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乡土音乐--花儿
中文摘 要(Chinese)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一种民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本文所研究的是“甘肃花儿”:首先,对甘肃“花儿”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详细论述了“花儿”的类型及其特点;其次,从文学、艺术、音乐的角度分析了甘肃“花儿”的艺术特征;最后,对如何传承和保护“花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甘肃“花儿”;流派;艺术特点;保护与传承
Abstract
"Flowers" is widely sprea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Gansu, Qinghai, Ningxia, Xinjiang and other areas of a folk song,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forming a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s and artistic style, this is "Gansu flowers". First,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Gansu "flower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ers"; secondly,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Gansu "flowers"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art, and music. Finally, about how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flower" of the specif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 word:Gansu "flowers"; school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效施行,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引导扶持下,曾经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面对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面对及现代高产文化的有力渗透,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民间艺术往往与人民的日常基本生活密不可分,甚至是以人民群众生活为基础的.因此,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有着400多年悠久历史、流传于多个地区多个民族的民歌——“花儿”,在这场文化大思潮中也没有幸免于难,面临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其发展空间正在不断地缩小。当今社会音乐风格因素多种多样,大多数年轻人喜爱外来音乐、流行音乐,其喜爱程度更是往往超过传统的乡村音乐。像“花儿”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音乐正逐渐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遗忘、所抛弃,其艺术的继承者更是寥寥无几,甚至面临失传的可能。
一、花儿的历史缘由
1.花儿的起源
我的家乡甘肃,属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这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几百年来流传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由于从小受祖辈的影响,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美妙的民歌。
“花儿”属于民歌范畴,有着最朴实的劳动群众作为基础,它是从农田、山野中产生出来的,原生态就是它最大的特点。从“花儿”中,你会感受到劳动群众的朴实勤劳、乡间旷野的悠然自在、娴静舒适。和众多的民间传统艺术一样,“花儿”同样作为一种媒介,传承着一代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精神。人们在劳作、对歌的过程中互相传唱,渐渐地,“花儿”凭借它特有的魅力流传于西北地区。没有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没有如今这独具特色的“花儿”,是辛勤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举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我的家乡甘肃的乡村田野里,时不时还会看到:一边种庄稼、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唱着“花儿”的惬意场景。
关于“花儿”起源的准确时间众说纷纭。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今比较认同的著作是清代诗人吴松崖的《我忆临洮好》,书中曾多次出现“花儿绕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花儿”的形成有着其独特的方式,西北的历史文化背景十分丰富,历史过程十分特殊,比如众所周知的“古丝绸之路”与“花儿”的形成和传播就息息相关。丝绸之路让西部地区获得了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条件,在岁月的不断变迁中,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花儿也伴随着丝绸之路,逐渐渗透到不同的区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花儿。
“花儿”的形成途径,与古丝绸之路有关、与历代西北人民屯田开荒有关、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古道”有关,还与成吉思汗西征时带回的中亚其他民族文化有关……这些经历都是西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程,是西北历史文化产生的深厚背景。
2.花儿的发展现状(要求共600字左右)
什么是“花儿的发展现状”?
绿色部分的内容与标题无关,重写!!!
