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儿的爱情
曾经听过看过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总觉得离我好遥远,好像只是看了一部连续剧,唏嘘一番,真正能打动我的爱情,却还沉睡在海底,直到那一天,那一个凌晨充满绝望的夜,才腾起了巨浪。
故事发生在两年前的元月,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外公外婆,之所以两年之后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是因为我的外公就在两年前的那个元月里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家人沉浸在悲痛中长达半年,后来,那年父亲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提起这个话题,我妈说了一句话,我至今不忘:“父亲都不在了,这个父亲节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一个至亲的离去,而失去了庆祝一个节日的快乐,是莫大的悲哀,因此,我更不敢去描摹外公的音容笑貌,不敢把结痂的伤口撕开,怕痛。
外婆是外公家的童养媳,七岁就到了我外公家里,除去当时包办婚姻、重男轻女的大环境因素,这种从小就玩在一起的感情,暂且也可以叫做青梅竹马。外公和外婆就是这样,从童年时的玩伴,到少年时的恋人,到青年时的夫妻,再到老年时的老伴,一路按部就班地走过来,平静无波。
让我真正感受到他们积淀了几十年的感情有多浓郁,是在外公病重,那天晚上,外公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我赶到的时候,医护人员正推着外公的病床往ICU抢救室赶,我看到的是一张张担忧的脸,那时候的眼泪似乎是最没用的东西,而我们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
我的外婆,她真厉害,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冷静,她详细地记下了医生的嘱托,麻利地收拾好了我外公要用到的所有东西,还有条不紊地安排了我们每个人要做什么。然后,安静地坐在ICU病房外,一声不吭。去过ICU的朋友们都知道,ICU病房外只有一排简便的座椅,而进到ICU的病人,允许探视的时间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当时已经接近凌晨,我们都劝外婆早点回去休息,明天早上再来,她不肯,她说:“他在里面,我要等他,一点两点也等,三点四点也等,生也等,死也等,我就是要把他等出来,等他给我一个答案。”当时的我瞬间泪崩,你能想象吗,一个八十岁的,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坐在病房外的姿势是那样端正,含泪的眼睛是那样坚定,瘦弱的身体却又更加瘦弱了。我的外婆,现代医院的医疗程序,她不懂,但爱,没什么不懂的。
后来,我妈给我看了一张照片,是还没有进到ICU里的外公,躺在病床上,手上插着输液管,鼻子里插着呼吸管,双手艰难地拖着外婆的脸,我问妈妈当时外公说了什么,她说是:“你要乖乖的。”我又一次泪流满面,当面对生死的时候,一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夫妻,居然会像两个孩子一样,用最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爱意,所有的担忧,体谅,抱歉,放不下都包含在了这简单的一句话里了,那有多美。外公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了,外婆还坚强地活着,她最近在张罗着修祖屋的事,不用说也知道是谁的心愿。
我奶奶和爷爷的结合,还算有点荒唐,我奶奶是她家唯一的孩子,这在解放前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也因为只有这一个女儿,奶奶的父亲对她格外关爱,所以,我奶奶算是那个年代里少有的有文化的姑娘。奶奶回忆起她第一次见到爷爷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被她父亲骗去爷爷家看房子,对屋主的儿子无甚好印象,没想到就这么轻易地把自己嫁了出去。奶奶对这庄亲事是不满意,甚至是埋怨的,一个接受了新思想新教育的女青年,在那么轻的年纪里,莫名其妙地嫁了人,毫无准备地进入了传统的相夫教子阶段,换谁也不乐意。
但日子还不是得一样过,我奶奶日渐接受了家庭主妇的平凡生活,醉心于烧菜,布置家居。后来我发现,奶奶与爷爷的生活模式,竟然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所描述有些相似。“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在我爷爷过世后的几年里,奶奶每每说起爷爷,必然要说起那段,夕阳快落的傍晚,她坐在明亮的窗前,一边摇晃着摇篮,一边模仿爷爷的书法,爷爷则靠在一旁看书,时而指点一二的悠闲时光。爷爷带给奶奶的小习惯很多,以至于奶奶晚年的日常大抵是:早晨起床做饭,买菜,坐在窗前记账,啪啪的算珠声(打算盘是爷爷教的),下午坐在阳台上看当日的报纸,帮当时还读小学的我检查作业,傍晚迎着夕阳捡几副纸牌(爷爷最爱的游戏),做着晚饭等待儿子媳妇回家,晚上再看两集肥皂剧就早早入睡。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只记得一大家人披麻戴孝去殡仪馆告别的时候,没有奶奶,喝完水酒进家门的时候,奶奶抚着爷爷的遗照无声的流泪。奶奶临走的时候,我即将上初中,全家人跪在病床前,奶奶颤抖着拿出一本存折,是为爷爷置办丧事之后剩下的,要求爸爸伯父们拿这钱去置办她的骨灰盒。最终一块墓碑上刻了两个人的名字,生同裘,死同穴,还需要什么多余的语言吗。
