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文化身份(分节版之七之八)
七、终于沦陷于网络小说……
王敦:插一句,你们说“谁谁谁写的小说怎么好,谁谁谁的小说怎么烂”是指08年的东西还是说一直追到现在的?
张树通:我们都是一直追到现在的。然后就是,你给我推荐几部,我给你推荐几部。而且我们看的那种修仙玄幻,随便一部就是七八百万字起。老师很惊讶?
王敦:我知道七八百万字这个事实,但是,你们作为文艺学的研究生,看这个东西也真能看进去是吗?
张树通:我是很能看进去啊,我一天能追好几本呢。因为我都看了很多章了,每天他只更新那么两三章嘛,我睡觉之前嗖嗖嗖一下就看完了,然后就能安心地睡一个好觉。
王敦:但不是还有很多剧要看吗?忙不忙啊?
张树通:我不怎么看剧。我主要是看网络小说。原来赵毅衡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写什么“双轴位移”,他就强调大众经典和真正的经典。真正的经典就比如我们的《老子》、《庄子》、《论语》那些,类似于传教的东西,就是一个纵向式的,我作为它的子民只要聆听就行了。而现在这种大众文学呢,就是每一个拥有网络文学阅读体验的人都是在给这个网络小说投票,我们点击就等于在给他们投票,我们每个孤独的点就因为给它的投票形成了一个圆圈,就成了一个共同体。我就觉得我们也是受网络文学影响的这么一代。
王敦:那我再进一步问一下,你说受到影响形成共同体。刚才说的是现象,那你现在能不能说说,是如何受到影响?具体是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些价值呢,还是一些情感结构,还是什么样的一些东西?
张树通:哦,它影响我们的东西就是,让我们一些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得到了宣泄。(众笑)
王敦:白日梦的意思是吗?
张树通:对,我看的就是白日梦那种,主要是玄幻文和修仙文。武侠、玄幻、修仙,就是这几类。它和日本的那种梦想、兄弟还有点不一样,我觉得日本的那种在价值观方面更可取一些。我们的网络文学比它更低层次一点。举个例子,就是《凡人修仙传》,大家怎么样开始争斗,大家都在争那个法宝,但就被主角捡到了,然后我作为读者就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我就觉得我像捡了一个宝一样,就是那种特别小家子气的闷声发大财的感觉。
王敦:就是那种猥琐代入,但是觉得挺贴切自己的那种“我不就是这样吗”的体验?我是一个小人物,但我也是存在的,我也是有感受的,让我捡到了这不是很爽吗?
张树通:对,大概就是这样。不能让我们产生代入感不能让我们爽的,看完三章,马上弃文。
肖悦扬:但我觉得这个不一定要从网络文学开始啊,从以前的武侠小说开始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圈子。
王敦:那是从韦小宝开始的……
张树通:韦小宝可以算一本很棒的网络文学。
王敦:因为在韦小宝之前还都是乔峰那种比较悲催的模式。
肖悦扬:我是说从阅读中获得共同体的感觉不需要从网络文学开始。
张树通:是是是,但是网络文学就把这个集大成了。当时赵毅衡老师分析的就是金庸小说。
郭梦露:那我也讲一下。我跟树通兴趣点有点相似,只不过他看的是修仙类,我看的是言情类。然后我怎么转移到网络这个阵地?我一开始看的是盗版的书,同学之间传阅,因为我不买这种书,我买别的书。
王敦:打断一下,你买的什么书?
郭梦露:历史类的。
王敦:比如说呢?
