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掉岁月(下)
四
前两天冷得天寒地冻的时候,突然又想吃桃屋了。那是一家开在复旦北区附近的日料店,虽平价但口味不错,而且装修风格颇为有范儿。特别是他家的豆腐牛肉锅,带有点甜香的口感,汤底非常带劲,热乎乎的汤让人忍不住多喝几口。这些年吃了很多次桃屋和室友一起来这边聚过餐,坐榻榻米的我们特别不习惯,最后索性坐得东倒西歪;也和在附近读书的实习小伙伴一起聚过餐,在拿到了毕业季第一个offer的时候请好朋友在这里吃过饭。在这里吃着美食,畅谈未来和理想。正好这周要和堂妹去逛五角场,写文章的间隙我对她说,要不我们去吃桃屋吧,她说好啊,正好没吃过呢。
我发现我对熟悉的食物特别依恋,一直去的餐馆、一直吃的食物都会让我安心,这大概是我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懒得去开启新的探索的表现吧。武东路上的乡间老厨是家湖南菜馆,装潢的风格和碗都挺有特色,让我想起了本科时湖南风味档口的那些碗。定期的寝室聚餐难得而隆重,去过一次邯郸路上的红辣椒,去过一次校园内的卿云宾馆餐厅,最后觉得还是这家的家常菜好吃,决定把这家吃到底。除了实在有事脱不开身的,一般都会到期,于是这一桌人,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彼此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毕业一年半,除了热闹的微信群,彼此还是会时常碰头,然而五角场已经渐渐淡出了大家的生活,毕业后的聚餐不是在谁的家里就是在其他的商圈,再也没有去过乡间老厨。
其实,学校附近真的有不少不为人所知的好店,每个店都是一个故事。有一家传说中日本人开的日本料理“神拉面”,我已经忘了从哪里看到的消息,有一次特地跑去吃。这是一家离北区不远的隐蔽小店,门口小小的横幅招牌很容易被忽视,上楼才发现别有洞天。熟悉的旋律居然是Kinki Kids的《薄荷糖》,第一次在日料店听到J-Pop,好激动。老板不会中文,全程都是服务生在告知老板客户的需求。翻开菜单当时就惊呆了,封二介绍说老板的女儿就是真人版电影《魔女宅急便》的女主角!菜单反复看了个来回,倒确实是不贵又正宗又实在。
武东路上有一家Hannah咖啡,那是研一时我和室友都特别爱去的地方。咖啡馆是一对韩国夫妇开的,店面不大,大概两间的样子,其中一间还放了几排衣服卖,算是兼业吧。我喜欢坐在靠落地窗的位置,带着我的电脑去查资料、写论文或者讨论小组作业。研二后就没怎么去过,再一次进到这家店才发现已经易主了,店面和桌椅的风格也从温馨文艺的感觉变成了朴素极简的样式,可口的西式点心也不见了踪影,尽管在价格上变得相当便宜,但是那已经不是我所认识的Hannah咖啡了。
隔壁还有一家挺有意思的咖啡馆,店名我已经不记得了。老板是一个日本人,从店长到服务员,都是老板一个人在做。他几乎不会中文,和客人的交流也是通过菜单和有限的手势,不够已经足够了。到店的也多是住在隔壁留学生公寓的外国人,咖啡馆从装潢到整体的风格都有一种轻松、明快的感觉。我一直特别喜欢吃他家的日式咖喱,非常正宗又好吃,尽管价格可能并不便宜,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是难得的享受。有一天经过的时候发现贴出了转让告示,内心有点莫名的失落,好想再体验一次那样美妙的味道。
五
