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行记 1
去古巴的一天,奥巴马刚刚走。一切一切的听到的消息都表明,这个国家正在解冻。自从FIDEL CASTRO退居二线以后,接替他执政的劳尔的政策看似有些松动。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个民心惶惶却又生机勃勃的社会万象。
古巴,我心里有点情结。我学习西班牙科班出身,国内老牌的西语院校开设西班牙语系大都跟古巴革命成功有关——文革前夕的中国政府以为拉美会出现大量的如古巴一样的社会主义政府——谁料到,这就是一个孤岛,一个似乎带有传奇色彩的个例,被强权被戏弄又被洪流所遗忘了好几十年,再往后看过去,这种隔绝和遗忘似乎也没有尽头。
在拉美的十年里兜兜转转了好几遍,才第一次去古巴。古巴旅游太火,酒店订不上——实际上也不知道如何定,booking等网站一律用不了。想起大学同学HUGO在那里定居多时,还娶了古巴媳妇,于是托他帮我定了民宿。
在机场等我HUGO来接我的时候,地板一直在微微颤抖。门口排着出租车,熙熙攘攘,也不觉得如同想象中一般十分落后——至少跟大多数国家的二线城市无异。从机场到市区的马路算不上宽阔整饬但也并不拥挤——同学说,奥巴马来之前刚刚铺过沥青——这又是何必呢?谁还不知道你的家底?
住的区域算是新哈瓦那。同学说反复强调说这个是富人区,咋一眼望过去,还算不错。安静得很,家家户户的DRIVEWAY上都停着车,放佛清明富足。仔细看,“小别墅”的街区上,每一座房子上都还有一个大的黑水罐,我问:难道还需要抽水上房顶?答案是肯定,并且,电机也非自动停止,还得有人看着,而这样的自来水待遇,也不是每个人哈瓦那家庭都有的。
接待我的房东家,要价40美金(其实是当地的可兑换比索)。我同学帮我讲价,我个人觉得挺便宜,也就没有继续坚持讲价。我同学后来说,这里的人平均工资也就是二三十美元一个月,顿时觉得自己在超高消费。
房间咋一看很不错,平板电视,热水淋浴,有吧台,有海尔牌的冰箱,甚至还塞满了饮料和啤酒。我住下,准备洗个澡,跟同学吃饭。
洗澡的时候发现没有洗发香波,便觉得自己失策,房东给我拿了一大瓶从未见过的洗发香波,洗过之后头发如同硫酸漂过。准备躺下小憩,才发现床垫似乎不平整,弹簧鼓鼓囊,不敢翻身或者腾起而坐,床罩和床单都是化纤制品,跟脚后跟磨得沙沙作响。
同学的古巴媳妇,还有其他几个我的同学凑在一起——去了当地最好的中餐厅——竟然在一个游艇俱乐部里。饭店风光很好,但四下真的好安静。饭菜的质量,说实话,实在太糟糕,同学的好意心领了,但味道太糟糕。蒸鱼如同木屑末,牛肉炸的如稻草,调料明显不足(这一点在后面的几天经验中得到体现,糖和盐应该是敞开供应,所以食物于我看来,不是太咸就是太甜)。却并不便宜,大概吃了五六个菜,花了大概100美金。
我同学的媳妇是古巴的白人,金发的修长女生,但气质还是跟欧洲的金发白人大相径庭。她曾经在北京生活了两三年,但是她并不喜欢。谁又能简单的喜欢的起来北京,且不说空气的污浊交通的拥堵,就是全民焦虑的氛围,让这些闲散惯了的拉美人是不能够融入的。
在交谈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一句话是:“我是古巴人中少有的幸运者,可以到其他国家生活。但尽管这里有千般不好,我也不喜欢别人批评她”说完看了我同学一眼。事实上,敏感的心灵都经不起别人的批评。越是大气开放越是无所畏惧。
我好奇的问道,那么一个月工资几十美元,古巴普通民众如何过活?简单说来,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比方说国营肉店卖猪肉的就把肉屯下私下买給别人。每个人都要找点其他的营生,靠着国家发的基本的粮食,可以活下去。
