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爱情
文/沈拂黎
信友病了,脑梗塞,从此卧床不起。
兰芝听到这个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雳。一直以来那个伟岸的男子总是站在自己身前,遮挡住了所有风霜雨雪,让兰芝有枝可依。在兰芝的人生里,信友是独一无二的,若论重要性,信友甚过自己,丈夫大于天,这就是兰芝可爱又陈旧的观念。
兰芝是个传统的家庭主妇,也是个坚强勇敢的女人,她的一生,仿佛是为信友而灿烂,为信友而枯萎,她把余生都倾注在信友身上,即使再也不能和信友信步看夕阳。
就在治疗无果子女们都疲惫不堪露出放弃的神情并试图说服兰芝的时候,她毅然决定独自照顾信友,不再连累子女。
兰芝带着信友回到老家疗养。我第一次见到信友和兰芝,是在2016年伊始,信友依旧高大强壮,一点都看不出被病痛折磨,他平静安详地躺在床上,双手交叠放在胸口,面色微微苍白,睁着深邃又浑浊的双眼,始终凝视着距他两米之外正在搅拌营养餐的兰芝。我抬头望过去,是个典型的南方女子,身材娇小,岁月使她的皮肤松弛得厉害,可也是厚待她的,青丝及腰乌黑柔顺一缕银丝都不曾显露出来,这使兰芝看起来年轻很多,这是最初见到兰芝的印象。后来的相处里,兰芝愈发能干,照顾信友尽心尽力,日夜不离身,从不懈怠。
每每看到她疲倦的身形总是忍不住心疼。有一次开口问她为什么一个人不分昼夜的照顾信友,家人怎么不来换着照顾,她回答说家人都在西北,距离远工作忙,不想再给他们增加负担,一个人是累点但也能够承受,而且这是她乐意为信友做的事。
听到这些话,除了感动和敬佩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只能尽我所能帮助兰芝。
我和兰芝逐渐熟起来,无事也喜欢聊天。那天,她坐在摇椅上,望着许久不曾开口讲话的信友缓缓讲起他们的故事,最纯粹最真挚最浪漫的故事。
她的声音深情又遥远,仿佛正穿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对信友说一段长长的情话。
1960年的夏天,兰芝第一次见到信友,那天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明媚,吹着凉爽的风,信友背着阳光走进屋,高大的阴影投在水泥地上,仿佛这样的一个身影就可以撑起一个家的温暖。兰芝看到身形挺拔的信友微微害羞,抬眸,眼前的男子穿着绿色军装,腰上扎着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戴一顶绿色帽子,脚上一双草绿色解放鞋,这是当时最流行的装束,整个人精神又帅气。毕竟少女心性,中意的人是个俊逸的男子任谁都会满心欢喜。是的,兰芝第一次见到信友就倾慕于他。彼时的兰芝,青春洋溢,即使一身“干部服”也无法遮挡浑身散发的活力气息,就这样,信友和兰芝有了婚约。
没有门当户对,没有存款洋房,甚至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仅仅是在人群里望见了彼此的眼眸,两颗心便再也无法割舍,这大概就是一见钟情了吧。
说到这儿,兰芝的语气愈发温柔。
三个月之后,兰芝和信友结婚了,那是他们第二次见面。没有宴席,没有鲜花,没有戒指,没有聘礼,义无反顾的,兰芝嫁给了信友。
第二天,信友安抚好娇妻,独身踏上西北的路途。
听到这儿,我不禁讶然,新婚第二天就留下妻子一个人在老家走了?
当时的兰芝是不乐意的,但她并非无理取闹之人,信友和她说了很多话,她同意了,不哭不闹,安安静静的送他离开。
我问兰芝你不怕当时信友骗你,真的把你扔下了吗?