“花儿”不仅是民歌山歌,更是以歌颂爱情为主的民歌。以爱情作为主线,从花儿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社会人民不同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着劳动人民最朴实真挚的情感。这其中必然包括爱情,其艺术性不用多加赘述,更多的是花儿可以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生活状态提供真实的参考史实资料。花儿的内容虽然众多,但最基本的是三种:情歌、生活歌和本子歌。其中情歌是花儿最主要的内容,其优美的旋律、高昂的曲调、生动的语言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集中体现,情歌也是花儿中最能打动人、最精彩、最形象、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部分,产生的时代悠久,流传的时间悠长,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花儿”就是从农田和山野里练出来的。一些唱得好的人被称为“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熟悉掌握了曲调,而后自己才能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现在最有利于花儿成长的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逐渐被打破,不少小伙子和姑娘已经不满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纷纷离开家乡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新的生活梦想,因此,真正热爱“花儿”并能为此付出努力的传唱把式也就不多见了。
二、花儿的主要流派
1.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境内的几个县区,比如:临潭、康乐等。这些主要发展流传的区域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在秦代以前就有人在那里活动。因此,这个流派的花儿,受到外来影响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比较大,多数受西域地区的异域风格影响。洮岷地区民间有一种乐器叫“羌笛”,就是从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
这些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辽阔的西北平原,决定了洮岷花儿的特点:多是采用比较高亢的表现手法,音调比较高,音色比较嘹亮。这种流派的花儿一般都是由老百姓在劳作的过程中即兴创作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用歌声表达出来,一般都是在讲述一件事情,听上去让人感同身受。其风格也是幽默多变的,歌词是简单明了、的,旋律是朗朗上口的,适合于人们口口相授。至于歌曲涉猎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的,辛勤劳作、生活琐事、邻里和睦、爱情憧憬等等,十分有趣。在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人们唱着花儿,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互相倾诉自己的心事,这是多么祥和的场景。
说到至于演唱方式,洮岷花儿一般都是采用对歌的方式进行,很少是由一个人独唱完成的。在风景优美的山头,唱着优美的花儿这是何等的惬意。洮岷花儿与传统的对歌花儿不同的是对歌的人数,洮岷花儿多数是集体对歌,最少是三个人为一组,进行集体形式的对歌。由此,洮岷花儿的艺术性可见一斑,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其音乐价值上,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更是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歌词中体现的满满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热衷于洮岷花儿的歌手来自不同的乡镇,涉及全县23个乡镇。由于洮岷花儿的局限性少,真实的演唱方法深受各个年龄段的喜爱,演唱者的年龄跨度更是很大,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童都可以把洮岷花儿表达得恰如其分,不同年龄层的人们用花儿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洮岷花儿涉及的内容特别多,人们在田间劳作耕田、邻里唠家常、朋友谈心、追求爱人、表达理想时都会用到洮岷花儿,从歌词里可以看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广阔。
春夏秋冬,不管哪个时节都有洮岷花儿的身影,花儿是唱不完的,花儿的歌声会一直回荡在山间乡野中。 据可靠资料的记载,我国目前洮岷花儿的传承者只剩下41人,大多是50、60年代人,这其中多数人的家庭困难,从小上不起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义务教育,有的甚至不认识字,文化程度总体十分低下。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洮岷花儿就更加是非常困难的,都是靠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训练,凭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花儿的热爱,逐渐成为花儿歌手,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听到花儿这种民间艺术,把中国人的善良智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反观我们身边的90后、00后,由于受到现代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花儿”这种传统文化,也很少有人会喜欢这种音乐,他们多数喜爱节奏欢快的现代音乐,渐渐遗忘我们的传统艺术,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悲哀。
2.河州花儿
河州花儿流派起源于甘肃的古河州,从地理方位来看以当今的甘肃南部的一个回族自治州—临夏州为核心辐射源向四周扩散,影响十分广泛,很多地方都十分流行,比如:定西市的临挑县;临夏州的临夏、永靖、我石山等自治区;甚至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周边省市的百姓都十分喜欢这种形式的民歌。
河州花儿的词曲声调在文学上自成一派,有自己的声乐体系,声调上多为五声微调,委婉动听。解构河州花儿的词曲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基本上每首词形式上都是四句式,前两句通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如题,后两句正式切入表达的主题。字数上很有讲究或者采用单双交错的排列或者使用奇偶相间顺序,这种词曲风格使得河州花儿整体的文调十分优美,不像一般民歌那么整齐划一,反而显得错落有致,立体丰满,十分便于抒情。而且河州花儿曲调悠扬,极富韵律美,使人听起来既有一种青草拂面的清新感,还有一种马踏飞燕的豪放感,因而对于哼唱者来说更能抒发他们心中的自由畅快的感觉。
