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格局逆袭》时间成本、成本和感情、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读书笔记
通过这三篇的阅读与思考,对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默成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时间管理是我在学习与使用的,成本的意识基本也都有,通过思考之后,概念则变得更加明确。下面是我的思考。
时间成本:很好理解,就是你为了做一件事,会花费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换算成成本。
机会成本:大概说的就是你选择了一个东西,就会失去另一个东西,那么,另一个东西原本可以带来的价值你也就失去了。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ink Cost)。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来自百度百科)
可以大概理解为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时间成本往往是最明显的。
人总很在意沉没成本,这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比如女人因为前期感情的投入较多,就不愿意舍弃她的对象;比如很多人不是因为真正喜欢一个人而坚持追求一个人,而是因为之前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就一直坚持着;比如赌博时,前面押了越多钱的人往往越不舍得退出;比如毕业时选择职业,或者工作后选择换行,总是不舍得之前的积累;比如老人明知道过夜的菜不好了,总是不舍得扔;比如炒股时,输了一些,就总不愿意止损……不胜枚举。
人为什么很在意沉没成本?
我想起码有两个原因。其一,人总是希望自己的投入有所回报,而投入没有回报在感情上是难以接受的;其二,接受沉没成本,就意味着之前自己决策的错误,这是对自己的否定,这是反本能的。
沉没成本的概念有什么指导作用?
至少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些事要及时止损,尤其是涉及金钱的事,比如炒股;
第二,选择最能发挥价值的事去做,而不能太在意沉没成本。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不能因为过去投入了太多沉没成本,就不愿意脱身;其二,不能因为一味地不在乎沉没成本,导致不能持续。
综合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做最有价值的选择。
时间管理强调要事第一,强调用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
机会成本指导我们要做最有价值的选择,避免丢失更好的机会;
沉没成本则提醒我们不要太过在意沉没成本,你要做的是最有价值的选择。
所以,连接起来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太在意沉没成本,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从而充分利用时间,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
说起来是一句话:做最有价值的选择。但在实际使用时,则可以从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这三个角度出发,会有更加具体的发现。毕竟“做最有价值的选择”这样一句话是比较抽象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则给了三个具体的而且关键的维度,辅助我们做出最有价值的决策。
也就是说,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三个坐标轴,通过这个坐标系,更好地分析实际情况,最终的目的是: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
下面是一些读书笔记:
原文:当然,如果你下班了也没啥事,就是和朋友一起玩玩游戏什么的,那你还是把时间耗费在路上吧,没准儿还可以看看电子书什么的。
笔记:我觉得这一句才是关键,多数人其实对时间没有太多概念,所以还是省点钱更好。
而少数充分利用时间的人,才应该尽量减少通勤时间,这样时间才能产生价值。
大熊老师用工资计算时间的方式,其实是个参考。多数人下班后,一个小时能产生工作中一个小时的价值吗?除非你觉得刷韩剧、美剧、动漫或者玩游戏也很有价值。
所以,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但我们应努力做充分利用时间的人。
原文:人生无非就是用时间换钱和花钱买时间
笔记:我发现“人生无非就是xxx和xxx”这个句型似乎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也就那样。
比如下面这两句:
人生无非就是我笑笑你,你笑笑我。
人生无非就是我爆爆你头,你爆爆我头。
前面一句应该是一个名人说的,后面一句是电影《无间道》中的。
乍一看,挺有道理。其实,人生除了笑笑人,被别人笑笑,除了用时间换钱,和花钱买时间,黑帮的人生除了爆别人的头,和被别人爆头,难道就没有别的事了?其实这几个句子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这种句式我们要学会识别,最好还能学会使用。
原文:对时间成本的忽略其实造就了很多悲剧。比如年轻的时候闯一下,创业 一下,等失败了,发现钱没赚到,年纪也大了,和年轻人已经无法竞争,又 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况。所以年轻的时候反而要谨慎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讲春种秋收冬藏,你春天种不好,秋天就没什么收的,冬天也就只能饿着了。
笔记:这是一个独特的角度。
一般时间管理讲究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比如创业者,那么时间管理就会教你怎么把每分每秒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利于创业成功。
