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冷漠的无声智者-----评祝高攀的《手艺人》
“最佳纪录片获奖者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祝高攀。他的作品《手艺人》真实记录了社会底层一群靠着手工业为生的普通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略显腼腆的祝高攀说:“一位导演曾经说过,当社会急匆匆往前赶的时候,我们要往前走就会忽视为我们摔倒的那些人。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
----------《为了心中的影像平等》(《大学生》杂志)
祝高攀的《手艺人》,是近年来大学生记录片作品中难得的佳作。夺得三分钟影像展最佳记录片实至名归!他走的是“优质记录片”的路数。即使是记录性和即时性的片子,仍然在每一个打光、取景、构图、调度、访谈上精益求精。几乎是以拍摄剧情片的要求来严格规定记录片的进度流程。虽然不免有化妆摆拍、导演主观介入、一定程度上打断和重塑事件进程的痕迹,也并不妨碍其成为佳作。
《手艺人》在类型上更偏向“直接电影”,导演的责任只在完全记录真实或者记录部分真实。不同于“真实电影”中作者的介入,祝高攀的推拉摇椅只须限定在摄像机的背后,用镜头代替眼睛将真实复制下来。至于作者去激发真实、参与事件,不是他的工作范围。少许的摆拍和调度,并不妨碍其记录的效果。即使是《北方的纳鲁克》这样彪炳影史的记录片尚且有人工的痕迹,可见导演对于施加于摄像机之前的客体所要保持的必要的渐离关系和心理距离的把握需要十分的审慎。祝高攀的镜头下的手艺人,真情流露如同与观众对话家常。情感自然似乎摄像机并不存在。祝导在这里扮演的甚至不是一个采访者或者访谈人的角色。他将自己作为一个静物,把导演的功能削减为扛着摄像机的三角架。和林鑫的《三里洞》不同,祝高攀刻意弱化了导演在记录过程中的作用。《手艺人》从本质上看属于传统记录片或者优质记录片的类型,虽然略有时下初兴的私记录片的影子,但如根本上以记录客体为主,被摄物件或者人群为导向的。
从某种程度上,周浩的《高三》与祝导的《手艺人》有几分相像。周浩在为期一年的拍摄过程中采用的访谈、介入、记录、旁观的方法错综交杂在一起,混合了私记录片和传统记录片的拍摄手段,取材自“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各自一端,剪辑组接之后仍然严丝合缝,非常流畅。武平一中的老师、同学、家长,既有被周浩镜头忠实记录下的形象,也有为周浩直接介入而改变甚至扭曲的姿态。呈现在银幕前的高三文科班的人生百态,实际是混合了导演和被拍摄者之间界限的、形成在一个参与和被参与、改变与被改变的进程当中,观众并不能完全确信镜头背后的原汁原味,是否经过矫饰,或者通过导演摆拍和调度完成的效果。不过成片之后,就几乎彻底模糊掉分门别类的麻烦,观众观影的感觉能建立在纪实性、记录性的真实之上并不计较追求导演主观介入的多少。《手艺人》毫无疑问有着导演认为的痕迹,观者却视而不见,可见导演的把戏成功了,并且没有折损手艺人生活的真实。
祝高攀的片子平易近人。没有新生代导演特别去放大苦难,表现困难,以社会阴暗面来搏出位或者骗同情的洒狗血似举动。手艺人是三峡移民,定居在本地以砸锅卖铁缝缝补补为生。手艺人的生活里没有哭天抢地的抱怨和愤世嫉俗的呜呼哀哉。记录时限之内始终洋溢着温存和乐观。手艺人面带微笑,神情悠然,手里的活不曾停下,连喟叹都是一缕清新。他的小铺也不肮脏杂乱,收拾得井井有条。即使是竖放横陈的铁锅、鞋垫、螺母、钉锤随意排放,也能感受到市井生活的艺术气息。夕阳下的手艺人迎面笑着,店铺的轮廓被罩上了金光。小小的一个升降镜头从地面摇到屋顶,屋顶之上是温暖阳光金晃晃的铺陈开来。观看这部片子是愉悦的。虽然手艺人也有苦难,但是你从片子中不会一下看出苦难。祝高攀告诉我们的苦难不是流肠满肚或者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发酵了平静和肃杀,满足和悲苦,过去和未来的一剂心灵鸡汤。它不带任何味儿,一口下去,平淡如水。