古代河州地区花儿从起源到向周边的流传,受当地居民的歌唱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体,基本的调式和旋律都产生了很多变化,变体多大达十种。总的来说,在曲调上有慢调和快调之分:快调多为2/4或3/8拍,这种曲调的节拍相对紧凑而且时间间隔短小,曲风显得较为严谨;这种节奏鲜明的曲调风格也容易传达一种激昂向上的情绪情感,整体的歌唱旋律进程不会太过突兀,显得平稳有序;一般歌唱者在演唱时都是使用真声歌唱,使得整个词曲表达十分活泼、简洁明快。慢调多为4/4 或6/8拍,相比快调而言,其曲式就比较松散,表达方式较为散漫,歌唱的速度也比较慢;词曲之间和上下句之间多喜欢用衬句拖腔,旋律整体起伏比较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使用假声传唱;但是整体的节奏相对比较自由,给人一种声音高亢、曲调悠长的声乐体验。
河州花儿对语言的内容、结构的完整性要求很高,要特别注意对仗工整,句式押韵。河州花儿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多采用声音甜美的方式来进行演唱,表达形式生动,人们多用河州花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怒还是哀乐。河州花儿同样具备浪漫的气息,人们多用河州花儿来追求自己的爱情,是青年男女多用的求偶方式,也作为普通百姓的娱乐生活存在。
河州花儿最大的特点是字与词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句句都彰显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任何一句都不随意改动,不然必定会破坏其完整性,影响字词的优美,这正是河州花儿最具魅力的地方。河州花儿的旋律在变化中体现优美,其结构性是很奇妙的,特别有助于抒发情感。
三、花儿的艺术特点
1.语言特点
“花儿”以描写爱情为主,通常用汉语演唱,主要以临夏地区的地方方言演唱。由于花儿流传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每一次的流入流出的过程中,都会加入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或者是方言用语,这就使得花儿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收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花儿的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内容可分为生活歌、本子歌和情歌,它们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点——
生活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体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从中看到的是人民面对艰辛的生活,依然保持乐观心情与希望的情景。“花儿”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唱进歌里。例如:“黄牛黑牛者驾三对,再架上两对者五对一天的日子里看三回,再看上两回是五回”,体现的是农民辛苦的农耕生活。(注:农民以牛犁地,两只牛并驾,所以称宁为牛对。?农民讲究牛不成对就不好使用。)
本子歌:在花儿的范围里有“散花”、“本子花”之分。“散花”也叫“草花”,单只独立成篇的“花儿”作品,情歌和生活歌均属于“散花”的范畴;所谓“本子花”是指成套的“花儿”,种类繁多,素材基本来自古典文学、通俗小说、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传统戏剧这四几大类型。这类“花儿”内容有极强的叙事性,大部分是利用叙述故事作为文本,但主题部分仍然离不开爱情的主题,可见爱情在“花儿”的唱词中,占有主导地位。
情歌:情歌是“花儿”的主体,这类“花儿”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因此,其作品数量也最多,质量精良,是“花儿”中的精品,所以得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爱情“花儿”根据爱情生活的进程与感受,分为以下八个层次:赞美——追求——热恋——情变——别离——思念——重逢——训诫。花儿的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方言演唱,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的歌唱形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没有固定的歌词,多为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
2.曲式特点
起音:起音也叫引子,指歌唱开始呼唤性衬词,一般由语气词构成,如“哎”、“哎呦”、“哎呦嗬”等。因为“花儿”是西北高原民歌,在高山和空旷的田野里歌唱,使声音传得更远,引起听者的注意。
乐段(上句、下句):上句和下句合起来称为乐段。这是花儿的骨干部分。花儿的曲调主要是乐段部分,是“花儿”中最富有变化和色彩的部分。
落音:落音是全曲的结尾,也是“花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曲尾的衬词衬句做为歌唱的结束句,也有重复最后一句做为歌曲的结束,“花儿”的落音分为长落音和短落音两种形式。
以《阿哥的肉令》的第—段唱词为例——起音:哎呦^—上乐句:关老爷上马的下教场(呀) 连接性衬句:(阿哥的肉啊) 下乐句:好似像(老老)六月的会场 落音:一(呀)
3.唱腔特点
尖音唱法:也称高音唱法,即假声。是以假声为主的演唱方法。它的特点是频率高、声带紧、声音响并尖利,用男声演唱时也不例外,多像女生一样声音比较尖。所以男歌手一般用尖音唱法的比较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众多唱花儿的地区,人们普遍地嗓门比较大、音调比较高,连说话都是这种习惯,所以有的老人长期歌来?清脆的高腔像极了孩童。在演唱花儿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对歌的形式演唱,传播距离较远,为了让山那边的人可以听到,音域一定要宽,音调一定要高。
苍音唱法:主要是靠真声来演唱的方法,声音比较厚实有力,是用自己真正的声音来演唱,音调也就相对较低。与尖音唱法相反,苍音唱法往往是由女声或者唱高音有困难的歌手来演唱运用。这样就要求演唱歌手需注意调节自己的气息,主要用胸腔进行呼吸,唱出的声音要苍劲有力。这种唱法可以把字词咬得很清楚,顿挫鲜明,而且更能突出声音原本的特色,再加上生动形象的语音,让听到的人更能体会到原生态的风格特点。此类唱法适合演唱速度多变的曲令,演唱象诉述般亲切,用的虽然都是“嘴皮子劲”,即大部分靠口部与唇部的力量,歌唱时口唇动作较多且用力。
苍尖音唱法:苍音唱法是很多音乐歌手都喜欢并且习惯采用的一种唱法,它是指把真声和假声相结合的一种本嗓唱法,这种唱法的起点很髙,与戏曲中的苍音十分相像,但是发出的声音却比要苍音要更加婉转和圆润一些。慢调的花儿对于演唱者的要求十分严苛:首先要求音域宽、音阶的起伏要大,演唱时还必须要有足够的底气;其次,真假声的转换要自然流畅不能突兀,假声的发生声不能往后收,声音要浑厚而且饱满,在发声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假声的发声可以使用“关闭”的方法,从而使高音的发音表现得更加清亮圆润。这种唱法是受到许多“花儿”演唱者的青睐。它集尖音和苍音两种不同唱法的优势于一身,在高音区和中低声区分别使用用假声和真声来演唱,使演唱者的音域得到扩展,在发声时不仅能获得浑厚饱满的中、低音,还能发出高昂嘹亮的高音。
4.表演特点(要求共500字左右)
这部分没按要求增加内容,继续修改!