而大熊老师直接站在了创业是否有利、是否能积累自身价值的角度,这个格局可以说更高。这其实不是时间成本的问题,而是人生不同阶段该做什么选择的问题。
但我觉得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创业者,假如这个创业过程中他自身也能积累很多价值,即使失败,最后他也能过得比较好。假如乔布斯创业失败了,相信他至少能做一名优秀的程序员,而优秀的程序员,显然会有着还不错的生活。
其实适合创业的年纪还是年轻时,因为年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时时刻刻需要经济来源支撑,需要感情、时间投入到家庭建设中,这么多的牵绊其实并不利于创业,除非你能赚钱的概率很大。所以,年轻时,如果要创业,找一个既可以积累自身价值,又可能成功的领域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以及后面谈到的生活琐事的计较导致的时间浪费,买便宜手机导致的时间浪费,这其实也是一个新颖的角度。
转念一想,其实时间管理中有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时间管理中有一条:要事第一。这样很多琐事其实就属于非重要的事,其他的也是类似。殊途同归,其实说的都是将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但大熊老师直接指出这些例子,值得参考。
原文:人生最大的定量是成本,最大的变量是感情。
笔记:不赞同。只能说成本与感情影响很大。
我的观点:人生最大的定量是本能,最大的变量是发现规律、学习规律、使用规律的能力。
本能是人人皆有,你我无差,而且与生俱来,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所以有本书叫《人性的弱点》,所以有人宣扬自我管理,所以有人说要战胜自己,所以人有一种能力叫自律,所以圣人说要慎独,所以有洁身自好,所以法律总是强制的,所以我们喜怒哀乐,所以女人总是容易感情用事,所以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不胜枚举。
而规律的作用自不必多说,之前我也写过文章说过。发现规律,可以说是科学家主要在做的事,学习规律、使用规律则对于国家、社会、企业、家庭、个人都十分重要。通过使用规律,才能比较高效率地将理想转化为现实;通过学习规律,才能持续地修正方向、提高效率。对一般人而言,学习规律、使用规律对他的人生而言,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也就是其人生的最大变量。所谓的成本、感情的影响,只是规律之一。
另外,本能其实也是规律的一部分,感情则是本能的一部分。
原文:很多人天天抱怨,比如教育不好、医疗不好、生活不好、檠察不作为等,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成本问题。
笔记:我觉得这里面有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成本仅仅是现实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些更深刻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毕竟我也没经历过多少。
原文:所以,我总尽可能地避免在理性的前提下去判断感情是否合适,遗憾的只是对方很难这么思考问题。
笔记:我还是喜欢用理性去思考感情的问题,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更加容易感情用事?我查到的结果是因为女人大脑构造不同于男人,其左右脑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而右脑控制情绪,导致女人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我相信规律的作用,所以对于感性,也喜欢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但感性,也是人的一部分。人因为理性而取得很大进步,但因为感性,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
原文: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社会不公的时候,先不要去骂什么人,先去考虑一下,这是不是一个成本问题。比如,你丢了手机然后发现在1000公里外登录了,警察要不要驱车去给你找回来?这个成本恐怕远远高于手机的价值, 所以一般他也不会理你。
笔记:我还是喜欢用规律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存在即合理,我会去思考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其合理的一面在哪里。而成本,则是一个角度,多数情况是适用的,所以是一个更有效率的角度。
关于“一不做,二不休。”
这句成语来源于一个典故,典故如下:唐德宗时,张光晟随着朱泚叛乱,在形势不利时杀了朱泚投降,而最终仍被处死。张在临死前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后来就传成了“一不做,二不休。”
又要说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了,这句话也一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多事,用这个态度,可以做得很好。比如专业研究、比如体育训练、比如学习、比如阅读等。但很多事,用这种态度就得不偿失,比如炒股、炒房、犯罪、做错事等需要及时停止的事。
我想分析一下张光晟失败的原因,显然,他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一不做,二不休。但我觉得不是,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己的智慧不够,不能看清天下大势,就投靠他人。适当的变通没有错,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有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但没有这个智慧,则是他自己本身的问题,不能太责怪这个世界。所以,最后他应该慨叹一声:哎,都怪老子眼瞎啊!