再说我爸妈的故事。爸妈的相识很普通,是最常见的一种——由同事发展成为恋人。回忆起来,妈妈总会说,当时身边的人都不建议她和爸爸在一起,说她怎么会嫁给这样一个又穷又没有体面工作的混小子,但她就是发现了爸爸是会真心待她,呵护她,不会让她受苦的那个人,所以,现在,家里的地妈妈几乎没有拖过,碗也没有洗过,回家晚了,爸爸也会准备好所有配料,只要等她回家加工一下就行了,爸爸不会做菜,否则就太完美了。爸爸不善于表达爱,他内心汹涌的情感,我能窥得一角,还要感谢曾经偷偷看过爸爸的日记,恋爱时的小心机,小忐忑,小甜蜜,都被简短的语言一一记录,让我看完之后很感动,也很庆幸。我的父母不是因为父母之命而在一起,是真正有爱情的,他们很恩爱,到现在也一样。
之前有一个话题:有一对很恩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体验。我想,最大的影响就是自己的爱情观吧,向往的爱情,就是父母爱情的再版。
和很多朋友聊起父辈的爱情,才发现那些同窗恋,师生恋都不仅仅存在于小说或戏剧,真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有一位好友在说起她父母的故事时,她说:“在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的父母是相敬如宾的,但也仅止于相敬如宾,我总以为他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只是因为合适,才在一起,但后来妈妈说起她和父亲的相识结婚的故事,她脸上的甜蜜,我才发现,我错的离谱。”是啊,我也是多久之后才发现,原来每一代人的爱情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也有很多甜蜜的故事,虽然受时代的局限,但也比我们现在一时的激情、快餐式的恋爱、毫无责任感的婚姻,甚至是纯粹地肉欲,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他们起码是在用心地经营,完全地投入,即使是在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里,也能萌生出美丽的爱情。老辈儿们的爱情公式,我们也该好好体会好好学习。
马上就要端午了,五月初四是外公和外婆的生日,五月初五是端午,本是该好好庆祝的日子,可如今祖辈里只剩外婆,爷爷奶奶和外公,都离开了,今年的端阳家宴,又是一年,宴不成宴。
谨以此文,聊表思念。
故事发生在两年前的元月,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外公外婆,之所以两年之后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是因为我的外公就在两年前的那个元月里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家人沉浸在悲痛中长达半年,后来,那年父亲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提起这个话题,我妈说了一句话,我至今不忘:“父亲都不在了,这个父亲节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一个至亲的离去,而失去了庆祝一个节日的快乐,是莫大的悲哀,因此,我更不敢去描摹外公的音容笑貌,不敢把结痂的伤口撕开,怕痛。
外婆是外公家的童养媳,七岁就到了我外公家里,除去当时包办婚姻、重男轻女的大环境因素,这种从小就玩在一起的感情,暂且也可以叫做青梅竹马。外公和外婆就是这样,从童年时的玩伴,到少年时的恋人,到青年时的夫妻,再到老年时的老伴,一路按部就班地走过来,平静无波。
让我真正感受到他们积淀了几十年的感情有多浓郁,是在外公病重,那天晚上,外公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我赶到的时候,医护人员正推着外公的病床往ICU抢救室赶,我看到的是一张张担忧的脸,那时候的眼泪似乎是最没用的东西,而我们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
我的外婆,她真厉害,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冷静,她详细地记下了医生的嘱托,麻利地收拾好了我外公要用到的所有东西,还有条不紊地安排了我们每个人要做什么。然后,安静地坐在ICU病房外,一声不吭。去过ICU的朋友们都知道,ICU病房外只有一排简便的座椅,而进到ICU的病人,允许探视的时间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当时已经接近凌晨,我们都劝外婆早点回去休息,明天早上再来,她不肯,她说:“他在里面,我要等他,一点两点也等,三点四点也等,生也等,死也等,我就是要把他等出来,等他给我一个答案。”当时的我瞬间泪崩,你能想象吗,一个八十岁的,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坐在病房外的姿势是那样端正,含泪的眼睛是那样坚定,瘦弱的身体却又更加瘦弱了。我的外婆,现代医院的医疗程序,她不懂,但爱,没什么不懂的。