“花儿”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花儿剧上;舞蹈是花儿剧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以回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东乡族、维吾尔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除了吸收如回族舞蹈《宴席曲》中的一些动作外还在民族的日常习俗如“礼拜”、“睹瓦”等形式中寻找舞蹈的饿艺术所在,从中提取出不同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并在个别地方还大胆地借用了回族的民间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某些动作。
四、花儿的保护与传承
1.花儿的保护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很多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国的艺术宝库中的典型派别和重要形式都带有民族融合和世界融合的她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文学艺术、词曲歌舞都带有民族融合的特点,“花儿”作为西北高原特有的民间艺术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变迁息息相连,直接反应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劳动、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尤其在2006年,“莲花山花儿”和“松鸣岩花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甘肃“花儿”更具有了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它不仅含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蕴藏了甘肃劳动人民百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当地劳动人民生活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甘肃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对于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及这个民间瑰宝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它“花儿”的学术研究,进行合理的发展与保护。 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花儿”作为我国民歌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西北的文化瑰宝,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原生态民歌的当代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田青研究员为之作出了确切的评价:“第一,持续历史,重新找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第二,回归艺术的本真,提倡真情和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只有一种声音,以保留住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我们也可以让“花儿”走向电视荧屏,通过这个层面渗透到广大群众当中;可以借助每年的“花儿会”搞进行一些“ 花儿”的比赛,这样既有娱乐价值,也使“花儿”得到了更好的推广。正如甘肃省临夏州委、州政府那样:组织、支持“花儿”歌手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举办了“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和“太子山民歌(花儿)大奖赛”,还举办了“迎州庆花儿歌手大奖赛”。以上这些工作的开展,说明西北人民已经意识到了传统艺术文化在当下时代大潮中发展的方向及深远的意义,为弘扬、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花儿”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花儿的传承
当我第一次为“花儿”来到兰州,想在省歌舞团、民族歌舞团等专业的演出团体,找几位专业演唱“花儿”的演员请教学习的时候,这些专业的团体给我答复是:没有专业的“花儿”演员,而剧团里的很多民歌演员,虽然会唱几首“花儿”,却不是专业的演唱者。我认为,成立专业的“花儿”演唱团体很有必要。
应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把“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发展成为重点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这些自然风光秀美、风土人情浓厚的地方来观光,欣赏“花儿”这项传统艺术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万万不可破坏“花儿”的原有特色,只有保持其原汁原味,才能凸显传统艺术的魅力,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让“花儿”走进学校音乐课堂: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己成为各个艺术院校突出民族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学校这个重要的载体,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甘肃省的众多艺术院校以及高师音乐系的声乐专业中,可以开设“花儿”演唱专业,用以系统地培养“花儿”的传人。设立“花儿”的演唱专业,能够让“花儿”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书面,而是有现实生活中的活的传人,这样才能真正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保护,得以代代相传。
结语“花儿”经过4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潮流中,依靠的不仅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多的是蕴藏其中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朴实和智慧。依靠西北地区的独特气息,“花儿”深深地在这片土地扎根。“花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扎根于大西北高原,形成了西北民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而其中的甘肃“花儿”又是影响最深远、意义最重大的代表,它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劳动、用汗水、用智慧创造出来的艺术文化,也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征,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是“花儿”产生、发扬、传唱的主要因素。文化是多元的,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规律,我们千万不可以一种事物的发展规律考察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发展方式是否正确与科学。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关注甘肃“花儿”的发展状况,并为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
(2).闰国芳.《“花儿”的研究概述与学术思考》[J]吉昌学院学报.2005第4期.