兰芝回答我: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和信任感,就对信友深信不疑,深信信友不会抛下她,他一定会回来找她,而她,就在这里等他回来。
我慨然,两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信任,所以信友回来了,在兰芝怀孕两个多月的时候,他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快三个月的分离,彼此尝尽了相思。那时候,电话还不普及,只有镇上有一台公用电话,每次兰芝想信友的时候,都会走上两个小时的路去排队等候,只为了听一听信友爽朗的笑声,有时候打电话过去,信友不在,兰芝就会在电话旁一直等,直到天黑,她知道,信友一定会回电话给她。不打电话的时候,他们写信,一星期一封,从不间断,冗长琐碎的文字带着彼此深沉的思念翻山越岭来到案桌旁,每每听到邮递员的声音,兰芝会兴奋好久好久,因为她知道,信友的回信快到了快到了。
信友知道西北条件艰苦,不适合孕妇生活,想继续留下兰芝在老家,可又舍不得让兰芝独自一人,加上兰芝经历了三个月的分离,更加不愿意离开信友。她毅然收拾行囊随着信友离开老家到了西北。
初到西北,除了信友兰芝再无依靠。没有兰芝,信友可以一个人住宿舍,还可以省钱,可兰芝来了还怀了身孕,信友不得不在他上班的附近找房子,他们住在狭小逼仄的房子里,却觉得满足,这是兰芝一直以来憧憬的生活。她做着每一个妻子分内的事,为养家糊口的丈夫洗手做汤羹,把家里收拾的温暖又干净,兰芝仿佛有一种能力,变废为宝,再不起眼的东西到了她的眼里仿佛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和三毛小姐一样的能力呢。信友每天下班回家都是轻松肆意的,看着这个小小的家,他觉得他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岁月平静又安详地如流水缓缓淌过,几个月后,兰芝生了个女儿,信友很开心,他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是他最爱的女人为他经历难言的痛苦生下的孩子,那么软那么小,他爱她,更加疼惜兰芝。彼时的信友26岁,风华正茂,家庭事业双丰收。信友因为在厂里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组长。
世间的事不是一帆风顺的。上帝总喜欢和我们开无关痛痒的玩笑,偷偷来个恶作剧再吐吐舌头。
那天,兰芝在屋里哄静媛睡觉,边拿起扇子扇风边轻拍孩子,大概是太热了,静媛总是闹腾,而兰芝那天也心慌意乱,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似的,下午五点不到,兰芝就站在路口打望着,一直到七点信友还是没有出现,兰芝愈发不安,一个人抱着孩子站在路灯下边来回走,昏黄的路灯把母子两的身影拉的长长的,更加孤寂。兰芝再也等不了了,抱着孩子就直接去厂里找信友,走到半路,就看到军子匆匆跑来,一脸慌张。
“嫂子,信友哥出事儿了,现在在医院呢!”
短短一句话,对于兰芝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丈夫出事了,在医院,从未有过的恐惧感袭上心头,兰芝抱着静媛的手微微颤抖。
抑住心中的不安,马上朝医院跑去。
此时的信友躺在病床上,戴着氧气,脸色苍白,头上包着纱布,还隐隐看得见血,似乎是睡着了,手背上打着吊针,看到这样脆弱的丈夫,兰芝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滚滚而落。
“军子,发生什么事儿了,为什么信友会进医院?”过了好一会儿,兰芝才开口问。
“嫂子,信友哥是为了救大鹏,当时所有人都准备出去了,可就在这时候,不知道谁触动了旁边固定的横木,牵一发而动全身,大鹏在最后一个,我们回头的时候刚好看到头顶一块儿石头摇摇欲坠,所有人都吓呆了,在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信友哥反身推开了大鹏,结果石头就这样砸到了信友哥腿上,头也在倒地的时候被撞伤了。我们手忙脚乱地赶紧把信友哥送了过来,医生检查完之后说大腿骨折,头上具体的还不清楚,要观察,没有生命危险,怕你担心,这不我就赶紧通知你了。”
兰芝知道信友是个善良的男人,总是把别人看的比自己还重要,什么也没说,只是安安静静地照顾信友。
第二天信友就醒了,睁开眼看到眼睛红红的兰芝,对她笑了笑:“抱歉啊,让你担心了。”
兰芝叹了口气,转身就去拿粥给信友喝:“骨折了,不过已经接好了,就是愈合的时间长了点,以后走路不会像以前那么利索了。”
看到兰芝没有生气的样子,信友才舒了口气。
“没事儿,这腿还是好好的,我就满足了,只是接下来的日子就要麻烦你了。”
“说什么呢,我们是两口子啊,我应该做的,你就安心养病吧。”
至此,信友和兰芝的一生再无惊涛骇浪,后来他们又生了几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平静又安稳。直到如今,两鬓斑白,岁月的痕迹那么明显,却又传来脑梗塞的噩耗。
说这些的时候,兰芝一直握着信友的手,信友情绪突然有了变化,大概是想起来两人这些年的岁月,信友浑浊的眼里蓄满了眼泪,虽然不能动,但是他知道这个陪伴了他一生的女人是他最爱的人。
信友在重症病房住了一个月,兰芝衣不解带的照顾,病情稳定后,兰芝带着信友回了家,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兰芝。
如今,大概是再也找不到这样纯粹的爱情了,一生只为一个人,或生,或死,或苦,或乐,一生一世一双人。那时候的爱情,坚定禁得起时间的考验,更禁得起金钱名利的诱惑,认准一个人,便是一辈子。
结婚宣言神父的那句话还在耳畔回响:“无论将来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将来身体健康或不适,你都愿意和她(他)永远在一起吗?”
