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与垂髫(三)
和嬷嬷的真正交集,应该始于那一出《站花墙》。
家乡的老一辈大都对本地花鼓戏有着近乎狂热的痴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古稀之人持小型收音机悠然踱步,手里打着节拍,嘴里咿咿呀呀念念有词,十分陶醉自得的样子。 我从来不知道嬷嬷攒了那么厚的戏曲折子,也不知道她熟识这么多乐器师傅戏迷戏友。每到周末,这些人都从十几里外的隔壁城镇涌来,用震耳欲聋的音乐把我们逼仄的房间掀翻,大刀阔斧地开辟成一个鎏金淌梦的舞台。
最常听到的要数《站花墙》里的经典折子《梳妆》和《探监》。才子千里赴婚约,遇小人夺走信物,久死一生又锒铛入狱后,终于沉冤得雪抱得美人归。整部戏剧情紧凑,唱腔丰富。想来最是那一段女悲让我记忆深刻:
“风吹杨柳呀条条线,雨打桃花朵朵鲜。春风不入啊珠帘内,美蓉何日转笑颜…”
大俗大雅的唱词,却被唱腔的起承转合润色得无比瑰丽。低沉处是空谷幽兰,中音区如白云出岫,高歌时似晴空破晓,整一个醍醐灌顶光华万丈。再看椅子上端坐的人物,许瞎子胡琴运帷得如泣如诉,杨家奶奶的帮腔可圈可点,刘三师傅敲着梆子,一声声精准笃定扣人心弦,像省略号一样把缠绵悱恻的尾音延长到无穷大。
不记得第几次聚会,帮腔的人在最后一句突然失了声,我躲在角落里翻戏词,没留神把耳熟能详的调子哼将了出来。
整个房间的喧闹戛然而止,我的声音突兀地暴露在空气里,像一条刚探头就发现阵势不对打算撤离的蛇。在嬷嬷的带领下,他们轻易地就把这条蛇揪了出来。
就这样,我鬼使神差开始学起唱戏。先是基础的打锣、平腔,进阶式的女悲、高悲,最后是唱词简练、曲调却极尽华丽繁杂的圻水。粗粗涉猎完已经是半年之后的秋季。嬷嬷站在那些意兴阑珊的师傅们中间像个总指挥,不厌其烦地调整着我的指法眼神和走步, 且竟然连一处微妙的换气错误都能分辨明晰,催我改了又改。整个学戏过程看似迅速,却一丁点也不速成。
重阳节将至,嬷嬷大爆冷门替我报名了镇上第一届戏曲大赛。我甚至不确定是否有勇气站上那个舞台,只是身不由己地每天朝九晚五练习唱腔,也许我本就是乏善可陈的个性,日复一日,倒也不觉得枯燥无趣。
“军事行动法,五分钟!”这是她在催我洗漱叠被。
“转调要稳更要轻;走步不对,手应该在走到这里抖一下水袖,吶,像这样!”这是她在示范指导了。虽然我并没有着戏袍,水袖也只是凭空臆想的演练。
参赛曲目是四平八稳的《赶子放羊》,等到那天念到我名字的时候,熟识的胡琴和梆子师傅纷纷用眼神向我致意,灯火通明的礼堂观众凝神屏息。可伴奏一起,我还是有些慌神,走步和手势全乱了。
嬷嬷知道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个中门道,她在台下专注万分,不断作出“唱啊!继续!”的嘴型。
我心意一沉,竟然自若开嗓:
“心中直把爹爹恨,一去四川未回程……”
唱着唱着,我的目光并不敢看人,只是随着灯光随着词曲,飘到了千里之外的父母身边。多少年少独处的前尘往事纷至沓来,像被撕碎的故事纸屑在灯光下打着旋儿幕幕重演。一曲终了,我终于泪眼婆娑。台下短暂的静默后是如潮的掌声。我超水平发挥,在众多专业选手当中拿到了大爆冷门的第二名。
