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生活观察笔记16-由魔都学生入学想到的
最近办公室的SB们一直在讨论子女入小学、中学,我本来非常讨厌这种影响别人的行为,但听到他们说一个物理学博士的同事也让1年级的孩子去上数学班,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入学来说,上海的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没有的统一组织的全市规模的入学考试。但实际上来说还是要考试的,各种考试、才艺比拼、财富学区房考试,有时甚至还要面试家长。各种标准听起来也是以讹传讹随心所欲。各种攻略讨论充斥各种群。
以前听过一财大经济学老师的报告,以小学为例,分为“菜场小学”、普通小学、民办小学和传统重点小学,传统的重点小学是类似一师附小、实验学校、向阳小学这种,统计意义上来说这类学校不是普通家庭能上的。一些好的小学是竞争最激烈的,那些有对口中学的小学周边房价也是不断上涨。曾经在饭馆听两个人交易上学的事儿,未经考证地听到他们说一个抢手小学的名额是7万。菜场小学在上海本地家长眼中是万万不能上的,都是民工子女上的。那些普通小学外地孩子多的也是不受欢迎的,上这种学校的往往本地“没花头”家庭的孩子。由于学区政策和房价的增长,事实上来说普通家庭的孩子上的公立里学校不会太好。于是民办这种在我上学时是考不上的人才去的学校越来越热门,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也很高。在这种”不输在起跑线“的环境下,各个市区教委、学校的那些工作人员和掮客们赚的舒舒服服,而家长们也在攀比和补偿心理下助长着入学门槛。培训机构补习班也跟着火。
这场闹剧(我个人觉得)里面最根本的假设是:学校教育质量高,孩子就能学得好。孩子学的好,将来生活好,他好我也好。。。请喝会元肾宝。。
而这个假设一直是劳动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里的一个结果不断冲突的话题。如果孩子能被当作试验对象,做随机对照试验的话,我想这个问题是一定程度上有定论的,然而并不能。于是基于各种家庭调查数据的观察性研究是目前的主流。那么不可避免地就造成各种混杂的因素去不干净。但比如倾向值匹配和样本选择模型这类有效的统计方法,在控制了大部分因素后得出的结果是,除非特别差的学生,学校的效力很有限。其实也就是说,教育除了来自学校,父母和家庭也很重要。
之前经常看到什么社会阶层固化的报道,比如重点大学贫困生很少,很多孩子出过国。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词语的贫乏造成了各种“二代”充斥屏幕。说到底,代际传递在任何社会制度、国家都是不少的。一些对明清进士录和江浙一带的家谱的研究就显示,政治资本除了文革断档外会代际传递,经济资本也是。富不过三代的传言在现今中国社会还没有被验证。所以好学校——好工作——好人生,这条线路被亿万普通人走着。这么多人有考虑过路的感受吗?
回到代际传递,我觉得好消息是知识资本是一直传递的。就是你爸或者爷爷的大爷有知识的话,如果不是家里有贩毒的或者黑社会这类的,你正常生活一般也有知识。而知识我觉得比财富、社会地位更容易让人获得好生活。因为社会的神奇程度愈来愈厉害,随便一个政策就分分钟让地位和财富传不下去。还有人说上了好学校获得了好人脉,但我看目前的社会风气这条只对一部分三观都正常的人适用,但你能保证你正常,无法保证别人都正常,从入学条件的筛选机制来看也并不能。
所以我自己觉得,花很多钱上个好学校,不如把这钱省下来自己培养孩子知识技能,当然首先自己得有知识技能。因为那些学校、补习班的老师真的就比你有知识吗?
从入学来说,上海的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没有的统一组织的全市规模的入学考试。但实际上来说还是要考试的,各种考试、才艺比拼、财富学区房考试,有时甚至还要面试家长。各种标准听起来也是以讹传讹随心所欲。各种攻略讨论充斥各种群。
以前听过一财大经济学老师的报告,以小学为例,分为“菜场小学”、普通小学、民办小学和传统重点小学,传统的重点小学是类似一师附小、实验学校、向阳小学这种,统计意义上来说这类学校不是普通家庭能上的。一些好的小学是竞争最激烈的,那些有对口中学的小学周边房价也是不断上涨。曾经在饭馆听两个人交易上学的事儿,未经考证地听到他们说一个抢手小学的名额是7万。菜场小学在上海本地家长眼中是万万不能上的,都是民工子女上的。那些普通小学外地孩子多的也是不受欢迎的,上这种学校的往往本地“没花头”家庭的孩子。由于学区政策和房价的增长,事实上来说普通家庭的孩子上的公立里学校不会太好。于是民办这种在我上学时是考不上的人才去的学校越来越热门,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也很高。在这种”不输在起跑线“的环境下,各个市区教委、学校的那些工作人员和掮客们赚的舒舒服服,而家长们也在攀比和补偿心理下助长着入学门槛。培训机构补习班也跟着火。
这场闹剧(我个人觉得)里面最根本的假设是:学校教育质量高,孩子就能学得好。孩子学的好,将来生活好,他好我也好。。。请喝会元肾宝。。
而这个假设一直是劳动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里的一个结果不断冲突的话题。如果孩子能被当作试验对象,做随机对照试验的话,我想这个问题是一定程度上有定论的,然而并不能。于是基于各种家庭调查数据的观察性研究是目前的主流。那么不可避免地就造成各种混杂的因素去不干净。但比如倾向值匹配和样本选择模型这类有效的统计方法,在控制了大部分因素后得出的结果是,除非特别差的学生,学校的效力很有限。其实也就是说,教育除了来自学校,父母和家庭也很重要。
之前经常看到什么社会阶层固化的报道,比如重点大学贫困生很少,很多孩子出过国。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词语的贫乏造成了各种“二代”充斥屏幕。说到底,代际传递在任何社会制度、国家都是不少的。一些对明清进士录和江浙一带的家谱的研究就显示,政治资本除了文革断档外会代际传递,经济资本也是。富不过三代的传言在现今中国社会还没有被验证。所以好学校——好工作——好人生,这条线路被亿万普通人走着。这么多人有考虑过路的感受吗?
回到代际传递,我觉得好消息是知识资本是一直传递的。就是你爸或者爷爷的大爷有知识的话,如果不是家里有贩毒的或者黑社会这类的,你正常生活一般也有知识。而知识我觉得比财富、社会地位更容易让人获得好生活。因为社会的神奇程度愈来愈厉害,随便一个政策就分分钟让地位和财富传不下去。还有人说上了好学校获得了好人脉,但我看目前的社会风气这条只对一部分三观都正常的人适用,但你能保证你正常,无法保证别人都正常,从入学条件的筛选机制来看也并不能。
所以我自己觉得,花很多钱上个好学校,不如把这钱省下来自己培养孩子知识技能,当然首先自己得有知识技能。因为那些学校、补习班的老师真的就比你有知识吗?
-
小城小姑娘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8 01:58:56
-
Δ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8 14:39:18
-
煤油小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20 15:31:14
-
七七三分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9 16:24:53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07 22:17:56
-
一串小烤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0 09:57:57
-
大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0 09:19:31
-
voy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04 11:27:52
-
细么呆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30 00:03:21
-
Miss Tig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9 11:58:11
-
Asthma psych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9 11:06:12
-
Bei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9 10:56:56
-
秃头魔法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9 10:46:29
-
chat_shi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9 1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