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安东尼.吉登斯,前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教授。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的四大天王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沃勒斯坦,哈贝马斯与布迪厄。
吉天王擅长改编,喜欢杂糅兼收,融古典社会学思想和现代主义与一体,什么武功都要修炼那么一下,什么门派都要插那么一腿,总之,哥必要名声江湖,扬名立万。
听说现在经常在三一学院门口发呆,偶尔浇浇花,做做宿管员,和世界各地的学生聊聊天儿。要是那天有辛能去cambridge 走走,一定别忘了去三一学院宿舍前找吉天王聊聊社会学。
言归正传。
《现代性的后果》是吉登斯20世纪末21世纪初完成的,当时的全球背景给予这本书一个绝佳的的出版时间。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克隆技术的骇人听闻等等,让世人不断开始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这本书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对世界广大范围内的读者而言,简直如一场甘霖醍醐灌顶。如是《现代性的后果》全球风靡,好评如潮。吉登斯也开始扬名江湖,在学术圈内混得了一“席”之位。假设,这本书换成在今天出版,绝不可能造成这么大的轰动效应。《现代性的后果》可能马上在浩如烟海的著述中沉跌。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但主要内容应该是五个部分,最后一个部分基本上可以当作后记或者结语看待。分别讲述了现代性的断裂,现代性的动力的三个来源,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信任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与风险,驾驭猛兽等内容。现在听我娓娓道来:
首先,吉登斯开篇就提到现代性的断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现代与传统之间对立的越来越严重。从现代与传统的断裂中,我们看到,反思性正在瓦解一切“确定的知识和情感”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现代性的断裂并不是与传统的彻底对立和分离,现代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失去了传统去谈现代是没有任何历史性基础的,同理,失去现代一味谈传统那么传统就失去了发展性了。就像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此在的存在即时间性”。传统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游离于人的生存之外,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重解构组成,过去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在,未来是尚未发生的现在,时间是一个线性流逝的过程,而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时间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依次交替的线性过程,而是不分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循环。海德格尔把“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叫做“曾在”“当前”“将在”。人并不是作为现存的存在的存在者而存在,人没有事先定义好的本质,人总是不断地选择,创造,超越着自我,故而人的本质正是他一辈子生生不息所作所为的总和。有点儿像维特根斯坦说的,世界是一切发生事物的总和。
卡尔.波普在 《推想与反驳》中说“现在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我们同样可以说,现在所有的情感都沸腾在蒸锅里。传统合法性被瓦解了的个体比过去任何时代都需要对亲密关系的依赖来对自我存在的真实感进行确认,“过去的亲密程度很少达到今天我们的个人关系和性关系的水平”。现代性的反思性正在解构一切确定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的,什么东西都可以被解构然后重构。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正是反思性造成了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混沌感。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开始是清晰不变的。卡尔.波普的话也并不是完全正确,有些东西依旧不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还是具有稳定性的,只是卡尔.波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无可厚非。
接着吉登斯分析了现代性动力的三个来源,即时间与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性的反思运用。
一.时间与空间的分离。造成了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变成了统一体系,地球村就是这样,时间本来在世界各地并不是一样的,太阳在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不可能同时升起,时间的尺度的全球性标准开始让人能通过这个具体的数字标准去判断太阳的运动。一切事物都开始计算时间,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因此,美国人喜欢说 time is money.
时间就真的是金钱么?那我身边的这些屌丝研究生天天抱着电脑打魔兽不知道浪费了爹妈多少RMB。其实,就是想说时间的尺度作为统一的标准在全球同步的时候,时间与空间造成的分离,就导致需要用时间来衡量一切需要计算的东西,因为当你在打dota的时候美国人都在拼命的工作,玩命的赚钱。因此,从这个统一的标准而言,你在打游戏你就是在浪费你妈的RMB.
