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的忧伤
黔东南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06年我去第一次,那时候它还不是热门景点,保持着清水江畔千户苗寨的原汁原味。那时候的西江,非常安静,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沿着山层层叠叠地蜿蜒盘旋,漫长的时光把原本无序的排列打磨成一种星罗棋布的美。山脚,是大片的水田,阡陌相交,鸡犬相闻,映衬着满山的木楼,有着农耕社会特有的恬静和优美。
走进苗寨,青石板路被磨出一种玉色,老人就坐在自家的房子门口做点剥葱剥蒜的家务,孩子随意玩耍嬉闹。古老的苗寨几乎没有商业,有个把小卖部,里面卖点盐、酱油、醋,还有火柴和饼干,以及一些农用品,没有任何旅游商品。我在苗寨不知深浅地喝下两大碗米酒后,醉得步履蹒跚,还要努力保持意识的清醒,着实狼狈。要说西江给我留下的印象,那就是一个时光缓慢到停滞的地方。
08年,贵州省旅发大会在西江召开,为此,西江进行了大改造,当我再次走进西江时,确确实实,西江已经改头换面得我基本上认不出来了。说实话,就我这种俗人看来,西江变得漂亮了——如果说要发展旅游,西江毫无疑问是更适合旅游了,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了,沿街的木楼装饰一新,路灯和花卉随处可见,整个苗寨更加整洁。
这种变化到底好不好?当地人肯定觉得好,因为他们生活便利了,而且随大量游客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创业增收、改善生活的机会。我也觉得这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改变——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不知魏晋的桃花源,我们为何一定要苛求并不富裕甚至是贫穷的西江成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呢?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和现代文明并不是一种入侵古老村寨的罪恶,而是一种新鲜血液和大势所趋。所谓的原生态,如果是一种自我隔绝才能保持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承,那这样的原生态到底是有生命力的还是一种标本化的存在?
文化也好、文明也好,就像河流一样,要不断流动、吸纳、汇聚,才能壮大。在流动的过程中,变化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变化只是一种客观的状态,比起死水一潭或者断流枯竭,流动变化至少是一种活力的象征。对于像西江一样的古老村寨,作为外人,我们把自己的心境、愿望投射到它的身上,也许任何一种变化都令人忧伤,我们希望它永远是那个充满农耕时代诗意气质的所在。但是忧伤终究是我们的,古老村寨各有发展的逻辑和命运,有的被时代摧毁,有的随时代壮大。
面对西江苗寨的改变,我想起来了去年到过的浙江省安吉县的乡村。那里的乡村已经富裕到不需要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程度了。村庄里的民居、建筑、田园、河流、植物,都保持着自然生活、生长的状态,每个村庄,都有文化礼堂,有自己的村史和文化整理。或许,当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村庄又会回归到宁静安详的状态。
只是,就算是浙江那种江南富庶之地,村庄在外人看来仍然是忧伤的——美丽的村庄里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孩子,壮年男女都外出工作,再用赚来的钱在家乡建起空荡荡的漂亮别墅和院落。也许,村庄的“忧伤”在工业化的时代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命运,不论是贵州的苗寨,还是江浙的水乡。我们能够避免而且必须避免的,是对村庄的掠夺、践踏、污染和破坏,那不是忧伤,是一种惊痛。
走进苗寨,青石板路被磨出一种玉色,老人就坐在自家的房子门口做点剥葱剥蒜的家务,孩子随意玩耍嬉闹。古老的苗寨几乎没有商业,有个把小卖部,里面卖点盐、酱油、醋,还有火柴和饼干,以及一些农用品,没有任何旅游商品。我在苗寨不知深浅地喝下两大碗米酒后,醉得步履蹒跚,还要努力保持意识的清醒,着实狼狈。要说西江给我留下的印象,那就是一个时光缓慢到停滞的地方。
08年,贵州省旅发大会在西江召开,为此,西江进行了大改造,当我再次走进西江时,确确实实,西江已经改头换面得我基本上认不出来了。说实话,就我这种俗人看来,西江变得漂亮了——如果说要发展旅游,西江毫无疑问是更适合旅游了,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了,沿街的木楼装饰一新,路灯和花卉随处可见,整个苗寨更加整洁。
这种变化到底好不好?当地人肯定觉得好,因为他们生活便利了,而且随大量游客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创业增收、改善生活的机会。我也觉得这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改变——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不知魏晋的桃花源,我们为何一定要苛求并不富裕甚至是贫穷的西江成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呢?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和现代文明并不是一种入侵古老村寨的罪恶,而是一种新鲜血液和大势所趋。所谓的原生态,如果是一种自我隔绝才能保持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承,那这样的原生态到底是有生命力的还是一种标本化的存在?
文化也好、文明也好,就像河流一样,要不断流动、吸纳、汇聚,才能壮大。在流动的过程中,变化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变化只是一种客观的状态,比起死水一潭或者断流枯竭,流动变化至少是一种活力的象征。对于像西江一样的古老村寨,作为外人,我们把自己的心境、愿望投射到它的身上,也许任何一种变化都令人忧伤,我们希望它永远是那个充满农耕时代诗意气质的所在。但是忧伤终究是我们的,古老村寨各有发展的逻辑和命运,有的被时代摧毁,有的随时代壮大。
面对西江苗寨的改变,我想起来了去年到过的浙江省安吉县的乡村。那里的乡村已经富裕到不需要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程度了。村庄里的民居、建筑、田园、河流、植物,都保持着自然生活、生长的状态,每个村庄,都有文化礼堂,有自己的村史和文化整理。或许,当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村庄又会回归到宁静安详的状态。
只是,就算是浙江那种江南富庶之地,村庄在外人看来仍然是忧伤的——美丽的村庄里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孩子,壮年男女都外出工作,再用赚来的钱在家乡建起空荡荡的漂亮别墅和院落。也许,村庄的“忧伤”在工业化的时代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命运,不论是贵州的苗寨,还是江浙的水乡。我们能够避免而且必须避免的,是对村庄的掠夺、践踏、污染和破坏,那不是忧伤,是一种惊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