12年暑假在一家日企实习,实习的小伙伴每天中午都会集体出动去周围觅食,繁华热闹的南京西路有很多美食小吃,还有大名鼎鼎的吴江路小吃街,但是记忆中都敌不过静安别墅里一家小小的面馆。也不知道是谁发现了这家小店,往静安别墅里面走很容易被忽视,不过一旦到了中午你可能无法忽视它,因为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老实说,我们也之排上了一次队。老板是一个脖子上戴好粗链子的壮壮的男人,一边吆喝一边收钱。他不是一个好脾气的老板,但是每天还是有很多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人。我发现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点了一碗什么面,价格多少,尝起来味道怎么样,但是我记得那是一群特别可爱的小伙伴,那是一个一个特别美好的夏天,静安别墅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读研时,有一次F同学从沙特回国休假一段时间,期间来上海找Q玩。我和Q也是很好的朋友,于是他就把我们几个以前一直玩在一起的同学一起叫了出来,吃饭地点是三玛璐酒楼。第一次去三玛璐的时候觉得这是个很特别的名字,而且就在南京东路边上闹中取静。上海本帮菜,看菜单的时候觉得都是我喜欢吃的菜,端上来的时候发现份量有点小,不过几个人小聚的话这点份量就很适合啦。最经典的菜式是糖醋小排,小排肉又酥,口味甜中带酸。但是没出息的我最爱吃的还是葱油花蛤,喜欢吃一切葱油系的食物似乎是高中开始才有的口味。后来我们带F逛了南京东路和外滩,还坐了观光巴士和轮渡,感觉又重新站在游客的角度看了一次上海。顺带说一句,这家三玛璐从此成为了我特别爱去的小店。
外婆家附近有一家大富贵酒楼,据说历史十分悠久。它最有名的是它的小吃部,供应非常有上海特色的早餐和小吃。小时候过年去外婆家,我和爸妈一定会到这里至少吃一次早餐。我最喜欢吃的是小馄饨,小馄饨鲜美爽滑,汤里还有蛋皮丝小虾皮榨菜紫菜,我常常本末倒置地喝掉汤汁再吃小馄饨。外公最喜欢吃的是生煎,不仅自己吃还老是买给我们大家吃。我爸妈最喜欢吃什么我不知道,因为他们每次都会点不同的早餐,比如各种面条、大排年糕。
刚毕业工作那会儿在外婆家住了段日子,外婆的饭点早得不可思议,我索性就自己在外面吃了,就会常去大富贵吃。晚饭时间我一般点面条,比较管饱,最爱吃的是雪菜肉丝面,雪菜的清香融入汤面里,我可以一口气吃完,吃得撑撑地再回家。回家的时候外婆早就躺在床上看电视了,我到家之后一般会继续看会儿书学习。好久没回外婆家去看看她老人家了,大富贵酒楼的分店也都开得离我家不近,所以也就吃不着了。家附近有不少面馆,但是论味道,还是敌不过那一碗雪菜肉丝面。
刚结婚的时候,我和先生在杨浦租房子住。附近的餐馆小店我们几乎吃了一圈,从中式快餐,到东北菜,再到山东饺子……再到这家白娘子面馆。先生第一次带我来吃的时候,我吃的是鸭腿面,食材看似普通,可是真的好吃到惊为天人!老板是一对夫妻,阿姨时常在前台收钱,叔叔就常在后面做面条。阿姨热情地告诉我们,他家的面条和汤底是特殊工艺自制的,汤底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面每次都是一碗一碗下的,所以速度有点慢。最喜欢吃的是猫耳朵,好大一碗,特别适合冬天吃点热乎乎的,想不明白明明就是普通的番茄、鸡蛋、蘑菇,怎么放在一起就变成最好吃的汤底了呢。和叔叔聊开了之后,我问叔叔你们为什么要开面馆呢。叔叔回答说我是山西人,可是我在上海这么多年找不到好吃的面条,所以我索性就自己做了。搬家离开杨浦的时候,特地又去白娘子面馆吃了一次猫耳朵,和阿姨说我们要离开了。她很惊讶,听了我们的好消息之后爽朗地笑了,说祝你们幸福。
搬进新家之后,我开始自己学做菜,到现在坚持每天下厨近半年,江浙家常菜基本过了一遍,也算小有成就。我觉得下厨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尤其是看到先生吃我做的饭菜时的模样。吃这个话题还要持续下去,不过,这篇文章就到此为止了。
