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知道你爱谁·芝伯母的麻花辫和她做的天麸罗
大家都说我爱做饭。
我只是会做而已。
做饭是一项很好的活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要说到爱做饭,喜欢呆在厨房里……还是算了吧。
把食材变成美味佳肴,过程的确有趣,坦白说,结果更令人满足。
结果是什么?是我,我的家人,我爱的人们,享受我做的食物。
然而,不管承认与否,一天之中,我呆在厨房里的时间很久,这地方,或许比房子里的其他角落更懂我。
厨房知道你爱谁。从你走进它,将食材放在置物篮里,拣出需要的蔬菜、禽肉、鱼虾和各种辅料,放置在水槽里清洗干净。从你切菜的刀法,从你烹饪时嘴角上扬的弧度——它从你每个毛孔散发的气息里知道你的爱,知道你的喜怒哀乐。
我小时候住在红钢城,房子建于1970年代,起初是两户合用厕所和走道,后来才改造成独门独户。改造之前,两户人家就算得上同在一个屋檐下了。邻居家的女主人芝伯母是一名小学老师,教语文。芝伯母不下厨,做菜是她丈夫的事儿。她丈夫是浙江人,爱吃小鱼小虾,厨房里常常飘来一股水煮的鱼腥气。湖北是千湖之省,水产品丰富,湖北人也特擅烹鱼,对这样粗简的炮制方法,自然有些轻蔑。
尤其是夏天,朝向的缘故,邻居家的厨房在太阳底下一览无余,不知为何,我瞟一眼,似乎就嗅到了那股鱼腥气,感觉很糟。
看张爱玲写的《桂花蒸·阿小悲秋》,她提到那间公寓里的厨房时,我也有类似感觉。
“上午的大太阳贴在光亮的、闪着钢锅铁灶白瓷砖的厨房里像一块滚烫的烙饼。厨房又小,没地方可躲。”
再比如文中说到阿小帮佣的外国人哥尔达请客,“吃些什么我说给你听:一块汤牛肉,烧了汤捞起来再煎一煎算另外一样。难末,珍珠米。客人要是第一次来的,还有一样甜菜,第二次就没有了。”
而那甜菜,也不过是两个煎饼。没有面粉,哥尔达说就用鸡蛋,甜鸡蛋。倒是阿小看不过去,用自己的面粉添上了,给东家做了鸡蛋饼。
阿小自己呢,给她和儿子百顺做的是菜汤面疙瘩,“一锅淡绿的粘糊,嘟嘟煮着,面上起一点肥胖的颤抖。”
想来阿小的厨艺不会差,这面疙瘩,就比文中经常出现的牛肉、甜菜感觉要好吃一些。一来是给自己和儿子做的,有感情在里面;二来,哥尔达这个外国人的确没意思,张爱玲写道:“他深知‘久赌必输’‘久恋必苦’的道理,他在赌台上总是看看风色,趁势捞了一点就带了走,非常知足。’”
这样一个东家,这样一间厨房,在这样一个桂花蒸的日子里,在张爱玲笔下,热腾腾的,难以给人好感。
桂花蒸,这种气候一般出现在南方,意思是在农历八月间桂花将开时,老天爷好像在蒸桂花,使得人间的天气极其闷热。
厨房不欢迎高温天。除了夏天和桂花蒸的日子,其他季节都还不错。
春天的下午,一股异香透过闭合不严的房门,穿过走道飘进我的鼻孔。那是油炸食物的香味,里面有油香,有面香,还有一股清幽的植物香气。
我循香而往,邻居芝伯母在厨房里忙着。她站在炉灶后,正将一截截芹菜根往一盆面糊糊里放。黄绿的芹菜根被面糊裹住,被送进一锅热油里煎炸。几秒钟后,一股子异香就从油锅里溢散开了。
“这是什么啊?”我问。
“你尝一块。”
“油炸芹菜兜子。”
兜子是土话,树兜子就是树根,菜兜子就是菜根。
“聪明,就是油炸芹菜兜子!”
这种金黄喷香的食物,外壳是加了盐调味的面粉,炸得酥脆,里面的芹菜在高温下失去了劲道,变得柔软,但因有面糊的保护,锁住了芹菜的水分,吃到嘴里并不干,有丰润的汁水流淌出来,滋润了整个口腔。
后来接触日料,我就想到当年的油炸芹菜兜子,那也算是天麸罗吧!