郭梦露:就是什么历史上一百个名人的故事啊这种。
王敦:Ok。你看我这种文化敏感性,就是说,在任何缝隙之处打断去询问可能带来价值的原生态,但我不能打断太多,你接着说。
郭梦露:哦,我还买作文大全那种。(笑)因为小学嘛。我们班有些同学很迷动漫,很迷言情,那时候先火起来的是韩国网络文学,《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那时候开始接触那些东西,很喜欢,渐渐地有出现韩剧了,什么《明朗少女成功记》,《对不起我爱你》。那时候电视上有得看,我们地方台晚上九点钟有播放,我偶尔看一下,但是那时候就种下了这个根。到了初中以后开始有网络了,就不受限于这些纸媒了,我就开始转移阵地,接触这种东西。所以我那时候也很喜欢看韩剧,喜欢看言情小说,不仅仅局限在韩国文学了,会去那种文学网站,张树通看的那种,只不过他的类别是仙侠,我是言情。给我塑造了三观,就是女主要很奋斗,因为大多故事里面的女主都是比较下层的阶级,或者她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她通过怎样的反转跟男主角在一起了。其实还是那种挺励志的感觉。我也获得了这种正能量。另一个就是,他们塑造的都是挺美好的东西,包括韩剧也是,让你认识爱情,相信家庭。我就通过这种东西来塑造我的三观,导致我的根基里有一种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就是这种东西影响的。虽然我现在学理论我会说浪漫主义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有时候就会不可控制地做这种事情,会去想那种东西。
王敦:你说得挺有意思的。其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如果让我们去看十九世纪的小说学会一些价值观的话,可能不太容易。因为那些小说离我们的生活时代太远了,我们又没有什么仆人,推开个落地纱窗,或者摇摇铃,让仆人端来一杯咖啡,对吧?所以自然就读一读当代东亚人写的、和我们生活比较贴近的东西,来度过人格形成阶段,进行一些性别和价值方面最初级的建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挺有意思的。但,你会读一辈子下去吗?
张树通:我肯定会读一辈子。
苏林:你别现在就这么肯定。(众笑)
王敦:你现在的价值观已经建立了,再读的话有没有一种重复感?因为你们学过叙事学。
张树通:是,有的时候很多重复的就已经不爱看了,就再寻找新的亮点。确实,网络文学有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人才的,不断地有一些新的点在等待我们发掘,虽然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我已经读了很多很多遍。但是如果找到了,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一样。
肖悦扬:也不需要新的点啊,我有时候直接翻看以前的,把以前的再看一遍。你身处一个固定环境觉得厌恶的时候,你会寻找以前接触过的、曾经熟悉过的东西。
八、逃避和拖延是怎样炼成的?
王敦:你说的是对什么感到厌恶的时候?
肖悦扬:对身处的固定的世界感到厌恶的时候。
王敦:厌恶指的是人大?
肖悦扬:不一定,包括平时你的想法,什么都不想去想……
张树通:进入虚拟世界。
肖悦扬:对。
王敦:这个本领是大家很常见的一个本领是吧?
张树通:是啊。
苏林:这个哪代人没有啊,这不就是对叙事的一种爱吗?
文颖:对啊,像玛丽苏的剧情永远都不会觉得很难。(众笑)
王敦:我思忖一下这个事情。
张树通:老师不会?
王敦:我现在在思忖我到底会不会。我感觉我真的不会。
苏林:老师您看小说吗?
王敦:我看小说。
苏林:对啊,这不就是一种……
张树通:好像还不太一样。
王敦:我看小说是为了获取something new。比如说我如果我还不熟悉一种人生局面,那么我去看看小说,比如说看看《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小说,进入那个局面里面看看,结果就是一旦遭遇一些局面的时候,那么举一反三,我就不会吃亏,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收益。推而广之,如果我是一个男的,我要知道女的是怎么回事。我是一个年轻人,我要知道老年人是怎么回事。是为了求知、获得经验。带有寓教于乐的感觉。很爽,获得感官方面的一些扩充。还有就是,这样的扩充——我是说实话啊——我本人的阅读不是为了获得刺激,不是专门为了爽去阅读。
郭梦露:那老师我问您一个问题。当您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这时候您想来放松自己的是什么?比如我以前本科考试前或考试之后啥都不想干了,我就拿起一个什么剧开始看。
王敦:这问题太有意思了。
郭梦露:您会干什么?
