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列松和蒙德里安小谈“客观存在”的纪录和表达
前天跟刘学姐谈到了“客观存在”这个词,他说他最近十分着迷,虽然没有对“客观存在”本身有什么研究,但最近看的书让我不得不思考着关于它的记录和表达。在我看来“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观察这个“客观存在”的人的主观。在此我将“客观存在”划归于一个除了自我的自然空间中。对于想记录下“客观存在”的摄影师来说,计划、观察将他与“客观存在”连接起来。你我是存在于“客观存在”这个大环境中的,要想在其中索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在发现它的时候直觉往往比判断更为重要。事物是有着它天然的秩序的,我崇敬的是那些总能够恰到好处的将天然寂静时刻定格的摄影师,这往往多半是依靠直觉的。
有人评价布列松说:“他是永远的旁观者,这是他终其一生的本能。”他的新闻纪实里,他的肖像作品中似乎没有觉察到摄影师存在的影子。马蒂斯的画室他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为其拍工作照的摄影师,只因为他有着“无有伦比的忘记自己和让别人忘记自己的能力。”拿着徕卡,街头肆意的游走,就这样把自己遗忘在“客观存在”中,去接受客观机遇带来的最自然的馈赠,这或许真的是扫街的最高境界了吧。
Brassai在《反叛者报》上说道:“吸引摄影家的正是穿越现象透过形态的机会。那种客观的存在!摄影家追寻这些影像知道它们最后的藏身之所,然后把它们最确凿最物质和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我基本是赞同他的观点的,这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新造型主义”的理念中的观点,它认为“眼见的自然形式会蒙蔽真实的本质”。这是绘画界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思,貌似锋利的颠覆着摄影家追寻的“客观存在”。
荷兰抽象绘画大师蒙德里安从“风格派”开始到“新造型主义”中一直在找寻着该如何表达“客观存在”。他早前的绘画从偏重于写实色彩的“海牙派”到注重构图,几何学的“风格派”在我看来其中蒙德里安就是在一步步走向他对“客观在”的最终表达。他的表达与摄影中“把它们最确凿最物质和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是完全不同的方式。蒙德里安从“风格派”的“所有的艺术风格都有一个永恒的内容和短暂的外观表现。我们把永恒的形式称作风格的普遍性,而把不断变化着的外在表现形式叫做风格的个性,最适用于普遍性的东西的个性是最伟大的,最能明确地体现普遍内容的风格是最纯粹的。”对表现形式的重视到“新造型主义”的“简化物象直至其本身”,运用直线,垂线和三原色和三个非色素来展现一切“客观存在”,起初我认为,他力图舍弃一切形式,到最后却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形式,将“客观存在”一再涂抹,却不知这便是他不同于摄影师对“客观存在”的表达、
本来看他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基本看不懂,在分析了他作画的底稿以及过程后也只是觉得原来这个不是随便的几个有颜色的格子就可以了。但是当我无意间将自己在街头拍的一张照片调试后,却得到了和他作品类似的画面,仿佛经历了他将最为自然的物象简化至其本身的过程,此刻便深深折服了。于是我在想我剥离的仅仅是一个窗口,而他要抽象出的是整个城市、广大海岸、生命进程。看到了之后的《百老汇爵士乐》但从线条就足以让我想象出纽约时代都会的景象。但无奈自己对色彩的语言不甚了解还到目前还没够领悟其中的精妙。
布列松坚信一个人在摄影的时候就是在作画。“我的计划完成了,我的作品也完成了”,而对于定格“客观存在”他同样是用一种“游离”的状态处于“客观存在”之中,对象会顺着他的心意乖乖走进他的“计划”之类,只因他是属于画面之中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高于依靠交流对对象进行拍摄的状态,自己连靠交流都至今无力,路漫漫兮。
而蒙德里安的抽象更是如此,他甚至把自己抛弃的更彻底,恨不得都不想存在于“客观存在”之中。直线跟颜色就够了,眼前的楼,树,路甚至音乐,文字都可以“本质”的被囊括与他的画布上。而这种对“客观存在”的表达在我的上述经历里似乎可以与摄影结合起来,这个是让我最为兴奋的,甚至意淫我是否足够命好有机会发现蒙德里安抽象背后摄影化的“客观存在”呢?