(3).张喜臻.《“花儿会”由来演变试说--兼论“花儿会”与宗教巫术礼仪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第4期
(4).赵宗福.《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P].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5).薛忠《影响甘肃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因素探析--以松鸣岩花儿发展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3期
(6).郗慧民.《西北花儿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7).雪犁,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8).魏泉鸣《花儿新论》[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牟8月
(9).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一人类情境学中的民间歌手》[M].兰州激煌文艺出版 社.2004年6月
(10).王沛.《河州花儿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一种民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本文所研究的是“甘肃花儿”:首先,对甘肃“花儿”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详细论述了“花儿”的类型及其特点;其次,从文学、艺术、音乐的角度分析了甘肃“花儿”的艺术特征;最后,对如何传承和保护“花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甘肃“花儿”;流派;艺术特点;保护与传承
Abstract
"Flowers" is widely sprea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Gansu, Qinghai, Ningxia, Xinjiang and other areas of a folk song,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forming a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s and artistic style, this is "Gansu flowers". First,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Gansu "flower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ers"; secondly,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Gansu "flowers"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art, and music. Finally, about how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flower" of the specif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 word:Gansu "flowers"; school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效施行,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引导扶持下,曾经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面对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面对及现代高产文化的有力渗透,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民间艺术往往与人民的日常基本生活密不可分,甚至是以人民群众生活为基础的.因此,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有着400多年悠久历史、流传于多个地区多个民族的民歌——“花儿”,在这场文化大思潮中也没有幸免于难,面临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其发展空间正在不断地缩小。当今社会音乐风格因素多种多样,大多数年轻人喜爱外来音乐、流行音乐,其喜爱程度更是往往超过传统的乡村音乐。像“花儿”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音乐正逐渐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遗忘、所抛弃,其艺术的继承者更是寥寥无几,甚至面临失传的可能。
一、花儿的历史缘由
1.花儿的起源
我的家乡甘肃,属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这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几百年来流传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由于从小受祖辈的影响,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美妙的民歌。
“花儿”属于民歌范畴,有着最朴实的劳动群众作为基础,它是从农田、山野中产生出来的,原生态就是它最大的特点。从“花儿”中,你会感受到劳动群众的朴实勤劳、乡间旷野的悠然自在、娴静舒适。和众多的民间传统艺术一样,“花儿”同样作为一种媒介,传承着一代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精神。人们在劳作、对歌的过程中互相传唱,渐渐地,“花儿”凭借它特有的魅力流传于西北地区。没有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没有如今这独具特色的“花儿”,是辛勤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举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我的家乡甘肃的乡村田野里,时不时还会看到:一边种庄稼、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唱着“花儿”的惬意场景。
关于“花儿”起源的准确时间众说纷纭。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今比较认同的著作是清代诗人吴松崖的《我忆临洮好》,书中曾多次出现“花儿绕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花儿”的形成有着其独特的方式,西北的历史文化背景十分丰富,历史过程十分特殊,比如众所周知的“古丝绸之路”与“花儿”的形成和传播就息息相关。丝绸之路让西部地区获得了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条件,在岁月的不断变迁中,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花儿也伴随着丝绸之路,逐渐渗透到不同的区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花儿。