不知道祝导是不是特意截取了不太苦难的段落。我更相信祝导不是刻意为之。日本著名的记录片大师,后记录片时代的开创者土本典昭在拍摄那史诗级的《水俣患者及其世界》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平静、克制、细腻,尽可能不把自己看到的一切强加于观众,而是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水俣病这样大苦痛的题材,他仍呼吁冷静,旁观者一般地在镜头背后做着看客。大师对苦难的理解是超乎常人的。相比今天一些被影评人捧上神坛的独立电影人们,专以反映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为荣,甚至没有苦痛强化苦痛,没有悲哀制造悲哀,只为搏出位在国外意识形态浓厚的影展和电影节上巴结来一些奖项,祝高攀的态度可真诚得多。日本著名摄影师大津幸四郎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事物,都有社会性、政治性的一面,我们无需回避。但如果纪录片只是以改变社会为目的是很危险的,你可能为了捞取相关的素材,而错过更重要的东西。普遍的人性,比简单的愤怒要动人得多。光有愤怒的可能是新闻,反映人的才是电影。”看来,摄像机背后的冷静甚至冷漠,可能是重要的。优质记录片、传统记录片一直培养的是导演的耐心和定义。他的内心要足够强大,强大得与手中的摄像机一样冰冷。
其实,祝高攀是一个内心很火热的人。在颁奖典礼上的一番话道出了他的心声。他说:“一位导演曾经说过,当社会急匆匆往前赶的时候,我们要往前走就会忽视为我们摔倒的那些人。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而为了这份火热,他必须忍受着不能同气连枝赤膊上阵和他记录的人们一起摇旗呐喊振臂高呼。也正是为了这份火热,他始终保持着旁若无人地旁观态度,做一个理性而冷漠的无声智者。
http://www.duhaha.com/article428557.aspx
![]() |
----------《为了心中的影像平等》(《大学生》杂志)
祝高攀的《手艺人》,是近年来大学生记录片作品中难得的佳作。夺得三分钟影像展最佳记录片实至名归!他走的是“优质记录片”的路数。即使是记录性和即时性的片子,仍然在每一个打光、取景、构图、调度、访谈上精益求精。几乎是以拍摄剧情片的要求来严格规定记录片的进度流程。虽然不免有化妆摆拍、导演主观介入、一定程度上打断和重塑事件进程的痕迹,也并不妨碍其成为佳作。
《手艺人》在类型上更偏向“直接电影”,导演的责任只在完全记录真实或者记录部分真实。不同于“真实电影”中作者的介入,祝高攀的推拉摇椅只须限定在摄像机的背后,用镜头代替眼睛将真实复制下来。至于作者去激发真实、参与事件,不是他的工作范围。少许的摆拍和调度,并不妨碍其记录的效果。即使是《北方的纳鲁克》这样彪炳影史的记录片尚且有人工的痕迹,可见导演对于施加于摄像机之前的客体所要保持的必要的渐离关系和心理距离的把握需要十分的审慎。祝高攀的镜头下的手艺人,真情流露如同与观众对话家常。情感自然似乎摄像机并不存在。祝导在这里扮演的甚至不是一个采访者或者访谈人的角色。他将自己作为一个静物,把导演的功能削减为扛着摄像机的三角架。和林鑫的《三里洞》不同,祝高攀刻意弱化了导演在记录过程中的作用。《手艺人》从本质上看属于传统记录片或者优质记录片的类型,虽然略有时下初兴的私记录片的影子,但如根本上以记录客体为主,被摄物件或者人群为导向的。