当天晚上宾主尽欢,我回到住的地方。没有网络的日子很难熬——早知道,下了很多电影和书。冲完澡,迷迷糊糊躺在床上看电影,倒也舒服,没有网络的世界的诱惑和干扰,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电影都没有被认真的看过。
第二天房东给我准备了早餐,看起来也很丰盛。炒鸡蛋,熏肉,水果是木瓜和菠萝(事实证明在今后的几天里我没有吃到其他水果),还有牛奶咖啡。我跟房东要茶——这可要了房东的老命,翻箱倒柜的在漂亮橱柜里找来半天——说这个是前年房客留下来的一包袋装茶。
打车前往哈瓦那的老城区。沿途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所有的房子从我的观点来看都是危楼,摇摇欲坠,墙皮和砖头是不是的掉下——仍然住满了人
我下车,有许多人主动上前当我的导游。我随便挑选了一个看起来机灵的——然而却十分失望。他反反复复就在推销我中午去一家饭店吃龙虾——我何苦要来这里吃龙虾——这种旅游餐馆的把戏自然不用提,他可以吃到一顿免费的大餐,或许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算很不错。
关于古巴的历史和现状他都不提,他带领我走过街区,无不想要多卖点东西,无奈,我不想去吃龙虾餐厅,我也不想买雪茄,我也不想看艳舞。路过一家书店,里边摆了许多切格瓦拉的画册,我进去逛了一逛,诺大的房间里稀稀拉拉的摆了几本书,大部分是一些文化的符号,比如说切格瓦拉,卡斯特罗,海明威。
整个城市浮躁的让人难受,撩拨旅行者付钱的热情。来老城区武器广场,许多纯非洲后裔的女人穿着民族服装卷着巨大的雪茄搔首弄姿,等着跟游客合影。
任何旅游地点都有这样付钱的景点式的举动,为何我却在古巴如此反感?或许这个国家避重就轻到如此程度,又如此媚俗的卖弄。实在令人无法简单的享受旅程。
欧美的游客很多,或因复活节假期的原因吧。放眼望去,所有的人都在享受,听着SALSA,大口的叼着雪茄吞云吐雾。我一个人愤世嫉俗,在闷热的天气里独自走着——更可气的是,饭店里的菜单也是暗藏杀机——并非付不起价钱,但那种明一套暗一套的做法在中国都已经过时了,在这里却大行其道——让人无法放松,也就无法谈及享受。
但好歹到了古巴,也要品味MOJITO,刚刚坐下,络绎不绝的乞讨的人群就在我的旁边经过。服务生绔气的赶走他们。我一边整理行囊,一边往远处的FLORIDA酒馆望去,那是海明威喝DAIQUIRI的地方——排队的人一直蜿蜒到门口,越是兴高采烈的游客们,越是衬托出我的沮丧。
出了老城区,整个街道上人烟稀少,无比萧条。到了革命广场,在有着巨大的切格瓦拉的画像前的广场上留影,不可免俗。便打车回住的地方。打车的出租车司机一定要坚持我先付一部分钱,开到一半,又说自己没有油了,要让我再付另一部分钱,如此纠结的回家。
古巴,我心里有点情结。我学习西班牙科班出身,国内老牌的西语院校开设西班牙语系大都跟古巴革命成功有关——文革前夕的中国政府以为拉美会出现大量的如古巴一样的社会主义政府——谁料到,这就是一个孤岛,一个似乎带有传奇色彩的个例,被强权被戏弄又被洪流所遗忘了好几十年,再往后看过去,这种隔绝和遗忘似乎也没有尽头。
在拉美的十年里兜兜转转了好几遍,才第一次去古巴。古巴旅游太火,酒店订不上——实际上也不知道如何定,booking等网站一律用不了。想起大学同学HUGO在那里定居多时,还娶了古巴媳妇,于是托他帮我定了民宿。
在机场等我HUGO来接我的时候,地板一直在微微颤抖。门口排着出租车,熙熙攘攘,也不觉得如同想象中一般十分落后——至少跟大多数国家的二线城市无异。从机场到市区的马路算不上宽阔整饬但也并不拥挤——同学说,奥巴马来之前刚刚铺过沥青——这又是何必呢?谁还不知道你的家底?