我没想到芝伯母会下厨,做出的食物别致又好吃。深藏功与名。印象中,她只做过这一次菜。
芝伯母在一所小学里当语文老师,身量矮小,戴眼镜,短发,看上去极其朴素,绝不像有魅力的女人。
邻居们普遍认为,芝伯母配不上她丈夫陆师傅。
陆师傅长得高大英俊,这不算啥,他还能干。在厂里是生产能手,回到家包揽绝大部分家务,这也不算什么,他为人很好,对谁都笑呵呵的。至于对芝伯母,基本上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像服帖的小绵羊。
而芝伯母,她不大做家务,全家的晚饭经常靠陆师傅从单位食堂里拎一大铝饭盒的饭和两只菜回来对付。
芝伯母家的厨房正对着小马路,邻居们经常可看到这样的场景:
陆师傅站在厨房窗前的水槽边吭哧吭哧洗刷碗筷。芝伯母呢,她在丈夫身后,说着笑着,搭个手什么的,倒也不闲着。
大概是自知不够能干,让丈夫受累了,每到这种时候,芝伯母脸上总漾起红晕,是羞赧的样子。
陆师傅受邀到邻居家喝点小酒。邻居们爱开玩笑,何况又喝了点酒,于是就问起他跟芝伯母的恋爱经过。陆师傅说到当初他跟芝伯母的结合,虽有五分醉意,脸上还是露出很认真很珍重的表情。
他说小芝很好看,从前留着长发,梳一对长辫子,爱慕她的人个个都很真心,他可是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才追到她,不容易。
邻居们说,噢,原来是一对麻花辫子啊!
人到中年,留着短发,发量稀少的芝伯母,当年真有那么美真有那么多人追求吗?这是个谜。女人们完全不信,男人们半信半疑。
陆师傅说的话,大家只当故事听。
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芝伯母虽不擅家务,也不大会做饭,但她很懂得吃。
一楼西晒的房子里,住着大张和小林两口子。大张炒的菜很差劲,水煮盐拌的。小林说,这是猪食。大张说,谁吃谁是猪。本来是说着玩儿,天热,语气急躁,就成吵架了。老房子隔音效果差,芝伯母天性热情,急忙跑过去劝架,夹一筷子大张做的菜送进嘴里,嗯,口味清淡,蔬菜的本鲜里带一点儿咸味,又有营养又提味,很特别。配上小林煮得这么香的白米饭,真正好。
芝伯母的神色是庄重的热烈的,侧着头,当着众人的面,看着大张的眼光是景仰的,表情是真切的。所以没人会认为她这是在讽刺大张。
大张却被夸得难为情了,说,水放多了,煮得太老了,下次做顿好的请芝伯母来尝尝。
小林白了大张一眼,原来你知道啊,那刚才为什么还跟我吵呢?
时间长了,小林知道,邻居们也知道,芝伯母这个人,最会说好听的话。左右邻居,谁没被她夸过?别的不说,还是说做菜,无论谁做的,都能得到芝伯母的真诚夸赞,连陆师傅带回家的食堂菜,她都能找出三五个优点。
后来我搬家了,有一天跟旧邻居们聚餐,在一家日式料理店吃到天妇罗时,我脱口而出:呀!这不就是小时候吃过的、芝伯母发明的面拖蔬菜根么!
这么一来,芝伯母就成了大家谈论的主题。因为这一年初春,陆师傅去世了,起秋风的时候,芝伯母嫁给了老古。
多年前陆师傅酒后说的话,大家都记起来了。
陆师傅、老古、芝伯母年轻时就认识。老古当年在情场上败给陆师傅后,仍然发誓非芝伯母不娶。就为他这股子执拗劲,,陆师傅对老古怀有戒心,芝伯母为了家庭和睦,只能避嫌。就这样,三个年轻人成为陌路,多年不相往来。
直到有一天,陆师傅知道老古依然单身,而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两个男人经过几次长谈,陆师傅临终前郑重将他的芝伯母托付给了老古。
逝者逝矣,生活还需要继续。老古是得偿心愿的满足,芝伯母仿佛要用余生的温情来补偿老古。两人亲亲热热的,就跟从前芝伯母跟陆师傅在一起时一样。他们一会儿在乡下租了房子,过上几个月的田园生活,一会儿出门旅游去了。又过了一阵,两人回到老房子里,坐在门前那棵老杨树下,吃零食点心,喝喝茶,说说话。
老邻居们能听到他们彼此称呼对方古古、小麻花儿,也能看到他们互相喂吃的时候芝伯母像个女孩子,满脸羞红。
于是芝伯母又成了邻居们谈笑的话题。“还叫她小麻花儿呢!头发越来越少了,快全白了。”
笑完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从年轻时看上去就很普通的女人,怎么就能活得这么滋润呢?