从某种程度上,周浩的《高三》与祝导的《手艺人》有几分相像。周浩在为期一年的拍摄过程中采用的访谈、介入、记录、旁观的方法错综交杂在一起,混合了私记录片和传统记录片的拍摄手段,取材自“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各自一端,剪辑组接之后仍然严丝合缝,非常流畅。武平一中的老师、同学、家长,既有被周浩镜头忠实记录下的形象,也有为周浩直接介入而改变甚至扭曲的姿态。呈现在银幕前的高三文科班的人生百态,实际是混合了导演和被拍摄者之间界限的、形成在一个参与和被参与、改变与被改变的进程当中,观众并不能完全确信镜头背后的原汁原味,是否经过矫饰,或者通过导演摆拍和调度完成的效果。不过成片之后,就几乎彻底模糊掉分门别类的麻烦,观众观影的感觉能建立在纪实性、记录性的真实之上并不计较追求导演主观介入的多少。《手艺人》毫无疑问有着导演认为的痕迹,观者却视而不见,可见导演的把戏成功了,并且没有折损手艺人生活的真实。
祝高攀的片子平易近人。没有新生代导演特别去放大苦难,表现困难,以社会阴暗面来搏出位或者骗同情的洒狗血似举动。手艺人是三峡移民,定居在本地以砸锅卖铁缝缝补补为生。手艺人的生活里没有哭天抢地的抱怨和愤世嫉俗的呜呼哀哉。记录时限之内始终洋溢着温存和乐观。手艺人面带微笑,神情悠然,手里的活不曾停下,连喟叹都是一缕清新。他的小铺也不肮脏杂乱,收拾得井井有条。即使是竖放横陈的铁锅、鞋垫、螺母、钉锤随意排放,也能感受到市井生活的艺术气息。夕阳下的手艺人迎面笑着,店铺的轮廓被罩上了金光。小小的一个升降镜头从地面摇到屋顶,屋顶之上是温暖阳光金晃晃的铺陈开来。观看这部片子是愉悦的。虽然手艺人也有苦难,但是你从片子中不会一下看出苦难。祝高攀告诉我们的苦难不是流肠满肚或者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发酵了平静和肃杀,满足和悲苦,过去和未来的一剂心灵鸡汤。它不带任何味儿,一口下去,平淡如水。
不知道祝导是不是特意截取了不太苦难的段落。我更相信祝导不是刻意为之。日本著名的记录片大师,后记录片时代的开创者土本典昭在拍摄那史诗级的《水俣患者及其世界》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平静、克制、细腻,尽可能不把自己看到的一切强加于观众,而是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水俣病这样大苦痛的题材,他仍呼吁冷静,旁观者一般地在镜头背后做着看客。大师对苦难的理解是超乎常人的。相比今天一些被影评人捧上神坛的独立电影人们,专以反映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为荣,甚至没有苦痛强化苦痛,没有悲哀制造悲哀,只为搏出位在国外意识形态浓厚的影展和电影节上巴结来一些奖项,祝高攀的态度可真诚得多。日本著名摄影师大津幸四郎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事物,都有社会性、政治性的一面,我们无需回避。但如果纪录片只是以改变社会为目的是很危险的,你可能为了捞取相关的素材,而错过更重要的东西。普遍的人性,比简单的愤怒要动人得多。光有愤怒的可能是新闻,反映人的才是电影。”看来,摄像机背后的冷静甚至冷漠,可能是重要的。优质记录片、传统记录片一直培养的是导演的耐心和定义。他的内心要足够强大,强大得与手中的摄像机一样冰冷。
其实,祝高攀是一个内心很火热的人。在颁奖典礼上的一番话道出了他的心声。他说:“一位导演曾经说过,当社会急匆匆往前赶的时候,我们要往前走就会忽视为我们摔倒的那些人。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而为了这份火热,他必须忍受着不能同气连枝赤膊上阵和他记录的人们一起摇旗呐喊振臂高呼。也正是为了这份火热,他始终保持着旁若无人地旁观态度,做一个理性而冷漠的无声智者。
http://www.duhaha.com/article428557.aspx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