王敦:你这问题问得真好。因为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我都不知道互联网出现之前我是怎么自我解闷的。我现在只知道,互联网时代我是如何去自我解闷的。我不是去读网络小说,我只是干一种最初级的事情,就是刷一刷豆瓣,或者刷一刷微信,几分钟的时间,看看有些人在说啥。但是你知道吗?除非我有兴致,像在豆瓣上看到的那些状态,我都不想深究,我根本都不想打开更多链接,看他的内文里说的啥,更不用说让我看一个家伙几百万字的意淫。我凭什么去看?就是那样一种感觉。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我在美国的导师在10年左右说,现在的人处于一种大脑分区状态,就是说他可以同时干好几件事情。对呀,比如我在写论文或者填一个表,几分钟之后就要刷一下豆瓣,几分钟之后就要看一看微信,我就处于这种状态。但你要我很投入地看一个意淫,在网络小说里面做梦娶媳妇,或者阿Q那种精神胜利法式的东西,那我肯定不干。至于说网络时代之前我是如何消遣时间的,我真的不知道,真的已经忘了。可能那时候没有这种习惯,我写本科论文的时候,不就是坐那儿用北大毕业论文纸去写,我觉得那个时候好像真的中间不打断,一直写下去就完了。
张树通:老师你有拖延症吗?
王敦:自从有了网络之后我发现拖延症越来越严重。
张树通:我发现好像和这个是有关系的。
王敦:是,就是这样。
苏林:是因为有东西可以让你拖。
张树通:那当时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为什么不在旁边放本小说呢?写一会儿,看一会儿。
苏林:因为进不去啊。
郭梦露:注意力不分散。
苏林:对,网络就是可以让人非常快地进入。
王敦:我觉得我当年那个专注的状态,现在的我已经无法忍受。举两个例子,一个就是,坐在北大的三教或者四教那里,拿着北大那个本科毕业论文纸,就是薄如蝉翼的一种纸,放几本书,因为要注释,所以你就翻到一页,抄一抄,然后自己想啊想,写啊写,写了一个小时,去打一杯水喝。喝完之后回来写写写,然后中午吃饭,睡一觉,然后又开始写。另外再一个状态就是,做GRE的那个题,又回到北大的三教,做一个section,半个小时,因为一做就是六个section,写写写,然后对答案。我现在觉得太残酷了吧,居然不上网,就那样一种感觉。自从有了网络,整个人都变得非常地懒。
王敦:插一句,你们说“谁谁谁写的小说怎么好,谁谁谁的小说怎么烂”是指08年的东西还是说一直追到现在的?
张树通:我们都是一直追到现在的。然后就是,你给我推荐几部,我给你推荐几部。而且我们看的那种修仙玄幻,随便一部就是七八百万字起。老师很惊讶?
王敦:我知道七八百万字这个事实,但是,你们作为文艺学的研究生,看这个东西也真能看进去是吗?
张树通:我是很能看进去啊,我一天能追好几本呢。因为我都看了很多章了,每天他只更新那么两三章嘛,我睡觉之前嗖嗖嗖一下就看完了,然后就能安心地睡一个好觉。
王敦:但不是还有很多剧要看吗?忙不忙啊?
张树通:我不怎么看剧。我主要是看网络小说。原来赵毅衡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写什么“双轴位移”,他就强调大众经典和真正的经典。真正的经典就比如我们的《老子》、《庄子》、《论语》那些,类似于传教的东西,就是一个纵向式的,我作为它的子民只要聆听就行了。而现在这种大众文学呢,就是每一个拥有网络文学阅读体验的人都是在给这个网络小说投票,我们点击就等于在给他们投票,我们每个孤独的点就因为给它的投票形成了一个圆圈,就成了一个共同体。我就觉得我们也是受网络文学影响的这么一代。
王敦:那我再进一步问一下,你说受到影响形成共同体。刚才说的是现象,那你现在能不能说说,是如何受到影响?具体是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些价值呢,还是一些情感结构,还是什么样的一些东西?
张树通:哦,它影响我们的东西就是,让我们一些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得到了宣泄。(众笑)
王敦:白日梦的意思是吗?