现在看看这文章真没什么意思,本来一个狂爱着超现实主义的新闻纪实摄影师跟一个抽象派的画家他们的理念跟表达方式本来就没什么可比性。但是他们的创作同样是对“客观存在”的表达让我不禁把他们联想在一起。“客观”是一个奇妙的词,常常会让我想起“真实,本是,存在”这些自己还没怎么弄懂的概念。本文试着以布列松和蒙德里安对于“客观存在”的不同认识和表现来将自己这些天思考和联系的内容记录下来,其实很多问题上自己也还没能想透彻。
最后送给自己和看到文章的人一句蒙德里安的话:
如果我们不能释放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释放我们的视觉!
2012-5-25
有人评价布列松说:“他是永远的旁观者,这是他终其一生的本能。”他的新闻纪实里,他的肖像作品中似乎没有觉察到摄影师存在的影子。马蒂斯的画室他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为其拍工作照的摄影师,只因为他有着“无有伦比的忘记自己和让别人忘记自己的能力。”拿着徕卡,街头肆意的游走,就这样把自己遗忘在“客观存在”中,去接受客观机遇带来的最自然的馈赠,这或许真的是扫街的最高境界了吧。
Brassai在《反叛者报》上说道:“吸引摄影家的正是穿越现象透过形态的机会。那种客观的存在!摄影家追寻这些影像知道它们最后的藏身之所,然后把它们最确凿最物质和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我基本是赞同他的观点的,这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新造型主义”的理念中的观点,它认为“眼见的自然形式会蒙蔽真实的本质”。这是绘画界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思,貌似锋利的颠覆着摄影家追寻的“客观存在”。
荷兰抽象绘画大师蒙德里安从“风格派”开始到“新造型主义”中一直在找寻着该如何表达“客观存在”。他早前的绘画从偏重于写实色彩的“海牙派”到注重构图,几何学的“风格派”在我看来其中蒙德里安就是在一步步走向他对“客观在”的最终表达。他的表达与摄影中“把它们最确凿最物质和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是完全不同的方式。蒙德里安从“风格派”的“所有的艺术风格都有一个永恒的内容和短暂的外观表现。我们把永恒的形式称作风格的普遍性,而把不断变化着的外在表现形式叫做风格的个性,最适用于普遍性的东西的个性是最伟大的,最能明确地体现普遍内容的风格是最纯粹的。”对表现形式的重视到“新造型主义”的“简化物象直至其本身”,运用直线,垂线和三原色和三个非色素来展现一切“客观存在”,起初我认为,他力图舍弃一切形式,到最后却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形式,将“客观存在”一再涂抹,却不知这便是他不同于摄影师对“客观存在”的表达、
本来看他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基本看不懂,在分析了他作画的底稿以及过程后也只是觉得原来这个不是随便的几个有颜色的格子就可以了。但是当我无意间将自己在街头拍的一张照片调试后,却得到了和他作品类似的画面,仿佛经历了他将最为自然的物象简化至其本身的过程,此刻便深深折服了。于是我在想我剥离的仅仅是一个窗口,而他要抽象出的是整个城市、广大海岸、生命进程。看到了之后的《百老汇爵士乐》但从线条就足以让我想象出纽约时代都会的景象。但无奈自己对色彩的语言不甚了解还到目前还没够领悟其中的精妙。
布列松坚信一个人在摄影的时候就是在作画。“我的计划完成了,我的作品也完成了”,而对于定格“客观存在”他同样是用一种“游离”的状态处于“客观存在”之中,对象会顺着他的心意乖乖走进他的“计划”之类,只因他是属于画面之中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高于依靠交流对对象进行拍摄的状态,自己连靠交流都至今无力,路漫漫兮。
而蒙德里安的抽象更是如此,他甚至把自己抛弃的更彻底,恨不得都不想存在于“客观存在”之中。直线跟颜色就够了,眼前的楼,树,路甚至音乐,文字都可以“本质”的被囊括与他的画布上。而这种对“客观存在”的表达在我的上述经历里似乎可以与摄影结合起来,这个是让我最为兴奋的,甚至意淫我是否足够命好有机会发现蒙德里安抽象背后摄影化的“客观存在”呢?
现在看看这文章真没什么意思,本来一个狂爱着超现实主义的新闻纪实摄影师跟一个抽象派的画家他们的理念跟表达方式本来就没什么可比性。但是他们的创作同样是对“客观存在”的表达让我不禁把他们联想在一起。“客观”是一个奇妙的词,常常会让我想起“真实,本是,存在”这些自己还没怎么弄懂的概念。本文试着以布列松和蒙德里安对于“客观存在”的不同认识和表现来将自己这些天思考和联系的内容记录下来,其实很多问题上自己也还没能想透彻。
最后送给自己和看到文章的人一句蒙德里安的话:
如果我们不能释放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释放我们的视觉!
2012-5-25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