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萨特返视康德——评电影《非理之人》
编者按:本文来自豆友陸釣雪给电影《非理之人》(Irrational Man)写的一篇评论;授权慧田君刊载,本文稍有校对和修改,不代表慧田哲学观点,仅用做学习交流分享。
哲学若是“进步的”,那么其中也便有历史哲学。
按理来说,从康德到存在主义才是伍迪·艾伦《非理之人》(Irrational Man,又译“无理性的人”)的情节叙述逻辑与历史时间逻辑。
但“历史哲学”是黑格尔的词,一位与康德针锋相对之人。然而如此这般的哲学历史逻辑未免流俗,这点我们后面再讲。
那么,颇具后现代风味的《非理之人》(2015)开篇扯到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参人民出版社2009年邓晓芒译本)
这涉及康德对“物自体”或曰“自在之物”的二律背反思想,而“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这三者说其不存在,那确实无法以科学证明,说其存在,那以逻各斯话语的自我论证为循环,黑格尔做得比谁都完美。
如此一来,果真“很多的哲学只是言语的自淫”(much of philosophy is only verbal masturbation)而已了?康黑之争下,要么便是黑格尔绝对精神话语逻辑的同义反复?要么不过是康德二律背反的不置可否?
非也,哲学并非只是流俗哲学史观的到此为止,并非只是从康德到存在主义的萨特所谓“绝对自由”的自我选择。
如果从存在主义到康德,我们可以看到更多。《非理之人》貌似是从存在主义看康德(影片开头确实是以康德《纯批》之语为“言语”的肇始,然而别忘了先行的还有其它的“语言”——公路上汽车飞逝与交锋的声音、继而拍手与叫好的开戏声带出了戴着墨镜与手表的亚伯(Abe)开着轿车驶过身旁远景模糊中的一名奋力骑着自行车的边缘人,别忘了还有自此开始便贯穿全剧的轻快爵士乐),实际连从康德到存在主义也说不上。
在从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两方面地嘲弄了康德的哲学观(理性的模棱两可、诚信的不实用性)之后(康德三批的第三维度审美与目的判断力似乎在此阙如),存在主义开始成为亚伯口中哲学的主旋律。
批判哲学的批判在此还未得到思考,便似乎已告死刑,既然从纯粹理性角度说不清楚,那我们讨论的到底是道德?还是选择?抑或人生的随机性?美学?谋杀?
女主吉尔(Jill)在此作为“第二性”出现于被树木所遮蔽的校园草坪上,思考着亚伯的疯狂、压力、愤怒,或者只是无意义的日常生活之无聊——完美的一条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存在之线。
吉尔的结论是,亚伯“可以总是用文字来概括问题”(could always cloud the issue with words)。
那么,亚伯抛弃了他以为康德形同死板的古典哲学观,信奉的乃是现代的存在主义?看上去很像,实则不然。
康德已成陌路,那么与过于绝对自淫的黑格尔相爱相杀的存在主义两大鼻祖之一的丹麦神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呢。“焦虑是自由的晕眩”(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你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或者做任何事。这当然也是后来法式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的核心命题。只不过亚伯没有提这一命题硬币的另一面——你要为你的选择承担责任。
“绝望被克尔凯郭尔称之为致死的疾病”(Despair is what Kierkegaard called the sickness unto death)。当场合与对象由课堂与学生们切换到咖啡馆与吉尔私下单独交谈之际,克尔凯郭尔第二次出现。
吉尔认为亚伯遭受着绝望的困扰,而亚伯一语带过地说克尔凯郭尔是一名基督徒,这根本无法使自己得到慰藉。理论与现实再次产生冲突。
施特劳斯在《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中其实谈过这一问题,理性并不能反驳启示,哲学无法证明或者证伪神学的合法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选择哲学这条爱智慧的道路来进行在世的生活。
听起来很熟悉吧?这与康德的理性主义为启示所留下的空间,简直如出一辙。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亚伯反有神论的立场。
让我们倒回来一点,有趣的是在第一次讲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式选择命题之后,又是在被树木所遮蔽的镜头里,另一名作为有夫之妇的教员丽塔(Rita)恭维着亚伯并且暗示他自己的丈夫保罗(Paul)开座谈会不在家,亚伯可以选择进来坐一坐(做一做)。
亚伯在我们记忆犹新地说到选择问题后,选择给了丽塔一个不置可否的回答——另择他日吧(Some other time),丽塔再次询问他是否确定,他犹豫了一下,他在犹豫什么,还是在等待什么?
更有趣的是,接下来镜头又回到了课堂上,我们下堂课要讲比较复杂的现象学与胡塞尔了,然后下课,亚伯主动找上了吉尔,开始了他们之间一对一的交流。
亚伯真是位智术大师,修辞与言语、举手投足之间,一切泰然自若,因为他自认为他是名当代存在主义思想家。亚伯与吉尔互相恭维对方的文章与思想所用的词多是原创、新鲜、新颖之类。
然而现实是无限的,古往今来的思想是有限的,新创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更适合于诗学,而非哲学这样求取绝对或至少是追求确定性的“爱智慧”呢?自然,亚伯倡导的始终是随意性、任意性、偶然性。
当然,当一个讲存在主义的哲学教授碰到一位有思想的女学生的时候,他谈什么。当然是谈波伏娃的《第二性》。这又是一条权力——话语的毛细血管怪链。
男性教授用女性话语讲女性主义,讲得头头是道,女性是同意呢还是该给出什么其它姿态呢?
