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别调
花间别调
最近阅读了《花间集》深受吸引,痴迷于花间词不仅因其遣词造句的华丽与精巧,还因为它不一样的格调。《花间集》以香艳绮丽的闺中风情和男女思恋为主要内容,可谓中国古代“艳词”的集大成者。也正因如此,《花间集》历来被诸多诗评家所诟病,斥之为淫词艳调。但我认为笼统的把《花间集》贬斥为粗制滥造的庸俗之作的做法是有失公允的,因为花间词在以“艳”为主导风格的同时,另有一批描述吊古、边塞、行旅及南方风光的词作,即所谓“花间别调”。这些作品数量不多,影响却很深远。其中不少佳篇,格调之高,立意之美,使后代词人难望项背。例如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五代词人鹿虔扆的《临江仙》。其词情感凄惋,秀美疏朗,少有浮艳之气,风格和韦庄相似。
这首词可与其后出现的李后主词相媲美,也是“花间别调”之一,是花间词中难得的暗伤亡国的佳作。从格调的悲伤惆怅推测,此词当于蜀亡之时所作,尽抒作者的黍离愁情,亡国悲境。不像其他词人一样开始浅谈情思和低吟婉唱,鹿虔扆依旧用别调诉说亡国之殇。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无赖晓莺惊梦断,起来残酒初醒。映窗丝柳袅烟青。 翠帘慵卷,约砌杏花零。
一自玉郎游冶去,莲凋月惨仪形。暮天微雨洒闲庭。 手挪裙带,无语倚云屏。
上阕开篇二句,便奠定了全章冷寂荒凉的基调,一切都笼罩于无言之“静”中,感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视觉上造成了浑重沉闷的压抑感,又流露了几许饱含历史沧桑的悲哀。“愁”字则可谓全词的词眼,整章的情景描写乃依此铺开。因玉楼歌吹之逝而“愁”。世事无常,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由此不难发现,“愁”的意味其实颇为深厚,并不仅指对昔日欢娱不再的叹息,其更真切的内涵还在于作者深沉的故主之念与故国之思,这一亡国臣子的愁肠有着更普遍的感染力。这首《临江仙》历来评价颇高,除了其中的故国情思易赢得一代代亡国之士的慨叹共鸣而得到再解读、再升华之外,该词出色的艺术手法也是后世为何争相效仿的原因吧。
下阕,以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衬拖抒发人物之情思,主要集中于对烟月、藕花两个意象的表现。这里“烟月”二句,唐圭璋先生认为化自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反复研读又觉得与晏殊《蝶恋花》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亦有几分相似,三词均采用了拟人手法,一个“不知”,一个“不谙”,一个“还过”,将年年岁岁依然如旧的明月写得懵懵懂懂、不晓人事,却真实可感。烟月无知,经过烽烟的无情摧毁,华丽的楼台变成了一片断井颓垣,昔日繁花似锦的荷塘如今荒芜野外,剩下的只有那疏疏落落残留的荷花尚在绽放。“相向”三句道出了荷花之深情,将花中夜露喻为哭泣的清泪画面真实可感,与作者的内心独白浑然一体。其末,作者又借荷花之“暗伤亡国”恰点明主旨,在表达深沉心声的同时,也对全词作以收束。说了这么多突然想到杜甫的《春望》,词与诗在写作手法上还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融情于景,景真情深。情境虽然有在心在物之分,而诗词中情景交融、情境相生。意象均沾染了故国情怀,在貌似不经意间,作者胸中蕴藏的“悲国情怀"都化作了眼前所见的“萧瑟景",在衰败颓垣中让人体味到历史的沉重。第二,比拟想象,富有生命力。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应用拟人的手法,自然事物皆表现出活泼的生命力和主观化的情感色彩。意象也可以代替作者说出心中亡国之悲。杜甫诗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第三,文辞质朴,凄迷婉丽。《临江仙》虽被收于《花间集》,但风格却无闺阁香艳之气,相反以自然质朴、凄迷感人取胜。在这首《临江仙》中,作者即以寻常物象自然提笔,目处留情,叙述曲折生动,情感真挚。而且,作者在叙述往日辉煌时,也通过今昔迥异、冷暖相生的对比,将整首词的意境推向极致。
《临江仙》一词脱颖而出的法宝就是沉痛的故国幽情与出色艺术手法的成功结合,才谱写了这首历代传唱千年不衰的佳篇。
