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谙人生成功学的朋友》
早年间我有幸认识了一个朋友,那时在胡闹劲头十足的同龄圈子中,他是少有的能够保持稳重和冷静的人。更为难得的是,当大家都在浑浑噩噩地浪费着粮食和青春,似乎只有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去付诸行动才能得偿所愿。所以有一天他终于成为旁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我一点不觉得意外。
“知己知彼。”他对我毫不隐瞒他的成功学理论,他在朋友面前从不吝啬。他说,“知己,是自知;知彼,是知人。也就是认识自我和认识别人。”本来不用他说,我也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可是此话经他一说,就变得耐咀嚼了。
之前我们俩天南地北各忙各的,晤面不多。去年底的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短信,说是过来出差,事已办完,顺便看看你,聊聊。
于是约定在他入住酒店附近的啤酒屋见面。那间啤酒屋有些年头了,两间竹木搭就的棚子,杂树依傍,位于河岸边不吵不闹的地段,是个不错的聊天处所。
远远地,我看见他已经坐在那里,一个安静的侧面剪影。渐渐走近,他正眼睛盯着河面,两条眉毛挑成一撇一捺,额头努起两道抬头纹,像沉思的大头皮鞋,神态僵硬。我绕到他对面,伸手拉开椅子,慢慢坐下,给了他一个不客套的笑。他立即收回神,满脸迅速容光飞扬。
“还好吧?”他问道。
“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好到哪儿去?你呢?”我回问。
他并不直接回应我的问话,而是急着继续追问我的近况。他一向如此,任何他的朋友一旦遇到什么大事小情,他都会主动调动他的能量帮忙解决问题。单冲这一点,能够成为他的朋友就是一件幸运和荣耀的事。
虽说我从未在具体事务上麻烦过他,但他仍然是我心理上的靠山,因为他就是那么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朋友。况且我的朋友不多,不比他,他的朋友三截火车皮恐怕装不下,我只需一辆五人座的小轿车。
在处人处事的理念上,我和他却不一致得很。我勉强认同他“知己知彼”的一半——自知。我所理解的自知,第一要点在于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即想要什么;人活着的时间有限,容不得反复摇摆不定。其次是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只有扬长补短才能成就目标。而在他奉行的自知,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由自知而知人,由知人而交人,由交人而用人。他说,那叫“人脉”。
他说人脉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你没事的时候它对你似乎一点用处都没有,但当你需要用的时候它就变得不够用了。他强调说,“你不妨把人脉看作羊群,而你就是牧羊人。由于受到成本制约,你想让你的羊群无限大就很不现实,所以你必须对你的羊有所甄别和选择,然后决定哪些随意放养,哪些重点圈养。”
我曾对他交朋友的功利目的有过微词,他反驳说,“功利不一定是贬义词,顶多算中性词。从利己的角度,你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从利他的角度,别人也需要借助你的力量。这种不可或缺的互助与协作,恰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在他的“羊群”中,既有位高权重之人,也有鸡鸣狗盗之徒。
在他看来,如何与人交往是个技术问题。尤其是那些必须与之熟络并且密切关系的大人物,摸透他们的脾气、性格、嗜好、欲望、习惯、思想观点、权力、缺点和软肋,之后是投其所好,还是钻其空隙,或是调其胃口,则取决于阶段性的战术需要。接近并与人相处时千万不能态度随意,表面上的随意只能是策略的一种;无论何时内心都要保持敏感和警觉,以便对眼前不断变化着的态势随时做出微妙的平衡和进退调整。比如,对靠近一些人的时间和方式的判断与评估;从脾气和性情入手以叩开某些人的心扉;在随意交谈和沉默是金之间拿捏好分寸,既恰当地显露自己,又给他人留有充分的炫耀机会;抓住一切机缘结交更多的人,并且第一面就给人留下真诚的印象;如果条件和氛围不适合表现真诚,最好保持从容和平静,千万别弄巧成拙;有时要高傲得仿佛君临天下,有时则要比贴身仆人还谦卑;身处一群人中间时,尽量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人,尤其是角落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当然,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永远是利益,但不要频繁地兑现它,胡萝卜一定要吊着才好。