张树通:对,我看的就是白日梦那种,主要是玄幻文和修仙文。武侠、玄幻、修仙,就是这几类。它和日本的那种梦想、兄弟还有点不一样,我觉得日本的那种在价值观方面更可取一些。我们的网络文学比它更低层次一点。举个例子,就是《凡人修仙传》,大家怎么样开始争斗,大家都在争那个法宝,但就被主角捡到了,然后我作为读者就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我就觉得我像捡了一个宝一样,就是那种特别小家子气的闷声发大财的感觉。
王敦:就是那种猥琐代入,但是觉得挺贴切自己的那种“我不就是这样吗”的体验?我是一个小人物,但我也是存在的,我也是有感受的,让我捡到了这不是很爽吗?
张树通:对,大概就是这样。不能让我们产生代入感不能让我们爽的,看完三章,马上弃文。
肖悦扬:但我觉得这个不一定要从网络文学开始啊,从以前的武侠小说开始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圈子。
王敦:那是从韦小宝开始的……
张树通:韦小宝可以算一本很棒的网络文学。
王敦:因为在韦小宝之前还都是乔峰那种比较悲催的模式。
肖悦扬:我是说从阅读中获得共同体的感觉不需要从网络文学开始。
张树通:是是是,但是网络文学就把这个集大成了。当时赵毅衡老师分析的就是金庸小说。
郭梦露:那我也讲一下。我跟树通兴趣点有点相似,只不过他看的是修仙类,我看的是言情类。然后我怎么转移到网络这个阵地?我一开始看的是盗版的书,同学之间传阅,因为我不买这种书,我买别的书。
王敦:打断一下,你买的什么书?
郭梦露:历史类的。
王敦:比如说呢?
郭梦露:就是什么历史上一百个名人的故事啊这种。
王敦:Ok。你看我这种文化敏感性,就是说,在任何缝隙之处打断去询问可能带来价值的原生态,但我不能打断太多,你接着说。
郭梦露:哦,我还买作文大全那种。(笑)因为小学嘛。我们班有些同学很迷动漫,很迷言情,那时候先火起来的是韩国网络文学,《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那时候开始接触那些东西,很喜欢,渐渐地有出现韩剧了,什么《明朗少女成功记》,《对不起我爱你》。那时候电视上有得看,我们地方台晚上九点钟有播放,我偶尔看一下,但是那时候就种下了这个根。到了初中以后开始有网络了,就不受限于这些纸媒了,我就开始转移阵地,接触这种东西。所以我那时候也很喜欢看韩剧,喜欢看言情小说,不仅仅局限在韩国文学了,会去那种文学网站,张树通看的那种,只不过他的类别是仙侠,我是言情。给我塑造了三观,就是女主要很奋斗,因为大多故事里面的女主都是比较下层的阶级,或者她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她通过怎样的反转跟男主角在一起了。其实还是那种挺励志的感觉。我也获得了这种正能量。另一个就是,他们塑造的都是挺美好的东西,包括韩剧也是,让你认识爱情,相信家庭。我就通过这种东西来塑造我的三观,导致我的根基里有一种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就是这种东西影响的。虽然我现在学理论我会说浪漫主义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有时候就会不可控制地做这种事情,会去想那种东西。
王敦:你说得挺有意思的。其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如果让我们去看十九世纪的小说学会一些价值观的话,可能不太容易。因为那些小说离我们的生活时代太远了,我们又没有什么仆人,推开个落地纱窗,或者摇摇铃,让仆人端来一杯咖啡,对吧?所以自然就读一读当代东亚人写的、和我们生活比较贴近的东西,来度过人格形成阶段,进行一些性别和价值方面最初级的建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挺有意思的。但,你会读一辈子下去吗?
张树通:我肯定会读一辈子。
苏林:你别现在就这么肯定。(众笑)
王敦:你现在的价值观已经建立了,再读的话有没有一种重复感?因为你们学过叙事学。
张树通:是,有的时候很多重复的就已经不爱看了,就再寻找新的亮点。确实,网络文学有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人才的,不断地有一些新的点在等待我们发掘,虽然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我已经读了很多很多遍。但是如果找到了,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一样。
肖悦扬:也不需要新的点啊,我有时候直接翻看以前的,把以前的再看一遍。你身处一个固定环境觉得厌恶的时候,你会寻找以前接触过的、曾经熟悉过的东西。
八、逃避和拖延是怎样炼成的?