二“P18“所谓脱域。我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如此复杂的一句话,简单来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跳出了原先看得见摸得着,由习俗、制度、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地域性历史进程连接的关系,进入了一种依靠“现代组织与制度”联系起来的“现代秩序”———当然,这种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对现代交通、通讯技术进步与新能源的开发。这种现代的方式“以传统社会中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因素连接起来,而且通过两者的经常性连接,直接影响着千万人的生活”。
接着吉登斯P19区分两种脱域机制,这些机制都内在地包含于现代性制度发展之中。第一种称之为象征标志(symbolic tokens)的产生,第二种我称之为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的建立。所谓象征标志,我指的的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它能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任何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象征标志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有象征政治合法性的符号,在这里我将集中讨论货币符号。
因为货币象征标志的最好实例,便是标志现代社会种三种流通手段之一的“货币”其他两种形式分别是权力和语言。吉登斯借用齐美尔恰的描述来分析货币的空间意义。他指出:
“货币的作用同个人与其财产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关联……,只有一个企业的利润能够以一种轻而易举的方式被转移到任何地方,它通过财产与其所有者在空间上彼此分离,来保证他们处于一种高度独立状态,换言之,即自我流动能力…..货币跨越空间的威力能够使所有者和他的财产分离得如此之远,以至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各行其是,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以往所有者和财产直接粘连在一起的时期,那时的经济契约仍然是一种带有个人性质的事务。”
吉登斯接着说P22 “今天的货币本身已经独立于它所代表的商品,如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以纯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现代社会继续把货币当做一种流通手段,就如同帕森斯所做的那样,那是一种不恰当的比喻。作为硬币或现钞,货币确实流通着,但是在现代经济秩序中,大量的金钱交易并不是采取这种形式。森西尼指出,那种认为“货币”着,并可以将其看成一种“流动物”的老观念,实际上是误导性的。而P23脱域机制(包括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都依赖于信任。因此信任本质上与现代性制度相联系。信任是“信念”的一种形式,在其中对可能出现的结果所持有的信心表现为对某事物的信奉。而不是认知意义上的理解。包含在现代制度之中的信任模式,就其性质而言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的模糊不清和片面理解上。
其次就是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指的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正是这些体系编织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博大范围。 eq\o\ac(○,1)1
eq \o\ac(○,1)1埃奥特.福莱森:《专业权力:对书面知识制度化的研究》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6年。
什么是专家系统?造房子的建筑师、种植的农场主、食品制造企业、汽车生产商这些都是专家系统等等。
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为我们建造房屋的人是谁。 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是:这个人取得了房屋生产的执照——他是这个方面的专家系统的成员。 这个“专家系统”,包括了——发明者,如建筑师;制造者,如建筑工人;监控者,如房屋质量管理机构;等等。 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专家系统”构成的。你我都被纳入了一个专家系统。
那么为什么要制造专家系统?要理解现代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专家系统”,先要知道一个概念:“风险(RISK)”他最早出现在西班牙语中,表示在穿越大西洋驶向美洲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难道古代人就没有生活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么? 恰恰相反,古人对世界的无知和缺乏控制力远远超过现代人。 因此,不论是种植的收获,还是对于一次穿越海洋的冒险,他们都会杀牛宰羊向神灵祷告。 在古代人看来,世界的不可控理所当然的。 但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处境越来越有控制力。远洋航行不再是冒险,但人们并无法避免失败的危险。 然而,人们也不再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神的意志,而是从人自己身上找原因。 比如: 遇到海盗被洗劫——航船的火炮不够猛; 遇到触礁沉船——海图还不够详细; 风浪挂翻——船体还不够结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风险”作为一个概念才被提出来了。
那么接着又要明白什么叫“风险”?就是人们为应对各种不可控因素而营造出的防范机制无法运作的各种可能性。
船坚炮利,但是敌人出现的时候,火炮突然失灵了;
海图详细,但恰恰船长喝多了开错航线;
船体牢靠,但恰恰有那么一块船板年久失修进水了。
风险,意味着在人为制造的防患体系中产生的不可控制/疏漏因素。 而且,为了降低风险,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造的防患体系建造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无孔不入。 直到现代社会,人类和自然相分隔到: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之中。
“人造环境”,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温室环境”这么简单。
继续举远洋航行的例子来说: 古代人要穿越海洋,他们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因素包括——不可预知的天气、一无所知的洋流、登陆取水碰到的食人族。 但现在,远洋航行中的一切都是在安排的拖拖贴贴的人造环境里实施的:卫星导航、GPS监控、可以承受一切巨大风浪的船体、联成一体的现代全球港口和航运体系。 当然,不仅仅是海船,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已经被人造环境营造了——结构复杂的钢筋水泥建筑、多层浇筑的高速公路、大都市管道系统(metro)等等。 但是,这些人造环境太复杂了,以至于——不可能有哪个个人能强大到了解这些人造环境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人们自己造房子、自己种植、制造食品、为出行准备交通工具。 但现代人,只能把这些都交托在别人手中。 但交托在哪些人手中呢?答案是:各个方面的专家。
理论上,当这些“专家系统”各司其职的时候,房屋就是可靠的,汽车就是安全的,现代社会就是能正常运转的。 但很可惜,“专家系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靠谱。 而且,这种不靠谱,决不仅仅像外人想象的那样,仅仅因为某些职员的渎职。 而是,在于:这个系统,并不是为了它被人们认为的那个目标在运转。
“这个系统,并不是为了它被人们认为的那个目标在运转。”这句话非常难理解。专家系统是如何被信任的 ,相信,很多朋友最近都收到过朋友的温馨短消息提醒: 某时某地某人,因为喝了易拉罐饮料感染病菌死亡。 原因是易拉罐瓶子因为运输保存等原因,极为肮脏,比厕所还肮脏,有OOXX种病菌。 相信在看到这个短消息之前,很多朋友跟我一样,根本不会意识到易拉罐表面是在几乎没有卫生防范的环境下运输和保存的。 也就是说,按照卫生的标准,根本不能拿起来开罐就喝。 与之相对的是,我们去偏僻乡下农夫的茅屋里,淳朴热情的老农端出一碗水给你。你的第一反映也许是——这碗干净么?这水能喝么?而其实,老农的碗也许非常干净。 这是个很极端的对比。
对易拉罐与生俱来的信任和对农夫水碗警惕的不信任,正是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养成了对“专家系统”提供物品的信任。 但事实上,易拉罐饮料生产商喝它的卫生标准上,从来没有说过,它的罐子是可以不经过清洁,就拿起来就喝的。
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说:“这个系统,并不是为了它被人们认为的那个目标在运转。”
那么或许你又要问专家系统是如何失灵的 ?