当亚伯问道吉尔时,吉尔说“我完全同意”(I agree with that completely)。紧接着,吉尔就着坊间对亚伯和很多女人有关系的传闻追问亚伯,亚伯几乎坦言了自己与众多女性搞一夜情的事实——曾经作为他的存在止痛药——性高潮。
吉尔天真地问他“为何不决定把自己托付给一个人”(decide to commit yourself to one person)。亚伯眼神游离找理由说自己根本无法去欣赏一个女人。
下一个场景,已然身心阳痿的亚伯把过去时变成了进行时,他又与丽塔开始了新的性爱之旅。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丽塔带着单一麦芽威士忌在雨夜来拜访亚伯。也就在性爱燃起之前,亚伯谈到了自己在写一本书,一本对这个世界来说无足轻重的关于海德格尔与法西斯的书。(存在主义大宗师海德格尔千呼万唤始出来,却和纳粹脱不了干系)
之间坊间一直都流传着亚伯的各种传说,夸大之,扭曲之。有说亚伯的风流韵事,有说亚伯的最好的朋友在伊朗被砍头而不是被炸死(值得玩味的最起码有两点,一点是他就此所受到的拉康意义上的创伤性体验,另一点即便声称不想谈亚伯的吉尔的男朋友罗伊(Roy)也从别处有所听闻之)。
流言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关于亚伯的妻子的,不可胜数。关于这些流言碎语,亚伯十分“存在与时间”式地认为人们戏剧性地画蛇添足,因为他们人生实在是太空虚了,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他们是“非本真”地在世。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本真的生活与非本真的生活并置,后期更是一视同仁地认为二者且由机缘所出并无等级好坏。但海德格尔对存在遗忘的论述和此在在时间性中的开出还是绽露出了他对本真生活更深的看重。
亚伯当然也会或至少曾经追求过本真的生活。他做过不少事,去过不少地方,做零工、开出租、参加游行、救济饥贫……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妻离友死脑膜炎,亚伯的收尾陷入的是虚无与绝望的深渊。
吸毒、性放纵、酗酒、俄罗斯轮盘,这便是亚伯高谈的存在主义与几率。
亚伯以合情合理的姿态在醉酒后用左轮手枪对着自己的头,上了一堂超过课本的实践存在主义课。
然而到底是加缪还是萨特,他们干的存在主义实践是玩俄罗斯轮盘,而不是讲西绪福斯对永恒轮回的生命肯定与进而人道主义的亲历亲为?
既然讲到永恒轮回,我们可以带出存在主义两大鼻祖的另一位了——大呼“上帝死了”的尼采。天才的尼采早在《悲剧的诞生》就不满于欧洲庸众柏拉图主义对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点出了古希腊狄奥尼索斯神的酒神精神以为药剂。自柏拉图到德里达都有关于药之论述,颇可互相发明。
酒神精神重新肯定了身体、人生乃至权力意志,但是酒神精神是酗酒吗?恰恰相反,尼采认为最缺乏酒神精神的人才会借助酒精才麻醉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酒神精神是要持存的,而不是要一味感官刺激与麻木神经的。
酒神精神在人生悲剧与音乐中的释放,靠的是另一种精神——日神精神。“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定是它”(Especially Dostoyevsky.Dostoyevsky got it.)。
与尼采精神互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亚伯做各类事情时最爱阅读的文学经典。
然而陀神也是收着放的,陀神的混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便是托翁维度——托尔斯泰式的救赎与自觉。想想《罪与罚》,还有那没有写就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下卷。
当凝视深渊许久的时候,深渊回以凝视。这时自由的眩晕出现了,你是选择命运之爱(amor fati)以实现自由,还是不以绝对自由为视域的逼近,却堕入后现代第二洞穴的越走越远?
丽塔以酒精引诱了亚伯,亚伯又与吉尔发生了貌似海德格尔与阿伦特般的师生恋情,以侦探小说中常谈到的氰化物为媒介,亚伯终究以行动写出他那本堵塞的书——《海德格尔与纳粹》。
谈论“平庸之恶”的阿伦特说海德格尔是“哲学之王”,但汉娜后期愈发对乃师沉默不语。
而海氏的另一位高徒施特劳斯也盛赞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唯一的思想者,即便是韦伯在海德格尔的智性下也显得如同低能,令人深感抱歉。但是施特劳斯还说了,海德格尔对纳粹的投诚与这名巨人自我思想诚实的倒台,亦是现代性崩盘最鲜红的标本!
用冯友兰的境界四分说来讲,亚伯历史主义地(施评海《林中路》用语)跳过了第三重道德境界而直接飞升的是否是第四重哲人的天地境界呢?确定不是第一重不自觉的自然境界与第二重自私的功利境界?
