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分成两半的卢梭与我
康德书房里唯一的装饰就是卢梭的画像。康德亲口说过,卢梭是“指引他”的第一人,对他思想的基本取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卢梭往往被后人理解为一个小说家,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人。他诉诸于“感觉”的时刻,似乎比他诉诸于理性的时刻更多。是的,他不是一个靠科学与理性,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起自身体系的哲学家,很多后来的研究者甚至把他当做一个纯粹的小说家或者是自相矛盾,毫不严谨的“哲学家”。
按照帕斯卡尔对人的研究能力的划分,人的几何学精神与敏感学精神几乎是不能够统一的,那么,在卢梭那里,能否是一个例外?
排除卢梭自我的辩解,他在《忏悔录》中说:“《社会契约论》里所有的放胆之言此前已写在《论不平等》之中,《爱弥儿》里所有的放胆之言此前已写在《新爱洛漪丝》之中。”更多的研究者陷入卢梭自我与其著作的“自相矛盾”的迷雾中。他一会被称为理性主义者,一会被称为非理性主义者;他的经济学说被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或又是奠基于承认私有财产上的;他的宗教被视为是清教徒式的,又是过于感情用事,宽松随便的。德国狂飙突进的代表人物,盛赞卢梭是即将到来的自由时代的预言家,是个人主义的典范。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他是一个集体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极权主义者。
无论卢梭自我的辩解,还是前人对卢梭的研究,都不足已说明问题。战后对极权主义的反思,迫切要求人们寻找这一主义的“历史源头”,卢梭在这种寻找中再次被“诠释”,捍卫与攻击者继续着这种永无休止的解读。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切的解读似乎都奠基于“文本”整体的解读。
恩斯特.卡西勒的<卢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对卢梭的一般性指控_即将卢梭疯癫的艺术家式的生活作为研究其思想的主要依据,这种"历史传记"的思路,在卡西勒那里看来是不严肃的,他批评道:“在研究卢梭的文献中,有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作,给予我们的不是那个人的作品,而几乎只是那个人,这些著作只在卢梭与他人的纷争与不和,以及卢梭自己的内在矛盾之中去描绘卢梭。此处,思想史有消失于传记中的危险,而传记则看上去又好似一个纯粹的个案史。”
卡西勒是杰出的观念史家和专业的哲学家,也是一名新康德主义者,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解释卢梭著作的理想人选。他既能够利用卢梭个人的传记材料,又能够本着“整体俯瞰”的姿态去分析那些也许脱离于卢梭本人的经典文本。卡西勒凸显了卢梭经典文本对卢梭个人历史的独立性,既将传记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又防止将关于卢梭怪癖的闲言碎语和历史考证混为一谈。“文本”和“语境”在卡西勒处得到了恰当的处理。
<论不平等>与<社会契约论>无论表面上有什么矛盾,本质上是互相契合,互为补充的.真正给卢梭巨大的力量的,并非表面所体现出的"激情",尽管在<爱弥儿>与<新爱洛漪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者.真正决定卢梭,从而影响了康德的,是一个"理性至上"的"非理性主义者".在卡西勒的叙事里,卢梭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坚持了"自由的道德律"的卢梭,一个在社会契约论里说出"因为仅有奢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的卢梭。卡西勒进一步认为,卢梭思想的关键是其“理性主义的自由观”,这一自由观直接影响了康德。
这个自由的道德律的卢梭,对他的时代所做出的独特的新贡献,好象就在于他将那个时代从理智主义的控制下解放了出来,他用感情的力量来反对理性主义知性的诸种力量,通往"感性"时代,"狂飙突进运动"时代以及德国\法国浪漫主义时代的道路就发端于此.文学作品中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在精神气质上与卢梭的<新爱络漪丝>有直接的血脉关联.
那么,这个浪漫主义的,看似反理性的卢梭与那个<社会契约论>里崇尚理性,将上帝的神义论改由社会承担,从而开创一个"社会责任"新时代的卢梭,是否是自相矛盾的双头蛇?我们能否将这个浪漫主义的骑士与理性至上主义者融为一体_尽管他们本身就是一体.
卡西勒再次体现了他的洞见,与一般从<新爱络漪丝>中看出卢梭自我断裂的人不同,他看到的是"卢梭本人并没有察觉到有这样的一个断裂.因为即使身为一名艺术家,他也从未放弃他的伦理理念与要求;他总是一再重申德性的崇高性质,并维护他以抵挡感情的所有攻击."与18世纪所有的伦理学思想不同在于,卢梭不认为道德乃是从同情中来.对于卢梭来说,即便是自然人也有同情的能力.但是这种只是基于感官印象的能力,离主动去关心他人和实际维护他人还很遥远.卢梭一如既往的肯定与支持人类的善良,但在他看来,这善良不是感情的原初特性,而是人列意志的根本方向与根本命运.这种善良并不基于某种同情的本能倾向,而是基于人类的自决能力,即人类天性中的可完善性,既是人类德性,也是人类之罪恶的根源.