独自一人时,他一碗泡面就能对付一餐。但是只要有他做东的三人以上的聚会,那排场和铺张必须要过瘾。因为出手阔绰和场面奢侈是在人前获取声望的有效手段。
他不好酒,但他是酒桌上热烈气氛的制造者,比如约我在啤酒屋见面就纯粹是照顾我的情绪。他不爱K歌,但在歌房里他会把每一个人爱唱的歌都给点出来。他不喜欢搓麻将,也不喜欢斗地主,但他经常充当三缺一的救场者。他是一个社交活动的狂热分子。他总是很忙。
这次会面,我和他从下午茶时分一直聊到宵夜的时段,他很耐烦地听我絮叨着生活中的小烦小恼。最后一次上厕所时,我猛然打了个激灵:他居然单独和我耗掉了这么大块的时间!真的难以想象。
“你就不能说说你吗?”我向他表示抗议。
“我跟你说说另一类朋友,”他仍然不直接回答我,“那种几乎不涉及利益交换的朋友。这类朋友不宜多,可能一个就足够了,可以看作精神层面的,算是无用之用,比如你。”
虽说以前我们谈话也能推心置腹,但他多少保留着适当的距离。此番的掏心窝子,不免让令我错愕。我隐隐觉得他该不是遇到了什么前所未有的坎儿。不了解他的人一定会认为他开始说醉话了,我是绝对不信的。
他究竟遭遇了什么?直到我歪斜着爬进出租车,到底也没听到他说个所以然。
他的不着边际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嗡嗡着,却又异常清晰,仿佛哲人的布道:向上爬有时太卑鄙,也太卑贱,因为你是在借助不体面来获取尊严。但是这样的矛盾却丝毫不奇怪,因为当你选择一种途径时,那个途径也在筛选着你,你的成功就是努力不被淘汰。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一个人难以承受的考验往往出现在身处高位时,爬得越高越容易栽跟头,这几乎成了人生的黑色定律。虽然这个跟头可能会因人而异,不至于导致全盘皆输,但至少,它会让你努力赚来的风光刹那间黯淡失色。
“难道你不认为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和人生哲学的缺憾吗?”他并不等我回应,也压根儿不需要我回应,他帮我关上车门,坚定地转身离去。
回家的路上,我的脑袋沉重得像两只大头皮鞋,让我觉得自己好笑。
“知己知彼。”他对我毫不隐瞒他的成功学理论,他在朋友面前从不吝啬。他说,“知己,是自知;知彼,是知人。也就是认识自我和认识别人。”本来不用他说,我也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可是此话经他一说,就变得耐咀嚼了。
之前我们俩天南地北各忙各的,晤面不多。去年底的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短信,说是过来出差,事已办完,顺便看看你,聊聊。
于是约定在他入住酒店附近的啤酒屋见面。那间啤酒屋有些年头了,两间竹木搭就的棚子,杂树依傍,位于河岸边不吵不闹的地段,是个不错的聊天处所。
远远地,我看见他已经坐在那里,一个安静的侧面剪影。渐渐走近,他正眼睛盯着河面,两条眉毛挑成一撇一捺,额头努起两道抬头纹,像沉思的大头皮鞋,神态僵硬。我绕到他对面,伸手拉开椅子,慢慢坐下,给了他一个不客套的笑。他立即收回神,满脸迅速容光飞扬。
“还好吧?”他问道。
“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好到哪儿去?你呢?”我回问。
他并不直接回应我的问话,而是急着继续追问我的近况。他一向如此,任何他的朋友一旦遇到什么大事小情,他都会主动调动他的能量帮忙解决问题。单冲这一点,能够成为他的朋友就是一件幸运和荣耀的事。
虽说我从未在具体事务上麻烦过他,但他仍然是我心理上的靠山,因为他就是那么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朋友。况且我的朋友不多,不比他,他的朋友三截火车皮恐怕装不下,我只需一辆五人座的小轿车。
在处人处事的理念上,我和他却不一致得很。我勉强认同他“知己知彼”的一半——自知。我所理解的自知,第一要点在于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即想要什么;人活着的时间有限,容不得反复摇摆不定。其次是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只有扬长补短才能成就目标。而在他奉行的自知,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由自知而知人,由知人而交人,由交人而用人。他说,那叫“人脉”。