而是现代社会科层制组织发展的必然。举个例子,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需要去挂号,挂完号了按照号码去找属于你的主治医生,或许这个主治你根本就不清楚是个什么样的医生。找完这个医生之后他可能会让你去做一些列的检查,他可能都不知道给你做检查的医生是谁,他只知道医院会有每天的值班安排,它所清楚的是会有一个医生给你做检查,但是他并不能给你保证这个检查是否做的全面到位,做完检查后你可能回到之前的那个医生那里,那医生看完你的检查结果会给你开一个神仙也看不懂的取药单,你要拿着这个取药单去药房拿药,你的主治医生也许也不知道给你拿药的医生是那个,给你拿的药是那个医药公司生产的,价格多少,他只知道那个药的药性和大致的药理学的名字,他并不清楚你那要是叫感康还是白加黑,因为这些名字都是医药公司做的营销手段,而且他也不不知道你拿的药和他上次的病人拿的药是否一致,因为,说不定医药科收了那个医药代表的money,就用了一个更加便宜利润更加丰厚的药。但是这一切一切你都不知道。你可能拿到了一个效果根本就不行的质量不合格的药品。这就是社会科层制组织所导致的专家系统的失灵。
那些原本用来防范我们这个按照规则运转的现代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的“专家体系”。如今,转眼之间,变成了制造风险的根源。
接着在第二部分吉登斯分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什么叫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呢?吉登斯这么说的,应该指的是现代性特点的制度层面的表现。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有四个方面: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这四个维度中, “资本主义”与“工业主义”是吉登斯批判过的“单一的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尽管吉登斯加了“监督”和“军事力量”这两个维度,但是他仍逃不了试图把经典社会学的传统概念加以杂烩变成自己新的解释机制的嫌疑。看看下面这些话:“我们应该把对秩序的探讨变为社会体系究竟怎么样把时间和空间‘连接’起来的”P12;“时空分离及其标准化了的、‘虚化’的尺度的形成,凿通了社会与其‘嵌入’到在场情境的特殊性之间的关节点”P17;“时间和空间已被重新组合起来以便构筑起关于行动和经验的世界—历史的真实框架”P18……总感觉吉登斯会给我们一个与传统社会学完全不同的架构(吉登斯应该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是这样,理解这些抽象到不着边际的概念虽然痛苦,但还是值得的。没想到,吉登斯用新瓶装老酒
现代性的特性——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性的反思运用,与这四个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有什么关系?基本上没有关系。在论述这四个制度性维度中,吉登斯通篇都是对经典社会学概念——其实他一直想抛开——的再阐析。第一部分的那些概念,几乎被他抛弃了。还好,他后来似乎想起来了,在论述的末尾加了那么一句话:“在所有这些制度性的维度后面,存在着前面所分析过的现代性动力机制的三种来源:时—空伸延(应该是分离——笔者注),脱域机制和反思特性。它们本身并不是制度类型,而是前面段落里提及的历史性变革的有利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现代性从传统秩序中分离开来的过程就不可能如些激进,如此迅速,并横跨如些广阔的世界舞台”。我想这些话吉登斯自己说得都没底气。因为这个这么重要的结论,他不但没有具体的论述(也可能确实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且“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性的反思”这个任吉登斯打扮的“小姑娘”先是“现代性的动力”,再后来是“现代性的特性”,在这里,又变成了现代性得以产生的条件。总之,吉登斯其实就是说得敷衍,牵强.。
紧随着,吉登斯马上迫不及待的现代性与全球化。
吉登斯把现代性的全球化在这里是现代性四个制度性维度的延续,也分成四个维度,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劳动分工,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这四个维度不就是现代性制度维度的四个维度的演变体。而同时现代性的全球化仍然不见第一部分所阐述的三大动力机制的踪影。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到哪里去了?脱域机制到哪里去了?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到哪里去了?它们分别在现代性的全球化中起什么作用?吉登斯没有提到。甚到连那些词都没提到。也许吉登斯也觉得这样不太好,因此,在某些句子里面终于好歹用上了“反思”这个词。例如:“民族国家体系早就具有了作为了一个整体的现代性反思特征。现实的主权本身,诚如我们业已指出的原因那样,应该被视作某种不断地反思性地加以监测的东西”,“前现代时期,很少有这种类型的所谓反思性的秩序存在”等等P64。吉登斯似乎想把民族国家体系这个维度与“知识的反思性运用”这个现代性的因素生拉硬扯到一起。不得不说,这样的偷天换日的做法真的很拙劣。吉天王试图杂糅自己却没有修炼好内功,自己先走火入魔了。
