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麦基:好莱坞可能会在我有生之年消失
具有30多年编剧授课经验、被美国杂志称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领袖”的罗伯特·麦基认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基础是剧本,而剧作家是影视创作中的唯一原创者,其他人都是在试图理解和解释剧作家。
罗伯特·麦基6岁在听睡前故事的时候,就喜欢思考这些故事是否合理,此后他的一生基本都围绕戏剧和电影。他做过演员、艺术指导、编剧和导演,还曾以审读剧本为生。1981年,他开设了“故事”培训班,广招学员,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故事与写作机构,培养了众多编剧、作家、剧作家、演员、制作人、导演等。不过最让人艳羡的还是,他的学员中有60人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200人获得了美国艾美奖。
在麦基看来,中国电影应该坚持自己的思考,不应该模仿好莱坞。同时随着优秀编剧的流失,麦基说,好莱坞可能会在他有生之年消失。
麦基将于5月26日再次来中国授课,近日澎湃新闻就国产电影的发展和好莱坞的未来采访了他。
澎湃新闻:有人说中国电影在学习和模仿好莱坞电影,您觉得学习得如何?
麦基:在过去的几年中,的确有很多中国电影让我感到明显在学习好莱坞电影,尽管有些电影在中国也获得了成功,比如2013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典型的好莱坞爱情喜剧,模仿程度非常高。我经常为这种模仿感到困扰。我觉得任何艺术家都不应该模仿其他的潮流和文化,不应该模仿任何东西。他们应该从自身的想法出发进行创作,尽可能保持真实和原创,对人性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所以我反对在任何情况下的复制。
澎湃新闻:在您看过的中国电影里,觉得哪些是故事讲得比较好的?
麦基:我是个资深的中国电影迷,我看了三四十年的中国电影。从1980年代开始第五代导演的中国电影就已经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活着》这些电影就很精彩。从最近的电影来说,我喜欢的有2002年的《英雄》,还有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归来》都是非常精彩的电影。陆川的《南京!南京!》非常感人,还有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也不错。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以及最近几年,我看过很多中国的电影,堪称一流,都非常棒。
澎湃新闻:您觉得中国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有值得关注的地方吗?
麦基:西方电影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有明显的文化差异。第一个差异是耐心程度。亚洲电影编剧和观众更愿意看慢镜头,愿意专注想象和那个镜头相关的特定意义,在故事继续推进之前,充分吸收当下画面的意义。这种慢节奏是亚洲电影所具有的,并无对错,这只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另一个差异是角色的心理活动。中国电影喜欢塑造具有明显特征的主角,即内心强大的非凡角色。西方电影对人性的复杂比较感兴趣,喜欢更加神经质、更具冲突性和更复杂的角色,而非那些内心异常强大的角色。
而我喜欢看能够结合以上两种角色特征的电影,也就是说性格很强大,但也有其他的维度,人性上又有冲突的一面。我觉得在角色的心理设置上如果能够融合东西方,那一定非常精彩,对于两种文化来说可能都是最棒的。
澎湃新闻:西方人一般会认同或者喜欢哪一种类型的中国影片?
麦基:西方人喜欢中国1980年代的电影,也就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那些电影对我们来说印象最为深刻。比如张艺谋的优秀影片《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香港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这些被你们称之为艺术片的电影很感性,镜头很美,故事多悲剧,一般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些电影给全世界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中国的电影在全世界的传播度还不够,这很遗憾,但这会改变的。
澎湃新闻:为什么美国观众喜欢看很长的电视剧,比如《星际迷航》?
麦基:电视剧和电影有一个很好的不同,那就是前者的角色更加复杂。人类的一大特点就是性格上的不一致性:我们小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变老了又是另一个样子,对待陌生人和对待朋友是不同的,对待老板和对待雇员也是不一样的等等。如果要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那就需要一大班演员,花很长时间讲述一个故事,在80到100小时的电视剧之后,观众才能对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有深切的体会。
所以这就是电视剧的意义所在,即角色的绝妙塑造。只有角色处在不同的情景当中,遇到不同的人,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一个角色,看到角色的变化: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有时是好人变成坏人的故事,有时是坏人变成好人的故事;有些人将生活看得积极乐观,有些人对生活不再抱有幻想。这些塑造角色的伟大艺术,让角色在经过很长时间和处理过很复杂的关系之后,改变了人性、道德准则和对生活的理解。这是长篇电视剧让人感到着迷的地方,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性,这是电影所做不到的。所以在美国当然是这样,但其实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看电视剧,沉溺于这种从未有过的理解人性的方式。
澎湃新闻:据说好莱坞现在处在转型期,您觉得他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麦基:好莱坞的确处于转型期,在我看来,它们变得没有那么有趣了。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对于好莱坞来说是最糟糕的一年。而且这种情况依然在继续,好莱坞的电影并没有变好,而正在变好的是电视剧。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品质在下降,而电视剧却正相反。因为最好的编剧正离开电影行业,都去写电视剧剧本了。剧本是影视艺术的基础,电影和电视剧唯一的原创艺术家是剧作家,他们从一张白纸开始创作,创作一个世界,设定角色,讲述角色的人生故事。剧作家创作之后,其他人都是在理解和解释他。所以当编剧离开电影业,都去写电视剧本,很自然地,电影的质量就会下降。
我认为好莱坞想要重新回到电影品质最好的时代,或者是回到二三十年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予编剧创作自由,并在经济上支持编剧。如果电视剧那边给予编剧所有的机会:自由、话语权、控制力,写那些自己想写的故事,不会被干涉,那么编剧肯定都去写电视剧本了。除非电影改变某些运作方式,否则作为艺术形式的电影和好莱坞都会在我有生之年消失。
(来源:澎湃新闻 文/臧继贤)
京华时报:谈谈近些年您对中国电影的感受?