在此处,卢梭告诉我们,人性的进程无法被阻止,"人性往而不返."这样,卢梭超越了个体感情的丰沛与炽烈,而以政治思想家的身份,将视域通往"伦理的自明",在<爱弥尔>中,卢梭高呼:"良心啊!良心!你这神圣的本能,来自天国不朽的声音,你给一种无知而有限,却智慧而自由的存在以可靠的指引;判别善恶,从不出错,你让人好似上帝."
在这里,从情感出发的卢梭,最终将他的"善感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智性"的道路,而且只有在那个世界中才真正实现了自身.最终,感情的卢梭通过人类自然天性中的“善”与德性,与《社会契约论》中那个高呼自由的道德律的卢梭会师。
这正是理性的自由观的卢梭式注脚。
正如卡西勒在法兰西哲学学会所做的演讲所说:"17世纪和18世纪的数学与逻辑的精神已将自然变成了一架简单的机械.而卢梭重新发现了其灵魂.他用自己自然而然生出的对自然的概念,来反对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和那抽象的形式主义与模式论.他通过这种概念找到了有着丰沛形式与生机的自然之路."
卢梭是一个善感的人,看起来甚至是一个实足情绪化的人,但正如他本人所说:"意识所做的不是判断,而是感觉;尽管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来自外界,但衡量这些观念的感觉却在我们自身之中."卢梭的感觉已经远远高于被动的"印象",高于纯然的感官知觉;它将判断\评估和选择的纯然主动性吸纳到自身之中.
诚然,卢梭不是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设计师,他不具备概念分析的能力和严密的概念论证的禀赋,但他的思想内部却拥有一种严密得多的融贯,他的思想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这基础并非只是逻辑的.因此,我们无须去追问他首先是一个小说家,还是一个哲学家,而应该明确,卢梭思想的基础正在于信念与感觉的统一性.
关注卢梭问题,除了其本身的学术意义与影响,还在于我自身的问题.从小影响我的是雨果和歌德的浪漫主义作品,是少年维特,是悲惨世界,是九三年,过去二十年,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感觉或者感情的囚徒,而缺乏理性的沉思.然而,正如对人类天性中"可完善性"的感悟,源于歌德\雨果的作品,感觉在我处,并非是一种"印象"或者"感官接受",而是对人类自然天性的领悟,对自由的道德律的领悟,这绝非纯然的"情绪"或者"激情"所能解释.
卢梭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的,是社会遮蔽和改变了我们的善,也只有社会,才能真正解决和改良这一切.于是,从认识自我,找到自我的善开始,卢梭向我展开了一种可能___重新在人心中找回自由的道德律是可能的,公意的法律与道德将伴随社会的改革重回人心中.
然而,卢梭往往被后人理解为一个小说家,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人。他诉诸于“感觉”的时刻,似乎比他诉诸于理性的时刻更多。是的,他不是一个靠科学与理性,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起自身体系的哲学家,很多后来的研究者甚至把他当做一个纯粹的小说家或者是自相矛盾,毫不严谨的“哲学家”。
按照帕斯卡尔对人的研究能力的划分,人的几何学精神与敏感学精神几乎是不能够统一的,那么,在卢梭那里,能否是一个例外?
排除卢梭自我的辩解,他在《忏悔录》中说:“《社会契约论》里所有的放胆之言此前已写在《论不平等》之中,《爱弥儿》里所有的放胆之言此前已写在《新爱洛漪丝》之中。”更多的研究者陷入卢梭自我与其著作的“自相矛盾”的迷雾中。他一会被称为理性主义者,一会被称为非理性主义者;他的经济学说被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或又是奠基于承认私有财产上的;他的宗教被视为是清教徒式的,又是过于感情用事,宽松随便的。德国狂飙突进的代表人物,盛赞卢梭是即将到来的自由时代的预言家,是个人主义的典范。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他是一个集体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极权主义者。
无论卢梭自我的辩解,还是前人对卢梭的研究,都不足已说明问题。战后对极权主义的反思,迫切要求人们寻找这一主义的“历史源头”,卢梭在这种寻找中再次被“诠释”,捍卫与攻击者继续着这种永无休止的解读。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切的解读似乎都奠基于“文本”整体的解读。
恩斯特.卡西勒的<卢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对卢梭的一般性指控_即将卢梭疯癫的艺术家式的生活作为研究其思想的主要依据,这种"历史传记"的思路,在卡西勒那里看来是不严肃的,他批评道:“在研究卢梭的文献中,有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作,给予我们的不是那个人的作品,而几乎只是那个人,这些著作只在卢梭与他人的纷争与不和,以及卢梭自己的内在矛盾之中去描绘卢梭。此处,思想史有消失于传记中的危险,而传记则看上去又好似一个纯粹的个案史。”
卡西勒是杰出的观念史家和专业的哲学家,也是一名新康德主义者,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解释卢梭著作的理想人选。他既能够利用卢梭个人的传记材料,又能够本着“整体俯瞰”的姿态去分析那些也许脱离于卢梭本人的经典文本。卡西勒凸显了卢梭经典文本对卢梭个人历史的独立性,既将传记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又防止将关于卢梭怪癖的闲言碎语和历史考证混为一谈。“文本”和“语境”在卡西勒处得到了恰当的处理。
<论不平等>与<社会契约论>无论表面上有什么矛盾,本质上是互相契合,互为补充的.真正给卢梭巨大的力量的,并非表面所体现出的"激情",尽管在<爱弥儿>与<新爱洛漪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者.真正决定卢梭,从而影响了康德的,是一个"理性至上"的"非理性主义者".在卡西勒的叙事里,卢梭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坚持了"自由的道德律"的卢梭,一个在社会契约论里说出"因为仅有奢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的卢梭。卡西勒进一步认为,卢梭思想的关键是其“理性主义的自由观”,这一自由观直接影响了康德。
这个自由的道德律的卢梭,对他的时代所做出的独特的新贡献,好象就在于他将那个时代从理智主义的控制下解放了出来,他用感情的力量来反对理性主义知性的诸种力量,通往"感性"时代,"狂飙突进运动"时代以及德国\法国浪漫主义时代的道路就发端于此.文学作品中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在精神气质上与卢梭的<新爱络漪丝>有直接的血脉关联.