最后,吉登斯开始探讨如何驾驭现代性所孕育出的“猛兽”。
吉登斯强调风险社会,他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一种未来取向的方法。历史决定论(如马克思主义),因为相信未来是确定的(美好的),因此关注的焦点是当前的阶级状况,解放的政治是他们政治活动的核心。而在吉登斯看来,未来是不确定的,是一个风险社会,在危机面前,没有人可以避免。所以,仅仅强调解放政治,强调阶级的翻身是非常狭隘的;吉登斯认为,在面临共同的危机时,解放的政治仅仅是政治活动的一个维度,还需要关注的有“生活的政治”,“地方的政治化”,和“全球的政治化”等。这就是吉登斯的“乌托邦现实主义的维度”。 相应的,在社会运动方面,也不能只关注劳工运动,民主运动,生态运动与和平运动作为未来导向的社会运动的其他三个维度,也必须予以关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吉登斯提出的社会运动是未来社会的导向这一点还是比较具有前瞻性。这种接地气的说法极易在社会阶层产生共鸣,同时也是极其可行的良好方案。
吉登斯对后现代性的分析说如果我们对现代性的后果控制得好,那么好的后果——后现代性就会出现,那时后现代的秩序会是:资本主义的维度是超越匮乏型体系,工业主义的维度是技术的人道化,监督的维度是多层次的民主参与,而军事力量的维度则是非军事化。但是现代性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那样的话,现代性的四个维度在这里相应的会是: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破坏和灾难;极权的增长还有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
“现代性的另一面是,当事实上地球上再也没有神志清醒的人的时候,剩下的问题就只能是“昆虫与青草的王国了”或者,是一组破败不堪和外部受到严重伤害的人类社区,没有任何神灵会拯救我们,而且也没有任何目的论能保证后现代性的第二个方面将不会取代它的第一方面。警告已成了陈词滥调,它让人如此熟悉,以至于成了反事实性的日常生活。可是,像所有的风险警报一样,这一警告也是真真的。”
客观评价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确实如猛兽一般既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同时也带了深不可遏的潜在危险。如何驾驭猛兽却是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吉登斯在那个时代恰如其分的找到学术与现实的临界点,引导着人类的思考和方向,这一点固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也不能一位的强调现代性就是洪水猛兽,即使是洪水猛兽那也是我出自我们自己之手。现代性的本身并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现代性后果的背后是“人”这个关键因素,因此与其说,现代性的后果还不如说是现代性的人造成的后果。真如马克思所说,人已经被“异化”。
现在是全球化,地球化的时代,很多人批评全球化,批评现代性,说得全球性几乎是一场灾难,其实,不然。我们必须承认全球化是一种文明的普遍化,由于大家都在一个世界生活谁也离开谁,在这种国际框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求有一个交往规则,而且这个交往规则大家必须都认同,用同一规则贸易,用同一准则处理国家关系,这也是一种文明,你不能因为这种文明不是来自于中国而来自于西方,它的普世化起初确实是倚强凌弱,你就干脆拒绝,其实你可以批评修正,但是你不能一桶水连孩子都泼出去。普遍的文明必然要损伤特殊的文化,但不能因为保护文化就拒斥文明,有人看到全球化和普遍文明的弊病,就大加批判,但却拿不出好的替代性方案。
也正如篇名: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吉天王擅长改编,喜欢杂糅兼收,融古典社会学思想和现代主义与一体,什么武功都要修炼那么一下,什么门派都要插那么一腿,总之,哥必要名声江湖,扬名立万。
听说现在经常在三一学院门口发呆,偶尔浇浇花,做做宿管员,和世界各地的学生聊聊天儿。要是那天有辛能去cambridge 走走,一定别忘了去三一学院宿舍前找吉天王聊聊社会学。
言归正传。