麦基:我看了6部中国近期的电影,包括《一步之遥》《捉妖记》《泰囧》《夏洛特烦恼》《解救吾先生》《美人鱼》等。
我看后列了10个缺陷。
第一个问题是结尾留得太多,所谓好几个结局,这都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结局。第二个问题是特别情绪化,比如爱就是最纯洁的爱,最高贵的事情就是自我牺牲,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为英雄。还有些甜到掉牙的、可爱的小怪兽,太腻了。第三个问题是旁白、解说太多。这些作品是那种“写在鼻子上”的剧本,把深刻的东西直接写出来。第四个问题,有太多的历史题材,为什么不做更多的当代题材?第五个问题是幻想太多。比如《美人鱼》有太多的虚幻场景,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第六个问题故事过于复杂,但不够深刻。第七个问题是故事太多,导致重复。第八个问题是镜头特别多。第九个问题是剪辑特别多。第十个问题是慢镜头和快镜头太多。
八、九、十是技术问题。各种各样快镜头,使得电影画面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从而让人们不能注意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的空洞。好莱坞也有这样的情况,电影化的“噪音”,让观众意识不到它的空洞。比如《解救吾先生》本身有一些出彩之处,但最大的问题是讲了太多的故事、用了太多的剪辑。做出这些东西的人说现在年轻人注意力短,所以得不停切换。但是美国的年轻人工作一周以后,能连续看20多个小时的《绝命毒师》,中间没有停顿,真正的原因还是故事要写得好。
罗伯特·麦基6岁在听睡前故事的时候,就喜欢思考这些故事是否合理,此后他的一生基本都围绕戏剧和电影。他做过演员、艺术指导、编剧和导演,还曾以审读剧本为生。1981年,他开设了“故事”培训班,广招学员,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故事与写作机构,培养了众多编剧、作家、剧作家、演员、制作人、导演等。不过最让人艳羡的还是,他的学员中有60人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200人获得了美国艾美奖。
在麦基看来,中国电影应该坚持自己的思考,不应该模仿好莱坞。同时随着优秀编剧的流失,麦基说,好莱坞可能会在他有生之年消失。
麦基将于5月26日再次来中国授课,近日澎湃新闻就国产电影的发展和好莱坞的未来采访了他。
澎湃新闻:有人说中国电影在学习和模仿好莱坞电影,您觉得学习得如何?
麦基:在过去的几年中,的确有很多中国电影让我感到明显在学习好莱坞电影,尽管有些电影在中国也获得了成功,比如2013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典型的好莱坞爱情喜剧,模仿程度非常高。我经常为这种模仿感到困扰。我觉得任何艺术家都不应该模仿其他的潮流和文化,不应该模仿任何东西。他们应该从自身的想法出发进行创作,尽可能保持真实和原创,对人性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所以我反对在任何情况下的复制。
澎湃新闻:在您看过的中国电影里,觉得哪些是故事讲得比较好的?
麦基:我是个资深的中国电影迷,我看了三四十年的中国电影。从1980年代开始第五代导演的中国电影就已经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活着》这些电影就很精彩。从最近的电影来说,我喜欢的有2002年的《英雄》,还有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归来》都是非常精彩的电影。陆川的《南京!南京!》非常感人,还有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也不错。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以及最近几年,我看过很多中国的电影,堪称一流,都非常棒。
澎湃新闻:您觉得中国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有值得关注的地方吗?
