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最高贵的姿态 ——一枚伪文青的京都札记
上大学那会儿特别迷恋三毛,几乎读遍了她所有的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种下一个梦想——像三毛一样周游世界,交有趣的朋友,写有趣的文字。但后来我发现,所谓梦想,不过是用来想想的梦。我一没钱,二没时间,拿什么来周游世界?
直到26岁生日在即,毕业、工作、结婚之后的人生另一个转折又将到来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此时若不“出走”,不知更待何时。于是,在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和两个多月的准备后,我和老友海燕最终踏上了去日本的旅程。在七天时间里,我们游览了关西三大城市——京都、奈良、大阪。京都最有历史感,大阪最具现代感,奈良居于两者之间。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京都。
我对日本的了解,建立在宫崎骏的动漫、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和村上春树的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上;对京都的一点淡薄的印象,也仅停留于早年读过的川端康成的《古都》,以及最近才读的林文月《京都一年》、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等几本有限的书。日本的历史文化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渊源,但是这个与我们一样热衷茶文化与禅宗文化,外貌上与我们很难区分的民族,本质上却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正是这种看似亲近实则疏离的感觉,促使我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当然,我不是去做什么田野调查,而是用我的眼耳口鼻去感受日本与我们的微妙差异。
—— 写在文前的话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经过这次关西之行,我在想,或许是谦卑,成就了一座古都乃至一个民族的伟大。
谦卑,几乎是我见过的所有日本人给人的一致印象。在日本,你会发现每天都会接受无数人给你的鞠躬。在电梯口,在楼道中,在巴士上,只要碰面了,无论认识不认识,人们都会互相浅浅地鞠一躬,并真诚地问声好。
我们最常见到的是45度表示欢迎的鞠躬,比如去便利店或饭馆的时候。礼节最高的90度鞠躬,表示特别的感谢或特别的道歉。第一次见到是乘坐近铁列车从机场去京都的时候,一个乘务员因为犯了一个小小错误——误以为我们没买票而问了一句,当即脱下帽子,双手贴紧裤缝身体直立,向我们鞠了个标准的90度的躬,这种在国内从未有过的“礼遇”把我们震惊到了。
后来在京都车站外面也见过出租车司机向顾客行过类似的“大礼”。顾客下车的时候,司机会以箭步跑到另一边为他开车门,如有行李还会跑到后面为他拿行李,待顾客迈开步子,司机则身体直立头向下弯成90度,向其鞠躬致谢。
关于日本人的谦卑,还有一件小事不得不提。那是有一次我们提着行李箱上公交车,因为没位子便只能站着,当时旁边坐了一位中年妇女。过了几站后,她要下车了,便打手势让我坐。令我惊讶的是她当时的表情,只见她脸上涨红,似乎充满了歉意,且连声说道“su mi ma sen……”(在日语中是“对不起”的意思)她让位给我,为什么还向我道歉呢?后来想了想,是不是因为她见我拿行李箱站着,而她两手空空坐着,而心有不安呢?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其他的原因。
日本人谦卑礼貌至此,有时候会让受者感到羞愧。由此我感悟到,一个人越是对人谦卑,就越会受到他人的尊敬。相反,越是傲慢自以为是的人,就越会被他人所瞧不起。
谦卑,不仅见于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品格。
在日本曾经的首都京都,我们看不到司空见惯的高楼大厦。除了京都塔,在京都很难找到10层以上的建筑。即使在最繁华的京都站和四条河原町一带,商业性大楼也不过五六层。我们第一天入住的酒店就在京都站附近,站在房间窗口,一眼就能望见远处的山峦,连空中一片云飘过引起山体颜色的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由此可见这个城市天际线之低。
在我们北京、南京、西安等古都,恐怕一出火车站就会被高耸入云的CBD大楼团团围住,人的视线所及不超过百米,更别提能望见更远处的山峦。而京都的天际线之低亦非偶然,而是市政机构煞费苦心、严格控制的结果。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从上个世纪中叶起,京都市即严格按照“京都国际文化观光都市建设法”来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保存古都风景,京都市是日本国内对大型商业设施管制最为严格的城市。京都市的百货商店多集中于四条河原町地区和京都站地区;主要的大型超市则多集中在近郊的铁路沿线地区。这也是京都商店街、便利店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原因。京都市有意压低的天际线,不也是在向人文与自然景观致敬吗?