《现代性的后果》是吉登斯20世纪末21世纪初完成的,当时的全球背景给予这本书一个绝佳的的出版时间。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克隆技术的骇人听闻等等,让世人不断开始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这本书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对世界广大范围内的读者而言,简直如一场甘霖醍醐灌顶。如是《现代性的后果》全球风靡,好评如潮。吉登斯也开始扬名江湖,在学术圈内混得了一“席”之位。假设,这本书换成在今天出版,绝不可能造成这么大的轰动效应。《现代性的后果》可能马上在浩如烟海的著述中沉跌。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但主要内容应该是五个部分,最后一个部分基本上可以当作后记或者结语看待。分别讲述了现代性的断裂,现代性的动力的三个来源,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信任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与风险,驾驭猛兽等内容。现在听我娓娓道来:
首先,吉登斯开篇就提到现代性的断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现代与传统之间对立的越来越严重。从现代与传统的断裂中,我们看到,反思性正在瓦解一切“确定的知识和情感”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现代性的断裂并不是与传统的彻底对立和分离,现代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失去了传统去谈现代是没有任何历史性基础的,同理,失去现代一味谈传统那么传统就失去了发展性了。就像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此在的存在即时间性”。传统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游离于人的生存之外,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重解构组成,过去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在,未来是尚未发生的现在,时间是一个线性流逝的过程,而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时间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依次交替的线性过程,而是不分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循环。海德格尔把“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叫做“曾在”“当前”“将在”。人并不是作为现存的存在的存在者而存在,人没有事先定义好的本质,人总是不断地选择,创造,超越着自我,故而人的本质正是他一辈子生生不息所作所为的总和。有点儿像维特根斯坦说的,世界是一切发生事物的总和。
卡尔.波普在 《推想与反驳》中说“现在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我们同样可以说,现在所有的情感都沸腾在蒸锅里。传统合法性被瓦解了的个体比过去任何时代都需要对亲密关系的依赖来对自我存在的真实感进行确认,“过去的亲密程度很少达到今天我们的个人关系和性关系的水平”。现代性的反思性正在解构一切确定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的,什么东西都可以被解构然后重构。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正是反思性造成了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混沌感。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开始是清晰不变的。卡尔.波普的话也并不是完全正确,有些东西依旧不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还是具有稳定性的,只是卡尔.波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无可厚非。
接着吉登斯分析了现代性动力的三个来源,即时间与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性的反思运用。
一.时间与空间的分离。造成了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变成了统一体系,地球村就是这样,时间本来在世界各地并不是一样的,太阳在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不可能同时升起,时间的尺度的全球性标准开始让人能通过这个具体的数字标准去判断太阳的运动。一切事物都开始计算时间,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因此,美国人喜欢说 time is money.
时间就真的是金钱么?那我身边的这些屌丝研究生天天抱着电脑打魔兽不知道浪费了爹妈多少RMB。其实,就是想说时间的尺度作为统一的标准在全球同步的时候,时间与空间造成的分离,就导致需要用时间来衡量一切需要计算的东西,因为当你在打dota的时候美国人都在拼命的工作,玩命的赚钱。因此,从这个统一的标准而言,你在打游戏你就是在浪费你妈的RMB.
