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婺源
要到五月了,看看天色,感觉气候,应是出行的好季节。这个季节,放长假、游山玩水错不了,但最好是去那些游客不很多的地方,或者是去闹中取静的景点。
去年五一假期跟海凤他们去婺源,5号上午出发,6号半夜到家,来回两天。
说起来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油菜花很出名。我们去的时候油菜花是没得看了,看到的是结籽的油菜,沉甸甸的,满眼都是绿色。水稻刚刚插下,又是满眼的嫩绿。我倒认为这春日的婺源山野还是这种色彩好。
省却令人眩晕的黄花,又避开了长假出行的大队人马,我们似乎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地点,进行了一次正确的出游。
路线是,走杭徽高速,至屯溪,再走小公路。
那天过了屯溪,途中遇雨,雨中去婺源,别是一番情趣与意境。进入婺源,一路盘山,急转弯颇多,但景色亦佳。翻越分水岭后,山涧溪流掉转了流向,路途也渐趋平坦。前方,青山绿水之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正是一方“世外”的天地。
图片:杭徽高速服务区
图片:杭徽交界地上的清凉峰
图片:雨中去婺源-路上
图片:到达婺源县城
如果我们到达婺源见到的不仅是山野古村落,还见到了宋、明时代的人文,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闯入了一个“失落的世界”、见到了“失落的文明”,就象是电影里的现代人见到了恐龙在狂奔,我们是不是见到了农耕社会伦理的光影在摇曳挣扎?
那里的村落多建在北宋末年、南宋年间,那时北方的华夏文明遭到游牧民族毁灭性的破坏,北宋的士族、贵族、商人等,为逃避战火与杀戮,大批迁徙逃亡至南方,使硕果仅存的一点农耕文明得以在南方发扬光大。南宋士人的逃亡路线一直延伸到东南亚一带,当然,他们也带去了“失落的文明”。华人迁居海外,应该说是自南宋始。
我们说婺源是一方“世外”的天地,应该是与它易守难攻的地形有关。可以想象,那些婺源的先民,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跋涉,终于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停下了脚步,必定是有他们多方的考量。
图片:婺源 - 驼川的路上
图片:婺源 - 沱川的村落
理坑在婺源沱川乡。出县城一路北上,这条线路有些地段不是很好走,翻山越岭的,盘山路上一面高山,一面溪坑,真是考验车手的绝好路境。前一天雨下得较多,溪坑里水很大,路面上也奔淌着清澈的溪流。我们数次停下车来,去呼吸这山野间清新的空气,去贴近这如画般别致的山景。待转出山窝,前方豁然一片新天地,好一个理坑,一转身躲进这群山之中了。
看了点介绍: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是朱熹的故乡。(历史上)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云云。
下面有两张照片是海凤拍摄的。(还有好些张也是,那些路途上在车里照的,不一一指出。)
图片:婺源 - 理坑路上
图片:理坑村口
图片:婺源 - 理坑,断碑、古宅
从历史上看,婺源的地形很有点战略意义。太平天国时期,十年战火,处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婺源,成了湘军与太平军的拉锯战场。1855年(咸丰五年)至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军先后有20余次攻入县境,12次占领县城。1861年受命为浙江巡抚的湘军名将左宗棠,虽说也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数度无力立足浙江,被迫困守婺源。婺源古村思溪成了左宗棠的根据地中心,思溪俞氏客馆“百福堂”即是当年左宗棠的会客议事厅。
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三战区在此建有根据地,距思溪一里地的延村,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唐式尊的总部。
古村思溪,建村于南宋庆元五年,因村里皆为俞氏人家,俞鱼谐音,故名思溪。
图片:婺源 - 思溪。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图片:思溪村口的通济桥
图片:思溪人家
图片:思溪民居百寿堂
图片:思溪村落
图片:婺源 - 延村
图片:婺源 - 路上
婺源有许多知名的古迹、景点、村落,因出游的时间有限,大部分地方没有走到,有些地方是匆匆而过,看上一眼也就算到过了。清华镇的彩虹桥是著名的廊桥,也就是走过去,走过来,一来一回算两趟,老街一穿而过算一趟,说起来总算到过了。出门旅行,体力很要紧,如果体力充沛,彩虹桥一带还是有的走走,最好是爬到山上去,爬得高望得远,这个道理还是晓得的。
还有一个道理是后来领悟的。作为中国特色,婺源有文化渊源,有青山绿水,还有好些买卖古玩的,可独独缺了寺院庙宇。这大概是儒家学说在婺源根子深,释道耶教插不了手,孔家弟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
最后,有一件事也是后来晓得的。婺源历史记载,“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虎群至境,死伤二百余人。”记录虽短短数语,却令人遐想连绵。接下来怎样了呢?历史没有说。老虎从何处迁徙而来,不知道,总不会也是从北方迁徙而来?想想后来老虎肯定是死光了。老虎它们开始也是想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停下脚步的。
图片:婺源廊桥-清华镇的彩虹桥
图片:婺源 - 汪口的路上
最后,(又是最后)最后是回家,摸黑跑山路,慌兮兮地。
图片给倒回来。去婺源的路上。
杭徽高速
杭徽高速昱岭关
杭徽高速服务区
(海歌 2007-04-29)
去年五一假期跟海凤他们去婺源,5号上午出发,6号半夜到家,来回两天。
说起来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油菜花很出名。我们去的时候油菜花是没得看了,看到的是结籽的油菜,沉甸甸的,满眼都是绿色。水稻刚刚插下,又是满眼的嫩绿。我倒认为这春日的婺源山野还是这种色彩好。
省却令人眩晕的黄花,又避开了长假出行的大队人马,我们似乎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地点,进行了一次正确的出游。
路线是,走杭徽高速,至屯溪,再走小公路。
那天过了屯溪,途中遇雨,雨中去婺源,别是一番情趣与意境。进入婺源,一路盘山,急转弯颇多,但景色亦佳。翻越分水岭后,山涧溪流掉转了流向,路途也渐趋平坦。前方,青山绿水之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正是一方“世外”的天地。
图片:杭徽高速服务区
![]() |
图片:杭徽交界地上的清凉峰
![]() |
图片:雨中去婺源-路上
![]() |
![]() |
图片:到达婺源县城
![]() |
如果我们到达婺源见到的不仅是山野古村落,还见到了宋、明时代的人文,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闯入了一个“失落的世界”、见到了“失落的文明”,就象是电影里的现代人见到了恐龙在狂奔,我们是不是见到了农耕社会伦理的光影在摇曳挣扎?