电台记者饶有兴致地凑过来。对着话筒我头晕目眩,只喃喃说了一句“谢谢我的奶奶”,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家乡的老一辈大都对本地花鼓戏有着近乎狂热的痴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古稀之人持小型收音机悠然踱步,手里打着节拍,嘴里咿咿呀呀念念有词,十分陶醉自得的样子。 我从来不知道嬷嬷攒了那么厚的戏曲折子,也不知道她熟识这么多乐器师傅戏迷戏友。每到周末,这些人都从十几里外的隔壁城镇涌来,用震耳欲聋的音乐把我们逼仄的房间掀翻,大刀阔斧地开辟成一个鎏金淌梦的舞台。
最常听到的要数《站花墙》里的经典折子《梳妆》和《探监》。才子千里赴婚约,遇小人夺走信物,久死一生又锒铛入狱后,终于沉冤得雪抱得美人归。整部戏剧情紧凑,唱腔丰富。想来最是那一段女悲让我记忆深刻:
“风吹杨柳呀条条线,雨打桃花朵朵鲜。春风不入啊珠帘内,美蓉何日转笑颜…”
大俗大雅的唱词,却被唱腔的起承转合润色得无比瑰丽。低沉处是空谷幽兰,中音区如白云出岫,高歌时似晴空破晓,整一个醍醐灌顶光华万丈。再看椅子上端坐的人物,许瞎子胡琴运帷得如泣如诉,杨家奶奶的帮腔可圈可点,刘三师傅敲着梆子,一声声精准笃定扣人心弦,像省略号一样把缠绵悱恻的尾音延长到无穷大。
不记得第几次聚会,帮腔的人在最后一句突然失了声,我躲在角落里翻戏词,没留神把耳熟能详的调子哼将了出来。
整个房间的喧闹戛然而止,我的声音突兀地暴露在空气里,像一条刚探头就发现阵势不对打算撤离的蛇。在嬷嬷的带领下,他们轻易地就把这条蛇揪了出来。
就这样,我鬼使神差开始学起唱戏。先是基础的打锣、平腔,进阶式的女悲、高悲,最后是唱词简练、曲调却极尽华丽繁杂的圻水。粗粗涉猎完已经是半年之后的秋季。嬷嬷站在那些意兴阑珊的师傅们中间像个总指挥,不厌其烦地调整着我的指法眼神和走步, 且竟然连一处微妙的换气错误都能分辨明晰,催我改了又改。整个学戏过程看似迅速,却一丁点也不速成。
重阳节将至,嬷嬷大爆冷门替我报名了镇上第一届戏曲大赛。我甚至不确定是否有勇气站上那个舞台,只是身不由己地每天朝九晚五练习唱腔,也许我本就是乏善可陈的个性,日复一日,倒也不觉得枯燥无趣。
“军事行动法,五分钟!”这是她在催我洗漱叠被。
“转调要稳更要轻;走步不对,手应该在走到这里抖一下水袖,吶,像这样!”这是她在示范指导了。虽然我并没有着戏袍,水袖也只是凭空臆想的演练。
参赛曲目是四平八稳的《赶子放羊》,等到那天念到我名字的时候,熟识的胡琴和梆子师傅纷纷用眼神向我致意,灯火通明的礼堂观众凝神屏息。可伴奏一起,我还是有些慌神,走步和手势全乱了。
嬷嬷知道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个中门道,她在台下专注万分,不断作出“唱啊!继续!”的嘴型。
我心意一沉,竟然自若开嗓:
“心中直把爹爹恨,一去四川未回程……”
唱着唱着,我的目光并不敢看人,只是随着灯光随着词曲,飘到了千里之外的父母身边。多少年少独处的前尘往事纷至沓来,像被撕碎的故事纸屑在灯光下打着旋儿幕幕重演。一曲终了,我终于泪眼婆娑。台下短暂的静默后是如潮的掌声。我超水平发挥,在众多专业选手当中拿到了大爆冷门的第二名。
电台记者饶有兴致地凑过来。对着话筒我头晕目眩,只喃喃说了一句“谢谢我的奶奶”,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