二“P18“所谓脱域。我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如此复杂的一句话,简单来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跳出了原先看得见摸得着,由习俗、制度、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地域性历史进程连接的关系,进入了一种依靠“现代组织与制度”联系起来的“现代秩序”———当然,这种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对现代交通、通讯技术进步与新能源的开发。这种现代的方式“以传统社会中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因素连接起来,而且通过两者的经常性连接,直接影响着千万人的生活”。
接着吉登斯P19区分两种脱域机制,这些机制都内在地包含于现代性制度发展之中。第一种称之为象征标志(symbolic tokens)的产生,第二种我称之为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的建立。所谓象征标志,我指的的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它能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任何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象征标志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有象征政治合法性的符号,在这里我将集中讨论货币符号。
因为货币象征标志的最好实例,便是标志现代社会种三种流通手段之一的“货币”其他两种形式分别是权力和语言。吉登斯借用齐美尔恰的描述来分析货币的空间意义。他指出:
“货币的作用同个人与其财产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关联……,只有一个企业的利润能够以一种轻而易举的方式被转移到任何地方,它通过财产与其所有者在空间上彼此分离,来保证他们处于一种高度独立状态,换言之,即自我流动能力…..货币跨越空间的威力能够使所有者和他的财产分离得如此之远,以至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各行其是,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以往所有者和财产直接粘连在一起的时期,那时的经济契约仍然是一种带有个人性质的事务。”
吉登斯接着说P22 “今天的货币本身已经独立于它所代表的商品,如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以纯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现代社会继续把货币当做一种流通手段,就如同帕森斯所做的那样,那是一种不恰当的比喻。作为硬币或现钞,货币确实流通着,但是在现代经济秩序中,大量的金钱交易并不是采取这种形式。森西尼指出,那种认为“货币”着,并可以将其看成一种“流动物”的老观念,实际上是误导性的。而P23脱域机制(包括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都依赖于信任。因此信任本质上与现代性制度相联系。信任是“信念”的一种形式,在其中对可能出现的结果所持有的信心表现为对某事物的信奉。而不是认知意义上的理解。包含在现代制度之中的信任模式,就其性质而言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的模糊不清和片面理解上。
其次就是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指的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正是这些体系编织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博大范围。 eq\o\ac(○,1)1
eq \o\ac(○,1)1埃奥特.福莱森:《专业权力:对书面知识制度化的研究》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6年。
什么是专家系统?造房子的建筑师、种植的农场主、食品制造企业、汽车生产商这些都是专家系统等等。
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为我们建造房屋的人是谁。 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是:这个人取得了房屋生产的执照——他是这个方面的专家系统的成员。 这个“专家系统”,包括了——发明者,如建筑师;制造者,如建筑工人;监控者,如房屋质量管理机构;等等。 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专家系统”构成的。你我都被纳入了一个专家系统。
那么为什么要制造专家系统?要理解现代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专家系统”,先要知道一个概念:“风险(RISK)”他最早出现在西班牙语中,表示在穿越大西洋驶向美洲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难道古代人就没有生活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么? 恰恰相反,古人对世界的无知和缺乏控制力远远超过现代人。 因此,不论是种植的收获,还是对于一次穿越海洋的冒险,他们都会杀牛宰羊向神灵祷告。 在古代人看来,世界的不可控理所当然的。 但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处境越来越有控制力。远洋航行不再是冒险,但人们并无法避免失败的危险。 然而,人们也不再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神的意志,而是从人自己身上找原因。 比如: 遇到海盗被洗劫——航船的火炮不够猛; 遇到触礁沉船——海图还不够详细; 风浪挂翻——船体还不够结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风险”作为一个概念才被提出来了。
那么接着又要明白什么叫“风险”?就是人们为应对各种不可控因素而营造出的防范机制无法运作的各种可能性。
船坚炮利,但是敌人出现的时候,火炮突然失灵了;
海图详细,但恰恰船长喝多了开错航线;
船体牢靠,但恰恰有那么一块船板年久失修进水了。
风险,意味着在人为制造的防患体系中产生的不可控制/疏漏因素。 而且,为了降低风险,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造的防患体系建造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无孔不入。 直到现代社会,人类和自然相分隔到: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之中。
“人造环境”,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温室环境”这么简单。
继续举远洋航行的例子来说: 古代人要穿越海洋,他们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因素包括——不可预知的天气、一无所知的洋流、登陆取水碰到的食人族。 但现在,远洋航行中的一切都是在安排的拖拖贴贴的人造环境里实施的:卫星导航、GPS监控、可以承受一切巨大风浪的船体、联成一体的现代全球港口和航运体系。 当然,不仅仅是海船,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已经被人造环境营造了——结构复杂的钢筋水泥建筑、多层浇筑的高速公路、大都市管道系统(metro)等等。 但是,这些人造环境太复杂了,以至于——不可能有哪个个人能强大到了解这些人造环境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人们自己造房子、自己种植、制造食品、为出行准备交通工具。 但现代人,只能把这些都交托在别人手中。 但交托在哪些人手中呢?答案是:各个方面的专家。
理论上,当这些“专家系统”各司其职的时候,房屋就是可靠的,汽车就是安全的,现代社会就是能正常运转的。 但很可惜,“专家系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靠谱。 而且,这种不靠谱,决不仅仅像外人想象的那样,仅仅因为某些职员的渎职。 而是,在于:这个系统,并不是为了它被人们认为的那个目标在运转。
“这个系统,并不是为了它被人们认为的那个目标在运转。”这句话非常难理解。专家系统是如何被信任的 ,相信,很多朋友最近都收到过朋友的温馨短消息提醒: 某时某地某人,因为喝了易拉罐饮料感染病菌死亡。 原因是易拉罐瓶子因为运输保存等原因,极为肮脏,比厕所还肮脏,有OOXX种病菌。 相信在看到这个短消息之前,很多朋友跟我一样,根本不会意识到易拉罐表面是在几乎没有卫生防范的环境下运输和保存的。 也就是说,按照卫生的标准,根本不能拿起来开罐就喝。 与之相对的是,我们去偏僻乡下农夫的茅屋里,淳朴热情的老农端出一碗水给你。你的第一反映也许是——这碗干净么?这水能喝么?而其实,老农的碗也许非常干净。 这是个很极端的对比。
对易拉罐与生俱来的信任和对农夫水碗警惕的不信任,正是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养成了对“专家系统”提供物品的信任。 但事实上,易拉罐饮料生产商喝它的卫生标准上,从来没有说过,它的罐子是可以不经过清洁,就拿起来就喝的。
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说:“这个系统,并不是为了它被人们认为的那个目标在运转。”
那么或许你又要问专家系统是如何失灵的 ?
