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那些人
昨晚天蒙蒙暗的时候下楼散步,一出电梯门迎面碰上了送牛奶的阿姨,我和她明显都是略微一愣,反应过来的我连忙叫了声阿姨好,阿姨羞涩的低下头,咧嘴一笑,喃喃的叫了声“妞妞”。
这位牛奶阿姨我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记得,小到九几年还在住团结户,我的还没开始换牙的时候。那时的阿姨在家里的大院里,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后座上挂着两个大大的白色牛奶桶,挨家挨户,按照订购送着鲜奶。我记得我也定过阿姨的牛奶。每天只需要把两个白色的玻璃瓶放在门口,到点了一开门就已经是满满的鲜牛奶。阿姨不是大院里的人,也鲜少有人关心阿姨到底住在哪儿,只知道到点了门口的玻璃瓶子就会被灌满牛奶。我已经记不清阿姨是怎么认识我的了,但有记忆来就记得阿姨每次过来,头发蓬松的扎在脑后,带两个长袖套,用一根长长的木头小桶一勺一勺舀着牛奶,见到我就会咧嘴笑,换一声“妞妞”。
十几年了,我早已不是那个裹着布袄,露着牙齿,肥嘟嘟的娃娃;十几年了,我走了又回,回了又走,转眼已是往返于不同城市;十几年了,大院里的景色变了又变,树绿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十几年了,阿姨还在,还在为大院送着牛奶。那不期意的碰面,阿姨的头发生出些许斑驳,明显的细纹皱了面颊,但是那蓬松的发髻仍旧没变,两只胳膊仍套着袖套,见到我还能喃喃一句“妞妞”,心里好暖。
我继续往前没走多久,阿姨已经送完了牛奶骑着车子从我身旁骑过。熟悉的两大白桶牛奶仍挂在车子后座的两边,只是老式的自行车换成了一辆电动车,突突突的风一般骑过,好不神气。
这里有太多承载着满满回忆的人和事。
小学时门口卖5毛钱辣条零食的胖阿姨,说话声音特别敞亮,每天算准了我们两节课下课时间,推着一辆三轮,摆满了各种零食辣条等着我们冲出来围住,然后用粗粗的大嗓门冲我们打招呼。阿姨的腿脚似乎不是很灵便,走起路来姿势怪怪的,每次隔着远儿了瞅见我就高声叫着我的小名,后来好几次我见她都躲着走。
前几天我早上十点多出门刚好路过小学,正是两节课下课时间。小学院里孩子们嚷嚷声此起彼伏,却让我总觉得少了什么。现在的小学孩子们,有了翻新的教学楼,有了更宽敞的娱乐场所。但是他们没有了我们门口最幸福的三轮车,没有最方便的5毛钱巴西烤肉牛板筋北京烤鸭课间一包,没有了干脆面和神奇宝贝数码宝贝的卡片,因为那是属于我们那时候独有的记忆。
现在还是能看见那位胖阿姨。胖阿姨还是那么胖,十几年来外表没有什么变化,纵然她已经从原来的零食三轮车转战到广场舞领跳,每晚我出去散步路过球场都能看见她卖力的动作,休息的时候还是能听见她粗粗的大嗓门。
还有食堂门口的卤肉老奶奶。我小小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去食堂打馒头,她就坐在食堂大门口,一辆绿色的小车车,上面摆满了卤猪蹄卤猪耳卤猪肝,卤子香远远就能闻见。老奶奶胖胖的,留着齐耳短发,满面就跟她的卤肉一样油光粉面的,拿着一把蒲扇,有一搭没一搭的扇着苍蝇。我上前去买的时候,她就会轻轻掀起上面一层薄薄的保鲜膜,笑的很开心的给我切一块最大的。院里的人跟她都很熟,每次路过买不买的都至少会打声招呼。
十几年过去了,食堂翻新过一遍又一遍,食堂的种类也不断更新着。老奶奶还是如一日的在那个位置坐着,我现在去打馒头仍能看到她。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小车,同样的卤肉,同样的油光光的老奶奶还在悠悠闲闲的坐着,等着熟人过来秤上几两猪蹄或耳朵。
这个大院是我生长起来的地方。十几年,一切变化太多太快,我们自己家也从院前搬到了院后。这些变化历历在目。从最开始的一大片红薯地修成了整齐的休闲广场,从下坡住宅区的土坡坡修成了漂亮的楼梯,从我有记忆开始,这里的变化就没有停过。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回家的月亮门被拆了,门洞前密密的冬青被砍了,每栋楼原来满墙绿油油的爬山虎被揭了,连每一栋楼也全部重新粉刷换了色彩。很多儿时的回忆随着这些改变一起抛在脑后,因为时间向前,我也在向前。