“花儿”的形成途径,与古丝绸之路有关、与历代西北人民屯田开荒有关、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古道”有关,还与成吉思汗西征时带回的中亚其他民族文化有关……这些经历都是西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程,是西北历史文化产生的深厚背景。
2.花儿的发展现状(要求共600字左右)
什么是“花儿的发展现状”?
绿色部分的内容与标题无关,重写!!!
“花儿”不仅是民歌山歌,更是以歌颂爱情为主的民歌。以爱情作为主线,从花儿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社会人民不同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着劳动人民最朴实真挚的情感。这其中必然包括爱情,其艺术性不用多加赘述,更多的是花儿可以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生活状态提供真实的参考史实资料。花儿的内容虽然众多,但最基本的是三种:情歌、生活歌和本子歌。其中情歌是花儿最主要的内容,其优美的旋律、高昂的曲调、生动的语言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集中体现,情歌也是花儿中最能打动人、最精彩、最形象、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部分,产生的时代悠久,流传的时间悠长,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花儿”就是从农田和山野里练出来的。一些唱得好的人被称为“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熟悉掌握了曲调,而后自己才能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现在最有利于花儿成长的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逐渐被打破,不少小伙子和姑娘已经不满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纷纷离开家乡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新的生活梦想,因此,真正热爱“花儿”并能为此付出努力的传唱把式也就不多见了。
二、花儿的主要流派
1.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境内的几个县区,比如:临潭、康乐等。这些主要发展流传的区域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在秦代以前就有人在那里活动。因此,这个流派的花儿,受到外来影响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比较大,多数受西域地区的异域风格影响。洮岷地区民间有一种乐器叫“羌笛”,就是从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
这些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辽阔的西北平原,决定了洮岷花儿的特点:多是采用比较高亢的表现手法,音调比较高,音色比较嘹亮。这种流派的花儿一般都是由老百姓在劳作的过程中即兴创作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用歌声表达出来,一般都是在讲述一件事情,听上去让人感同身受。其风格也是幽默多变的,歌词是简单明了、的,旋律是朗朗上口的,适合于人们口口相授。至于歌曲涉猎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的,辛勤劳作、生活琐事、邻里和睦、爱情憧憬等等,十分有趣。在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人们唱着花儿,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互相倾诉自己的心事,这是多么祥和的场景。
说到至于演唱方式,洮岷花儿一般都是采用对歌的方式进行,很少是由一个人独唱完成的。在风景优美的山头,唱着优美的花儿这是何等的惬意。洮岷花儿与传统的对歌花儿不同的是对歌的人数,洮岷花儿多数是集体对歌,最少是三个人为一组,进行集体形式的对歌。由此,洮岷花儿的艺术性可见一斑,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其音乐价值上,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更是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歌词中体现的满满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热衷于洮岷花儿的歌手来自不同的乡镇,涉及全县23个乡镇。由于洮岷花儿的局限性少,真实的演唱方法深受各个年龄段的喜爱,演唱者的年龄跨度更是很大,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童都可以把洮岷花儿表达得恰如其分,不同年龄层的人们用花儿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洮岷花儿涉及的内容特别多,人们在田间劳作耕田、邻里唠家常、朋友谈心、追求爱人、表达理想时都会用到洮岷花儿,从歌词里可以看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广阔。
春夏秋冬,不管哪个时节都有洮岷花儿的身影,花儿是唱不完的,花儿的歌声会一直回荡在山间乡野中。 据可靠资料的记载,我国目前洮岷花儿的传承者只剩下41人,大多是50、60年代人,这其中多数人的家庭困难,从小上不起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义务教育,有的甚至不认识字,文化程度总体十分低下。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洮岷花儿就更加是非常困难的,都是靠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训练,凭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花儿的热爱,逐渐成为花儿歌手,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听到花儿这种民间艺术,把中国人的善良智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反观我们身边的90后、00后,由于受到现代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花儿”这种传统文化,也很少有人会喜欢这种音乐,他们多数喜爱节奏欢快的现代音乐,渐渐遗忘我们的传统艺术,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悲哀。
2.河州花儿
河州花儿流派起源于甘肃的古河州,从地理方位来看以当今的甘肃南部的一个回族自治州—临夏州为核心辐射源向四周扩散,影响十分广泛,很多地方都十分流行,比如:定西市的临挑县;临夏州的临夏、永靖、我石山等自治区;甚至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周边省市的百姓都十分喜欢这种形式的民歌。
河州花儿的词曲声调在文学上自成一派,有自己的声乐体系,声调上多为五声微调,委婉动听。解构河州花儿的词曲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基本上每首词形式上都是四句式,前两句通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如题,后两句正式切入表达的主题。字数上很有讲究或者采用单双交错的排列或者使用奇偶相间顺序,这种词曲风格使得河州花儿整体的文调十分优美,不像一般民歌那么整齐划一,反而显得错落有致,立体丰满,十分便于抒情。而且河州花儿曲调悠扬,极富韵律美,使人听起来既有一种青草拂面的清新感,还有一种马踏飞燕的豪放感,因而对于哼唱者来说更能抒发他们心中的自由畅快的感觉。