他说人脉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你没事的时候它对你似乎一点用处都没有,但当你需要用的时候它就变得不够用了。他强调说,“你不妨把人脉看作羊群,而你就是牧羊人。由于受到成本制约,你想让你的羊群无限大就很不现实,所以你必须对你的羊有所甄别和选择,然后决定哪些随意放养,哪些重点圈养。”
我曾对他交朋友的功利目的有过微词,他反驳说,“功利不一定是贬义词,顶多算中性词。从利己的角度,你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从利他的角度,别人也需要借助你的力量。这种不可或缺的互助与协作,恰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在他的“羊群”中,既有位高权重之人,也有鸡鸣狗盗之徒。
在他看来,如何与人交往是个技术问题。尤其是那些必须与之熟络并且密切关系的大人物,摸透他们的脾气、性格、嗜好、欲望、习惯、思想观点、权力、缺点和软肋,之后是投其所好,还是钻其空隙,或是调其胃口,则取决于阶段性的战术需要。接近并与人相处时千万不能态度随意,表面上的随意只能是策略的一种;无论何时内心都要保持敏感和警觉,以便对眼前不断变化着的态势随时做出微妙的平衡和进退调整。比如,对靠近一些人的时间和方式的判断与评估;从脾气和性情入手以叩开某些人的心扉;在随意交谈和沉默是金之间拿捏好分寸,既恰当地显露自己,又给他人留有充分的炫耀机会;抓住一切机缘结交更多的人,并且第一面就给人留下真诚的印象;如果条件和氛围不适合表现真诚,最好保持从容和平静,千万别弄巧成拙;有时要高傲得仿佛君临天下,有时则要比贴身仆人还谦卑;身处一群人中间时,尽量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人,尤其是角落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当然,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永远是利益,但不要频繁地兑现它,胡萝卜一定要吊着才好。
独自一人时,他一碗泡面就能对付一餐。但是只要有他做东的三人以上的聚会,那排场和铺张必须要过瘾。因为出手阔绰和场面奢侈是在人前获取声望的有效手段。
他不好酒,但他是酒桌上热烈气氛的制造者,比如约我在啤酒屋见面就纯粹是照顾我的情绪。他不爱K歌,但在歌房里他会把每一个人爱唱的歌都给点出来。他不喜欢搓麻将,也不喜欢斗地主,但他经常充当三缺一的救场者。他是一个社交活动的狂热分子。他总是很忙。
这次会面,我和他从下午茶时分一直聊到宵夜的时段,他很耐烦地听我絮叨着生活中的小烦小恼。最后一次上厕所时,我猛然打了个激灵:他居然单独和我耗掉了这么大块的时间!真的难以想象。
“你就不能说说你吗?”我向他表示抗议。
“我跟你说说另一类朋友,”他仍然不直接回答我,“那种几乎不涉及利益交换的朋友。这类朋友不宜多,可能一个就足够了,可以看作精神层面的,算是无用之用,比如你。”
虽说以前我们谈话也能推心置腹,但他多少保留着适当的距离。此番的掏心窝子,不免让令我错愕。我隐隐觉得他该不是遇到了什么前所未有的坎儿。不了解他的人一定会认为他开始说醉话了,我是绝对不信的。
他究竟遭遇了什么?直到我歪斜着爬进出租车,到底也没听到他说个所以然。
他的不着边际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嗡嗡着,却又异常清晰,仿佛哲人的布道:向上爬有时太卑鄙,也太卑贱,因为你是在借助不体面来获取尊严。但是这样的矛盾却丝毫不奇怪,因为当你选择一种途径时,那个途径也在筛选着你,你的成功就是努力不被淘汰。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一个人难以承受的考验往往出现在身处高位时,爬得越高越容易栽跟头,这几乎成了人生的黑色定律。虽然这个跟头可能会因人而异,不至于导致全盘皆输,但至少,它会让你努力赚来的风光刹那间黯淡失色。
“难道你不认为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和人生哲学的缺憾吗?”他并不等我回应,也压根儿不需要我回应,他帮我关上车门,坚定地转身离去。
回家的路上,我的脑袋沉重得像两只大头皮鞋,让我觉得自己好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