生老病死,我与你同在。
信友病了,脑梗塞,从此卧床不起。
兰芝听到这个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雳。一直以来那个伟岸的男子总是站在自己身前,遮挡住了所有风霜雨雪,让兰芝有枝可依。在兰芝的人生里,信友是独一无二的,若论重要性,信友甚过自己,丈夫大于天,这就是兰芝可爱又陈旧的观念。
兰芝是个传统的家庭主妇,也是个坚强勇敢的女人,她的一生,仿佛是为信友而灿烂,为信友而枯萎,她把余生都倾注在信友身上,即使再也不能和信友信步看夕阳。
就在治疗无果子女们都疲惫不堪露出放弃的神情并试图说服兰芝的时候,她毅然决定独自照顾信友,不再连累子女。
兰芝带着信友回到老家疗养。我第一次见到信友和兰芝,是在2016年伊始,信友依旧高大强壮,一点都看不出被病痛折磨,他平静安详地躺在床上,双手交叠放在胸口,面色微微苍白,睁着深邃又浑浊的双眼,始终凝视着距他两米之外正在搅拌营养餐的兰芝。我抬头望过去,是个典型的南方女子,身材娇小,岁月使她的皮肤松弛得厉害,可也是厚待她的,青丝及腰乌黑柔顺一缕银丝都不曾显露出来,这使兰芝看起来年轻很多,这是最初见到兰芝的印象。后来的相处里,兰芝愈发能干,照顾信友尽心尽力,日夜不离身,从不懈怠。
每每看到她疲倦的身形总是忍不住心疼。有一次开口问她为什么一个人不分昼夜的照顾信友,家人怎么不来换着照顾,她回答说家人都在西北,距离远工作忙,不想再给他们增加负担,一个人是累点但也能够承受,而且这是她乐意为信友做的事。
听到这些话,除了感动和敬佩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只能尽我所能帮助兰芝。
我和兰芝逐渐熟起来,无事也喜欢聊天。那天,她坐在摇椅上,望着许久不曾开口讲话的信友缓缓讲起他们的故事,最纯粹最真挚最浪漫的故事。
她的声音深情又遥远,仿佛正穿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对信友说一段长长的情话。
1960年的夏天,兰芝第一次见到信友,那天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明媚,吹着凉爽的风,信友背着阳光走进屋,高大的阴影投在水泥地上,仿佛这样的一个身影就可以撑起一个家的温暖。兰芝看到身形挺拔的信友微微害羞,抬眸,眼前的男子穿着绿色军装,腰上扎着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戴一顶绿色帽子,脚上一双草绿色解放鞋,这是当时最流行的装束,整个人精神又帅气。毕竟少女心性,中意的人是个俊逸的男子任谁都会满心欢喜。是的,兰芝第一次见到信友就倾慕于他。彼时的兰芝,青春洋溢,即使一身“干部服”也无法遮挡浑身散发的活力气息,就这样,信友和兰芝有了婚约。
没有门当户对,没有存款洋房,甚至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仅仅是在人群里望见了彼此的眼眸,两颗心便再也无法割舍,这大概就是一见钟情了吧。
说到这儿,兰芝的语气愈发温柔。
三个月之后,兰芝和信友结婚了,那是他们第二次见面。没有宴席,没有鲜花,没有戒指,没有聘礼,义无反顾的,兰芝嫁给了信友。
第二天,信友安抚好娇妻,独身踏上西北的路途。
听到这儿,我不禁讶然,新婚第二天就留下妻子一个人在老家走了?
当时的兰芝是不乐意的,但她并非无理取闹之人,信友和她说了很多话,她同意了,不哭不闹,安安静静的送他离开。
我问兰芝你不怕当时信友骗你,真的把你扔下了吗?
