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桥
![]() |
母亲桥,其实就是一座无名的小桥,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近30年来,每每回忆起那座小桥,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母亲的身影,无论现实还是梦境。
母亲桥横跨家门前的小溪之上,其实,母亲桥仅是爷爷搭在溪上的两块木板,木板约有10厘米厚,取自一棵大树的中心部分,很是耐用,母亲说我没出生的时候,那两块木板就已在那儿了。
上学后,母亲便每日站在桥上等我回家。
还记得第一次叫它“母亲桥”,是因为小学二年级时学习看尺子,老师留了一道作业题——用尺子量10个地方的尺寸,并且记录下来。我量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母亲桥木板的厚度。
当时,我胡乱地用尺子量了就要记录,母亲耐心地说:“尺子要立得直,才能量出最准确的距离。”如同多年后我“惧怕”高跟鞋时,母亲说的那句“走路凭的是心,与高跟鞋无关”一样,母亲总是用一句话“点醒”我。
量好后,我才想起小桥没有名字,因为母亲天天等在桥上,于是,胡乱地写下——母亲桥:16厘米。
这辈子上了18年学,写了无数的作业,唯一能记住的却仅此而已。说来也巧,母亲的身高正好是桥板厚度的10倍,如今已说不清楚是因为桥板的厚度记住了母亲的身高,还是因为母亲的身高记住了桥板的厚度。
上大学后,学校离家有700多公里,回趟家得坐一天的车,而每次到家,都已是夜晚。借着满天星光,第一眼看见的一定是母亲等在桥上的身影。霎时,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如同刚刚学会飞翔的小鸟,飞行后返巢的欣喜。
毕业后,我留在了上学的城市,找到了心爱的人一起为人生努力。第一次带他回家时,他一眼便看到了站在桥上等待的母亲。他取笑我说:“这么大了还要妈出来接。”我将他的取笑理解为嫉妒,却被他随口而出的一句话“刺”得有些心酸:“你妈可比我妈老多了。”
那一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那个跟我说“尺子要立得直”的母亲。那时的她身材苗条、皮肤细腻、一头青丝齐腰,是奶奶、爷爷及周围邻居眼中漂亮且贤惠的好儿媳。然而,如今的母亲因岁月的蹉跎,身材已走形、皱纹已爬上脸庞、青丝已变白发,确实比同龄的婆婆要老了许多。
两年后,父亲因癌症去世。我与爱人、公婆赶回家时,母亲不顾亲友的劝说,执意等在母亲桥上。看到我们时,母亲含泪笑了,她说:“你爸走时让你不哭。”我是个性格软弱的人,一丁点儿的小事也能让我哭得昏天黑地,想想父母这辈子,除了要求我好好学习、做个好人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要求。
父亲的葬礼来人很多,大部分是父亲生前的朋友和同事。葬礼由父亲生前的一位领导操办,之所以“惊动”了那位领导,是因为父亲生病时,母亲对父亲的照顾感动了很多人。那位领导知道后,召集了很多自愿为父亲送葬的同事。
父亲被我的爱人和他的老友们“送”走了,我和妹妹及母亲站在母亲桥上望了又望,妹妹倚在我的怀里,我靠在母亲的肩上。那一刻,只觉得站在桥上的母亲经历了红颜衰老的整个过程,又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归宿。
父亲的葬礼结束后,我跟随爱人、公婆一起离开了家。母亲在长途汽车站送我们时,没像往常一样目送汽车驶出,而是转身离开了,我知道她哭了,只是不愿被公婆看到。
之后,我给她打电话问起此事,她只是说:“啥时累了啥时就回家,妈在桥上等着。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