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阿勒泰的精灵
李娟作品: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冬牧场》
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第一次接触李娟,是源于我家大小姐的推荐。大小姐当时在一图书出版公司当编辑,经常会向我推荐她喜欢的作者和书目。虽然大小姐自己负责编辑的图书我一向懒得去看,但她推荐的我倒是偶尔会翻一翻。而在翻一翻的情况下能吸引住我眼球的,一定不会太艰深。不然资质平平的我极有可能会朝着抵抗力最低的路线走——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始乱终弃。而李娟能够让我魂牵梦萦穷追不舍从一而终地看完她所有的作品包括她新浪博客中的文章,乃至大学毕业论文以她的作品为选题,甚至毕业2年后还愿意再写一篇关于她的文章,确实说明她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一点希望大家看完我的推荐后去看她的作品时能够笑而颔首,也就不枉费我一番单相思了。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的这句话貌似被我们用得几近沦为陈词滥调了。不过用来形容李娟的魅力倒是恰如其分。
关于生活,李娟作为一个汉族女子跟随母亲来到新疆阿勒泰,她的创作内容大部分就是围绕着她在新疆生活的所见所闻展开的。其中《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和《冬牧场》都是对新疆游牧生活的集中描述。而不管是新疆阿勒泰特有的地域特色,还是李娟明朗清新、幽默风趣的写作基调,都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我终于迫使自己从这片迷惑力极强的语言氛围中清醒过来,努力地,仔细地辨认着那些似曾相识的哈语词汇……
终于听懂了——
他在反复地说:“……苹果有吗?瓜子有吗?糖有吗?汽水有吗?……”
我说:“钱有吗?”
说了这话,立刻后悔得想踢自己一脚!多没水平的话!多煞风景,多俗气!
果然,他听后愣了一下,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微张着鲜艳的小嘴:“钱?……钱……”然后表情立刻沮丧下来,满脸一副被伤得体无完肤的样子。
我连忙陪上满脸的笑,转身抓了满满一把杏干,又抓了一把瓜子,统统塞给他。小家伙噙着眼泪嘟囔着接过来,慢而小心地,一个不漏地把东西从柜台上抹人胸前的小口袋里。然后仍是一副难过万分的样子,转身一步一步,委委屈屈地走了。
——《小孩努尔楠》
喝茶时,一般来说我喝到第三碗会合碗辞谢:“行了!”如果才喝到两碗,居麻就替我说:“杰!包勒得(够了,行了)!”我急了,立刻澄清:“海得包勒得(哪能就行了)?”大家大笑。于是居麻给我取了个绰号“海得包勒得”。吃饱肚子后,如果大家还在劝食,我会客气地说:“拖依得儿木(肚子饱啦)!”居麻那家伙故意误听为“拖依加儿木门(半饱了)”。又给我取了第二个绰号“拖依加儿木门”。
——《冬窝子食谱——荒野主人之五》
不过,李娟虽然写了大量有关新疆游牧生活的文章,但她毕竟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新疆人。她童年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四川和外婆一起度过的。后来跟随母亲从四川移民到新疆后,她也不是一直都待在新疆过着做裁缝、卖小百货的小日子或是游牧的生活,中途她还因为耐不住寂寞和贫困而前往城市打工。因此,李娟在描述新疆的生活时,虽然主导风格都是明朗清新,充满乐观宁静气息,但她也写了不少关于她童年的孤独无助、打工生活的劳累心酸和在新疆所面临的艰难困境以及一些充满隐喻的悲伤思绪。这些作品主要出现在《九篇雪》和《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中。这一类作品与她一贯的明朗清新的风格很不同,呈现了晦涩低沉的特色。她甚至在一篇文章中说:“那个时刻的自己,是今后无论再强大、再勇敢的我,都无法安慰的。”
生活,有时的确会让弱小的我们躲在昏暗的墙角抱住自己却仍深感无助。不过,李娟终究还是个坚强的女子。在一篇回忆外婆的文章中,她写道: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是啊!无可奈何又能如何呢?