但是每每回来的时候,尤其每天天擦黑出去遛弯闲逛的时候,我还是总能看见熟悉的人,十几年如一日,一切恰如当年。若是再迎面碰上,相互唤声好,心里顿时觉得,好暖。
这位牛奶阿姨我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记得,小到九几年还在住团结户,我的还没开始换牙的时候。那时的阿姨在家里的大院里,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后座上挂着两个大大的白色牛奶桶,挨家挨户,按照订购送着鲜奶。我记得我也定过阿姨的牛奶。每天只需要把两个白色的玻璃瓶放在门口,到点了一开门就已经是满满的鲜牛奶。阿姨不是大院里的人,也鲜少有人关心阿姨到底住在哪儿,只知道到点了门口的玻璃瓶子就会被灌满牛奶。我已经记不清阿姨是怎么认识我的了,但有记忆来就记得阿姨每次过来,头发蓬松的扎在脑后,带两个长袖套,用一根长长的木头小桶一勺一勺舀着牛奶,见到我就会咧嘴笑,换一声“妞妞”。
十几年了,我早已不是那个裹着布袄,露着牙齿,肥嘟嘟的娃娃;十几年了,我走了又回,回了又走,转眼已是往返于不同城市;十几年了,大院里的景色变了又变,树绿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十几年了,阿姨还在,还在为大院送着牛奶。那不期意的碰面,阿姨的头发生出些许斑驳,明显的细纹皱了面颊,但是那蓬松的发髻仍旧没变,两只胳膊仍套着袖套,见到我还能喃喃一句“妞妞”,心里好暖。
我继续往前没走多久,阿姨已经送完了牛奶骑着车子从我身旁骑过。熟悉的两大白桶牛奶仍挂在车子后座的两边,只是老式的自行车换成了一辆电动车,突突突的风一般骑过,好不神气。
这里有太多承载着满满回忆的人和事。
小学时门口卖5毛钱辣条零食的胖阿姨,说话声音特别敞亮,每天算准了我们两节课下课时间,推着一辆三轮,摆满了各种零食辣条等着我们冲出来围住,然后用粗粗的大嗓门冲我们打招呼。阿姨的腿脚似乎不是很灵便,走起路来姿势怪怪的,每次隔着远儿了瞅见我就高声叫着我的小名,后来好几次我见她都躲着走。
前几天我早上十点多出门刚好路过小学,正是两节课下课时间。小学院里孩子们嚷嚷声此起彼伏,却让我总觉得少了什么。现在的小学孩子们,有了翻新的教学楼,有了更宽敞的娱乐场所。但是他们没有了我们门口最幸福的三轮车,没有最方便的5毛钱巴西烤肉牛板筋北京烤鸭课间一包,没有了干脆面和神奇宝贝数码宝贝的卡片,因为那是属于我们那时候独有的记忆。
现在还是能看见那位胖阿姨。胖阿姨还是那么胖,十几年来外表没有什么变化,纵然她已经从原来的零食三轮车转战到广场舞领跳,每晚我出去散步路过球场都能看见她卖力的动作,休息的时候还是能听见她粗粗的大嗓门。
还有食堂门口的卤肉老奶奶。我小小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去食堂打馒头,她就坐在食堂大门口,一辆绿色的小车车,上面摆满了卤猪蹄卤猪耳卤猪肝,卤子香远远就能闻见。老奶奶胖胖的,留着齐耳短发,满面就跟她的卤肉一样油光粉面的,拿着一把蒲扇,有一搭没一搭的扇着苍蝇。我上前去买的时候,她就会轻轻掀起上面一层薄薄的保鲜膜,笑的很开心的给我切一块最大的。院里的人跟她都很熟,每次路过买不买的都至少会打声招呼。
十几年过去了,食堂翻新过一遍又一遍,食堂的种类也不断更新着。老奶奶还是如一日的在那个位置坐着,我现在去打馒头仍能看到她。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小车,同样的卤肉,同样的油光光的老奶奶还在悠悠闲闲的坐着,等着熟人过来秤上几两猪蹄或耳朵。
这个大院是我生长起来的地方。十几年,一切变化太多太快,我们自己家也从院前搬到了院后。这些变化历历在目。从最开始的一大片红薯地修成了整齐的休闲广场,从下坡住宅区的土坡坡修成了漂亮的楼梯,从我有记忆开始,这里的变化就没有停过。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回家的月亮门被拆了,门洞前密密的冬青被砍了,每栋楼原来满墙绿油油的爬山虎被揭了,连每一栋楼也全部重新粉刷换了色彩。很多儿时的回忆随着这些改变一起抛在脑后,因为时间向前,我也在向前。
但是每每回来的时候,尤其每天天擦黑出去遛弯闲逛的时候,我还是总能看见熟悉的人,十几年如一日,一切恰如当年。若是再迎面碰上,相互唤声好,心里顿时觉得,好暖。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