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汉”:汉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公员
《遊城記》-- “ 瞻漢”
漢長沙王陵考古遺址公園
長沙古城,馬王堆漢墓,橘子洲頭,嶽麓山,王陵公園,直到本案的谷山漢長沙王墓群,形成了城市空間曆史發展軸線上的各個節點;同時,周邊亦有戴公廟,漁陽墓,天馬山等重要的同類型墓葬遺址節點。
王陵之丘
我驅著車,從湘江東岸過湘江大橋到湘江西岸,再行駛幾分鐘,便可以見到許多低矮的小山包,叢生的雜草讓它看起來和其他小山包沒有什麽不同。誰也沒想到,兩千多年來,一位長沙王一直沈睡於此。
沿著小路上山,年復一年堆積的土層露出了斷面,每一層都是一個朝代的沈澱,其中一層竟還夾雜了許多兩千多年前的漢瓦,這是當年王陵建築留下的痕跡。
兩千多年前王陵的恢弘仿佛在我眼前再現:綿延繞山一周的陵垣、高聳的鬥型封土、數十米深的巨大墓坑、精美的漆器與玉器……
墓葬遺址展示及觀景平台
楚漢名城
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
從此,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王國,長沙第一次成為王國都城。『楚南雄鎮』發展為漢藩王都,長沙開始以『楚漢名城』顯揚於世。
長沙國與西漢王朝的命運相始終,自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7年廢除,存在了200多年,又先後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
吳氏長沙國
由於秦始皇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投奔番陽縣令吳芮。他聽從部下意見支持項羽,出兵橫掃贛、湘、桂一帶。一年間,吳芮不僅在鄱陽湖流域行仁政發展經濟,而且勢力範圍擴大了數倍。
公元前204年,吳芮取下長沙後,在濱臨湘水的這塊沃土上,建設起了古城長沙。當時北方兵荒馬亂,吳芮轄區相對來說平靜,吸納了大量商家南下長沙。之後吳芮被項羽封為衡山王。項羽失敗後,吳芮以吳國君王之後的身份,和韓信等人擁劉邦為帝。劉邦也感謝吳芮的幫助,下令封其為長沙王。
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其王位世代相襲。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公元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王位,共傳5代,歷時46年。
劉氏長沙國
公元前157年,吳氏長沙國政權被廢。次年,文帝之子景帝繼位,再次建立長沙國,仍以臨湘為都。前155年,其庶子劉發封為長沙王。
劉發建國,是西漢王朝大力削弱諸侯王國勢力之時,原來疆域廣衰的長沙國已經分出南部之地,另立為桂陽郡和零陵郡。
劉氏長沙國不僅版圖大大縮小,而且權力也被迅猛削弱,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能幹預自己封國的政務,封國官員上至相、下至縣令統由皇帝任免。此時的長沙國實際上是漢朝廷直轄的一個郡,而長沙王『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
『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王至西漢滅亡劉舜被廢,共傳7代8王,國祚延綿164年。後東漢光武帝又在建武三年(26年)恢復長沙國,封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12年後廢長沙國,貶劉興為臨湘侯。
沉寂兩千年
兩千多年的漢風古韻早已隨風而逝,而漢長沙王考古陵遺址公園將給我們一個『夢回漢朝』機會。
漢長沙王陵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通過對其中十座王陵的保護和展示,采用景觀裝置的意向展示手法,力圖營造出整個王陵區的宏偉景象。
漢文化體驗館
模擬考古社區及考古工作站
山墓城江
根據場地現狀功能布局,分別形成山—墓—城—江景觀軸以及公共文化景觀軸兩條主要的軸線:
沿公共文化軸形成劇場、博物館、主入口廣場、創意文化園、主題酒店群等公共功能節點;
沿山—墓—城—江—景觀軸,則形成展覽體驗、遺址公園、墓葬組團三個疊級層次的核心組團,以及北津城遺址公園帶。
以此為主幹線,放射出多條次幹線結構串聯各個功能節點,總體形成V字形由山入江的規劃結構主體。
北津城城墙遗址
立體場館
在完成覆罩展示館後,采用屋頂覆綠的方式恢復原始地形地貌,只預留進入墓室內部的入口及通道,以適應墓室與地表之間極大的高度落差;為了保持王陵周邊的山形地貌,在上部設置遊客觀光架空棧道和平臺,並盡可能與考古揭剝的院墻、道路及陵廟等建築遺跡相對應,從而起到空間標示作用;
陵墓展示空間的入口處被設置成一個小型的下沈廣場,利用下沈空間形成的四個界面設置相應的展示、管理、小型遊客服務及文化體驗空間;在遺址展館的頂端,設置一個景觀閣,為遊客提供俯瞰公園和遠眺城江的視角。
墓葬遺址展示及觀景平台
尋訪活的歷史
博物館建於主入口西南面約500米進深的緩坡上,建築采用體塊組合的形式,依著山勢伸向湖邊,寓意沈睡地下兩千年、即將出土的西漢王陵,並彰顯其風水上背山面水的共性。
功能上,博物館將在內部設置多個專題展廳,將依托已出土的長沙國文物和即將發掘的一座王陵文物精品制作展陳,透析長沙國及相關歷史,成為人們閱讀長沙國文化的一本活的教科書。