不过,怎么感觉话题被我搞得凝重了?关于生活的苟且,我们还是就谈到这吧。我们来聊聊诗和远方。
说到诗和远方,你会想起什么呢?应该是特别美的意境吧?至少我是这样的。当然,在这里我怎么想并不重要,先来看看李娟笔下的诗意与美好吧:
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像入睡前把唯一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突然间出现的我》)
对岸的森林边有齐胸深的白花海洋。林间流水边幽幽地生长着蓝紫色的鸢尾,垂着长长的花瓣,花心大大地睁着深邃动人的眼睛。(《耶喀恰一游》)
我的影子在闪烁的流水里分分明明地沉静着,它似乎什么都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很奇怪地存在于世界上,似乎每一秒钟都停留在刚刚从梦中醒来的状态中,一瞬间一个惊奇,一瞬间一个惊奇。我的太多的不明白使我在这里,又平凡又激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有关新疆自然环境的描写,李娟很少采取通篇介绍的方式,大多是糅合于叙事当中。虽然写景散落在各个篇章,但在李娟的笔下,新疆的景色无一不传递出一种与其广阔的视野相对应的空旷感以及平和的心境传递出的静谧感。同时,在李娟眼中,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气的生命体,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天空大地,李娟都以众生平等的角度进行描述。而且在描述的过程中,李娟以其特有的诗人气质,把景物描写得哲思灵动,引人入胜。王安忆曾评价李娟的作品: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李娟,这位栖息于阿勒泰的精灵,善良而富于灵气,用文字的魔法,描绘出世间的美好与伤痛。由此,世人在我眼里被一分为二:一种听都没听过李娟,一种听了看了就喜欢上了。正如柴静所言:时空广大,相隔千年或者相去万里,月光底下苏轼在赤壁跟朋友扣船而歌,李娟在大戈壁的腹地深处无事点几枝烟花,都只为自己欢喜,文学不外如此。我偶然看到了这光,心中一动,别无他事,但要说它一声,"哎,在这儿呢,看见了"。
希望你也能遇见这样的美好。
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第一次接触李娟,是源于我家大小姐的推荐。大小姐当时在一图书出版公司当编辑,经常会向我推荐她喜欢的作者和书目。虽然大小姐自己负责编辑的图书我一向懒得去看,但她推荐的我倒是偶尔会翻一翻。而在翻一翻的情况下能吸引住我眼球的,一定不会太艰深。不然资质平平的我极有可能会朝着抵抗力最低的路线走——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始乱终弃。而李娟能够让我魂牵梦萦穷追不舍从一而终地看完她所有的作品包括她新浪博客中的文章,乃至大学毕业论文以她的作品为选题,甚至毕业2年后还愿意再写一篇关于她的文章,确实说明她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一点希望大家看完我的推荐后去看她的作品时能够笑而颔首,也就不枉费我一番单相思了。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的这句话貌似被我们用得几近沦为陈词滥调了。不过用来形容李娟的魅力倒是恰如其分。
关于生活,李娟作为一个汉族女子跟随母亲来到新疆阿勒泰,她的创作内容大部分就是围绕着她在新疆生活的所见所闻展开的。其中《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和《冬牧场》都是对新疆游牧生活的集中描述。而不管是新疆阿勒泰特有的地域特色,还是李娟明朗清新、幽默风趣的写作基调,都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我终于迫使自己从这片迷惑力极强的语言氛围中清醒过来,努力地,仔细地辨认着那些似曾相识的哈语词汇……
终于听懂了——
他在反复地说:“……苹果有吗?瓜子有吗?糖有吗?汽水有吗?……”
我说:“钱有吗?”
说了这话,立刻后悔得想踢自己一脚!多没水平的话!多煞风景,多俗气!
