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的人,一个又一个……
今日午时开豆瓣的APP,蓦然出现杨绛先生照片在起始,注了生卒年月日。
我一惊。
头一个月看张广森译版《堂·吉诃德》,想起杨氏先生便去搜她的资料。彼时并不知其人究竟,只知是位老了的女先生,那是很多年前从《读者》看来的。后来知道一些资料,也知道这是位仍健在的先生,到了此时也得说是故去了的。
我对近代史是不甚了解的,至少所知极少大概到了发指地步。关于“民国”这一词还是我已经有了些年龄之后才了解到,或说真正接触到。
关于“民国”,我最先注意到的是我奶奶生于民国二十年。
在我印象中那是一个老去的时代了,大概要归入到古老中去。终于意识到我奶奶是民国生人时,她已故去一两年。而后我想起来辜鸿铭卒于我奶奶生辰两年前。这事儿一度使我感觉到离那个怪老头特别近似的。
可这不是我想说的。
多年前清华传出过一出“珍维斯楼”的闹剧,我那时还不大,却也感受到一种教育的失败气息。这么说可能是严重了,可这事儿是出都不该出的啊。教育才是国家根基,清华却闹这么个破事儿。
昨夜,或说今天凌晨,忘了在梦中见到什么,只依稀记得自己是旁观者,看。夫人说我在梦中先是笑——爽快地笑,又是哭——悲恸地哭。笑的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哭的什么也不真切,却记得我看到了人性中的丑恶。什么内容全然不重要,清楚地记下了如观影般见到的那人性之扭曲与恶的淋漓。
我应该是怀疑论者。我不知道的事太多,两头儿都不确定。不知会好还是不好。
几年前《白鹿原》的电影出来,于是那书也跟着上架再版,我那朋友买来一本,说是看过,再买一版。我顿觉跟风似的又不好说她什么,虽然关系好得没边儿。
也是几年前,我看《檀香刑》,觉得莫言真是个腕儿。后几年得了诺贝尔,于是再版席卷,又换个版本换个封面,那书却也似乎得了神通般出来。仿佛人们读书是要经过筛子来选一般,非要有一个刺激事件才叫完美。
忘了张中行在哪本书中写过一大段话,提到某某人——自然是大家——如何如何了不起,后面加一句“前几年没了”。再提到另一人如何如之何,后面加一句“前几年没了”。如此这般。看这话时一时觉得好笑,后来想想,他提的那些人,哪个不是民国的啊?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培养了无数大家的时期。
前些年季先生故去,我终究是没有去拜他一拜。
如今杨绛去了,我一时间看着手机上的那个卒,就流了泪下来,又咽回去。
还有谁?以后谁在书里写起几个大家来,在后面加一句“前几年没了”?
百度那一档的页面是灰色。出版社倒是高兴了罢?那些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书,只要划了“杨绛”二字便又要出版了。刚刚东营赵小姐说“她的书之前书店还有的都买了,再版可以补全了”。而我突然就想起了“国难财”这个词儿。这算不算得上是“人难财”?可能也是我说得重了看得重了。
早些年李小姐问一位老先生现在年轻人有什么通病?老爷子想都没想就说:读书太少。倘若真要是读书太少,靠一个什么事件又怎么能撑起那个局面?印刷厂搞不好这会子就在加班加点地印赵小姐想着的书,一天后就有铺天广告上市,什么指导的,什么中国的什么什么的那类词一个个活灵活现地蹦在眼前,仿佛都得了神通似的。
读书总是好的,甭管因为什么,出了版总比赵小姐干等强得多。不能一朝成型,那就等上几十年吧。
到了今日,民国时候留下来的先生们还有几个呢?
我一惊。
头一个月看张广森译版《堂·吉诃德》,想起杨氏先生便去搜她的资料。彼时并不知其人究竟,只知是位老了的女先生,那是很多年前从《读者》看来的。后来知道一些资料,也知道这是位仍健在的先生,到了此时也得说是故去了的。
我对近代史是不甚了解的,至少所知极少大概到了发指地步。关于“民国”这一词还是我已经有了些年龄之后才了解到,或说真正接触到。
关于“民国”,我最先注意到的是我奶奶生于民国二十年。
在我印象中那是一个老去的时代了,大概要归入到古老中去。终于意识到我奶奶是民国生人时,她已故去一两年。而后我想起来辜鸿铭卒于我奶奶生辰两年前。这事儿一度使我感觉到离那个怪老头特别近似的。
可这不是我想说的。
多年前清华传出过一出“珍维斯楼”的闹剧,我那时还不大,却也感受到一种教育的失败气息。这么说可能是严重了,可这事儿是出都不该出的啊。教育才是国家根基,清华却闹这么个破事儿。
昨夜,或说今天凌晨,忘了在梦中见到什么,只依稀记得自己是旁观者,看。夫人说我在梦中先是笑——爽快地笑,又是哭——悲恸地哭。笑的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哭的什么也不真切,却记得我看到了人性中的丑恶。什么内容全然不重要,清楚地记下了如观影般见到的那人性之扭曲与恶的淋漓。
我应该是怀疑论者。我不知道的事太多,两头儿都不确定。不知会好还是不好。
几年前《白鹿原》的电影出来,于是那书也跟着上架再版,我那朋友买来一本,说是看过,再买一版。我顿觉跟风似的又不好说她什么,虽然关系好得没边儿。
也是几年前,我看《檀香刑》,觉得莫言真是个腕儿。后几年得了诺贝尔,于是再版席卷,又换个版本换个封面,那书却也似乎得了神通般出来。仿佛人们读书是要经过筛子来选一般,非要有一个刺激事件才叫完美。
忘了张中行在哪本书中写过一大段话,提到某某人——自然是大家——如何如何了不起,后面加一句“前几年没了”。再提到另一人如何如之何,后面加一句“前几年没了”。如此这般。看这话时一时觉得好笑,后来想想,他提的那些人,哪个不是民国的啊?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培养了无数大家的时期。
前些年季先生故去,我终究是没有去拜他一拜。
如今杨绛去了,我一时间看着手机上的那个卒,就流了泪下来,又咽回去。
还有谁?以后谁在书里写起几个大家来,在后面加一句“前几年没了”?
百度那一档的页面是灰色。出版社倒是高兴了罢?那些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书,只要划了“杨绛”二字便又要出版了。刚刚东营赵小姐说“她的书之前书店还有的都买了,再版可以补全了”。而我突然就想起了“国难财”这个词儿。这算不算得上是“人难财”?可能也是我说得重了看得重了。
早些年李小姐问一位老先生现在年轻人有什么通病?老爷子想都没想就说:读书太少。倘若真要是读书太少,靠一个什么事件又怎么能撑起那个局面?印刷厂搞不好这会子就在加班加点地印赵小姐想着的书,一天后就有铺天广告上市,什么指导的,什么中国的什么什么的那类词一个个活灵活现地蹦在眼前,仿佛都得了神通似的。
读书总是好的,甭管因为什么,出了版总比赵小姐干等强得多。不能一朝成型,那就等上几十年吧。
到了今日,民国时候留下来的先生们还有几个呢?
-
姗up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6 20: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