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练习1
看到书法班开始入门教学,就报了名。
学习书法入门从小篆《峄山刻石》开始。上课前,看老师微信演示每字占一格半,很是好奇。网上看了碑帖,原来小篆是天生的高个子,大长腿!结构上,复杂的字体设计宏伟,如同欧洲的大教堂;而简单的字体又如同中国的明式家具,简洁优美。它源自以象形为基调的甲骨文和金文,因此即严谨又不失活泼。
第一节课,老师要求大家练习横线和竖线,体会中锋的运用。用的是中楷,米字练习纸的毛面。屏息执笔,毫毛在纸面刺啦刺啦地滑过,各种惨不忍睹的墨迹纵横交错。一次课结束,手腕酸痛,呼吸不畅。憋气憋到以后学游泳会更容易上手吧。
请老师代购了一套入门用器具,笔、墨、笔洗、笔搁、毡子和米字练习纸。是为了回家练习用的,买之前以为是课堂要用呢。当时不知道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启用……
第二次课之前,开了墨,在家还是画横线竖线,线条的粗细、光滑度、平直度都不稳定。早晨的阳光里,窗外一树梅花,油烟墨液显示出灯光下隐藏的晶亮,如同细碎钻石,又好像波光粼粼的湖面,十分迷人。
第二次课,老师要求练字,说在练字中也是练习运笔。
先练了一个在字,都是横平竖直的长短线,很快就被结构迷住,疏密有致,又高冷优雅,如同搭建七巧板,奥妙无穷,直到被老师喊停。先笔法,再结构。
第二个字是立,这是一个脚踩单板的大白,憨厚温暖。难难难,不是写成风中凌乱的七喜,就是壮实的美国消防队员,或者干脆一个满脸无奈的可怜人,耷拉双手,耸肩无奈。。。老师再次干预,先笔法。。。
好奇,斯丞相,何等样须人也?
滴滴回家,问司机,都过了三部公交车了,他停滞半途在干嘛?老实回答,与人聊天,晕!顾客冷风里吹着呢!他还很有决断地说,最后一单,回家睡觉!
课上问过老师,他每天练习三张需要花费半个小时。晚上10点,倒了一点墨,准备写一张去睡觉。结果却是一张要写一个小时。由于第二节课被老师纠正了姿势,从头来。每一笔都和老太太走路似的,颤颤巍巍,努力稳住。同时,反复端详字帖,思考再三,写了之后观察再三,费思量。而且,由于第一周一直是练线条,用墨量大,昨天以为倒了一点点,结果两张才写完,过了12点。。。微信照片发给老师,老师鼓励为主。
看到介绍小篆的文章,评论峄山碑字体,其中圆转流畅和精致典雅是我目前能真切感受到的,当然眼高手低,当下是完全做不到的。
老师代购了峄山碑的入门指导书,虽然薄薄一本,但是对初学者非常切中要害。书上说,每一个笔画的起、行、转、收,都要一丝不苟,果然自己有虎头蛇尾的行径。书上说,小篆极少提按,自己在起和收的时候,有时候会下意识地提按。书上说,笔画不要受楷书的影响向右上倾斜,自己虽然没有练过楷书,但是平日书写习惯有倾斜的问题,果然中招,直画斜了。
一直是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临帖,决定买一本字帖。诚品没有看到任何字帖,在书店电脑里搜寻也是一片空白。转去苏州古旧书店,这个读书时代的常去之地,已经改头换面,更像一个旅游景点,非常精致安静,但是还是坚持了旧书的销售。二楼各种字帖因有尽有,但是每一个帖的选择余地不多,没有找到心仪的峄山碑,但是旧书看得不亦乐乎。在网上找到了安徽美术出版社的版本,感觉很适合目前的练习。
第三次书法课的时候,大家练习了弧画,知道了转笔。明白了为什么写立字的时侯,各种奇形怪状。回到家后,根据老师的微信动图,又写了皇和帝两个字。皇字和我有仇,无论如何写,都是不对的,我是平民的缘故?!
练习的时候,我是一个字写一张纸,排列整齐如出操。一天晚上,我开始写国字,比例无论如何都摆不对,一格半一个字,3:2在这个字的结构上出现了差异。我把写过的几个字写在一张上,问题立刻出现了,上窜下跳,它们不出操了,全改跳舞了。
把跳舞的作业发给老师,老师简单讲了笔法和结构两方面,又说到行气和章法。嗯,路漫漫,有得玩呢。
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个全身黑衣的人对我说,我写一横给你看,然后拿出一支巨笔,人腾空而起,直接在大地上浓墨写下巨大的一横。那一横随即翻卷而起,变成了一根银光璀璨的华表,还是横着腾空着,云雾缭绕,隐隐九龙盘旋。字没写好,人却走火入魔了?