我只是会做而已。
做饭是一项很好的活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要说到爱做饭,喜欢呆在厨房里……还是算了吧。
把食材变成美味佳肴,过程的确有趣,坦白说,结果更令人满足。
结果是什么?是我,我的家人,我爱的人们,享受我做的食物。
然而,不管承认与否,一天之中,我呆在厨房里的时间很久,这地方,或许比房子里的其他角落更懂我。
厨房知道你爱谁。从你走进它,将食材放在置物篮里,拣出需要的蔬菜、禽肉、鱼虾和各种辅料,放置在水槽里清洗干净。从你切菜的刀法,从你烹饪时嘴角上扬的弧度——它从你每个毛孔散发的气息里知道你的爱,知道你的喜怒哀乐。
我小时候住在红钢城,房子建于1970年代,起初是两户合用厕所和走道,后来才改造成独门独户。改造之前,两户人家就算得上同在一个屋檐下了。邻居家的女主人芝伯母是一名小学老师,教语文。芝伯母不下厨,做菜是她丈夫的事儿。她丈夫是浙江人,爱吃小鱼小虾,厨房里常常飘来一股水煮的鱼腥气。湖北是千湖之省,水产品丰富,湖北人也特擅烹鱼,对这样粗简的炮制方法,自然有些轻蔑。
尤其是夏天,朝向的缘故,邻居家的厨房在太阳底下一览无余,不知为何,我瞟一眼,似乎就嗅到了那股鱼腥气,感觉很糟。
看张爱玲写的《桂花蒸·阿小悲秋》,她提到那间公寓里的厨房时,我也有类似感觉。
“上午的大太阳贴在光亮的、闪着钢锅铁灶白瓷砖的厨房里像一块滚烫的烙饼。厨房又小,没地方可躲。”
再比如文中说到阿小帮佣的外国人哥尔达请客,“吃些什么我说给你听:一块汤牛肉,烧了汤捞起来再煎一煎算另外一样。难末,珍珠米。客人要是第一次来的,还有一样甜菜,第二次就没有了。”
而那甜菜,也不过是两个煎饼。没有面粉,哥尔达说就用鸡蛋,甜鸡蛋。倒是阿小看不过去,用自己的面粉添上了,给东家做了鸡蛋饼。
阿小自己呢,给她和儿子百顺做的是菜汤面疙瘩,“一锅淡绿的粘糊,嘟嘟煮着,面上起一点肥胖的颤抖。”
想来阿小的厨艺不会差,这面疙瘩,就比文中经常出现的牛肉、甜菜感觉要好吃一些。一来是给自己和儿子做的,有感情在里面;二来,哥尔达这个外国人的确没意思,张爱玲写道:“他深知‘久赌必输’‘久恋必苦’的道理,他在赌台上总是看看风色,趁势捞了一点就带了走,非常知足。’”
这样一个东家,这样一间厨房,在这样一个桂花蒸的日子里,在张爱玲笔下,热腾腾的,难以给人好感。
桂花蒸,这种气候一般出现在南方,意思是在农历八月间桂花将开时,老天爷好像在蒸桂花,使得人间的天气极其闷热。
厨房不欢迎高温天。除了夏天和桂花蒸的日子,其他季节都还不错。
春天的下午,一股异香透过闭合不严的房门,穿过走道飘进我的鼻孔。那是油炸食物的香味,里面有油香,有面香,还有一股清幽的植物香气。
我循香而往,邻居芝伯母在厨房里忙着。她站在炉灶后,正将一截截芹菜根往一盆面糊糊里放。黄绿的芹菜根被面糊裹住,被送进一锅热油里煎炸。几秒钟后,一股子异香就从油锅里溢散开了。
“这是什么啊?”我问。
“你尝一块。”
“油炸芹菜兜子。”
兜子是土话,树兜子就是树根,菜兜子就是菜根。
“聪明,就是油炸芹菜兜子!”
这种金黄喷香的食物,外壳是加了盐调味的面粉,炸得酥脆,里面的芹菜在高温下失去了劲道,变得柔软,但因有面糊的保护,锁住了芹菜的水分,吃到嘴里并不干,有丰润的汁水流淌出来,滋润了整个口腔。
后来接触日料,我就想到当年的油炸芹菜兜子,那也算是天麸罗吧!
