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于君子有三愆”的断句问题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始有斋主译:进言,君子可能有三种过失:不到进言之时而进言,是“急躁”;到了进言之时而没有进言,是“隐瞒”;没注意到(君主的)脸色而进言,是“瞎眼”。
“侍于君子有三愆”,就我所见的译注本来看,都很有问题。钱穆、李泽厚、张燕婴都将“侍于君子”译为“侍奉君子”;何新、宋良平将“侍于君子”译为“陪伴君子”;杨伯峻译为“陪着君子”;李零的解释也把君子作为“非可能过失者”;南怀瑾解释认为,部下对下级、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朋友之间,都可能有这三种过失,他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他对“侍于君子”没有明确的解读。而其他人都将这句话理解为一般人“侍于”君子可能有三种过失,这是不正确的。
这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目标说到底是“塑造君子”,锻造理想人格,要求君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无可无不可,对上忠敬,对下爱护。他并不要求一般人侍奉君子怎么样,陪着君子怎么样,陪伴君子怎么样。
“侍于君子有三愆”,是对君子的忠告,是对君子的要求,是对君子的告诫,是对君子的提醒,是让君子成为孔子理想中的君子。
君子,即“君主”之子;君主,即“君子”之主。我们应该以这种“君主—君子”思想理解孔子的君子型人格。侍,除了“侍奉”“陪伴”之意外,还有“进谏,进言”之意。“侍于君子有三愆”应该这样断句:侍,于君子,有三愆。意即:进言,对于君子来说,有三种过失。所以,孔子希望正在塑造中的“君子”要注意避免这三种过失,而成为理想的“君子”。如此理解,豁然开朗。
始有斋主译:进言,君子可能有三种过失:不到进言之时而进言,是“急躁”;到了进言之时而没有进言,是“隐瞒”;没注意到(君主的)脸色而进言,是“瞎眼”。
![]() |
“侍于君子有三愆”,就我所见的译注本来看,都很有问题。钱穆、李泽厚、张燕婴都将“侍于君子”译为“侍奉君子”;何新、宋良平将“侍于君子”译为“陪伴君子”;杨伯峻译为“陪着君子”;李零的解释也把君子作为“非可能过失者”;南怀瑾解释认为,部下对下级、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朋友之间,都可能有这三种过失,他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他对“侍于君子”没有明确的解读。而其他人都将这句话理解为一般人“侍于”君子可能有三种过失,这是不正确的。
这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目标说到底是“塑造君子”,锻造理想人格,要求君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无可无不可,对上忠敬,对下爱护。他并不要求一般人侍奉君子怎么样,陪着君子怎么样,陪伴君子怎么样。
“侍于君子有三愆”,是对君子的忠告,是对君子的要求,是对君子的告诫,是对君子的提醒,是让君子成为孔子理想中的君子。
君子,即“君主”之子;君主,即“君子”之主。我们应该以这种“君主—君子”思想理解孔子的君子型人格。侍,除了“侍奉”“陪伴”之意外,还有“进谏,进言”之意。“侍于君子有三愆”应该这样断句:侍,于君子,有三愆。意即:进言,对于君子来说,有三种过失。所以,孔子希望正在塑造中的“君子”要注意避免这三种过失,而成为理想的“君子”。如此理解,豁然开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