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骆丹:林中光
“为了拍摄《素歌》,我曾三次去往云南的那座山村。第一次是2010年,我在那儿待了半年多的时间,很专注地去拍照。《素歌》中的那些肖像,大部分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第二次大概是2011年,停留了两三个月。第三次,也就是2012年的时候,我有很多时间在当地的峡谷和山林中静坐、观察。那时我常常想,生活在这里的人蒙受神的恩典,而当地的自然、草木、生灵以及一切的一切也似乎都具有这种神圣性,我希望这个部分也能在我的作品中得以呈现。
当地峡谷的对面有一片异常茂盛的森林,好似从绝壁之中生出,奇特而顽强。我决定把它拍下。当时那里正好有一束阳光,以大概30度的斜角倾泻下来,打在树林上方。我觉得那光束太强,想静等它消失。谁知等了一个多小时,光线却一直在那儿,我就这么看着它从一个树梢跳到另一个树梢,丝毫没有减退。光线所在之处的树木都特别高大、茂盛,不知道是光赋予了它们能量,还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朝向光线生长。这一刻对我启发很大:以前的我总在观察周遭,现在似乎能站在它们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骆丹
小记:
2016年4月,骆丹的最新摄影系列《何时离去》于上海M97画廊展出,呈现约12幅摄于中国西北无人区的令人惊叹的湿版火胶棉作品。我和同事借此契机与骆丹约见,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谈及《何时离去》的创作灵感时,骆丹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来自光与时间的启发。近期整理文稿,觉得这个故事尤其动人。上图所示的树林应当就是故事中的那一个。
《素歌》完成于2010年,是骆丹初次使用传统湿版技术完成的系列作品。摄影师远赴云南省的一个偏远山区,为那里的村民肖像,也记录下这个经济尚未开发之地的朴质之美。
当地峡谷的对面有一片异常茂盛的森林,好似从绝壁之中生出,奇特而顽强。我决定把它拍下。当时那里正好有一束阳光,以大概30度的斜角倾泻下来,打在树林上方。我觉得那光束太强,想静等它消失。谁知等了一个多小时,光线却一直在那儿,我就这么看着它从一个树梢跳到另一个树梢,丝毫没有减退。光线所在之处的树木都特别高大、茂盛,不知道是光赋予了它们能量,还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朝向光线生长。这一刻对我启发很大:以前的我总在观察周遭,现在似乎能站在它们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骆丹
![]() |
骆丹《素歌之五十六》,岸 #4,2012,收藏级纤维打印 |
小记:
2016年4月,骆丹的最新摄影系列《何时离去》于上海M97画廊展出,呈现约12幅摄于中国西北无人区的令人惊叹的湿版火胶棉作品。我和同事借此契机与骆丹约见,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谈及《何时离去》的创作灵感时,骆丹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来自光与时间的启发。近期整理文稿,觉得这个故事尤其动人。上图所示的树林应当就是故事中的那一个。
《素歌》完成于2010年,是骆丹初次使用传统湿版技术完成的系列作品。摄影师远赴云南省的一个偏远山区,为那里的村民肖像,也记录下这个经济尚未开发之地的朴质之美。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