(完)
前两天冷得天寒地冻的时候,突然又想吃桃屋了。那是一家开在复旦北区附近的日料店,虽平价但口味不错,而且装修风格颇为有范儿。特别是他家的豆腐牛肉锅,带有点甜香的口感,汤底非常带劲,热乎乎的汤让人忍不住多喝几口。这些年吃了很多次桃屋和室友一起来这边聚过餐,坐榻榻米的我们特别不习惯,最后索性坐得东倒西歪;也和在附近读书的实习小伙伴一起聚过餐,在拿到了毕业季第一个offer的时候请好朋友在这里吃过饭。在这里吃着美食,畅谈未来和理想。正好这周要和堂妹去逛五角场,写文章的间隙我对她说,要不我们去吃桃屋吧,她说好啊,正好没吃过呢。
我发现我对熟悉的食物特别依恋,一直去的餐馆、一直吃的食物都会让我安心,这大概是我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懒得去开启新的探索的表现吧。武东路上的乡间老厨是家湖南菜馆,装潢的风格和碗都挺有特色,让我想起了本科时湖南风味档口的那些碗。定期的寝室聚餐难得而隆重,去过一次邯郸路上的红辣椒,去过一次校园内的卿云宾馆餐厅,最后觉得还是这家的家常菜好吃,决定把这家吃到底。除了实在有事脱不开身的,一般都会到期,于是这一桌人,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彼此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毕业一年半,除了热闹的微信群,彼此还是会时常碰头,然而五角场已经渐渐淡出了大家的生活,毕业后的聚餐不是在谁的家里就是在其他的商圈,再也没有去过乡间老厨。
其实,学校附近真的有不少不为人所知的好店,每个店都是一个故事。有一家传说中日本人开的日本料理“神拉面”,我已经忘了从哪里看到的消息,有一次特地跑去吃。这是一家离北区不远的隐蔽小店,门口小小的横幅招牌很容易被忽视,上楼才发现别有洞天。熟悉的旋律居然是Kinki Kids的《薄荷糖》,第一次在日料店听到J-Pop,好激动。老板不会中文,全程都是服务生在告知老板客户的需求。翻开菜单当时就惊呆了,封二介绍说老板的女儿就是真人版电影《魔女宅急便》的女主角!菜单反复看了个来回,倒确实是不贵又正宗又实在。
武东路上有一家Hannah咖啡,那是研一时我和室友都特别爱去的地方。咖啡馆是一对韩国夫妇开的,店面不大,大概两间的样子,其中一间还放了几排衣服卖,算是兼业吧。我喜欢坐在靠落地窗的位置,带着我的电脑去查资料、写论文或者讨论小组作业。研二后就没怎么去过,再一次进到这家店才发现已经易主了,店面和桌椅的风格也从温馨文艺的感觉变成了朴素极简的样式,可口的西式点心也不见了踪影,尽管在价格上变得相当便宜,但是那已经不是我所认识的Hannah咖啡了。
隔壁还有一家挺有意思的咖啡馆,店名我已经不记得了。老板是一个日本人,从店长到服务员,都是老板一个人在做。他几乎不会中文,和客人的交流也是通过菜单和有限的手势,不够已经足够了。到店的也多是住在隔壁留学生公寓的外国人,咖啡馆从装潢到整体的风格都有一种轻松、明快的感觉。我一直特别喜欢吃他家的日式咖喱,非常正宗又好吃,尽管价格可能并不便宜,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是难得的享受。有一天经过的时候发现贴出了转让告示,内心有点莫名的失落,好想再体验一次那样美妙的味道。
五