果然,他听后愣了一下,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微张着鲜艳的小嘴:“钱?……钱……”然后表情立刻沮丧下来,满脸一副被伤得体无完肤的样子。
我连忙陪上满脸的笑,转身抓了满满一把杏干,又抓了一把瓜子,统统塞给他。小家伙噙着眼泪嘟囔着接过来,慢而小心地,一个不漏地把东西从柜台上抹人胸前的小口袋里。然后仍是一副难过万分的样子,转身一步一步,委委屈屈地走了。
——《小孩努尔楠》
喝茶时,一般来说我喝到第三碗会合碗辞谢:“行了!”如果才喝到两碗,居麻就替我说:“杰!包勒得(够了,行了)!”我急了,立刻澄清:“海得包勒得(哪能就行了)?”大家大笑。于是居麻给我取了个绰号“海得包勒得”。吃饱肚子后,如果大家还在劝食,我会客气地说:“拖依得儿木(肚子饱啦)!”居麻那家伙故意误听为“拖依加儿木门(半饱了)”。又给我取了第二个绰号“拖依加儿木门”。
——《冬窝子食谱——荒野主人之五》
不过,李娟虽然写了大量有关新疆游牧生活的文章,但她毕竟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新疆人。她童年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四川和外婆一起度过的。后来跟随母亲从四川移民到新疆后,她也不是一直都待在新疆过着做裁缝、卖小百货的小日子或是游牧的生活,中途她还因为耐不住寂寞和贫困而前往城市打工。因此,李娟在描述新疆的生活时,虽然主导风格都是明朗清新,充满乐观宁静气息,但她也写了不少关于她童年的孤独无助、打工生活的劳累心酸和在新疆所面临的艰难困境以及一些充满隐喻的悲伤思绪。这些作品主要出现在《九篇雪》和《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中。这一类作品与她一贯的明朗清新的风格很不同,呈现了晦涩低沉的特色。她甚至在一篇文章中说:“那个时刻的自己,是今后无论再强大、再勇敢的我,都无法安慰的。”
生活,有时的确会让弱小的我们躲在昏暗的墙角抱住自己却仍深感无助。不过,李娟终究还是个坚强的女子。在一篇回忆外婆的文章中,她写道: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是啊!无可奈何又能如何呢?
不过,怎么感觉话题被我搞得凝重了?关于生活的苟且,我们还是就谈到这吧。我们来聊聊诗和远方。
说到诗和远方,你会想起什么呢?应该是特别美的意境吧?至少我是这样的。当然,在这里我怎么想并不重要,先来看看李娟笔下的诗意与美好吧:
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像入睡前把唯一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突然间出现的我》)
对岸的森林边有齐胸深的白花海洋。林间流水边幽幽地生长着蓝紫色的鸢尾,垂着长长的花瓣,花心大大地睁着深邃动人的眼睛。(《耶喀恰一游》)
我的影子在闪烁的流水里分分明明地沉静着,它似乎什么都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很奇怪地存在于世界上,似乎每一秒钟都停留在刚刚从梦中醒来的状态中,一瞬间一个惊奇,一瞬间一个惊奇。我的太多的不明白使我在这里,又平凡又激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有关新疆自然环境的描写,李娟很少采取通篇介绍的方式,大多是糅合于叙事当中。虽然写景散落在各个篇章,但在李娟的笔下,新疆的景色无一不传递出一种与其广阔的视野相对应的空旷感以及平和的心境传递出的静谧感。同时,在李娟眼中,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气的生命体,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天空大地,李娟都以众生平等的角度进行描述。而且在描述的过程中,李娟以其特有的诗人气质,把景物描写得哲思灵动,引人入胜。王安忆曾评价李娟的作品: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李娟,这位栖息于阿勒泰的精灵,善良而富于灵气,用文字的魔法,描绘出世间的美好与伤痛。由此,世人在我眼里被一分为二:一种听都没听过李娟,一种听了看了就喜欢上了。正如柴静所言:时空广大,相隔千年或者相去万里,月光底下苏轼在赤壁跟朋友扣船而歌,李娟在大戈壁的腹地深处无事点几枝烟花,都只为自己欢喜,文学不外如此。我偶然看到了这光,心中一动,别无他事,但要说它一声,"哎,在这儿呢,看见了"。
希望你也能遇见这样的美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