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影评|执拗的守望者
既决定写一篇《百鸟朝凤》观后之影评,便首先杜绝抄袭前人之已有观点,残羹冷炙多嚼无益,独立思考并勤写勤改为长久之计。
以我之愚见,作以下影评。
一、人物解读
主人公游天鸣,缘何导演起名为游天鸣?我猜测可能因为:游,根据古代汉语字典解释,有以下几点比较吻合,其一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暗指游天鸣离开土庄来到水庄,师从焦三;其二《诗经·国风·郑风》中写到,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游龙,乃非常物,寄托着一定的导演的希望;天鸣,暗有悲鸣之感,在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中,有一段台词,说到,罽(jì)宾国国王得一青鸾,三年不鸣,有人谓,鸾见同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青鸾见影悲鸣,对镜终宵舞镜而死。此处是否也有导演的痛心疾首,对唢呐艺术无人继承的悲恸?
二、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的是游天鸣的父亲从小有成为唢呐匠的梦想,却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天鸣身上。于是带着天鸣来到水庄最负盛名的唢呐艺人焦三爷家中拜师,天分不高的天鸣没有通过焦三爷的考核,却“意外”地仍然被他收了做徒弟。
然而天鸣并不是一个学唢呐的料,在开始的两个多月里,师傅让他每天所做的知识用芦苇杆去吸湖里的水,并不真的教他吹唢呐,不过天鸣仍旧无怨言每天勤练吸水,看着他涨红的脸以及淳朴温厚的模样,天真如璞玉一般,令人感动他纯真的模样。闯入者“蓝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两个孩子的存在便有了一定的对比,尤其天分不高的天鸣遇到的是极有悟性的蓝玉,既有轻松活泼有趣的段落,也有天鸣伤心落泪令人心疼的画面。他会使性子不想学唢呐而逃回家,却也有不想让父亲失望的那股韧劲让人怜惜。
三、一些感悟
如若故事只是展现天鸣作为个人的成长,突破了天分的局限,最终掌握了“百鸟朝凤”这首曲子,那么就不会有这么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力量了。故事的精髓在于,将唢呐艺术的兴衰命运贯穿始终,将艺术与时代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从前,在无双镇,吹唢呐作为一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能吹唢呐是无限光耀的事情,甚至是“祖坟上冒烟”。所以才有蓝玉未被选中作为焦三爷的接班人而感到孤独无助和哭诉的场面吧。
然而,“洋乐器”的传入却彻底颠覆了唢呐曾经的地位,挤压着它的生存空间。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不再尊重吹唢呐的匠人,甚至红白喜事也要赶时髦去请那洋乐队助兴。原先焦三爷所收徒弟因生活无以为继纷纷转行另觅他活了,游家班眼看着各奔东西,唯有天鸣一人仍苦苦支撑,坚守着与师傅的誓言,正如一个守望者,是唢呐艺术的孤独的守望者,从焦师傅手中接过的重担,做了承诺便再不放下。
也许正是天鸣的这种人品,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成为了真正的唢呐匠,他的这种敦厚善良,脚踏实地,才使得他从当初的天分平庸到后来受到师傅的认可吧。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只能被推着往前走。当初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发展,使得多少人丢失工作?我们何处再去看篾匠那精巧双手编制的精致竹篮?我们乏了还会有人去看看曾经广为流传的皮影戏么?我们接受着机械时代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对曾经精雕细琢,独一无二的工匠艺术却未曾给他们留下一些生存的空间。
也许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吧,守得内心的那一处清泉,生活清贫、精神高洁已经离我们太过遥远。寻得心中一抹宁静,在这个时代确已不易。我们有时候确实急着成功,忙着应酬,对于那些民族艺术何谈保护,何谈弘扬?