古代河州地区花儿从起源到向周边的流传,受当地居民的歌唱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体,基本的调式和旋律都产生了很多变化,变体多大达十种。总的来说,在曲调上有慢调和快调之分:快调多为2/4或3/8拍,这种曲调的节拍相对紧凑而且时间间隔短小,曲风显得较为严谨;这种节奏鲜明的曲调风格也容易传达一种激昂向上的情绪情感,整体的歌唱旋律进程不会太过突兀,显得平稳有序;一般歌唱者在演唱时都是使用真声歌唱,使得整个词曲表达十分活泼、简洁明快。慢调多为4/4 或6/8拍,相比快调而言,其曲式就比较松散,表达方式较为散漫,歌唱的速度也比较慢;词曲之间和上下句之间多喜欢用衬句拖腔,旋律整体起伏比较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使用假声传唱;但是整体的节奏相对比较自由,给人一种声音高亢、曲调悠长的声乐体验。
河州花儿对语言的内容、结构的完整性要求很高,要特别注意对仗工整,句式押韵。河州花儿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多采用声音甜美的方式来进行演唱,表达形式生动,人们多用河州花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怒还是哀乐。河州花儿同样具备浪漫的气息,人们多用河州花儿来追求自己的爱情,是青年男女多用的求偶方式,也作为普通百姓的娱乐生活存在。
河州花儿最大的特点是字与词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句句都彰显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任何一句都不随意改动,不然必定会破坏其完整性,影响字词的优美,这正是河州花儿最具魅力的地方。河州花儿的旋律在变化中体现优美,其结构性是很奇妙的,特别有助于抒发情感。
三、花儿的艺术特点
1.语言特点
“花儿”以描写爱情为主,通常用汉语演唱,主要以临夏地区的地方方言演唱。由于花儿流传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每一次的流入流出的过程中,都会加入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或者是方言用语,这就使得花儿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收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花儿的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内容可分为生活歌、本子歌和情歌,它们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点——
生活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体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从中看到的是人民面对艰辛的生活,依然保持乐观心情与希望的情景。“花儿”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唱进歌里。例如:“黄牛黑牛者驾三对,再架上两对者五对一天的日子里看三回,再看上两回是五回”,体现的是农民辛苦的农耕生活。(注:农民以牛犁地,两只牛并驾,所以称宁为牛对。?农民讲究牛不成对就不好使用。)
本子歌:在花儿的范围里有“散花”、“本子花”之分。“散花”也叫“草花”,单只独立成篇的“花儿”作品,情歌和生活歌均属于“散花”的范畴;所谓“本子花”是指成套的“花儿”,种类繁多,素材基本来自古典文学、通俗小说、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传统戏剧这四几大类型。这类“花儿”内容有极强的叙事性,大部分是利用叙述故事作为文本,但主题部分仍然离不开爱情的主题,可见爱情在“花儿”的唱词中,占有主导地位。
情歌:情歌是“花儿”的主体,这类“花儿”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因此,其作品数量也最多,质量精良,是“花儿”中的精品,所以得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爱情“花儿”根据爱情生活的进程与感受,分为以下八个层次:赞美——追求——热恋——情变——别离——思念——重逢——训诫。花儿的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方言演唱,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的歌唱形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没有固定的歌词,多为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
2.曲式特点
起音:起音也叫引子,指歌唱开始呼唤性衬词,一般由语气词构成,如“哎”、“哎呦”、“哎呦嗬”等。因为“花儿”是西北高原民歌,在高山和空旷的田野里歌唱,使声音传得更远,引起听者的注意。
乐段(上句、下句):上句和下句合起来称为乐段。这是花儿的骨干部分。花儿的曲调主要是乐段部分,是“花儿”中最富有变化和色彩的部分。
落音:落音是全曲的结尾,也是“花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曲尾的衬词衬句做为歌唱的结束句,也有重复最后一句做为歌曲的结束,“花儿”的落音分为长落音和短落音两种形式。
以《阿哥的肉令》的第—段唱词为例——起音:哎呦^—上乐句:关老爷上马的下教场(呀) 连接性衬句:(阿哥的肉啊) 下乐句:好似像(老老)六月的会场 落音:一(呀)
3.唱腔特点
尖音唱法:也称高音唱法,即假声。是以假声为主的演唱方法。它的特点是频率高、声带紧、声音响并尖利,用男声演唱时也不例外,多像女生一样声音比较尖。所以男歌手一般用尖音唱法的比较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众多唱花儿的地区,人们普遍地嗓门比较大、音调比较高,连说话都是这种习惯,所以有的老人长期歌来?清脆的高腔像极了孩童。在演唱花儿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对歌的形式演唱,传播距离较远,为了让山那边的人可以听到,音域一定要宽,音调一定要高。
苍音唱法:主要是靠真声来演唱的方法,声音比较厚实有力,是用自己真正的声音来演唱,音调也就相对较低。与尖音唱法相反,苍音唱法往往是由女声或者唱高音有困难的歌手来演唱运用。这样就要求演唱歌手需注意调节自己的气息,主要用胸腔进行呼吸,唱出的声音要苍劲有力。这种唱法可以把字词咬得很清楚,顿挫鲜明,而且更能突出声音原本的特色,再加上生动形象的语音,让听到的人更能体会到原生态的风格特点。此类唱法适合演唱速度多变的曲令,演唱象诉述般亲切,用的虽然都是“嘴皮子劲”,即大部分靠口部与唇部的力量,歌唱时口唇动作较多且用力。
苍尖音唱法:苍音唱法是很多音乐歌手都喜欢并且习惯采用的一种唱法,它是指把真声和假声相结合的一种本嗓唱法,这种唱法的起点很髙,与戏曲中的苍音十分相像,但是发出的声音却比要苍音要更加婉转和圆润一些。慢调的花儿对于演唱者的要求十分严苛:首先要求音域宽、音阶的起伏要大,演唱时还必须要有足够的底气;其次,真假声的转换要自然流畅不能突兀,假声的发生声不能往后收,声音要浑厚而且饱满,在发声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假声的发声可以使用“关闭”的方法,从而使高音的发音表现得更加清亮圆润。这种唱法是受到许多“花儿”演唱者的青睐。它集尖音和苍音两种不同唱法的优势于一身,在高音区和中低声区分别使用用假声和真声来演唱,使演唱者的音域得到扩展,在发声时不仅能获得浑厚饱满的中、低音,还能发出高昂嘹亮的高音。
4.表演特点(要求共500字左右)
这部分没按要求增加内容,继续修改!