最近阅读了《花间集》深受吸引,痴迷于花间词不仅因其遣词造句的华丽与精巧,还因为它不一样的格调。《花间集》以香艳绮丽的闺中风情和男女思恋为主要内容,可谓中国古代“艳词”的集大成者。也正因如此,《花间集》历来被诸多诗评家所诟病,斥之为淫词艳调。但我认为笼统的把《花间集》贬斥为粗制滥造的庸俗之作的做法是有失公允的,因为花间词在以“艳”为主导风格的同时,另有一批描述吊古、边塞、行旅及南方风光的词作,即所谓“花间别调”。这些作品数量不多,影响却很深远。其中不少佳篇,格调之高,立意之美,使后代词人难望项背。例如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五代词人鹿虔扆的《临江仙》。其词情感凄惋,秀美疏朗,少有浮艳之气,风格和韦庄相似。
这首词可与其后出现的李后主词相媲美,也是“花间别调”之一,是花间词中难得的暗伤亡国的佳作。从格调的悲伤惆怅推测,此词当于蜀亡之时所作,尽抒作者的黍离愁情,亡国悲境。不像其他词人一样开始浅谈情思和低吟婉唱,鹿虔扆依旧用别调诉说亡国之殇。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无赖晓莺惊梦断,起来残酒初醒。映窗丝柳袅烟青。 翠帘慵卷,约砌杏花零。
一自玉郎游冶去,莲凋月惨仪形。暮天微雨洒闲庭。 手挪裙带,无语倚云屏。
上阕开篇二句,便奠定了全章冷寂荒凉的基调,一切都笼罩于无言之“静”中,感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视觉上造成了浑重沉闷的压抑感,又流露了几许饱含历史沧桑的悲哀。“愁”字则可谓全词的词眼,整章的情景描写乃依此铺开。因玉楼歌吹之逝而“愁”。世事无常,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由此不难发现,“愁”的意味其实颇为深厚,并不仅指对昔日欢娱不再的叹息,其更真切的内涵还在于作者深沉的故主之念与故国之思,这一亡国臣子的愁肠有着更普遍的感染力。这首《临江仙》历来评价颇高,除了其中的故国情思易赢得一代代亡国之士的慨叹共鸣而得到再解读、再升华之外,该词出色的艺术手法也是后世为何争相效仿的原因吧。
下阕,以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衬拖抒发人物之情思,主要集中于对烟月、藕花两个意象的表现。这里“烟月”二句,唐圭璋先生认为化自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反复研读又觉得与晏殊《蝶恋花》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亦有几分相似,三词均采用了拟人手法,一个“不知”,一个“不谙”,一个“还过”,将年年岁岁依然如旧的明月写得懵懵懂懂、不晓人事,却真实可感。烟月无知,经过烽烟的无情摧毁,华丽的楼台变成了一片断井颓垣,昔日繁花似锦的荷塘如今荒芜野外,剩下的只有那疏疏落落残留的荷花尚在绽放。“相向”三句道出了荷花之深情,将花中夜露喻为哭泣的清泪画面真实可感,与作者的内心独白浑然一体。其末,作者又借荷花之“暗伤亡国”恰点明主旨,在表达深沉心声的同时,也对全词作以收束。说了这么多突然想到杜甫的《春望》,词与诗在写作手法上还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融情于景,景真情深。情境虽然有在心在物之分,而诗词中情景交融、情境相生。意象均沾染了故国情怀,在貌似不经意间,作者胸中蕴藏的“悲国情怀"都化作了眼前所见的“萧瑟景",在衰败颓垣中让人体味到历史的沉重。第二,比拟想象,富有生命力。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应用拟人的手法,自然事物皆表现出活泼的生命力和主观化的情感色彩。意象也可以代替作者说出心中亡国之悲。杜甫诗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第三,文辞质朴,凄迷婉丽。《临江仙》虽被收于《花间集》,但风格却无闺阁香艳之气,相反以自然质朴、凄迷感人取胜。在这首《临江仙》中,作者即以寻常物象自然提笔,目处留情,叙述曲折生动,情感真挚。而且,作者在叙述往日辉煌时,也通过今昔迥异、冷暖相生的对比,将整首词的意境推向极致。
《临江仙》一词脱颖而出的法宝就是沉痛的故国幽情与出色艺术手法的成功结合,才谱写了这首历代传唱千年不衰的佳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