时间成本:很好理解,就是你为了做一件事,会花费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换算成成本。
机会成本:大概说的就是你选择了一个东西,就会失去另一个东西,那么,另一个东西原本可以带来的价值你也就失去了。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ink Cost)。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来自百度百科)
可以大概理解为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时间成本往往是最明显的。
人总很在意沉没成本,这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比如女人因为前期感情的投入较多,就不愿意舍弃她的对象;比如很多人不是因为真正喜欢一个人而坚持追求一个人,而是因为之前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就一直坚持着;比如赌博时,前面押了越多钱的人往往越不舍得退出;比如毕业时选择职业,或者工作后选择换行,总是不舍得之前的积累;比如老人明知道过夜的菜不好了,总是不舍得扔;比如炒股时,输了一些,就总不愿意止损……不胜枚举。
人为什么很在意沉没成本?
我想起码有两个原因。其一,人总是希望自己的投入有所回报,而投入没有回报在感情上是难以接受的;其二,接受沉没成本,就意味着之前自己决策的错误,这是对自己的否定,这是反本能的。
沉没成本的概念有什么指导作用?
至少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些事要及时止损,尤其是涉及金钱的事,比如炒股;
第二,选择最能发挥价值的事去做,而不能太在意沉没成本。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不能因为过去投入了太多沉没成本,就不愿意脱身;其二,不能因为一味地不在乎沉没成本,导致不能持续。
综合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做最有价值的选择。
时间管理强调要事第一,强调用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
机会成本指导我们要做最有价值的选择,避免丢失更好的机会;
沉没成本则提醒我们不要太过在意沉没成本,你要做的是最有价值的选择。
所以,连接起来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太在意沉没成本,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从而充分利用时间,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
说起来是一句话:做最有价值的选择。但在实际使用时,则可以从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这三个角度出发,会有更加具体的发现。毕竟“做最有价值的选择”这样一句话是比较抽象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则给了三个具体的而且关键的维度,辅助我们做出最有价值的决策。
也就是说,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三个坐标轴,通过这个坐标系,更好地分析实际情况,最终的目的是: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
下面是一些读书笔记:
原文:当然,如果你下班了也没啥事,就是和朋友一起玩玩游戏什么的,那你还是把时间耗费在路上吧,没准儿还可以看看电子书什么的。
笔记:我觉得这一句才是关键,多数人其实对时间没有太多概念,所以还是省点钱更好。
而少数充分利用时间的人,才应该尽量减少通勤时间,这样时间才能产生价值。
大熊老师用工资计算时间的方式,其实是个参考。多数人下班后,一个小时能产生工作中一个小时的价值吗?除非你觉得刷韩剧、美剧、动漫或者玩游戏也很有价值。
所以,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但我们应努力做充分利用时间的人。
原文:人生无非就是用时间换钱和花钱买时间
笔记:我发现“人生无非就是xxx和xxx”这个句型似乎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也就那样。
比如下面这两句:
人生无非就是我笑笑你,你笑笑我。
人生无非就是我爆爆你头,你爆爆我头。
前面一句应该是一个名人说的,后面一句是电影《无间道》中的。
乍一看,挺有道理。其实,人生除了笑笑人,被别人笑笑,除了用时间换钱,和花钱买时间,黑帮的人生除了爆别人的头,和被别人爆头,难道就没有别的事了?其实这几个句子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这种句式我们要学会识别,最好还能学会使用。
原文:对时间成本的忽略其实造就了很多悲剧。比如年轻的时候闯一下,创业 一下,等失败了,发现钱没赚到,年纪也大了,和年轻人已经无法竞争,又 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况。所以年轻的时候反而要谨慎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讲春种秋收冬藏,你春天种不好,秋天就没什么收的,冬天也就只能饿着了。
笔记:这是一个独特的角度。
一般时间管理讲究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比如创业者,那么时间管理就会教你怎么把每分每秒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利于创业成功。
而大熊老师直接站在了创业是否有利、是否能积累自身价值的角度,这个格局可以说更高。这其实不是时间成本的问题,而是人生不同阶段该做什么选择的问题。
但我觉得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创业者,假如这个创业过程中他自身也能积累很多价值,即使失败,最后他也能过得比较好。假如乔布斯创业失败了,相信他至少能做一名优秀的程序员,而优秀的程序员,显然会有着还不错的生活。
