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柏拉图关于爱的演绎
《会饮》(Symposium)是柏拉图的一部作品,记述众人在阿伽通(Agathon)家中的一次宴饮。在宴席的谈话中,众人围绕厄洛斯(eros,可理解为“欲爱”)发表自己的观点。厄洛斯的内涵比较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肉体之爱”;但可以肯定的是,厄洛斯大多是关于男子(年长男子,扮演主动角色的lover,或译“爱者”)与男子(年轻男子,beloved,或译“被爱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恋童癖”(pederasty)或“少年爱”基本可以概括其面貌,但是不完整。希腊人发明的厄洛斯与阿加佩(agape)之爱影响了西方世界的爱情观,其中的厄洛斯之爱,为同性恋(homosexual)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一、斐德若(Phaedrus)赞美爱情的伟力 “所以,要是能想出什么法子,全由有情人和情伴来组建一个城邦或者一支军队,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生活)治理得再好不过了。因为,人人都会尽量不丢人现眼,还要相互争风吃醋;要是这样的人一起打仗,只需很少数量就可以战胜所有的人了。因为,一个有情人要是想临阵逃跑或丢盔弃甲,固然怕被其余的人看见,但更怕被自己的情伴看见,与其被看见,多半不如战死算了。再说,自己的情伴置身险境时,没有哪个有情人会丢下不管、不去救他。有情人不至于会胆小到那程度,因为,爱若斯(eros)会激发有情人身上的好品德,使他能将自己天性中最好的品质发挥出来,总之,正如荷马所说,神在英雄胸中‘鼓起几分勇气’,爱若斯对于有情人也如此,使他成为有勇气的人。 再说,唯有相爱的人才肯替对方去死,不仅男人这样,女人也如此。……尽管如此,阿喀琉斯(Achilles)宁可勇敢地去救自己的有情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替他复仇,不仅敢为有情人死,而且紧随有情人被杀死。神们及其钦佩阿喀琉斯,就因为阿喀琉斯懂得看重自己的有情人。” 斐德若是当晚宴饮上的首位发言人。他的发言似乎意在说明爱之于人类的恩赐。这是一种典型的厄洛斯之爱。爱神值得被称颂,因为它“引导人在生前和死后拥有美德和福气”。在这里,爱是一种感官上的体验或者亲身的实践,它让人从伴侣身上和自我牺牲中认识到智慧和美,不断向上攀登,最终接近于完美与神性。 历史上,希腊城邦底比斯(Thebes,俄狄浦斯王生活的城邦)的“圣军”(sacred band)便是由150对同性爱人组成的。借由他们之间相互的爱,转为英勇作战和保卫城邦的动力,对底比斯的霸业有相当的助力。无论是斯巴达人还是后来的亚历山大,都极力赞扬这样的军队。 阿喀琉斯与帕特洛克罗斯的故事,见于荷马的《伊利亚特》及后人的创作。在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一方的帕特洛克罗斯假扮阿喀琉斯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Hector)决斗并被他杀死。阿喀琉斯为了替帕特洛克罗斯报仇,明知自己必死的神谕,仍然杀死了赫克托尔,最终自己也难逃一劫。《伊利亚特》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二人的关系,但后来的希腊文艺作品均以恋人关系看待二人。根据斐德若的说辞,阿喀琉斯是年长的一位,但也可能正好相反。画有“股间性交”的希腊陶瓶,是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的做爱方式加以描绘的。