竹篱、茅舍、柴扉、青苔……这些广泛存在于唐诗宋词、却在当今中国再难寻觅的旧时风物,在京都俯拾皆是。傍晚时分,当你走过一个荆条或树枝编织而成的简陋的柴门,你会不自觉地吟出王维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清晨,当你路过古树掩映的山门,薄薄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你会想起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或者,当你转入一条幽深的小径,看到地面满覆的碧青的苔藓,脑海中自会浮现出那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比起清水寺恢弘大气的“舞台”、祈园的艺妓、金阁寺贴满金箔的楼阁等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热门景点,我更喜欢那些隐藏于密林深处、散落于寻常巷陌的风景。正是这些最不起眼的风景,才构成了京都这座古都的血肉与肌理。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京都人不仅保留了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胜古迹,同时也以同样的心力呵护着这些不名一文的竹篱、茅舍与青苔。在日本人看来,它们共同见证了古都的千年岁月,是历史的印记,是时光的馈赠。那简陋的柴扉、斑驳的老墙、参天的大树、满覆的青苔,京都人精心呵护的这些,不也是隐含着他们对于历史的谦卑吗?
返顾我们的国家,多少古都没能承受住利益的引诱,弃祖先智慧劳动于不顾,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将历史与记忆随着瓦砾一起清扫进垃圾堆里。法国漫画家格吕克说:“过去有着比现在更多的未来。”我们用现在取代过去,甚而蔑视过去,结果怕是将未来也一同断送。
这些天游走在京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供人朝拜的神社或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用来形容京都佛寺神社之多一点不为过。不过,日本佛寺是传自中国佛教(主要是禅宗一派),神社是日本当地的神道教。
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佛寺不一定建于深山老林,甚至有不少建于人烟稠密地,我们在京都所住的民宿附近就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寺院。且日本佛寺建筑风格不像中国寺庙那样庄严肃穆,而是更为古朴、淡雅,因而也更有亲和力。见惯了中国寺庙那种香火缭绕、阴森森、油腻腻的感觉,初见日本的寺院,竟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日本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与日本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种神社信仰,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拜的是神灵化的万物。从高山、大树、奇石、瀑布、海洋、田地、太阳、火、雷、各种动物到祖先的神灵,都可以成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据说日本人在相亲、考试、怀孕等重要的时刻,都会到神社购买相对的守护符以求平安。
佛寺和神社是日本人精神信仰的两种方式,一个是出世,寻求精神的宁静与超脱;一个是入世,祈求现实愿望的满足。我并不信佛或信神,但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充满敬意,因为他们都是内心有所敬畏的人。一个人有所敬畏,就必定会有所约束。一般说来,有宗教信仰的人总是更加谦卑、平和、友善。这或许可算作日本人为什么如此谦恭有礼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历史的缘故,至今许多国人说起日本和日本人总是怀着很深的芥蒂。赴日本之前,有人曾问我:你觉得你去日本是爱国的行为吗?对此,我只能说,如果你对日本有看法或偏见,就更应该去当地走一走,先不说“师夷长技以制夷”,你只有了解了才有评说别人的资格。正如台湾学者、作家蒋勋所说,旅行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历史的偏见。古人经常用的“壮游”里的“壮”这个字,就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此次日本京都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日本文化中谦卑而伟大的部分。我爱国,但我同时也认为,日本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直到26岁生日在即,毕业、工作、结婚之后的人生另一个转折又将到来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此时若不“出走”,不知更待何时。于是,在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和两个多月的准备后,我和老友海燕最终踏上了去日本的旅程。在七天时间里,我们游览了关西三大城市——京都、奈良、大阪。京都最有历史感,大阪最具现代感,奈良居于两者之间。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京都。
