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听了一节禅课后
![]() |
很巧合,今天被拉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听日本枡野俊明禅师的讲座。日本的禅僧是可以有工作和家庭的,无论作为教授、设计师还是僧人,已然都成为他的一个共存状态。前些日子才想起16岁的人生梦想,今天就以一种奇幻般的方式实现了,这世上真的是有吸引力法则,心中的念头与外在生活好似存在着一种感应。听完他的讲座后,就有冲动想写些东西出来。
![]() |
![]() |
图:枡野俊明讲座 |
我们常说某样东西很有禅意,某个时刻是禅定,甚至有种翻译直接把“禅”译为是静坐。但我还是觉得很模糊,一直想写写我心里的“禅”,但畏于起笔,怕文笔与阅历都经不起推敲。这次鼓起勇气诠释一下,希望几年后再看不会觉得稚气。
我心中的“禅”,是某一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在那个点上,我们的思维观照到了自我,观照到了人生,观照到了自然万物。它是那个刹那间的领悟。但为什么我们觉得与他若即若离?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一条曲线,它由我们日常的每一个喜怒哀乐的瞬间汇总而成,或许曲曲折折,或许安静平和。我们向往领悟,不断的希望那些时空中的点对我们这条生命的曲线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追求无限地靠近那个点,所以说“禅”也可以理解为是追求自我的一个过程。你在那个瞬间看到属于你的自我,但是你抓不住他,你甚至不知道是怎么看到的,这种持续的神秘,也让禅持续保持着吸引力,无限的向本我靠近。
这么说就又有些幽玄了,我本不想去论证一件幽玄的事情,也没能力论证清楚。今天想写的是生活中,那些碰触或者讲接近禅的时刻,是怎样在不同的时空里,将其具象化的一种表达。
禅在建筑中
我到巴黎的时候,看到欧洲的建筑,总有种一眼望尽的感觉,总是打不起兴趣把每一处都看详尽。细节的繁复,眼花缭乱,极尽华丽之能事,建筑通常是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无不在彰显着一种力量,用完美性去冲击视觉感官。而最近去到日本,住了传统的日式庭院,发现日本的庭院则是相反的,它的设计力图将这种力量打散。庭院里的小路特意被设计成曲线;房屋的门被庭院隔开;通过植被,石像不断遮盖,让你对后面的东西有好奇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光线,甚至不同的心情,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景致。我舍不得走,在这个庭院中不停得拍了很多照片,每个角度都能自成一景。
![]() |
![]() |
![]() |
日本天理市的传统庭院 |
逛京都的门迹三千院,拍了那里很出名的藏地佛。看到那些青苔包裹着的小僧时,那个当下心里是升起一种共鸣的。当时说不出是什么。后来看到蒋勋写苔的时候突然感悟到,为什么东方的寺庙里有苔,因为苔的气质是感伤的,有萧条卑微在里面,是不完美的,和西方所追求的美感相违背。当这种卑微感伤的东西,和藏地佛的笑容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突然间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感受,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领悟那句“不自由,但无不自由之感;不足,但不生不足之念”的真正含义,在那个当下,潜意识里碰触到了生命的本质。接受一种不完美,反而是人生的大智慧。
![]() |
![]() |
图:日本三千院的藏地佛 |
禅在茶中
最早我是不爱喝茶的,因喝不出什么滋味,也无法体会到茶与心境相通是怎样一种感觉。机缘巧合看了一本书《侘寂之美》,里面讲解日本审美中wabi-sabi的概念时,提到一代茶人千利休的侘茶,后又看了一部有关他的电影《寻访千利休》,了解到日本人感悟残缺之美,易逝之美,可能与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影里,千利休在自己简陋的茶室中,观照着万物之美。品茶之外,应当品的是当下的那个时空,品的是当下的那个自己的心境。
![]() |
![]() |
![]() |
图:电影《寻访千利休》一副极美的画面 |
禅在器物中
总是会对某些破瓦砾似的瓶瓶罐罐有一种眷恋,喜欢陶器,喜欢木制的把件儿。最开始也说不上为什么喜欢,就是觉得美,摆在空间里相得益彰。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反而这类看似不规则,不整洁的东西可以被反复把玩,长久使用,处于任何的环境中都不觉得尴尬,可以不起眼也可以显眼,自然地生出一种超越时间的美。不整齐,不亮洁,不使用规则的形状,不突兀棱角,反而生出一种随性多变的灵气。
![]() |
![]() |
图:日本陶器 |
禅在饮食中
吃也是一样,最近几年,大家对吃开始讲究起来,衍生了很多探究食物本源,敬畏自然的饮食文化。用简单的东西表达意境,抛去矫饰能让人更靠近自我。在食物中也是一样,当我第一次看到下面的这个蛋糕时,突然感觉到原来矫饰造作的蛋糕也可以被做得纯朴而富有诗意。多数的生日蛋糕裱花涂字,不停的用各种形状颜色堆砌装饰,而这个蛋糕反其道而行之,只用自然的一枝一花配上素净的表面,蛋糕的名字叫“在里”,简单的外壳里有着相当丰富有层次的口感。以前我很难想象在吃蛋糕时可以配茶,因为那些复杂的装饰总让人感觉到丰腻。而它却将过分的伪装都卸掉,用简洁表达力量与神秘,让人想向内探寻。
![]() |
在里-百香果慕斯乳酪 |
禅在书画中
我们听到过很多禅诗,禅句,最有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用简单的场景文字描述禅的意境,人生的道理。细细归纳这些文字,很多意义是为了旨在对抗人性中的贪嗔痴,强调空,强调自然与放下。西方人救赎喜欢寻找宗教,东方人习惯寄情山水,我们的很多诗句都在用自然揭示着平常的道理,揭示着内心的思绪,从而得到解脱与救赎。比如苏东坡有名的参禅三偈。
参禅前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是最开始,景在眼中,不同角度不同答案。
参禅时作: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但心性已发生了改观,这时景在心中。
参禅后作: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所有的自然都已成为禅语,一切道法自然,归于自然中。
又如下面的这幅《六柿图》,来自南宋画家牧溪,他擅长画山水、蔬果、和大写意破墨僧道人物,禅画的意思简当,不费妆饰,但能呈现出一种静物的真实状态,从而写意人生。平凡的东西就让它平凡,接受本来的样子与美。
![]() |
图:《六柿图》 |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讲多少也无法诠释清楚的“禅”只能通过心去感悟。而越是说不清楚的东西,越具有追求的意义。我们的时空是可以重叠的,思维却很难。它处于一种更高的量级里,即使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环境,你我他,所有人没有哪一种能量可以感知思维的重叠性。所以我们将思维具象,不论是通过什么方法,禅的意境总带有着一些共通的色彩,它往往是素寂的,自然的,不完美的,隐匿而又有吸引力,残缺而又有生命力。我们不停得通过方式去具象,其实本质上目的都是为了更靠近自己。我是不愿参禅的,真正的禅都在生活的美学中,把参禅当成是正事的话,岂不是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执着。所以且想且止,不强求再明白更多。
收录在微信公众号“叁生”
用一首歌的时间
聊聊生存也聊聊死亡
原文链接
![]()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