我没想到芝伯母会下厨,做出的食物别致又好吃。深藏功与名。印象中,她只做过这一次菜。
芝伯母在一所小学里当语文老师,身量矮小,戴眼镜,短发,看上去极其朴素,绝不像有魅力的女人。
邻居们普遍认为,芝伯母配不上她丈夫陆师傅。
陆师傅长得高大英俊,这不算啥,他还能干。在厂里是生产能手,回到家包揽绝大部分家务,这也不算什么,他为人很好,对谁都笑呵呵的。至于对芝伯母,基本上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像服帖的小绵羊。
而芝伯母,她不大做家务,全家的晚饭经常靠陆师傅从单位食堂里拎一大铝饭盒的饭和两只菜回来对付。
芝伯母家的厨房正对着小马路,邻居们经常可看到这样的场景:
陆师傅站在厨房窗前的水槽边吭哧吭哧洗刷碗筷。芝伯母呢,她在丈夫身后,说着笑着,搭个手什么的,倒也不闲着。
大概是自知不够能干,让丈夫受累了,每到这种时候,芝伯母脸上总漾起红晕,是羞赧的样子。
陆师傅受邀到邻居家喝点小酒。邻居们爱开玩笑,何况又喝了点酒,于是就问起他跟芝伯母的恋爱经过。陆师傅说到当初他跟芝伯母的结合,虽有五分醉意,脸上还是露出很认真很珍重的表情。
他说小芝很好看,从前留着长发,梳一对长辫子,爱慕她的人个个都很真心,他可是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才追到她,不容易。
邻居们说,噢,原来是一对麻花辫子啊!
人到中年,留着短发,发量稀少的芝伯母,当年真有那么美真有那么多人追求吗?这是个谜。女人们完全不信,男人们半信半疑。
陆师傅说的话,大家只当故事听。
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芝伯母虽不擅家务,也不大会做饭,但她很懂得吃。
一楼西晒的房子里,住着大张和小林两口子。大张炒的菜很差劲,水煮盐拌的。小林说,这是猪食。大张说,谁吃谁是猪。本来是说着玩儿,天热,语气急躁,就成吵架了。老房子隔音效果差,芝伯母天性热情,急忙跑过去劝架,夹一筷子大张做的菜送进嘴里,嗯,口味清淡,蔬菜的本鲜里带一点儿咸味,又有营养又提味,很特别。配上小林煮得这么香的白米饭,真正好。
芝伯母的神色是庄重的热烈的,侧着头,当着众人的面,看着大张的眼光是景仰的,表情是真切的。所以没人会认为她这是在讽刺大张。
大张却被夸得难为情了,说,水放多了,煮得太老了,下次做顿好的请芝伯母来尝尝。
小林白了大张一眼,原来你知道啊,那刚才为什么还跟我吵呢?
时间长了,小林知道,邻居们也知道,芝伯母这个人,最会说好听的话。左右邻居,谁没被她夸过?别的不说,还是说做菜,无论谁做的,都能得到芝伯母的真诚夸赞,连陆师傅带回家的食堂菜,她都能找出三五个优点。
后来我搬家了,有一天跟旧邻居们聚餐,在一家日式料理店吃到天妇罗时,我脱口而出:呀!这不就是小时候吃过的、芝伯母发明的面拖蔬菜根么!
这么一来,芝伯母就成了大家谈论的主题。因为这一年初春,陆师傅去世了,起秋风的时候,芝伯母嫁给了老古。
多年前陆师傅酒后说的话,大家都记起来了。
陆师傅、老古、芝伯母年轻时就认识。老古当年在情场上败给陆师傅后,仍然发誓非芝伯母不娶。就为他这股子执拗劲,,陆师傅对老古怀有戒心,芝伯母为了家庭和睦,只能避嫌。就这样,三个年轻人成为陌路,多年不相往来。
直到有一天,陆师傅知道老古依然单身,而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两个男人经过几次长谈,陆师傅临终前郑重将他的芝伯母托付给了老古。
逝者逝矣,生活还需要继续。老古是得偿心愿的满足,芝伯母仿佛要用余生的温情来补偿老古。两人亲亲热热的,就跟从前芝伯母跟陆师傅在一起时一样。他们一会儿在乡下租了房子,过上几个月的田园生活,一会儿出门旅游去了。又过了一阵,两人回到老房子里,坐在门前那棵老杨树下,吃零食点心,喝喝茶,说说话。
老邻居们能听到他们彼此称呼对方古古、小麻花儿,也能看到他们互相喂吃的时候芝伯母像个女孩子,满脸羞红。
于是芝伯母又成了邻居们谈笑的话题。“还叫她小麻花儿呢!头发越来越少了,快全白了。”
笑完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从年轻时看上去就很普通的女人,怎么就能活得这么滋润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