兰芝回答我: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和信任感,就对信友深信不疑,深信信友不会抛下她,他一定会回来找她,而她,就在这里等他回来。
我慨然,两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信任,所以信友回来了,在兰芝怀孕两个多月的时候,他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快三个月的分离,彼此尝尽了相思。那时候,电话还不普及,只有镇上有一台公用电话,每次兰芝想信友的时候,都会走上两个小时的路去排队等候,只为了听一听信友爽朗的笑声,有时候打电话过去,信友不在,兰芝就会在电话旁一直等,直到天黑,她知道,信友一定会回电话给她。不打电话的时候,他们写信,一星期一封,从不间断,冗长琐碎的文字带着彼此深沉的思念翻山越岭来到案桌旁,每每听到邮递员的声音,兰芝会兴奋好久好久,因为她知道,信友的回信快到了快到了。
信友知道西北条件艰苦,不适合孕妇生活,想继续留下兰芝在老家,可又舍不得让兰芝独自一人,加上兰芝经历了三个月的分离,更加不愿意离开信友。她毅然收拾行囊随着信友离开老家到了西北。
初到西北,除了信友兰芝再无依靠。没有兰芝,信友可以一个人住宿舍,还可以省钱,可兰芝来了还怀了身孕,信友不得不在他上班的附近找房子,他们住在狭小逼仄的房子里,却觉得满足,这是兰芝一直以来憧憬的生活。她做着每一个妻子分内的事,为养家糊口的丈夫洗手做汤羹,把家里收拾的温暖又干净,兰芝仿佛有一种能力,变废为宝,再不起眼的东西到了她的眼里仿佛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和三毛小姐一样的能力呢。信友每天下班回家都是轻松肆意的,看着这个小小的家,他觉得他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岁月平静又安详地如流水缓缓淌过,几个月后,兰芝生了个女儿,信友很开心,他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是他最爱的女人为他经历难言的痛苦生下的孩子,那么软那么小,他爱她,更加疼惜兰芝。彼时的信友26岁,风华正茂,家庭事业双丰收。信友因为在厂里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组长。
世间的事不是一帆风顺的。上帝总喜欢和我们开无关痛痒的玩笑,偷偷来个恶作剧再吐吐舌头。
那天,兰芝在屋里哄静媛睡觉,边拿起扇子扇风边轻拍孩子,大概是太热了,静媛总是闹腾,而兰芝那天也心慌意乱,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似的,下午五点不到,兰芝就站在路口打望着,一直到七点信友还是没有出现,兰芝愈发不安,一个人抱着孩子站在路灯下边来回走,昏黄的路灯把母子两的身影拉的长长的,更加孤寂。兰芝再也等不了了,抱着孩子就直接去厂里找信友,走到半路,就看到军子匆匆跑来,一脸慌张。
“嫂子,信友哥出事儿了,现在在医院呢!”
短短一句话,对于兰芝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丈夫出事了,在医院,从未有过的恐惧感袭上心头,兰芝抱着静媛的手微微颤抖。
抑住心中的不安,马上朝医院跑去。
此时的信友躺在病床上,戴着氧气,脸色苍白,头上包着纱布,还隐隐看得见血,似乎是睡着了,手背上打着吊针,看到这样脆弱的丈夫,兰芝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滚滚而落。
“军子,发生什么事儿了,为什么信友会进医院?”过了好一会儿,兰芝才开口问。
“嫂子,信友哥是为了救大鹏,当时所有人都准备出去了,可就在这时候,不知道谁触动了旁边固定的横木,牵一发而动全身,大鹏在最后一个,我们回头的时候刚好看到头顶一块儿石头摇摇欲坠,所有人都吓呆了,在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信友哥反身推开了大鹏,结果石头就这样砸到了信友哥腿上,头也在倒地的时候被撞伤了。我们手忙脚乱地赶紧把信友哥送了过来,医生检查完之后说大腿骨折,头上具体的还不清楚,要观察,没有生命危险,怕你担心,这不我就赶紧通知你了。”
兰芝知道信友是个善良的男人,总是把别人看的比自己还重要,什么也没说,只是安安静静地照顾信友。
第二天信友就醒了,睁开眼看到眼睛红红的兰芝,对她笑了笑:“抱歉啊,让你担心了。”
兰芝叹了口气,转身就去拿粥给信友喝:“骨折了,不过已经接好了,就是愈合的时间长了点,以后走路不会像以前那么利索了。”
看到兰芝没有生气的样子,信友才舒了口气。
“没事儿,这腿还是好好的,我就满足了,只是接下来的日子就要麻烦你了。”
“说什么呢,我们是两口子啊,我应该做的,你就安心养病吧。”
至此,信友和兰芝的一生再无惊涛骇浪,后来他们又生了几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平静又安稳。直到如今,两鬓斑白,岁月的痕迹那么明显,却又传来脑梗塞的噩耗。
说这些的时候,兰芝一直握着信友的手,信友情绪突然有了变化,大概是想起来两人这些年的岁月,信友浑浊的眼里蓄满了眼泪,虽然不能动,但是他知道这个陪伴了他一生的女人是他最爱的人。
信友在重症病房住了一个月,兰芝衣不解带的照顾,病情稳定后,兰芝带着信友回了家,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兰芝。
如今,大概是再也找不到这样纯粹的爱情了,一生只为一个人,或生,或死,或苦,或乐,一生一世一双人。那时候的爱情,坚定禁得起时间的考验,更禁得起金钱名利的诱惑,认准一个人,便是一辈子。
结婚宣言神父的那句话还在耳畔回响:“无论将来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将来身体健康或不适,你都愿意和她(他)永远在一起吗?”
生老病死,我与你同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