后来,我妈给我看了一张照片,是还没有进到ICU里的外公,躺在病床上,手上插着输液管,鼻子里插着呼吸管,双手艰难地拖着外婆的脸,我问妈妈当时外公说了什么,她说是:“你要乖乖的。”我又一次泪流满面,当面对生死的时候,一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夫妻,居然会像两个孩子一样,用最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爱意,所有的担忧,体谅,抱歉,放不下都包含在了这简单的一句话里了,那有多美。外公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了,外婆还坚强地活着,她最近在张罗着修祖屋的事,不用说也知道是谁的心愿。
我奶奶和爷爷的结合,还算有点荒唐,我奶奶是她家唯一的孩子,这在解放前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也因为只有这一个女儿,奶奶的父亲对她格外关爱,所以,我奶奶算是那个年代里少有的有文化的姑娘。奶奶回忆起她第一次见到爷爷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被她父亲骗去爷爷家看房子,对屋主的儿子无甚好印象,没想到就这么轻易地把自己嫁了出去。奶奶对这庄亲事是不满意,甚至是埋怨的,一个接受了新思想新教育的女青年,在那么轻的年纪里,莫名其妙地嫁了人,毫无准备地进入了传统的相夫教子阶段,换谁也不乐意。
但日子还不是得一样过,我奶奶日渐接受了家庭主妇的平凡生活,醉心于烧菜,布置家居。后来我发现,奶奶与爷爷的生活模式,竟然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所描述有些相似。“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在我爷爷过世后的几年里,奶奶每每说起爷爷,必然要说起那段,夕阳快落的傍晚,她坐在明亮的窗前,一边摇晃着摇篮,一边模仿爷爷的书法,爷爷则靠在一旁看书,时而指点一二的悠闲时光。爷爷带给奶奶的小习惯很多,以至于奶奶晚年的日常大抵是:早晨起床做饭,买菜,坐在窗前记账,啪啪的算珠声(打算盘是爷爷教的),下午坐在阳台上看当日的报纸,帮当时还读小学的我检查作业,傍晚迎着夕阳捡几副纸牌(爷爷最爱的游戏),做着晚饭等待儿子媳妇回家,晚上再看两集肥皂剧就早早入睡。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只记得一大家人披麻戴孝去殡仪馆告别的时候,没有奶奶,喝完水酒进家门的时候,奶奶抚着爷爷的遗照无声的流泪。奶奶临走的时候,我即将上初中,全家人跪在病床前,奶奶颤抖着拿出一本存折,是为爷爷置办丧事之后剩下的,要求爸爸伯父们拿这钱去置办她的骨灰盒。最终一块墓碑上刻了两个人的名字,生同裘,死同穴,还需要什么多余的语言吗。
再说我爸妈的故事。爸妈的相识很普通,是最常见的一种——由同事发展成为恋人。回忆起来,妈妈总会说,当时身边的人都不建议她和爸爸在一起,说她怎么会嫁给这样一个又穷又没有体面工作的混小子,但她就是发现了爸爸是会真心待她,呵护她,不会让她受苦的那个人,所以,现在,家里的地妈妈几乎没有拖过,碗也没有洗过,回家晚了,爸爸也会准备好所有配料,只要等她回家加工一下就行了,爸爸不会做菜,否则就太完美了。爸爸不善于表达爱,他内心汹涌的情感,我能窥得一角,还要感谢曾经偷偷看过爸爸的日记,恋爱时的小心机,小忐忑,小甜蜜,都被简短的语言一一记录,让我看完之后很感动,也很庆幸。我的父母不是因为父母之命而在一起,是真正有爱情的,他们很恩爱,到现在也一样。
之前有一个话题:有一对很恩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体验。我想,最大的影响就是自己的爱情观吧,向往的爱情,就是父母爱情的再版。
和很多朋友聊起父辈的爱情,才发现那些同窗恋,师生恋都不仅仅存在于小说或戏剧,真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有一位好友在说起她父母的故事时,她说:“在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的父母是相敬如宾的,但也仅止于相敬如宾,我总以为他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只是因为合适,才在一起,但后来妈妈说起她和父亲的相识结婚的故事,她脸上的甜蜜,我才发现,我错的离谱。”是啊,我也是多久之后才发现,原来每一代人的爱情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也有很多甜蜜的故事,虽然受时代的局限,但也比我们现在一时的激情、快餐式的恋爱、毫无责任感的婚姻,甚至是纯粹地肉欲,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他们起码是在用心地经营,完全地投入,即使是在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里,也能萌生出美丽的爱情。老辈儿们的爱情公式,我们也该好好体会好好学习。
马上就要端午了,五月初四是外公和外婆的生日,五月初五是端午,本是该好好庆祝的日子,可如今祖辈里只剩外婆,爷爷奶奶和外公,都离开了,今年的端阳家宴,又是一年,宴不成宴。
谨以此文,聊表思念。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