时期录制的《魔笛》序曲却是另外一种风格:音响开阔嘹亮,浓墨重彩,开篇和弦被演奏得格外庄严、宏伟,又不乏神秘感,快板部分的织体十分清晰,充满张力。
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是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专门录制的。在这两个录音里,既有属于瓦格纳传统的参差起伏,也有魏因加特纳式的精炼明快、结构均衡,两种艺术观念在这里交汇碰撞。第七交响曲是声学录音,第四乐章有删节。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十足的版本,它生机勃勃又咄咄逼人,理查对作品中几处重要休止符的处理令人信服。两年后的第五交响曲已经是电气录音,音效要好得多。理查•施特劳斯大胆地抓住了作品中的巨大的悬念,以及那种仿佛来自黑暗深处的威慑力。大量快速乐句中靠后的音符往往没有交代清楚就被强劲的节奏裹胁而去,一派风卷残云之势。拿索斯公司也曾发行过这两个录音,但转制效果略显温和平淡。而标旗的这次转制却能让人听到更多的细节,显得铿锵有力,电光石火。
此外还有三首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序曲,也都是个性色彩浓郁、精彩纷呈的录音。瓦格纳改编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利德》序曲在理查棒下呈现出静穆辽阔的悲剧气氛,发思古之幽情;韦伯的《奥丽安特》序曲则被演绎得波涛汹涌,好不痛快;彼得•科内留斯的《巴格达理发师》序曲是一首充满异国情调且妙趣横生的作品,柏林爱乐的演奏光彩照人,至始至终都洋溢着清新的活力。
来自维也纳的管弦乐录音
这一部分的录音都是二战后期录制的,音效也是全套唱片中最好的,开阔,清澈,细节丰富,乐队则启用了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作曲家棒下演奏的《家庭交响曲》是如此多彩多姿,一幕幕家长里短锅碗瓢盆的生活场景被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后世的指挥家通常很难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作品中的自嘲意味。指挥这部作品时理查•施特劳斯已经八十岁了,而从他棒尖流淌出来的音乐却依然生动鲜活。
要演绎好《资产阶级绅士组曲》这个作品,关键是气质情调要对路。能与作曲家本人竞争的只有克莱门•克劳斯以及比彻姆的录音。但是比彻姆版如今已经相当难找。克莱门•克劳斯版里的乐队也是维也纳爱乐,不过作曲家本人的版本显得更为洞明世故。耄耋之年的大师无疑是一位睿智的长者。
《死与净化》令人稍感失望,录音听上去格局不够宏大,高潮处的气氛不够。弦乐的演奏手法比较老派,似乎有些过于感伤了。相比之下,同样是单声道录音的门盖尔伯尔版与托斯卡尼尼版要引人入胜得多。
《根据弗朗索瓦•库泊兰的钢琴小品改编舞的蹈组曲》是一部非常奇妙、有趣的作品。法国作曲家库泊兰与理查•施特劳斯之间至少隔着两个世纪,但这部改编后的作品仿佛就是出自库泊兰本人的手笔。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值得人们一再聆听和分析,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巴洛克风格对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或者极端如富特文格勒所认为的那样:理查•施特劳斯属于巴洛克风格的作曲家。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是1944年的现场录音。这是一次灵感四溢的演出,我们可以听到火热滚烫的弦乐群与铜管组。理查•施特劳斯用强大的张力成功地将听众镇住,在此基础上,他又不失时机地营造妙不可言的情绪对比,给听众施以听觉按摩。理查•施特劳斯以他神奇的指挥艺术,似乎要为心灵感应的存在做出证明。
![]() |
纸带钢琴录音
在CD6的舞台作品片段之后,紧跟着的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三首纸带钢琴录音,其中第一首《火荒》之“爱情场景”通常能听到管弦乐队的演奏,其效果华丽壮观,旋律也颇为动听,很多地方是对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仿》的效。其他两首小品精巧而温暖,其风格令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虽然我认为纸带钢琴录音不能准确还原钢琴家演奏中的触键效果,但是CD6上的这三个纸带录音被制作得相当精良,音色饱满通透,从中可以领略到二十世纪之初的理查在演奏钢琴时优美独到的分句以及丰富的力度变化。这三个纸带录音依然是完整了解理查•施特劳斯艺术世界的重要录音文献。
![]() |
亲自参与伴奏的艺术歌曲录音
![]() |
CD7和CD8全部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艺术歌曲。这是笔者聆听这套唱片时的最大收获。有资料显示,仅《Morgen》这一首歌曲就有100多种不同的录音版本,声乐家们对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赵伯梅先生更是认为《Morgen》这首歌“在灵魂的深处喊出至爱之呼声”。
两张唱片的主体部分来自1942 及 1943的维也纳广播录音, 参与演唱的全是当年活跃在维也纳一线的歌唱家: Maria Reining、Hilde Konetzni、Lea Piltti、Anton Dermota以及Alfred Poell。理查•施特劳斯不是杰拉尔德•穆尔那一级别的艺术歌曲伴奏家,但他的钢琴伴奏细腻而又敏感,值得称道。他经常使用一种轻盈飘逸的音色,声线则像歌唱一样优美。CD8还收录了1941年著名男高音Julius Patzak的演唱录音,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伴奏,表演曲目为《Heimliche Aufforderung》、《Standchen》和《Morgen》。这是一次迷倒众生的演出,长期以来被奉为不可替代的经典。
二十年代前后,理查•施特劳斯一度把柏林作为自己主要的活动基地,期间他作为钢琴伴奏家与男中音Heinrich Schlusnus合作录制了五首自己的艺术歌曲,与当年柏林歌剧界的第一男高音Robert Hutt则合作录制了两首歌曲:《Breit über mein Haupt》和《Morgen》。这七首歌曲的录音堪称声乐史上的传奇珍宝,其录制时间距今差不多快要一百年了。尽管如此,这七首歌的录音效果令人欣慰,歌唱家与钢琴的声音听上去清晰、传神,充满感染力。两个星期以来,我每次播放其中的最后一首歌《Morgen》,都无法不为之深深陶醉。
十月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心目中的布列兹十大录音(2025年修订) (7人喜欢)
-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e小调上的规训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