其实适合创业的年纪还是年轻时,因为年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时时刻刻需要经济来源支撑,需要感情、时间投入到家庭建设中,这么多的牵绊其实并不利于创业,除非你能赚钱的概率很大。所以,年轻时,如果要创业,找一个既可以积累自身价值,又可能成功的领域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以及后面谈到的生活琐事的计较导致的时间浪费,买便宜手机导致的时间浪费,这其实也是一个新颖的角度。
转念一想,其实时间管理中有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时间管理中有一条:要事第一。这样很多琐事其实就属于非重要的事,其他的也是类似。殊途同归,其实说的都是将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但大熊老师直接指出这些例子,值得参考。
原文:人生最大的定量是成本,最大的变量是感情。
笔记:不赞同。只能说成本与感情影响很大。
我的观点:人生最大的定量是本能,最大的变量是发现规律、学习规律、使用规律的能力。
本能是人人皆有,你我无差,而且与生俱来,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所以有本书叫《人性的弱点》,所以有人宣扬自我管理,所以有人说要战胜自己,所以人有一种能力叫自律,所以圣人说要慎独,所以有洁身自好,所以法律总是强制的,所以我们喜怒哀乐,所以女人总是容易感情用事,所以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不胜枚举。
而规律的作用自不必多说,之前我也写过文章说过。发现规律,可以说是科学家主要在做的事,学习规律、使用规律则对于国家、社会、企业、家庭、个人都十分重要。通过使用规律,才能比较高效率地将理想转化为现实;通过学习规律,才能持续地修正方向、提高效率。对一般人而言,学习规律、使用规律对他的人生而言,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也就是其人生的最大变量。所谓的成本、感情的影响,只是规律之一。
另外,本能其实也是规律的一部分,感情则是本能的一部分。
原文:很多人天天抱怨,比如教育不好、医疗不好、生活不好、檠察不作为等,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成本问题。
笔记:我觉得这里面有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成本仅仅是现实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些更深刻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毕竟我也没经历过多少。
原文:所以,我总尽可能地避免在理性的前提下去判断感情是否合适,遗憾的只是对方很难这么思考问题。
笔记:我还是喜欢用理性去思考感情的问题,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更加容易感情用事?我查到的结果是因为女人大脑构造不同于男人,其左右脑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而右脑控制情绪,导致女人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我相信规律的作用,所以对于感性,也喜欢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但感性,也是人的一部分。人因为理性而取得很大进步,但因为感性,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
原文: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社会不公的时候,先不要去骂什么人,先去考虑一下,这是不是一个成本问题。比如,你丢了手机然后发现在1000公里外登录了,警察要不要驱车去给你找回来?这个成本恐怕远远高于手机的价值, 所以一般他也不会理你。
笔记:我还是喜欢用规律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存在即合理,我会去思考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其合理的一面在哪里。而成本,则是一个角度,多数情况是适用的,所以是一个更有效率的角度。
关于“一不做,二不休。”
这句成语来源于一个典故,典故如下:唐德宗时,张光晟随着朱泚叛乱,在形势不利时杀了朱泚投降,而最终仍被处死。张在临死前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后来就传成了“一不做,二不休。”
又要说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了,这句话也一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多事,用这个态度,可以做得很好。比如专业研究、比如体育训练、比如学习、比如阅读等。但很多事,用这种态度就得不偿失,比如炒股、炒房、犯罪、做错事等需要及时停止的事。
我想分析一下张光晟失败的原因,显然,他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一不做,二不休。但我觉得不是,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己的智慧不够,不能看清天下大势,就投靠他人。适当的变通没有错,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有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但没有这个智慧,则是他自己本身的问题,不能太责怪这个世界。所以,最后他应该慨叹一声:哎,都怪老子眼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