二、泡赛尼阿斯(Pausanias)论属天之爱 “这情爱只是对少男的情爱。……那些受这种情爱感发的人……被天生比较强壮、更有理智的男性吸引。从这男童恋本身人们可以明白,有的人纯粹是由这种情爱驱使的:因为,他们要爱的与其说是少男,不如说是那些开始萌发理智的男子,只不过他们的胡子碰巧刚发芽而已。我想,有情人之所以要等情伴到这年龄才去爱他,是因为真的要和他相濡以沫、白头偕老,而不是要利用情伴年少无知,骗他、耍他,然后一脚踢开去追另一个。 在我们(雅典)这儿,僭主们也曾从实际中懂得这样的教训:正是由于亚理斯脱格通的情爱和哈莫第乌斯的情谊,自己的政权才被推翻了。” 泡赛尼阿斯是第二位发言人。他把厄洛斯具体地分为属天的(Uranian)和属民的(Pandemian)。前者是世俗的爱,爱上女人或者男孩,多是爱上他们的肉体;后者是高尚的爱,爱上脸上长出第一缕胡须的少男(由男孩转变为男人,身体的美感和智慧与日俱增),并能在肉体的欲望上有所克制。 在说辞的后半部分,他指出怎样的爱算是自己所期许的属天之爱,包括:光明正大地爱,即使爱人的美貌不及别人;没有功利的爱;有尊严的爱;专一的爱。在这种关系中,年轻男子获得年长男子的智慧和品德,年长男子获得性与快感。他也告诫成年男子,对自己情伴的爱必须尽力接近属天之爱。 据修昔底德(Thucydides)《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载,哈莫第乌斯(Harmodius)与亚理斯脱格通(Aristogeiton)相互爱恋,但哈莫第乌斯遭到雅典当时的僭主希比亚(Hippia)之弟希帕库斯(Hipparchus)的诱奸和侮辱。于是二人在泛雅典娜节(Panathenaea)谋杀了希帕库斯。这桩由爱情引发的谋杀案,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僭主政治并未因此而被推翻。 泡赛尼阿斯推崇的属天之爱,也可说是理想主义的。“柏拉图式爱情”的一部分即是由此而来。 和梭伦(Solon)在雅典首设妓院一样,泡赛尼阿斯是第一个提出恋童合法化的人。 三、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划分性别与性取向 “这样来看,我们个个都只是人的一块符片,像被切成两片的比目鱼。所以,人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另一片:凡是由双性别的人——也就是既男又女的人切开的一半而成的男人,就成了追女人的男人,(男人中)有外遇的大多就属于这种男人;反过来,由双性人切开的一半而成的女人,就成了追男人的女人,(女人中)有外遇的就是这种女人。凡由原女人切开的一半而成的女人,对男人就没有多大兴趣,只眷恋女人,女同性恋就是从这类女人来的。凡由原男人切开的一半而成的男人,寻的都是男的;还是少男的时候,他们就亲近男人——因为他们是由原男人切开的一片,喜欢和男的一起睡,交缠在一起。” 阿里斯托芬是泡赛尼阿斯之后的发言人。但在他发言之前有一段插曲:阿里斯托芬打嗝不止,于是厄里克希马库斯(Eryximachus)提前发表自己的讲辞。厄里克希马库斯是医生,他还为阿里斯托芬开出了治疗打嗝的药方。 厄里克希马库斯发言结束后,阿里斯托芬的打嗝及时止住,所以他成为接下来的发言人。 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很有意思。他认为人的性别最初有三种:太阳生的男人、地球生的女人和月球生的男女人。诸如连体婴一样,背对着背的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或是男人和女人,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类和诸神进行了战争。诸神为了不使攻击他们的人类灭绝,同时又想削弱人类的力量,于是决定对人进行切割,完整的人变为两半。因为失去了自己的一半,人渴望完整,渴望与另一半结合,永不分离。为了方便人类的结合,诸神改变了人类头和性器官的位置。这样一来,当人类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并与之结合时,不但能相互看到对方的面庞,也更容易获得性的满足。 性取向即是由原初的人的性别所决定。爱上男人的男人,他本身是由两个男性个体组成的完整男人;爱上女人的女人,她本身是由两个女性个体组成的完整女人;爱上男人的女人和爱上女人的男人,他们原本是男女人。同性恋或是异性恋爱欲的出发点,都是渴望结合与追求完整,所以他们的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参考文献 1.莫尔顿·亨特:《情爱自然史》 2.庞思奋:《爱灵魂自我教程:爱、性、婚姻与友谊》 《会饮》译文皆引自《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
時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14: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