此外,博物館的西面,利用較高的地形,設置一處露天劇場,與博物館通過高差的彌合、流線的貫串、視線的滲透以及功能的搭配,為遊客提供一處極佳的休閑體驗空間。
漢長沙王遺址博物館
地下遺珠
漢長沙國,這個南方諸侯國似乎一直被人們忽視了。除了長沙國起止年代和數代國王名號,我們很難從史書中尋找到『長沙國』的痕跡。隨著漢長沙王陵的開啓,出土的精美文物和豐富史料將不斷還原當年歷史,漢長沙國的身影也會逐漸清晰。
它是深埋於長沙地下的『遺珠』,是長沙乃至湖南的文化之根。漢長沙王考古遺址公園將使長沙深厚的歷史文化薪火相傳,展現漢長沙國神奇與輝煌的文化。
《 遊城記 》後記——————————————連 載 完 結
大遺址保護是國家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和建設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國家文物局將建立以六片(西安、洛陽、荊州、成都、曲阜、鄭州)、四線(長城、絲綢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一圈(陸疆、海疆)為重點,以150處重要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新格局。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以重要的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國家級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建立國家遺址公園,是大遺址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
IAPA設計公司在近年來參與了幾十個國家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其中有三個屬於全國首批十二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列)。這些項目的遺址主體,其歷史時期幾乎覆蓋了中國古代史的各個朝代。全程參與遺址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也讓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重溫中國的歷史、感受文化的力量!
謹以這系列《遊城記》連載,表達我們對中國大遺址保護事業的崇敬,也借此書獻給那些一直在為中國的遺址保護和文化事業不懈努力、艱辛付出的同仁們!
THE END
THANK YOU VERY MUCH
漢長沙王陵考古遺址公園
![]() |
長沙古城,馬王堆漢墓,橘子洲頭,嶽麓山,王陵公園,直到本案的谷山漢長沙王墓群,形成了城市空間曆史發展軸線上的各個節點;同時,周邊亦有戴公廟,漁陽墓,天馬山等重要的同類型墓葬遺址節點。
王陵之丘
我驅著車,從湘江東岸過湘江大橋到湘江西岸,再行駛幾分鐘,便可以見到許多低矮的小山包,叢生的雜草讓它看起來和其他小山包沒有什麽不同。誰也沒想到,兩千多年來,一位長沙王一直沈睡於此。
沿著小路上山,年復一年堆積的土層露出了斷面,每一層都是一個朝代的沈澱,其中一層竟還夾雜了許多兩千多年前的漢瓦,這是當年王陵建築留下的痕跡。
兩千多年前王陵的恢弘仿佛在我眼前再現:綿延繞山一周的陵垣、高聳的鬥型封土、數十米深的巨大墓坑、精美的漆器與玉器……
![]() |
![]() |
墓葬遺址展示及觀景平台
楚漢名城
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
從此,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王國,長沙第一次成為王國都城。『楚南雄鎮』發展為漢藩王都,長沙開始以『楚漢名城』顯揚於世。
長沙國與西漢王朝的命運相始終,自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7年廢除,存在了200多年,又先後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
![]() |
吳氏長沙國
由於秦始皇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投奔番陽縣令吳芮。他聽從部下意見支持項羽,出兵橫掃贛、湘、桂一帶。一年間,吳芮不僅在鄱陽湖流域行仁政發展經濟,而且勢力範圍擴大了數倍。
公元前204年,吳芮取下長沙後,在濱臨湘水的這塊沃土上,建設起了古城長沙。當時北方兵荒馬亂,吳芮轄區相對來說平靜,吸納了大量商家南下長沙。之後吳芮被項羽封為衡山王。項羽失敗後,吳芮以吳國君王之後的身份,和韓信等人擁劉邦為帝。劉邦也感謝吳芮的幫助,下令封其為長沙王。
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其王位世代相襲。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公元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王位,共傳5代,歷時46年。
劉氏長沙國
公元前157年,吳氏長沙國政權被廢。次年,文帝之子景帝繼位,再次建立長沙國,仍以臨湘為都。前155年,其庶子劉發封為長沙王。
劉發建國,是西漢王朝大力削弱諸侯王國勢力之時,原來疆域廣衰的長沙國已經分出南部之地,另立為桂陽郡和零陵郡。
