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明天怎么样,至少要把今天过完
余华塑造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乐观的,乐观到让人觉得有些魔幻现实了,无论是福贵,许三管,还是李光头。生活一次次把人赶进了死胡同,每一个走进死胡同的人却都安然无恙地走了出来,面对苦难的时候故事里的人们并没有显示出多大的雄心壮志,默默生活着,接受命运恩赐的一切,无论是幸福还是磨难,然后所有的一切都在日复一日的坚忍中度过,无论他们是麻木还是用一种明天就是末日的得过且过,最后可能连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过来的,可能站在那些人物的角度,“坚持”显得过有些严重,只是活下去就好了,虽然对未来没什么美好的憧憬,但是从来不会对它产生怀疑,更别说自暴自弃。那些人物教给我的是,不用喊出多响亮的口号,我要面对的就是此时此地此身,往往越不看重结果的时候才最会有好的结果出现,就像书里说的无心插柳,李光头原本只是想在政府门口堆垃圾抗议,但是没想到靠垃圾发了家。
《兄弟》里最大的包袱就是开头的那句李光头后来成了刘镇的首富,接着就看到了李光头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于是带着“一个流氓怎么会成为首富”的 疑问看完了这本书,它是一个写大了的小故事,就像余华在《兄弟(上)》的后记里说的,原本只是想写一个短篇,但是越写越宽。故事里的人物并不复杂,但是丝毫不影响情节的推进和表达。
从时间线上看,《兄弟》描写了宋刚和李光头的成长过程。从两个人小时候开始,大白兔奶糖我甜味充满了童年时光,这种成长毫无疑问也是社会的成长,个体是群像的缩影,群像是社会大背景的缩影。个体成长伴随着社会变迁,在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中,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被推着向前走,尤其是文革里光怪陆离的批斗,人性在文革中丧失,人成了野兽,好像只有苏妈一个人是清醒的。
小说的人物并不多,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人际关系里的复杂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了。面对林红,李光头和宋钢之间的手足之情遭受到了考验,手心手背都是肉,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五五开的杀伤力,所以宋钢努力压抑自己的感情,所以即使宋钢和林红在一起之后李光头对宋钢依然如当初一样热情。好像没有什么心事是放不下的。故事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李光头和宋钢在挣扎过后依然是兄弟。
《兄弟》是一个暖心的故事,但是这种暖心是读到最后一刻才体会到的,一个是李光头成了刘镇首富,风风火火地做他的破烂生意,另一个是风风活活的李光头看到宋钢从垃圾堆前面路过,跑过去和他打招呼。爱卖弄矫情的文艺小说里形容一个人老是说像个孩子一样,那一刻我的感受就是李光头确实像个天真的孩子,像小时候互相分享大白兔奶糖一样上前去跟宋钢打招呼。我相信精明的李光头当时心里是纯净的,想法是简单的不参杂任何功利的因素的。
这是一个慢热型的故事。在结尾之前,故事的主旋律似乎只有苦难,李光头和宋钢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他们游走在刘镇的大街上看惯了市井的嘴脸,在批斗之中看惯了人性的丑恶,他们自然也学会了一套圆滑的自保方法,就像坐在地上不起来就会免遭孙伟三个人的欺负一样,出于生存的本能。后来两个人因为林红而发生了分歧,就像你以为的永远不会解散的组合最后成员全都单飞了,李光头和宋钢的这对兄弟组合也各自单飞了。最开始觉得李光头是个霸道的大老粗,不讲道理,嚣张跋扈,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林红而阻止宋钢和林红往来,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一度非常不喜欢这个人物。但是后来宋钢和李光头开门见山,把话都说开了,和林红在一起以后却慢慢疏远了李光头,甚至形同陌路,而功成名就的李光头早就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还牵挂着宋钢是他兄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爱上李光头这个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他面对了那么多坎坷还能保持乐观,依然对人生有信心,但李光头并不是什么道德家,反而是一个有点小坏的人,就是这点小坏,才让人觉得李光头这个人物是圆满的。对于最后李光头获得的成功,我感受到的是安慰,这安慰并不是简单的替他高兴,而是对一个苦尽甘来的人的命运的慰藉。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有一种鸡汤叫所谓的雄心壮志还不如把今天过完。在兄弟两人的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听见甚至没听过他们对命运的抱怨,当然也没听到过对于未来人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夹杂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是填饱了肚子再说,是我要把今天过完才会迎接明天的求生的本能,无为就是有为,所以无心插柳柳成排。与其对人生构造蓝图画饼充饥,不如老老实实把当下的每一天过过好。