麦基:西方电影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有明显的文化差异。第一个差异是耐心程度。亚洲电影编剧和观众更愿意看慢镜头,愿意专注想象和那个镜头相关的特定意义,在故事继续推进之前,充分吸收当下画面的意义。这种慢节奏是亚洲电影所具有的,并无对错,这只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另一个差异是角色的心理活动。中国电影喜欢塑造具有明显特征的主角,即内心强大的非凡角色。西方电影对人性的复杂比较感兴趣,喜欢更加神经质、更具冲突性和更复杂的角色,而非那些内心异常强大的角色。
而我喜欢看能够结合以上两种角色特征的电影,也就是说性格很强大,但也有其他的维度,人性上又有冲突的一面。我觉得在角色的心理设置上如果能够融合东西方,那一定非常精彩,对于两种文化来说可能都是最棒的。
澎湃新闻:西方人一般会认同或者喜欢哪一种类型的中国影片?
麦基:西方人喜欢中国1980年代的电影,也就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那些电影对我们来说印象最为深刻。比如张艺谋的优秀影片《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香港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这些被你们称之为艺术片的电影很感性,镜头很美,故事多悲剧,一般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些电影给全世界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中国的电影在全世界的传播度还不够,这很遗憾,但这会改变的。
澎湃新闻:为什么美国观众喜欢看很长的电视剧,比如《星际迷航》?
麦基:电视剧和电影有一个很好的不同,那就是前者的角色更加复杂。人类的一大特点就是性格上的不一致性:我们小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变老了又是另一个样子,对待陌生人和对待朋友是不同的,对待老板和对待雇员也是不一样的等等。如果要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那就需要一大班演员,花很长时间讲述一个故事,在80到100小时的电视剧之后,观众才能对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有深切的体会。
所以这就是电视剧的意义所在,即角色的绝妙塑造。只有角色处在不同的情景当中,遇到不同的人,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一个角色,看到角色的变化: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有时是好人变成坏人的故事,有时是坏人变成好人的故事;有些人将生活看得积极乐观,有些人对生活不再抱有幻想。这些塑造角色的伟大艺术,让角色在经过很长时间和处理过很复杂的关系之后,改变了人性、道德准则和对生活的理解。这是长篇电视剧让人感到着迷的地方,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性,这是电影所做不到的。所以在美国当然是这样,但其实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看电视剧,沉溺于这种从未有过的理解人性的方式。
澎湃新闻:据说好莱坞现在处在转型期,您觉得他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麦基:好莱坞的确处于转型期,在我看来,它们变得没有那么有趣了。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对于好莱坞来说是最糟糕的一年。而且这种情况依然在继续,好莱坞的电影并没有变好,而正在变好的是电视剧。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品质在下降,而电视剧却正相反。因为最好的编剧正离开电影行业,都去写电视剧剧本了。剧本是影视艺术的基础,电影和电视剧唯一的原创艺术家是剧作家,他们从一张白纸开始创作,创作一个世界,设定角色,讲述角色的人生故事。剧作家创作之后,其他人都是在理解和解释他。所以当编剧离开电影业,都去写电视剧本,很自然地,电影的质量就会下降。
我认为好莱坞想要重新回到电影品质最好的时代,或者是回到二三十年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予编剧创作自由,并在经济上支持编剧。如果电视剧那边给予编剧所有的机会:自由、话语权、控制力,写那些自己想写的故事,不会被干涉,那么编剧肯定都去写电视剧本了。除非电影改变某些运作方式,否则作为艺术形式的电影和好莱坞都会在我有生之年消失。
(来源:澎湃新闻 文/臧继贤)
京华时报:谈谈近些年您对中国电影的感受?
麦基:我看了6部中国近期的电影,包括《一步之遥》《捉妖记》《泰囧》《夏洛特烦恼》《解救吾先生》《美人鱼》等。
我看后列了10个缺陷。
第一个问题是结尾留得太多,所谓好几个结局,这都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结局。第二个问题是特别情绪化,比如爱就是最纯洁的爱,最高贵的事情就是自我牺牲,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为英雄。还有些甜到掉牙的、可爱的小怪兽,太腻了。第三个问题是旁白、解说太多。这些作品是那种“写在鼻子上”的剧本,把深刻的东西直接写出来。第四个问题,有太多的历史题材,为什么不做更多的当代题材?第五个问题是幻想太多。比如《美人鱼》有太多的虚幻场景,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第六个问题故事过于复杂,但不够深刻。第七个问题是故事太多,导致重复。第八个问题是镜头特别多。第九个问题是剪辑特别多。第十个问题是慢镜头和快镜头太多。
八、九、十是技术问题。各种各样快镜头,使得电影画面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从而让人们不能注意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的空洞。好莱坞也有这样的情况,电影化的“噪音”,让观众意识不到它的空洞。比如《解救吾先生》本身有一些出彩之处,但最大的问题是讲了太多的故事、用了太多的剪辑。做出这些东西的人说现在年轻人注意力短,所以得不停切换。但是美国的年轻人工作一周以后,能连续看20多个小时的《绝命毒师》,中间没有停顿,真正的原因还是故事要写得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