劉氏長沙國不僅版圖大大縮小,而且權力也被迅猛削弱,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能幹預自己封國的政務,封國官員上至相、下至縣令統由皇帝任免。此時的長沙國實際上是漢朝廷直轄的一個郡,而長沙王『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
『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王至西漢滅亡劉舜被廢,共傳7代8王,國祚延綿164年。後東漢光武帝又在建武三年(26年)恢復長沙國,封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12年後廢長沙國,貶劉興為臨湘侯。
![]() |
沉寂兩千年
兩千多年的漢風古韻早已隨風而逝,而漢長沙王考古陵遺址公園將給我們一個『夢回漢朝』機會。
漢長沙王陵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通過對其中十座王陵的保護和展示,采用景觀裝置的意向展示手法,力圖營造出整個王陵區的宏偉景象。
![]() |
漢文化體驗館
![]() |
模擬考古社區及考古工作站
山墓城江
根據場地現狀功能布局,分別形成山—墓—城—江景觀軸以及公共文化景觀軸兩條主要的軸線:
沿公共文化軸形成劇場、博物館、主入口廣場、創意文化園、主題酒店群等公共功能節點;
沿山—墓—城—江—景觀軸,則形成展覽體驗、遺址公園、墓葬組團三個疊級層次的核心組團,以及北津城遺址公園帶。
以此為主幹線,放射出多條次幹線結構串聯各個功能節點,總體形成V字形由山入江的規劃結構主體。
![]() |
![]() |
北津城城墙遗址
立體場館
在完成覆罩展示館後,采用屋頂覆綠的方式恢復原始地形地貌,只預留進入墓室內部的入口及通道,以適應墓室與地表之間極大的高度落差;為了保持王陵周邊的山形地貌,在上部設置遊客觀光架空棧道和平臺,並盡可能與考古揭剝的院墻、道路及陵廟等建築遺跡相對應,從而起到空間標示作用;
陵墓展示空間的入口處被設置成一個小型的下沈廣場,利用下沈空間形成的四個界面設置相應的展示、管理、小型遊客服務及文化體驗空間;在遺址展館的頂端,設置一個景觀閣,為遊客提供俯瞰公園和遠眺城江的視角。
![]() |
![]() |
墓葬遺址展示及觀景平台
尋訪活的歷史
博物館建於主入口西南面約500米進深的緩坡上,建築采用體塊組合的形式,依著山勢伸向湖邊,寓意沈睡地下兩千年、即將出土的西漢王陵,並彰顯其風水上背山面水的共性。
功能上,博物館將在內部設置多個專題展廳,將依托已出土的長沙國文物和即將發掘的一座王陵文物精品制作展陳,透析長沙國及相關歷史,成為人們閱讀長沙國文化的一本活的教科書。
此外,博物館的西面,利用較高的地形,設置一處露天劇場,與博物館通過高差的彌合、流線的貫串、視線的滲透以及功能的搭配,為遊客提供一處極佳的休閑體驗空間。
![]() |
![]() |
![]() |
漢長沙王遺址博物館
地下遺珠
漢長沙國,這個南方諸侯國似乎一直被人們忽視了。除了長沙國起止年代和數代國王名號,我們很難從史書中尋找到『長沙國』的痕跡。隨著漢長沙王陵的開啓,出土的精美文物和豐富史料將不斷還原當年歷史,漢長沙國的身影也會逐漸清晰。
它是深埋於長沙地下的『遺珠』,是長沙乃至湖南的文化之根。漢長沙王考古遺址公園將使長沙深厚的歷史文化薪火相傳,展現漢長沙國神奇與輝煌的文化。
![]() |
《 遊城記 》後記——————————————連 載 完 結
大遺址保護是國家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和建設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國家文物局將建立以六片(西安、洛陽、荊州、成都、曲阜、鄭州)、四線(長城、絲綢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一圈(陸疆、海疆)為重點,以150處重要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新格局。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以重要的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國家級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建立國家遺址公園,是大遺址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
IAPA設計公司在近年來參與了幾十個國家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其中有三個屬於全國首批十二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列)。這些項目的遺址主體,其歷史時期幾乎覆蓋了中國古代史的各個朝代。全程參與遺址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也讓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重溫中國的歷史、感受文化的力量!
謹以這系列《遊城記》連載,表達我們對中國大遺址保護事業的崇敬,也借此書獻給那些一直在為中國的遺址保護和文化事業不懈努力、艱辛付出的同仁們!
THE END
THANK YOU VERY MUCH
-
雨花亭李师傅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1 21: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