我对日本的了解,建立在宫崎骏的动漫、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和村上春树的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上;对京都的一点淡薄的印象,也仅停留于早年读过的川端康成的《古都》,以及最近才读的林文月《京都一年》、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等几本有限的书。日本的历史文化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渊源,但是这个与我们一样热衷茶文化与禅宗文化,外貌上与我们很难区分的民族,本质上却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正是这种看似亲近实则疏离的感觉,促使我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当然,我不是去做什么田野调查,而是用我的眼耳口鼻去感受日本与我们的微妙差异。
—— 写在文前的话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经过这次关西之行,我在想,或许是谦卑,成就了一座古都乃至一个民族的伟大。
谦卑,几乎是我见过的所有日本人给人的一致印象。在日本,你会发现每天都会接受无数人给你的鞠躬。在电梯口,在楼道中,在巴士上,只要碰面了,无论认识不认识,人们都会互相浅浅地鞠一躬,并真诚地问声好。
![]() |
日本人的鞠躬礼仪,我没能用相机拍下来,只能从网上盗图。 |
我们最常见到的是45度表示欢迎的鞠躬,比如去便利店或饭馆的时候。礼节最高的90度鞠躬,表示特别的感谢或特别的道歉。第一次见到是乘坐近铁列车从机场去京都的时候,一个乘务员因为犯了一个小小错误——误以为我们没买票而问了一句,当即脱下帽子,双手贴紧裤缝身体直立,向我们鞠了个标准的90度的躬,这种在国内从未有过的“礼遇”把我们震惊到了。
后来在京都车站外面也见过出租车司机向顾客行过类似的“大礼”。顾客下车的时候,司机会以箭步跑到另一边为他开车门,如有行李还会跑到后面为他拿行李,待顾客迈开步子,司机则身体直立头向下弯成90度,向其鞠躬致谢。
关于日本人的谦卑,还有一件小事不得不提。那是有一次我们提着行李箱上公交车,因为没位子便只能站着,当时旁边坐了一位中年妇女。过了几站后,她要下车了,便打手势让我坐。令我惊讶的是她当时的表情,只见她脸上涨红,似乎充满了歉意,且连声说道“su mi ma sen……”(在日语中是“对不起”的意思)她让位给我,为什么还向我道歉呢?后来想了想,是不是因为她见我拿行李箱站着,而她两手空空坐着,而心有不安呢?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其他的原因。
日本人谦卑礼貌至此,有时候会让受者感到羞愧。由此我感悟到,一个人越是对人谦卑,就越会受到他人的尊敬。相反,越是傲慢自以为是的人,就越会被他人所瞧不起。
![]() |
从音羽山上俯瞰整个京都。 |
谦卑,不仅见于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品格。
在日本曾经的首都京都,我们看不到司空见惯的高楼大厦。除了京都塔,在京都很难找到10层以上的建筑。即使在最繁华的京都站和四条河原町一带,商业性大楼也不过五六层。我们第一天入住的酒店就在京都站附近,站在房间窗口,一眼就能望见远处的山峦,连空中一片云飘过引起山体颜色的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由此可见这个城市天际线之低。
在我们北京、南京、西安等古都,恐怕一出火车站就会被高耸入云的CBD大楼团团围住,人的视线所及不超过百米,更别提能望见更远处的山峦。而京都的天际线之低亦非偶然,而是市政机构煞费苦心、严格控制的结果。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从上个世纪中叶起,京都市即严格按照“京都国际文化观光都市建设法”来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保存古都风景,京都市是日本国内对大型商业设施管制最为严格的城市。京都市的百货商店多集中于四条河原町地区和京都站地区;主要的大型超市则多集中在近郊的铁路沿线地区。这也是京都商店街、便利店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原因。京都市有意压低的天际线,不也是在向人文与自然景观致敬吗?