而是现代社会科层制组织发展的必然。举个例子,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需要去挂号,挂完号了按照号码去找属于你的主治医生,或许这个主治你根本就不清楚是个什么样的医生。找完这个医生之后他可能会让你去做一些列的检查,他可能都不知道给你做检查的医生是谁,他只知道医院会有每天的值班安排,它所清楚的是会有一个医生给你做检查,但是他并不能给你保证这个检查是否做的全面到位,做完检查后你可能回到之前的那个医生那里,那医生看完你的检查结果会给你开一个神仙也看不懂的取药单,你要拿着这个取药单去药房拿药,你的主治医生也许也不知道给你拿药的医生是那个,给你拿的药是那个医药公司生产的,价格多少,他只知道那个药的药性和大致的药理学的名字,他并不清楚你那要是叫感康还是白加黑,因为这些名字都是医药公司做的营销手段,而且他也不不知道你拿的药和他上次的病人拿的药是否一致,因为,说不定医药科收了那个医药代表的money,就用了一个更加便宜利润更加丰厚的药。但是这一切一切你都不知道。你可能拿到了一个效果根本就不行的质量不合格的药品。这就是社会科层制组织所导致的专家系统的失灵。
那些原本用来防范我们这个按照规则运转的现代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的“专家体系”。如今,转眼之间,变成了制造风险的根源。
接着在第二部分吉登斯分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什么叫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呢?吉登斯这么说的,应该指的是现代性特点的制度层面的表现。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有四个方面: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这四个维度中, “资本主义”与“工业主义”是吉登斯批判过的“单一的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尽管吉登斯加了“监督”和“军事力量”这两个维度,但是他仍逃不了试图把经典社会学的传统概念加以杂烩变成自己新的解释机制的嫌疑。看看下面这些话:“我们应该把对秩序的探讨变为社会体系究竟怎么样把时间和空间‘连接’起来的”P12;“时空分离及其标准化了的、‘虚化’的尺度的形成,凿通了社会与其‘嵌入’到在场情境的特殊性之间的关节点”P17;“时间和空间已被重新组合起来以便构筑起关于行动和经验的世界—历史的真实框架”P18……总感觉吉登斯会给我们一个与传统社会学完全不同的架构(吉登斯应该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是这样,理解这些抽象到不着边际的概念虽然痛苦,但还是值得的。没想到,吉登斯用新瓶装老酒
现代性的特性——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性的反思运用,与这四个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有什么关系?基本上没有关系。在论述这四个制度性维度中,吉登斯通篇都是对经典社会学概念——其实他一直想抛开——的再阐析。第一部分的那些概念,几乎被他抛弃了。还好,他后来似乎想起来了,在论述的末尾加了那么一句话:“在所有这些制度性的维度后面,存在着前面所分析过的现代性动力机制的三种来源:时—空伸延(应该是分离——笔者注),脱域机制和反思特性。它们本身并不是制度类型,而是前面段落里提及的历史性变革的有利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现代性从传统秩序中分离开来的过程就不可能如些激进,如此迅速,并横跨如些广阔的世界舞台”。我想这些话吉登斯自己说得都没底气。因为这个这么重要的结论,他不但没有具体的论述(也可能确实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且“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性的反思”这个任吉登斯打扮的“小姑娘”先是“现代性的动力”,再后来是“现代性的特性”,在这里,又变成了现代性得以产生的条件。总之,吉登斯其实就是说得敷衍,牵强.。
紧随着,吉登斯马上迫不及待的现代性与全球化。