《兄弟》里最大的包袱就是开头的那句李光头后来成了刘镇的首富,接着就看到了李光头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于是带着“一个流氓怎么会成为首富”的 疑问看完了这本书,它是一个写大了的小故事,就像余华在《兄弟(上)》的后记里说的,原本只是想写一个短篇,但是越写越宽。故事里的人物并不复杂,但是丝毫不影响情节的推进和表达。
从时间线上看,《兄弟》描写了宋刚和李光头的成长过程。从两个人小时候开始,大白兔奶糖我甜味充满了童年时光,这种成长毫无疑问也是社会的成长,个体是群像的缩影,群像是社会大背景的缩影。个体成长伴随着社会变迁,在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中,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被推着向前走,尤其是文革里光怪陆离的批斗,人性在文革中丧失,人成了野兽,好像只有苏妈一个人是清醒的。
小说的人物并不多,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人际关系里的复杂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了。面对林红,李光头和宋钢之间的手足之情遭受到了考验,手心手背都是肉,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五五开的杀伤力,所以宋钢努力压抑自己的感情,所以即使宋钢和林红在一起之后李光头对宋钢依然如当初一样热情。好像没有什么心事是放不下的。故事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李光头和宋钢在挣扎过后依然是兄弟。
《兄弟》是一个暖心的故事,但是这种暖心是读到最后一刻才体会到的,一个是李光头成了刘镇首富,风风火火地做他的破烂生意,另一个是风风活活的李光头看到宋钢从垃圾堆前面路过,跑过去和他打招呼。爱卖弄矫情的文艺小说里形容一个人老是说像个孩子一样,那一刻我的感受就是李光头确实像个天真的孩子,像小时候互相分享大白兔奶糖一样上前去跟宋钢打招呼。我相信精明的李光头当时心里是纯净的,想法是简单的不参杂任何功利的因素的。
这是一个慢热型的故事。在结尾之前,故事的主旋律似乎只有苦难,李光头和宋钢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他们游走在刘镇的大街上看惯了市井的嘴脸,在批斗之中看惯了人性的丑恶,他们自然也学会了一套圆滑的自保方法,就像坐在地上不起来就会免遭孙伟三个人的欺负一样,出于生存的本能。后来两个人因为林红而发生了分歧,就像你以为的永远不会解散的组合最后成员全都单飞了,李光头和宋钢的这对兄弟组合也各自单飞了。最开始觉得李光头是个霸道的大老粗,不讲道理,嚣张跋扈,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林红而阻止宋钢和林红往来,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一度非常不喜欢这个人物。但是后来宋钢和李光头开门见山,把话都说开了,和林红在一起以后却慢慢疏远了李光头,甚至形同陌路,而功成名就的李光头早就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还牵挂着宋钢是他兄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爱上李光头这个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他面对了那么多坎坷还能保持乐观,依然对人生有信心,但李光头并不是什么道德家,反而是一个有点小坏的人,就是这点小坏,才让人觉得李光头这个人物是圆满的。对于最后李光头获得的成功,我感受到的是安慰,这安慰并不是简单的替他高兴,而是对一个苦尽甘来的人的命运的慰藉。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有一种鸡汤叫所谓的雄心壮志还不如把今天过完。在兄弟两人的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听见甚至没听过他们对命运的抱怨,当然也没听到过对于未来人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夹杂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是填饱了肚子再说,是我要把今天过完才会迎接明天的求生的本能,无为就是有为,所以无心插柳柳成排。与其对人生构造蓝图画饼充饥,不如老老实实把当下的每一天过过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