那么,这个浪漫主义的,看似反理性的卢梭与那个<社会契约论>里崇尚理性,将上帝的神义论改由社会承担,从而开创一个"社会责任"新时代的卢梭,是否是自相矛盾的双头蛇?我们能否将这个浪漫主义的骑士与理性至上主义者融为一体_尽管他们本身就是一体.
卡西勒再次体现了他的洞见,与一般从<新爱络漪丝>中看出卢梭自我断裂的人不同,他看到的是"卢梭本人并没有察觉到有这样的一个断裂.因为即使身为一名艺术家,他也从未放弃他的伦理理念与要求;他总是一再重申德性的崇高性质,并维护他以抵挡感情的所有攻击."与18世纪所有的伦理学思想不同在于,卢梭不认为道德乃是从同情中来.对于卢梭来说,即便是自然人也有同情的能力.但是这种只是基于感官印象的能力,离主动去关心他人和实际维护他人还很遥远.卢梭一如既往的肯定与支持人类的善良,但在他看来,这善良不是感情的原初特性,而是人列意志的根本方向与根本命运.这种善良并不基于某种同情的本能倾向,而是基于人类的自决能力,即人类天性中的可完善性,既是人类德性,也是人类之罪恶的根源.
在此处,卢梭告诉我们,人性的进程无法被阻止,"人性往而不返."这样,卢梭超越了个体感情的丰沛与炽烈,而以政治思想家的身份,将视域通往"伦理的自明",在<爱弥尔>中,卢梭高呼:"良心啊!良心!你这神圣的本能,来自天国不朽的声音,你给一种无知而有限,却智慧而自由的存在以可靠的指引;判别善恶,从不出错,你让人好似上帝."
在这里,从情感出发的卢梭,最终将他的"善感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智性"的道路,而且只有在那个世界中才真正实现了自身.最终,感情的卢梭通过人类自然天性中的“善”与德性,与《社会契约论》中那个高呼自由的道德律的卢梭会师。
这正是理性的自由观的卢梭式注脚。
正如卡西勒在法兰西哲学学会所做的演讲所说:"17世纪和18世纪的数学与逻辑的精神已将自然变成了一架简单的机械.而卢梭重新发现了其灵魂.他用自己自然而然生出的对自然的概念,来反对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和那抽象的形式主义与模式论.他通过这种概念找到了有着丰沛形式与生机的自然之路."
卢梭是一个善感的人,看起来甚至是一个实足情绪化的人,但正如他本人所说:"意识所做的不是判断,而是感觉;尽管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来自外界,但衡量这些观念的感觉却在我们自身之中."卢梭的感觉已经远远高于被动的"印象",高于纯然的感官知觉;它将判断\评估和选择的纯然主动性吸纳到自身之中.
诚然,卢梭不是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设计师,他不具备概念分析的能力和严密的概念论证的禀赋,但他的思想内部却拥有一种严密得多的融贯,他的思想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这基础并非只是逻辑的.因此,我们无须去追问他首先是一个小说家,还是一个哲学家,而应该明确,卢梭思想的基础正在于信念与感觉的统一性.
关注卢梭问题,除了其本身的学术意义与影响,还在于我自身的问题.从小影响我的是雨果和歌德的浪漫主义作品,是少年维特,是悲惨世界,是九三年,过去二十年,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感觉或者感情的囚徒,而缺乏理性的沉思.然而,正如对人类天性中"可完善性"的感悟,源于歌德\雨果的作品,感觉在我处,并非是一种"印象"或者"感官接受",而是对人类自然天性的领悟,对自由的道德律的领悟,这绝非纯然的"情绪"或者"激情"所能解释.
卢梭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的,是社会遮蔽和改变了我们的善,也只有社会,才能真正解决和改良这一切.于是,从认识自我,找到自我的善开始,卢梭向我展开了一种可能___重新在人心中找回自由的道德律是可能的,公意的法律与道德将伴随社会的改革重回人心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