吉登斯把现代性的全球化在这里是现代性四个制度性维度的延续,也分成四个维度,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劳动分工,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这四个维度不就是现代性制度维度的四个维度的演变体。而同时现代性的全球化仍然不见第一部分所阐述的三大动力机制的踪影。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到哪里去了?脱域机制到哪里去了?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到哪里去了?它们分别在现代性的全球化中起什么作用?吉登斯没有提到。甚到连那些词都没提到。也许吉登斯也觉得这样不太好,因此,在某些句子里面终于好歹用上了“反思”这个词。例如:“民族国家体系早就具有了作为了一个整体的现代性反思特征。现实的主权本身,诚如我们业已指出的原因那样,应该被视作某种不断地反思性地加以监测的东西”,“前现代时期,很少有这种类型的所谓反思性的秩序存在”等等P64。吉登斯似乎想把民族国家体系这个维度与“知识的反思性运用”这个现代性的因素生拉硬扯到一起。不得不说,这样的偷天换日的做法真的很拙劣。吉天王试图杂糅自己却没有修炼好内功,自己先走火入魔了。
最后,吉登斯开始探讨如何驾驭现代性所孕育出的“猛兽”。
吉登斯强调风险社会,他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一种未来取向的方法。历史决定论(如马克思主义),因为相信未来是确定的(美好的),因此关注的焦点是当前的阶级状况,解放的政治是他们政治活动的核心。而在吉登斯看来,未来是不确定的,是一个风险社会,在危机面前,没有人可以避免。所以,仅仅强调解放政治,强调阶级的翻身是非常狭隘的;吉登斯认为,在面临共同的危机时,解放的政治仅仅是政治活动的一个维度,还需要关注的有“生活的政治”,“地方的政治化”,和“全球的政治化”等。这就是吉登斯的“乌托邦现实主义的维度”。 相应的,在社会运动方面,也不能只关注劳工运动,民主运动,生态运动与和平运动作为未来导向的社会运动的其他三个维度,也必须予以关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吉登斯提出的社会运动是未来社会的导向这一点还是比较具有前瞻性。这种接地气的说法极易在社会阶层产生共鸣,同时也是极其可行的良好方案。
吉登斯对后现代性的分析说如果我们对现代性的后果控制得好,那么好的后果——后现代性就会出现,那时后现代的秩序会是:资本主义的维度是超越匮乏型体系,工业主义的维度是技术的人道化,监督的维度是多层次的民主参与,而军事力量的维度则是非军事化。但是现代性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那样的话,现代性的四个维度在这里相应的会是: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破坏和灾难;极权的增长还有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
“现代性的另一面是,当事实上地球上再也没有神志清醒的人的时候,剩下的问题就只能是“昆虫与青草的王国了”或者,是一组破败不堪和外部受到严重伤害的人类社区,没有任何神灵会拯救我们,而且也没有任何目的论能保证后现代性的第二个方面将不会取代它的第一方面。警告已成了陈词滥调,它让人如此熟悉,以至于成了反事实性的日常生活。可是,像所有的风险警报一样,这一警告也是真真的。”
客观评价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确实如猛兽一般既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同时也带了深不可遏的潜在危险。如何驾驭猛兽却是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吉登斯在那个时代恰如其分的找到学术与现实的临界点,引导着人类的思考和方向,这一点固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也不能一位的强调现代性就是洪水猛兽,即使是洪水猛兽那也是我出自我们自己之手。现代性的本身并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现代性后果的背后是“人”这个关键因素,因此与其说,现代性的后果还不如说是现代性的人造成的后果。真如马克思所说,人已经被“异化”。
现在是全球化,地球化的时代,很多人批评全球化,批评现代性,说得全球性几乎是一场灾难,其实,不然。我们必须承认全球化是一种文明的普遍化,由于大家都在一个世界生活谁也离开谁,在这种国际框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求有一个交往规则,而且这个交往规则大家必须都认同,用同一规则贸易,用同一准则处理国家关系,这也是一种文明,你不能因为这种文明不是来自于中国而来自于西方,它的普世化起初确实是倚强凌弱,你就干脆拒绝,其实你可以批评修正,但是你不能一桶水连孩子都泼出去。普遍的文明必然要损伤特殊的文化,但不能因为保护文化就拒斥文明,有人看到全球化和普遍文明的弊病,就大加批判,但却拿不出好的替代性方案。
也正如篇名:Every coin has two s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