老师在微信里发了视频链接,是林曦和梁冬对谈的汉字之美,共七集,虽然视频经常卡住,或者干脆只有声音没有画面,但是林糊糊句句精美窝心,费了周折,看完了。感觉重复再看,也不会厌倦。
到目前为止,一共上了三次课。但是微信的方便,比起以往传统的教与学,广度上深度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
学习书法入门从小篆《峄山刻石》开始。上课前,看老师微信演示每字占一格半,很是好奇。网上看了碑帖,原来小篆是天生的高个子,大长腿!结构上,复杂的字体设计宏伟,如同欧洲的大教堂;而简单的字体又如同中国的明式家具,简洁优美。它源自以象形为基调的甲骨文和金文,因此即严谨又不失活泼。
第一节课,老师要求大家练习横线和竖线,体会中锋的运用。用的是中楷,米字练习纸的毛面。屏息执笔,毫毛在纸面刺啦刺啦地滑过,各种惨不忍睹的墨迹纵横交错。一次课结束,手腕酸痛,呼吸不畅。憋气憋到以后学游泳会更容易上手吧。
请老师代购了一套入门用器具,笔、墨、笔洗、笔搁、毡子和米字练习纸。是为了回家练习用的,买之前以为是课堂要用呢。当时不知道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启用……
第二次课之前,开了墨,在家还是画横线竖线,线条的粗细、光滑度、平直度都不稳定。早晨的阳光里,窗外一树梅花,油烟墨液显示出灯光下隐藏的晶亮,如同细碎钻石,又好像波光粼粼的湖面,十分迷人。
第二次课,老师要求练字,说在练字中也是练习运笔。
先练了一个在字,都是横平竖直的长短线,很快就被结构迷住,疏密有致,又高冷优雅,如同搭建七巧板,奥妙无穷,直到被老师喊停。先笔法,再结构。
第二个字是立,这是一个脚踩单板的大白,憨厚温暖。难难难,不是写成风中凌乱的七喜,就是壮实的美国消防队员,或者干脆一个满脸无奈的可怜人,耷拉双手,耸肩无奈。。。老师再次干预,先笔法。。。
好奇,斯丞相,何等样须人也?
滴滴回家,问司机,都过了三部公交车了,他停滞半途在干嘛?老实回答,与人聊天,晕!顾客冷风里吹着呢!他还很有决断地说,最后一单,回家睡觉!
课上问过老师,他每天练习三张需要花费半个小时。晚上10点,倒了一点墨,准备写一张去睡觉。结果却是一张要写一个小时。由于第二节课被老师纠正了姿势,从头来。每一笔都和老太太走路似的,颤颤巍巍,努力稳住。同时,反复端详字帖,思考再三,写了之后观察再三,费思量。而且,由于第一周一直是练线条,用墨量大,昨天以为倒了一点点,结果两张才写完,过了12点。。。微信照片发给老师,老师鼓励为主。
看到介绍小篆的文章,评论峄山碑字体,其中圆转流畅和精致典雅是我目前能真切感受到的,当然眼高手低,当下是完全做不到的。
老师代购了峄山碑的入门指导书,虽然薄薄一本,但是对初学者非常切中要害。书上说,每一个笔画的起、行、转、收,都要一丝不苟,果然自己有虎头蛇尾的行径。书上说,小篆极少提按,自己在起和收的时候,有时候会下意识地提按。书上说,笔画不要受楷书的影响向右上倾斜,自己虽然没有练过楷书,但是平日书写习惯有倾斜的问题,果然中招,直画斜了。
一直是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临帖,决定买一本字帖。诚品没有看到任何字帖,在书店电脑里搜寻也是一片空白。转去苏州古旧书店,这个读书时代的常去之地,已经改头换面,更像一个旅游景点,非常精致安静,但是还是坚持了旧书的销售。二楼各种字帖因有尽有,但是每一个帖的选择余地不多,没有找到心仪的峄山碑,但是旧书看得不亦乐乎。在网上找到了安徽美术出版社的版本,感觉很适合目前的练习。
第三次书法课的时候,大家练习了弧画,知道了转笔。明白了为什么写立字的时侯,各种奇形怪状。回到家后,根据老师的微信动图,又写了皇和帝两个字。皇字和我有仇,无论如何写,都是不对的,我是平民的缘故?!
练习的时候,我是一个字写一张纸,排列整齐如出操。一天晚上,我开始写国字,比例无论如何都摆不对,一格半一个字,3:2在这个字的结构上出现了差异。我把写过的几个字写在一张上,问题立刻出现了,上窜下跳,它们不出操了,全改跳舞了。
把跳舞的作业发给老师,老师简单讲了笔法和结构两方面,又说到行气和章法。嗯,路漫漫,有得玩呢。
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个全身黑衣的人对我说,我写一横给你看,然后拿出一支巨笔,人腾空而起,直接在大地上浓墨写下巨大的一横。那一横随即翻卷而起,变成了一根银光璀璨的华表,还是横着腾空着,云雾缭绕,隐隐九龙盘旋。字没写好,人却走火入魔了?
老师在微信里发了视频链接,是林曦和梁冬对谈的汉字之美,共七集,虽然视频经常卡住,或者干脆只有声音没有画面,但是林糊糊句句精美窝心,费了周折,看完了。感觉重复再看,也不会厌倦。
到目前为止,一共上了三次课。但是微信的方便,比起以往传统的教与学,广度上深度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
来自 豆瓣App
-
樱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3 23: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