住的区域算是新哈瓦那。同学说反复强调说这个是富人区,咋一眼望过去,还算不错。安静得很,家家户户的DRIVEWAY上都停着车,放佛清明富足。仔细看,“小别墅”的街区上,每一座房子上都还有一个大的黑水罐,我问:难道还需要抽水上房顶?答案是肯定,并且,电机也非自动停止,还得有人看着,而这样的自来水待遇,也不是每个人哈瓦那家庭都有的。
接待我的房东家,要价40美金(其实是当地的可兑换比索)。我同学帮我讲价,我个人觉得挺便宜,也就没有继续坚持讲价。我同学后来说,这里的人平均工资也就是二三十美元一个月,顿时觉得自己在超高消费。
房间咋一看很不错,平板电视,热水淋浴,有吧台,有海尔牌的冰箱,甚至还塞满了饮料和啤酒。我住下,准备洗个澡,跟同学吃饭。
洗澡的时候发现没有洗发香波,便觉得自己失策,房东给我拿了一大瓶从未见过的洗发香波,洗过之后头发如同硫酸漂过。准备躺下小憩,才发现床垫似乎不平整,弹簧鼓鼓囊,不敢翻身或者腾起而坐,床罩和床单都是化纤制品,跟脚后跟磨得沙沙作响。
同学的古巴媳妇,还有其他几个我的同学凑在一起——去了当地最好的中餐厅——竟然在一个游艇俱乐部里。饭店风光很好,但四下真的好安静。饭菜的质量,说实话,实在太糟糕,同学的好意心领了,但味道太糟糕。蒸鱼如同木屑末,牛肉炸的如稻草,调料明显不足(这一点在后面的几天经验中得到体现,糖和盐应该是敞开供应,所以食物于我看来,不是太咸就是太甜)。却并不便宜,大概吃了五六个菜,花了大概100美金。
我同学的媳妇是古巴的白人,金发的修长女生,但气质还是跟欧洲的金发白人大相径庭。她曾经在北京生活了两三年,但是她并不喜欢。谁又能简单的喜欢的起来北京,且不说空气的污浊交通的拥堵,就是全民焦虑的氛围,让这些闲散惯了的拉美人是不能够融入的。
在交谈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一句话是:“我是古巴人中少有的幸运者,可以到其他国家生活。但尽管这里有千般不好,我也不喜欢别人批评她”说完看了我同学一眼。事实上,敏感的心灵都经不起别人的批评。越是大气开放越是无所畏惧。
我好奇的问道,那么一个月工资几十美元,古巴普通民众如何过活?简单说来,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比方说国营肉店卖猪肉的就把肉屯下私下买給别人。每个人都要找点其他的营生,靠着国家发的基本的粮食,可以活下去。
当天晚上宾主尽欢,我回到住的地方。没有网络的日子很难熬——早知道,下了很多电影和书。冲完澡,迷迷糊糊躺在床上看电影,倒也舒服,没有网络的世界的诱惑和干扰,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电影都没有被认真的看过。
第二天房东给我准备了早餐,看起来也很丰盛。炒鸡蛋,熏肉,水果是木瓜和菠萝(事实证明在今后的几天里我没有吃到其他水果),还有牛奶咖啡。我跟房东要茶——这可要了房东的老命,翻箱倒柜的在漂亮橱柜里找来半天——说这个是前年房客留下来的一包袋装茶。
打车前往哈瓦那的老城区。沿途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所有的房子从我的观点来看都是危楼,摇摇欲坠,墙皮和砖头是不是的掉下——仍然住满了人
我下车,有许多人主动上前当我的导游。我随便挑选了一个看起来机灵的——然而却十分失望。他反反复复就在推销我中午去一家饭店吃龙虾——我何苦要来这里吃龙虾——这种旅游餐馆的把戏自然不用提,他可以吃到一顿免费的大餐,或许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算很不错。
关于古巴的历史和现状他都不提,他带领我走过街区,无不想要多卖点东西,无奈,我不想去吃龙虾餐厅,我也不想买雪茄,我也不想看艳舞。路过一家书店,里边摆了许多切格瓦拉的画册,我进去逛了一逛,诺大的房间里稀稀拉拉的摆了几本书,大部分是一些文化的符号,比如说切格瓦拉,卡斯特罗,海明威。
整个城市浮躁的让人难受,撩拨旅行者付钱的热情。来老城区武器广场,许多纯非洲后裔的女人穿着民族服装卷着巨大的雪茄搔首弄姿,等着跟游客合影。
任何旅游地点都有这样付钱的景点式的举动,为何我却在古巴如此反感?或许这个国家避重就轻到如此程度,又如此媚俗的卖弄。实在令人无法简单的享受旅程。
欧美的游客很多,或因复活节假期的原因吧。放眼望去,所有的人都在享受,听着SALSA,大口的叼着雪茄吞云吐雾。我一个人愤世嫉俗,在闷热的天气里独自走着——更可气的是,饭店里的菜单也是暗藏杀机——并非付不起价钱,但那种明一套暗一套的做法在中国都已经过时了,在这里却大行其道——让人无法放松,也就无法谈及享受。
但好歹到了古巴,也要品味MOJITO,刚刚坐下,络绎不绝的乞讨的人群就在我的旁边经过。服务生绔气的赶走他们。我一边整理行囊,一边往远处的FLORIDA酒馆望去,那是海明威喝DAIQUIRI的地方——排队的人一直蜿蜒到门口,越是兴高采烈的游客们,越是衬托出我的沮丧。
出了老城区,整个街道上人烟稀少,无比萧条。到了革命广场,在有着巨大的切格瓦拉的画像前的广场上留影,不可免俗。便打车回住的地方。打车的出租车司机一定要坚持我先付一部分钱,开到一半,又说自己没有油了,要让我再付另一部分钱,如此纠结的回家。
河流底层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复活节的公路旅行 2 (20人喜欢)
- 复活节假期的公路旅行 1 (19人喜欢)
- 复杂是正常的 (21人喜欢)
- 虚无,祛魅和信仰 (25人喜欢)
- 生活好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蛋糕 2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