“花儿”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花儿剧上;舞蹈是花儿剧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以回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东乡族、维吾尔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除了吸收如回族舞蹈《宴席曲》中的一些动作外还在民族的日常习俗如“礼拜”、“睹瓦”等形式中寻找舞蹈的饿艺术所在,从中提取出不同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并在个别地方还大胆地借用了回族的民间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某些动作。
四、花儿的保护与传承
1.花儿的保护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很多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国的艺术宝库中的典型派别和重要形式都带有民族融合和世界融合的她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文学艺术、词曲歌舞都带有民族融合的特点,“花儿”作为西北高原特有的民间艺术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变迁息息相连,直接反应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劳动、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尤其在2006年,“莲花山花儿”和“松鸣岩花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甘肃“花儿”更具有了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它不仅含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蕴藏了甘肃劳动人民百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当地劳动人民生活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甘肃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对于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及这个民间瑰宝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它“花儿”的学术研究,进行合理的发展与保护。 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花儿”作为我国民歌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西北的文化瑰宝,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原生态民歌的当代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田青研究员为之作出了确切的评价:“第一,持续历史,重新找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第二,回归艺术的本真,提倡真情和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只有一种声音,以保留住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我们也可以让“花儿”走向电视荧屏,通过这个层面渗透到广大群众当中;可以借助每年的“花儿会”搞进行一些“ 花儿”的比赛,这样既有娱乐价值,也使“花儿”得到了更好的推广。正如甘肃省临夏州委、州政府那样:组织、支持“花儿”歌手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举办了“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和“太子山民歌(花儿)大奖赛”,还举办了“迎州庆花儿歌手大奖赛”。以上这些工作的开展,说明西北人民已经意识到了传统艺术文化在当下时代大潮中发展的方向及深远的意义,为弘扬、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花儿”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花儿的传承
当我第一次为“花儿”来到兰州,想在省歌舞团、民族歌舞团等专业的演出团体,找几位专业演唱“花儿”的演员请教学习的时候,这些专业的团体给我答复是:没有专业的“花儿”演员,而剧团里的很多民歌演员,虽然会唱几首“花儿”,却不是专业的演唱者。我认为,成立专业的“花儿”演唱团体很有必要。
应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把“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发展成为重点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这些自然风光秀美、风土人情浓厚的地方来观光,欣赏“花儿”这项传统艺术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万万不可破坏“花儿”的原有特色,只有保持其原汁原味,才能凸显传统艺术的魅力,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让“花儿”走进学校音乐课堂: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己成为各个艺术院校突出民族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学校这个重要的载体,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甘肃省的众多艺术院校以及高师音乐系的声乐专业中,可以开设“花儿”演唱专业,用以系统地培养“花儿”的传人。设立“花儿”的演唱专业,能够让“花儿”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书面,而是有现实生活中的活的传人,这样才能真正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保护,得以代代相传。
结语“花儿”经过4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潮流中,依靠的不仅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多的是蕴藏其中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朴实和智慧。依靠西北地区的独特气息,“花儿”深深地在这片土地扎根。“花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扎根于大西北高原,形成了西北民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而其中的甘肃“花儿”又是影响最深远、意义最重大的代表,它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劳动、用汗水、用智慧创造出来的艺术文化,也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征,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是“花儿”产生、发扬、传唱的主要因素。文化是多元的,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规律,我们千万不可以一种事物的发展规律考察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发展方式是否正确与科学。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关注甘肃“花儿”的发展状况,并为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
(2).闰国芳.《“花儿”的研究概述与学术思考》[J]吉昌学院学报.2005第4期.
(3).张喜臻.《“花儿会”由来演变试说--兼论“花儿会”与宗教巫术礼仪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第4期
(4).赵宗福.《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P].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5).薛忠《影响甘肃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因素探析--以松鸣岩花儿发展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3期
(6).郗慧民.《西北花儿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7).雪犁,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8).魏泉鸣《花儿新论》[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牟8月
(9).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一人类情境学中的民间歌手》[M].兰州激煌文艺出版 社.2004年6月
(10).王沛.《河州花儿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