那里的村落多建在北宋末年、南宋年间,那时北方的华夏文明遭到游牧民族毁灭性的破坏,北宋的士族、贵族、商人等,为逃避战火与杀戮,大批迁徙逃亡至南方,使硕果仅存的一点农耕文明得以在南方发扬光大。南宋士人的逃亡路线一直延伸到东南亚一带,当然,他们也带去了“失落的文明”。华人迁居海外,应该说是自南宋始。
我们说婺源是一方“世外”的天地,应该是与它易守难攻的地形有关。可以想象,那些婺源的先民,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跋涉,终于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停下了脚步,必定是有他们多方的考量。
图片:婺源 - 驼川的路上
![]() |
![]() |
![]() |
![]() |
图片:婺源 - 沱川的村落
![]() |
![]() |
理坑在婺源沱川乡。出县城一路北上,这条线路有些地段不是很好走,翻山越岭的,盘山路上一面高山,一面溪坑,真是考验车手的绝好路境。前一天雨下得较多,溪坑里水很大,路面上也奔淌着清澈的溪流。我们数次停下车来,去呼吸这山野间清新的空气,去贴近这如画般别致的山景。待转出山窝,前方豁然一片新天地,好一个理坑,一转身躲进这群山之中了。
看了点介绍: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是朱熹的故乡。(历史上)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云云。
下面有两张照片是海凤拍摄的。(还有好些张也是,那些路途上在车里照的,不一一指出。)
图片:婺源 - 理坑路上
![]() |
图片:理坑村口
![]() |
图片:婺源 - 理坑,断碑、古宅
![]() |
![]() |
![]() |
![]() |
从历史上看,婺源的地形很有点战略意义。太平天国时期,十年战火,处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婺源,成了湘军与太平军的拉锯战场。1855年(咸丰五年)至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军先后有20余次攻入县境,12次占领县城。1861年受命为浙江巡抚的湘军名将左宗棠,虽说也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数度无力立足浙江,被迫困守婺源。婺源古村思溪成了左宗棠的根据地中心,思溪俞氏客馆“百福堂”即是当年左宗棠的会客议事厅。
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三战区在此建有根据地,距思溪一里地的延村,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唐式尊的总部。
古村思溪,建村于南宋庆元五年,因村里皆为俞氏人家,俞鱼谐音,故名思溪。
图片:婺源 - 思溪。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
![]() |
![]() |
![]() |
![]() |
图片:思溪村口的通济桥
![]() |
图片:思溪人家
![]() |
图片:思溪民居百寿堂
![]() |
图片:思溪村落
![]() |
图片:婺源 - 延村
![]() |
图片:婺源 - 路上
![]() |
![]() |
![]() |
婺源有许多知名的古迹、景点、村落,因出游的时间有限,大部分地方没有走到,有些地方是匆匆而过,看上一眼也就算到过了。清华镇的彩虹桥是著名的廊桥,也就是走过去,走过来,一来一回算两趟,老街一穿而过算一趟,说起来总算到过了。出门旅行,体力很要紧,如果体力充沛,彩虹桥一带还是有的走走,最好是爬到山上去,爬得高望得远,这个道理还是晓得的。
还有一个道理是后来领悟的。作为中国特色,婺源有文化渊源,有青山绿水,还有好些买卖古玩的,可独独缺了寺院庙宇。这大概是儒家学说在婺源根子深,释道耶教插不了手,孔家弟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
最后,有一件事也是后来晓得的。婺源历史记载,“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虎群至境,死伤二百余人。”记录虽短短数语,却令人遐想连绵。接下来怎样了呢?历史没有说。老虎从何处迁徙而来,不知道,总不会也是从北方迁徙而来?想想后来老虎肯定是死光了。老虎它们开始也是想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停下脚步的。
图片:婺源廊桥-清华镇的彩虹桥
![]() |
![]() |
图片:婺源 - 汪口的路上
![]() |
![]() |
![]() |
最后,(又是最后)最后是回家,摸黑跑山路,慌兮兮地。
图片给倒回来。去婺源的路上。
杭徽高速
![]() |
杭徽高速昱岭关
![]() |
杭徽高速服务区
![]() |
(海歌 2007-04-29)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