12年暑假在一家日企实习,实习的小伙伴每天中午都会集体出动去周围觅食,繁华热闹的南京西路有很多美食小吃,还有大名鼎鼎的吴江路小吃街,但是记忆中都敌不过静安别墅里一家小小的面馆。也不知道是谁发现了这家小店,往静安别墅里面走很容易被忽视,不过一旦到了中午你可能无法忽视它,因为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老实说,我们也之排上了一次队。老板是一个脖子上戴好粗链子的壮壮的男人,一边吆喝一边收钱。他不是一个好脾气的老板,但是每天还是有很多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人。我发现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点了一碗什么面,价格多少,尝起来味道怎么样,但是我记得那是一群特别可爱的小伙伴,那是一个一个特别美好的夏天,静安别墅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读研时,有一次F同学从沙特回国休假一段时间,期间来上海找Q玩。我和Q也是很好的朋友,于是他就把我们几个以前一直玩在一起的同学一起叫了出来,吃饭地点是三玛璐酒楼。第一次去三玛璐的时候觉得这是个很特别的名字,而且就在南京东路边上闹中取静。上海本帮菜,看菜单的时候觉得都是我喜欢吃的菜,端上来的时候发现份量有点小,不过几个人小聚的话这点份量就很适合啦。最经典的菜式是糖醋小排,小排肉又酥,口味甜中带酸。但是没出息的我最爱吃的还是葱油花蛤,喜欢吃一切葱油系的食物似乎是高中开始才有的口味。后来我们带F逛了南京东路和外滩,还坐了观光巴士和轮渡,感觉又重新站在游客的角度看了一次上海。顺带说一句,这家三玛璐从此成为了我特别爱去的小店。
外婆家附近有一家大富贵酒楼,据说历史十分悠久。它最有名的是它的小吃部,供应非常有上海特色的早餐和小吃。小时候过年去外婆家,我和爸妈一定会到这里至少吃一次早餐。我最喜欢吃的是小馄饨,小馄饨鲜美爽滑,汤里还有蛋皮丝小虾皮榨菜紫菜,我常常本末倒置地喝掉汤汁再吃小馄饨。外公最喜欢吃的是生煎,不仅自己吃还老是买给我们大家吃。我爸妈最喜欢吃什么我不知道,因为他们每次都会点不同的早餐,比如各种面条、大排年糕。
刚毕业工作那会儿在外婆家住了段日子,外婆的饭点早得不可思议,我索性就自己在外面吃了,就会常去大富贵吃。晚饭时间我一般点面条,比较管饱,最爱吃的是雪菜肉丝面,雪菜的清香融入汤面里,我可以一口气吃完,吃得撑撑地再回家。回家的时候外婆早就躺在床上看电视了,我到家之后一般会继续看会儿书学习。好久没回外婆家去看看她老人家了,大富贵酒楼的分店也都开得离我家不近,所以也就吃不着了。家附近有不少面馆,但是论味道,还是敌不过那一碗雪菜肉丝面。
刚结婚的时候,我和先生在杨浦租房子住。附近的餐馆小店我们几乎吃了一圈,从中式快餐,到东北菜,再到山东饺子……再到这家白娘子面馆。先生第一次带我来吃的时候,我吃的是鸭腿面,食材看似普通,可是真的好吃到惊为天人!老板是一对夫妻,阿姨时常在前台收钱,叔叔就常在后面做面条。阿姨热情地告诉我们,他家的面条和汤底是特殊工艺自制的,汤底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面每次都是一碗一碗下的,所以速度有点慢。最喜欢吃的是猫耳朵,好大一碗,特别适合冬天吃点热乎乎的,想不明白明明就是普通的番茄、鸡蛋、蘑菇,怎么放在一起就变成最好吃的汤底了呢。和叔叔聊开了之后,我问叔叔你们为什么要开面馆呢。叔叔回答说我是山西人,可是我在上海这么多年找不到好吃的面条,所以我索性就自己做了。搬家离开杨浦的时候,特地又去白娘子面馆吃了一次猫耳朵,和阿姨说我们要离开了。她很惊讶,听了我们的好消息之后爽朗地笑了,说祝你们幸福。
搬进新家之后,我开始自己学做菜,到现在坚持每天下厨近半年,江浙家常菜基本过了一遍,也算小有成就。我觉得下厨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尤其是看到先生吃我做的饭菜时的模样。吃这个话题还要持续下去,不过,这篇文章就到此为止了。
(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