看到一些为传统艺术奔走相告、坚守自我的艺术大师们,在海市盛楼中,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充实着自己的内心,深感自己做的太少,但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之后,便不能再做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如鲁迅先生那样,应奋起呐喊之,走出彷徨,做睁眼看世界之人。
四、《百鸟朝凤》中的艺术性与情感性
①处处有伏笔:焦三爷缘何要收天鸣→开头的父亲摔倒,留下的一滴眼泪;结尾处,天鸣孤身一人,吹唢呐送师傅,一点眼泪,内心的孤独。电影没有给人留以希望,只是谱写了一首唢呐匠人的挽歌,也是作为对唢呐艺术的赞歌。
割麦子:天鸣&蓝玉,一个草草割了求速度,一个专心做事不含糊;一个人的耐心、毅力也许是很小时候就业已形成的吧。这也是对后面师傅选百鸟朝凤曲子继承人的一个铺垫吧。
②电影艺术喜峰不喜平:一波三折的故事才会吸引人,如何将唢呐匠的故事说得好看有趣呢?导演将天鸣个人的成长从平庸→勤奋学习→自我否定→重拾信心→大火中弄丢唢呐→长大后坚守承诺→遇到困难撑不住,其他师兄弟转行,他只说两回:“我给师傅发过誓的”,内心那抹淡定和执着,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能吹奏“百鸟朝凤”之人,必非一般之人啊。
③不动声色的感染人:任何电影都不可能博得所有人的喝彩声,《百鸟朝凤》亦是如此。但是导演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一个许多导演不愿接触的题材,一个既不讨巧也不赚钱、甚至也不能博人眼球的传统手工艺的这样一个题材,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点其实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
导演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在细节处感染人。
其一,年幼的天鸣跟随师傅学唢呐,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湖里用芦苇吸水,他倔强的幼小身躯日复一日坚持练习,在雷雨交加之日,依旧去练习,涨红的脸、滴下的汗,将孩童时期的天鸣的性格刻画得十分细腻动人。
其二,天鸣在芦苇丛中学习鸟叫,师傅躲在后面应和着鸟叫声,学习的惟妙惟肖,师傅的严厉在此刻第一次展现出了温情,师徒情谊让我们倍感珍惜和感动,也对师傅的形象更加立体化的展现出来。
其三,天鸣第一次单独出活来师傅家看望,带着师傅喜欢的烟叶。师傅在责备他没有买到最好的烟叶的同时,却显出极大的宽慰和自豪,他对着能够将唢呐艺术传承下去的徒弟尽情吹奏,像个老顽童一般,回到了从前单纯的欢乐时光。
其四,天鸣因为生病,无法吹奏百鸟朝凤,焦三爷代为吹奏,即使身患重病,咳嗽严重,依旧坚守到最后,直到鲜血从唢呐口滴出,我们看到为了自己所热爱的、执着的东西所做的最大的坚持和挣扎,是无声的反抗,对滚滚红尘的一种抗争,虽无用却有力。
④留白
焦三爷得病去世,孤身一人的天鸣为他吹奏唢呐,没有百鸟朝凤,没有八台、四台,甚至没有二台,而焦三爷在天鸣的吹奏中仿佛又来到他的面前,对着他微微笑,然后转身走向无尽的远方。影片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希望,只是像一个纪录片,在记录着唢呐艺术的兴衰,在那最后的转身离别后,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思考。
寻找同样不安于现状,想改变的你
希望有想法的人加入我们,希望爱生活,爱英语,爱自己的人与我们一起,走向生命的终结。所以,加入我们,或者见证我们。
微信公众号:英语动画场。相信你那么聪明,一定能找到我们。
以我之愚见,作以下影评。
一、人物解读
主人公游天鸣,缘何导演起名为游天鸣?我猜测可能因为:游,根据古代汉语字典解释,有以下几点比较吻合,其一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暗指游天鸣离开土庄来到水庄,师从焦三;其二《诗经·国风·郑风》中写到,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游龙,乃非常物,寄托着一定的导演的希望;天鸣,暗有悲鸣之感,在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中,有一段台词,说到,罽(jì)宾国国王得一青鸾,三年不鸣,有人谓,鸾见同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青鸾见影悲鸣,对镜终宵舞镜而死。此处是否也有导演的痛心疾首,对唢呐艺术无人继承的悲恸?
二、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的是游天鸣的父亲从小有成为唢呐匠的梦想,却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天鸣身上。于是带着天鸣来到水庄最负盛名的唢呐艺人焦三爷家中拜师,天分不高的天鸣没有通过焦三爷的考核,却“意外”地仍然被他收了做徒弟。
然而天鸣并不是一个学唢呐的料,在开始的两个多月里,师傅让他每天所做的知识用芦苇杆去吸湖里的水,并不真的教他吹唢呐,不过天鸣仍旧无怨言每天勤练吸水,看着他涨红的脸以及淳朴温厚的模样,天真如璞玉一般,令人感动他纯真的模样。闯入者“蓝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两个孩子的存在便有了一定的对比,尤其天分不高的天鸣遇到的是极有悟性的蓝玉,既有轻松活泼有趣的段落,也有天鸣伤心落泪令人心疼的画面。他会使性子不想学唢呐而逃回家,却也有不想让父亲失望的那股韧劲让人怜惜。
三、一些感悟
如若故事只是展现天鸣作为个人的成长,突破了天分的局限,最终掌握了“百鸟朝凤”这首曲子,那么就不会有这么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力量了。故事的精髓在于,将唢呐艺术的兴衰命运贯穿始终,将艺术与时代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从前,在无双镇,吹唢呐作为一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能吹唢呐是无限光耀的事情,甚至是“祖坟上冒烟”。所以才有蓝玉未被选中作为焦三爷的接班人而感到孤独无助和哭诉的场面吧。
然而,“洋乐器”的传入却彻底颠覆了唢呐曾经的地位,挤压着它的生存空间。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不再尊重吹唢呐的匠人,甚至红白喜事也要赶时髦去请那洋乐队助兴。原先焦三爷所收徒弟因生活无以为继纷纷转行另觅他活了,游家班眼看着各奔东西,唯有天鸣一人仍苦苦支撑,坚守着与师傅的誓言,正如一个守望者,是唢呐艺术的孤独的守望者,从焦师傅手中接过的重担,做了承诺便再不放下。
也许正是天鸣的这种人品,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成为了真正的唢呐匠,他的这种敦厚善良,脚踏实地,才使得他从当初的天分平庸到后来受到师傅的认可吧。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只能被推着往前走。当初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发展,使得多少人丢失工作?我们何处再去看篾匠那精巧双手编制的精致竹篮?我们乏了还会有人去看看曾经广为流传的皮影戏么?我们接受着机械时代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对曾经精雕细琢,独一无二的工匠艺术却未曾给他们留下一些生存的空间。
也许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吧,守得内心的那一处清泉,生活清贫、精神高洁已经离我们太过遥远。寻得心中一抹宁静,在这个时代确已不易。我们有时候确实急着成功,忙着应酬,对于那些民族艺术何谈保护,何谈弘扬?
