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并不需要天分
有一次我在学校食堂旁边的超市里买东西,听见里面两个女人在谈论关于读书的事情,于是我听了一些,记得有个人说:“读书是要看天分的,有的人聪明,读书才有用……”
听到这里我很失望。为什么读书一定要天分?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具备完整的人格,具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性格,而并不是要将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当然,这样的人我们肯定更需要,但是那是极少数不是吗?我见过一些从学校里出来的人,随波逐流,没有主见,只知道附和别人的话。当然,或许知识水平低是一个原因,可是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教育能力的缺失。
读书真的不用天分,读书真正需要看天分的地方,是大学里一些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在这之前的十二年之中,学校教育该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们,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守住道德底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而不是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微不足道而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做到这些之后,才是开始教授他们人类智慧的时候,不过,这二者可以同时进行。
我还记得韩寒说的一句话,就是他在杂文《穿着棉袄洗澡》中的一句:我以为现在中国的教育越改革越奇怪了。仿佛中国真的紧缺全才,要培养出的人能今天造出一枚导弹,明天就此导弹写一篇长篇并获茅盾文学奖,后天亲自将其译成八国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似的。这句话令我深有感触。其实每个人都各有特点,有的人在学校成绩不好或许不是因为不聪明,或者不努力,而是或许他们的天赋真的不在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上面。对他们而言,文化知识并不需要太多,够用就行,至于什么程度才算够用,那我也说不清。其实高中以前一切都好,虽然有升学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同学的压力,和一些乱七八糟的压力在压迫着他们,但那些比起高考的压力真的算不得什么。记得从小我就是个爱看书的孩子,看一些名著,和科普书籍。那时我觉得看书真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家里也存了很多书。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明显觉得我的课余时间不够用了,作业、考试是我在学校唯一该做的事情,而其他一些诸如体育运动啊,电脑操作啊,文学素养啊统统不在学校教育的行列,为什么?因为高考不考呀!那时我就明白了,所谓“素质教育”改革到现在,也只是停留在大家喊喊口号的阶段,而一些真正想还学生们一个素质教育的老师和学校们,在一段时间后,也因为来自社会舆论、家长的压力而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因为我们绝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选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而我们知道的现实是,素质教育和升学率是不共戴天的,升学率高的学校,培养的是一批批的考试机器,而这与素质教育相去甚远。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除了一些沿海城市的一些人外(其它地方也有,只不过相比更少),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先进,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们,认为高考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成绩不好的就只能去打工,或者老老实实种田。当然,这与他们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与沿海地区的人们不同,他们没有钱来给孩子创业,没有钱让孩子学习发展自己的特长,根本就没有钱做一些他们认为是“挥霍钱财”的事,尽管那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大有帮助。
扯得有点远了。或回过头来再想想那个女人的话“读书要看天分”,我们也会多一分理解,在一些“读书无用”论横行的地区,可能那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吧!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
——2015年7月2日
在前往杭州的火车上
听到这里我很失望。为什么读书一定要天分?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具备完整的人格,具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性格,而并不是要将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当然,这样的人我们肯定更需要,但是那是极少数不是吗?我见过一些从学校里出来的人,随波逐流,没有主见,只知道附和别人的话。当然,或许知识水平低是一个原因,可是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教育能力的缺失。
读书真的不用天分,读书真正需要看天分的地方,是大学里一些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在这之前的十二年之中,学校教育该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们,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守住道德底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而不是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微不足道而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做到这些之后,才是开始教授他们人类智慧的时候,不过,这二者可以同时进行。
我还记得韩寒说的一句话,就是他在杂文《穿着棉袄洗澡》中的一句:我以为现在中国的教育越改革越奇怪了。仿佛中国真的紧缺全才,要培养出的人能今天造出一枚导弹,明天就此导弹写一篇长篇并获茅盾文学奖,后天亲自将其译成八国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似的。这句话令我深有感触。其实每个人都各有特点,有的人在学校成绩不好或许不是因为不聪明,或者不努力,而是或许他们的天赋真的不在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上面。对他们而言,文化知识并不需要太多,够用就行,至于什么程度才算够用,那我也说不清。其实高中以前一切都好,虽然有升学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同学的压力,和一些乱七八糟的压力在压迫着他们,但那些比起高考的压力真的算不得什么。记得从小我就是个爱看书的孩子,看一些名著,和科普书籍。那时我觉得看书真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家里也存了很多书。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明显觉得我的课余时间不够用了,作业、考试是我在学校唯一该做的事情,而其他一些诸如体育运动啊,电脑操作啊,文学素养啊统统不在学校教育的行列,为什么?因为高考不考呀!那时我就明白了,所谓“素质教育”改革到现在,也只是停留在大家喊喊口号的阶段,而一些真正想还学生们一个素质教育的老师和学校们,在一段时间后,也因为来自社会舆论、家长的压力而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因为我们绝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选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而我们知道的现实是,素质教育和升学率是不共戴天的,升学率高的学校,培养的是一批批的考试机器,而这与素质教育相去甚远。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除了一些沿海城市的一些人外(其它地方也有,只不过相比更少),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先进,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们,认为高考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成绩不好的就只能去打工,或者老老实实种田。当然,这与他们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与沿海地区的人们不同,他们没有钱来给孩子创业,没有钱让孩子学习发展自己的特长,根本就没有钱做一些他们认为是“挥霍钱财”的事,尽管那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大有帮助。
扯得有点远了。或回过头来再想想那个女人的话“读书要看天分”,我们也会多一分理解,在一些“读书无用”论横行的地区,可能那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吧!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
——2015年7月2日
在前往杭州的火车上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