王敦:你说的是对什么感到厌恶的时候?
肖悦扬:对身处的固定的世界感到厌恶的时候。
王敦:厌恶指的是人大?
肖悦扬:不一定,包括平时你的想法,什么都不想去想……
张树通:进入虚拟世界。
肖悦扬:对。
王敦:这个本领是大家很常见的一个本领是吧?
张树通:是啊。
苏林:这个哪代人没有啊,这不就是对叙事的一种爱吗?
文颖:对啊,像玛丽苏的剧情永远都不会觉得很难。(众笑)
王敦:我思忖一下这个事情。
张树通:老师不会?
王敦:我现在在思忖我到底会不会。我感觉我真的不会。
苏林:老师您看小说吗?
王敦:我看小说。
苏林:对啊,这不就是一种……
张树通:好像还不太一样。
王敦:我看小说是为了获取something new。比如说我如果我还不熟悉一种人生局面,那么我去看看小说,比如说看看《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小说,进入那个局面里面看看,结果就是一旦遭遇一些局面的时候,那么举一反三,我就不会吃亏,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收益。推而广之,如果我是一个男的,我要知道女的是怎么回事。我是一个年轻人,我要知道老年人是怎么回事。是为了求知、获得经验。带有寓教于乐的感觉。很爽,获得感官方面的一些扩充。还有就是,这样的扩充——我是说实话啊——我本人的阅读不是为了获得刺激,不是专门为了爽去阅读。
郭梦露:那老师我问您一个问题。当您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这时候您想来放松自己的是什么?比如我以前本科考试前或考试之后啥都不想干了,我就拿起一个什么剧开始看。
王敦:这问题太有意思了。
郭梦露:您会干什么?
王敦:你这问题问得真好。因为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我都不知道互联网出现之前我是怎么自我解闷的。我现在只知道,互联网时代我是如何去自我解闷的。我不是去读网络小说,我只是干一种最初级的事情,就是刷一刷豆瓣,或者刷一刷微信,几分钟的时间,看看有些人在说啥。但是你知道吗?除非我有兴致,像在豆瓣上看到的那些状态,我都不想深究,我根本都不想打开更多链接,看他的内文里说的啥,更不用说让我看一个家伙几百万字的意淫。我凭什么去看?就是那样一种感觉。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我在美国的导师在10年左右说,现在的人处于一种大脑分区状态,就是说他可以同时干好几件事情。对呀,比如我在写论文或者填一个表,几分钟之后就要刷一下豆瓣,几分钟之后就要看一看微信,我就处于这种状态。但你要我很投入地看一个意淫,在网络小说里面做梦娶媳妇,或者阿Q那种精神胜利法式的东西,那我肯定不干。至于说网络时代之前我是如何消遣时间的,我真的不知道,真的已经忘了。可能那时候没有这种习惯,我写本科论文的时候,不就是坐那儿用北大毕业论文纸去写,我觉得那个时候好像真的中间不打断,一直写下去就完了。
张树通:老师你有拖延症吗?
王敦:自从有了网络之后我发现拖延症越来越严重。
张树通:我发现好像和这个是有关系的。
王敦:是,就是这样。
苏林:是因为有东西可以让你拖。
张树通:那当时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为什么不在旁边放本小说呢?写一会儿,看一会儿。
苏林:因为进不去啊。
郭梦露:注意力不分散。
苏林:对,网络就是可以让人非常快地进入。
王敦:我觉得我当年那个专注的状态,现在的我已经无法忍受。举两个例子,一个就是,坐在北大的三教或者四教那里,拿着北大那个本科毕业论文纸,就是薄如蝉翼的一种纸,放几本书,因为要注释,所以你就翻到一页,抄一抄,然后自己想啊想,写啊写,写了一个小时,去打一杯水喝。喝完之后回来写写写,然后中午吃饭,睡一觉,然后又开始写。另外再一个状态就是,做GRE的那个题,又回到北大的三教,做一个section,半个小时,因为一做就是六个section,写写写,然后对答案。我现在觉得太残酷了吧,居然不上网,就那样一种感觉。自从有了网络,整个人都变得非常地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