![]() |
日暮掩柴扉 |
竹篱、茅舍、柴扉、青苔……这些广泛存在于唐诗宋词、却在当今中国再难寻觅的旧时风物,在京都俯拾皆是。傍晚时分,当你走过一个荆条或树枝编织而成的简陋的柴门,你会不自觉地吟出王维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清晨,当你路过古树掩映的山门,薄薄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你会想起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或者,当你转入一条幽深的小径,看到地面满覆的碧青的苔藓,脑海中自会浮现出那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
比起清水寺恢弘大气的“舞台”、祈园的艺妓、金阁寺贴满金箔的楼阁等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热门景点,我更喜欢那些隐藏于密林深处、散落于寻常巷陌的风景。正是这些最不起眼的风景,才构成了京都这座古都的血肉与肌理。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京都人不仅保留了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胜古迹,同时也以同样的心力呵护着这些不名一文的竹篱、茅舍与青苔。在日本人看来,它们共同见证了古都的千年岁月,是历史的印记,是时光的馈赠。那简陋的柴扉、斑驳的老墙、参天的大树、满覆的青苔,京都人精心呵护的这些,不也是隐含着他们对于历史的谦卑吗?
返顾我们的国家,多少古都没能承受住利益的引诱,弃祖先智慧劳动于不顾,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将历史与记忆随着瓦砾一起清扫进垃圾堆里。法国漫画家格吕克说:“过去有着比现在更多的未来。”我们用现在取代过去,甚而蔑视过去,结果怕是将未来也一同断送。
![]() |
檀林寺山门,爬满青苔的石阶和参天的古树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
这些天游走在京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供人朝拜的神社或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用来形容京都佛寺神社之多一点不为过。不过,日本佛寺是传自中国佛教(主要是禅宗一派),神社是日本当地的神道教。
![]() |
龙安寺大殿,里面空无一物、清新雅致,如诗云:“草色入帘青”。 |
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佛寺不一定建于深山老林,甚至有不少建于人烟稠密地,我们在京都所住的民宿附近就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寺院。且日本佛寺建筑风格不像中国寺庙那样庄严肃穆,而是更为古朴、淡雅,因而也更有亲和力。见惯了中国寺庙那种香火缭绕、阴森森、油腻腻的感觉,初见日本的寺院,竟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 |
八坂神社一角,红的建筑映着蓝的天、白的云、绿的树,美不胜收。 |
日本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与日本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种神社信仰,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拜的是神灵化的万物。从高山、大树、奇石、瀑布、海洋、田地、太阳、火、雷、各种动物到祖先的神灵,都可以成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据说日本人在相亲、考试、怀孕等重要的时刻,都会到神社购买相对的守护符以求平安。
![]() |
祈求姻缘的祈愿板。 |
佛寺和神社是日本人精神信仰的两种方式,一个是出世,寻求精神的宁静与超脱;一个是入世,祈求现实愿望的满足。我并不信佛或信神,但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充满敬意,因为他们都是内心有所敬畏的人。一个人有所敬畏,就必定会有所约束。一般说来,有宗教信仰的人总是更加谦卑、平和、友善。这或许可算作日本人为什么如此谦恭有礼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历史的缘故,至今许多国人说起日本和日本人总是怀着很深的芥蒂。赴日本之前,有人曾问我:你觉得你去日本是爱国的行为吗?对此,我只能说,如果你对日本有看法或偏见,就更应该去当地走一走,先不说“师夷长技以制夷”,你只有了解了才有评说别人的资格。正如台湾学者、作家蒋勋所说,旅行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历史的偏见。古人经常用的“壮游”里的“壮”这个字,就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此次日本京都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日本文化中谦卑而伟大的部分。我爱国,但我同时也认为,日本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