看到一些为传统艺术奔走相告、坚守自我的艺术大师们,在海市盛楼中,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充实着自己的内心,深感自己做的太少,但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之后,便不能再做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如鲁迅先生那样,应奋起呐喊之,走出彷徨,做睁眼看世界之人。
四、《百鸟朝凤》中的艺术性与情感性
①处处有伏笔:焦三爷缘何要收天鸣→开头的父亲摔倒,留下的一滴眼泪;结尾处,天鸣孤身一人,吹唢呐送师傅,一点眼泪,内心的孤独。电影没有给人留以希望,只是谱写了一首唢呐匠人的挽歌,也是作为对唢呐艺术的赞歌。
割麦子:天鸣&蓝玉,一个草草割了求速度,一个专心做事不含糊;一个人的耐心、毅力也许是很小时候就业已形成的吧。这也是对后面师傅选百鸟朝凤曲子继承人的一个铺垫吧。
②电影艺术喜峰不喜平:一波三折的故事才会吸引人,如何将唢呐匠的故事说得好看有趣呢?导演将天鸣个人的成长从平庸→勤奋学习→自我否定→重拾信心→大火中弄丢唢呐→长大后坚守承诺→遇到困难撑不住,其他师兄弟转行,他只说两回:“我给师傅发过誓的”,内心那抹淡定和执着,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能吹奏“百鸟朝凤”之人,必非一般之人啊。
③不动声色的感染人:任何电影都不可能博得所有人的喝彩声,《百鸟朝凤》亦是如此。但是导演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一个许多导演不愿接触的题材,一个既不讨巧也不赚钱、甚至也不能博人眼球的传统手工艺的这样一个题材,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点其实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
导演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在细节处感染人。
其一,年幼的天鸣跟随师傅学唢呐,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湖里用芦苇吸水,他倔强的幼小身躯日复一日坚持练习,在雷雨交加之日,依旧去练习,涨红的脸、滴下的汗,将孩童时期的天鸣的性格刻画得十分细腻动人。
其二,天鸣在芦苇丛中学习鸟叫,师傅躲在后面应和着鸟叫声,学习的惟妙惟肖,师傅的严厉在此刻第一次展现出了温情,师徒情谊让我们倍感珍惜和感动,也对师傅的形象更加立体化的展现出来。
其三,天鸣第一次单独出活来师傅家看望,带着师傅喜欢的烟叶。师傅在责备他没有买到最好的烟叶的同时,却显出极大的宽慰和自豪,他对着能够将唢呐艺术传承下去的徒弟尽情吹奏,像个老顽童一般,回到了从前单纯的欢乐时光。
其四,天鸣因为生病,无法吹奏百鸟朝凤,焦三爷代为吹奏,即使身患重病,咳嗽严重,依旧坚守到最后,直到鲜血从唢呐口滴出,我们看到为了自己所热爱的、执着的东西所做的最大的坚持和挣扎,是无声的反抗,对滚滚红尘的一种抗争,虽无用却有力。
④留白
焦三爷得病去世,孤身一人的天鸣为他吹奏唢呐,没有百鸟朝凤,没有八台、四台,甚至没有二台,而焦三爷在天鸣的吹奏中仿佛又来到他的面前,对着他微微笑,然后转身走向无尽的远方。影片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希望,只是像一个纪录片,在记录着唢呐艺术的兴衰,在那最后的转身离别后,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思考。
寻找同样不安于现状,想改变的你
希望有想法的人加入我们,希望爱生活,爱英语,爱自己的人与我们一起,走向生命的终结。所以,加入我们,或者见证我们。
微信公众号:英语动画场。相信你那么聪明,一定能找到我们。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