美剧《汉尼拔》中吃人狂魔汉尼拔为自己找的理由是“道德美学化”(Ethics become Aesthetics)真的要成为后现代相对主义气氛下不二的绝对审美选择与标准?
吉尔在发觉了亚伯谋杀法官的真相之后,对此表示了怀疑,一切价值就此重估。吉尔是有道德境界的人,康德式的诚实折磨着她,但即便是在彼时,她也还是选择相信(而不是合情合理地彻底信服)亚伯的修辞说法,只是不能再忍受看到自我分裂的亚伯在她面前。
但是潘神作祟,《悲惨世界》的冉阿让找到了替死鬼。要是亚伯不自首,另一个无辜的灵魂就要代替他去承受罪与罚了。
吉尔就此做出了伦理选择,要么亚伯自行自首,要么吉尔就去告发他。侦探小说的通俗虚构面对现实存在时刻的质问,亚伯终于显露出了自己取功利而舍道德的自然狼性。
曾经开电梯的实用价值体现了出来,亚伯欲以此谋害吉尔,然后同丽塔远走西班牙逍遥法外。然而同样体现出命运偶然性(偶然里有必然)的是,丽塔那个相对实用的奖品手电筒让亚伯阴谋落败,身体跟着心灵,坠入了黑暗。
爵士乐在此少有地噤声了,这是亚伯的伪存在主义面对存在的时刻,这是严肃的人生绝对时刻。万般修辞,不抵此刻无声。
惊恐之余的吉尔捡起了那只当下的礼物(present of prsent),机缘巧合,手电筒开着光。这好比启蒙之光,“非理性的人”的题目在非理性境域下照射出了一缕理性的审判。
康德的道德律令是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你要对别人做任何事情,你也要能接受别人对你做同样的事情。
儒家所谓“仁”的忠恕之道即体现在这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以自己觉解的道德伦理处于社会之中,那么理性相对绝对的基础就无法形成人人的主体间性与公共空间。从存在主义到康德,批判与反思的价值正在于此。
而亚伯以伪存在主义的不可反身而诚的立场来否认康德乃至一切价值,恰恰是最不存在主义的空虚,而不是存在于虚无之中的在世。
吉尔拿着放光的手电筒,站在黑暗的电梯旁喘气,拍手与叫好的尾戏声对应着剧始而宣告着剧终,爵士乐也回来了。
最后一个场景,吉尔在海天一色的沙滩边,上了一堂关于爱情、人生与死亡的哲学课,一堂亚伯说的在课本上学不到的课。
自始至终,亚伯上的都是欧陆尤其是德国哲学的课程,而非英美分析传统的哲学。但亚伯所鄙夷嘲笑的康德,不正是那名综合了欧陆理性与英美经验的大成思想家吗?而之后的思辨传统,尤其是与康德可以等量齐观的黑格尔,亚伯只字未提。
因为亚伯认为“很多的哲学只是言语的自淫”,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精神现象学大概不是他能看上的生活。然则亚伯并不真的理解存在主义与康德,也谈不上理解黑格尔。
理论与实际都是重要的,人生的虚无只有在语言与行为中能开出境遇性的意义。哲学不只是言语的自淫,不只是口头的慰藉。德波顿与波爱修斯所云“哲学的慰藉”毕竟还是狭隘的。
最大的哲人难道不是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吗?这样的哲学又成为了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哲学史,一种倒行逆施可以回溯到价值与人生现实的哲学事实。
我们的讨论也好,伍迪·艾伦以电影艺术所做的摹仿与后现代式现代反讽也罢,都可以促益我们去理解人生的境界与自由的理性。
而亚伯在哲学与现实、身与心、热爱与虚无之间的双重毁灭,恰恰证明了他没有觉解真正的哲学,也没活好自己此在的人生。
不理解哲学也可以活好非本真的人生,然而对哲学一只半解地修辞性歪曲却很危险,一旦进入哲学,本真的开启必然要从自慰走到智慧,不断地走。
亚伯只是个半吊子,这般后现代曲解消泯了天地境界,继而遮蔽了道德境界,讲解到最后只会剩下自私自利的功利境界和形同禽兽的自然境界。
这部对哲学和人生关系进行反讽的电影艺术,从存在主义到康德这个视角来看,大概是值得思考探讨,也值得审慎笃行的吧。
Via:慧田君编|有异议请私信其微信「cc2cc-net」
哲学若是“进步的”,那么其中也便有历史哲学。
按理来说,从康德到存在主义才是伍迪·艾伦《非理之人》(Irrational Man,又译“无理性的人”)的情节叙述逻辑与历史时间逻辑。
但“历史哲学”是黑格尔的词,一位与康德针锋相对之人。然而如此这般的哲学历史逻辑未免流俗,这点我们后面再讲。
那么,颇具后现代风味的《非理之人》(2015)开篇扯到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参人民出版社2009年邓晓芒译本)
这涉及康德对“物自体”或曰“自在之物”的二律背反思想,而“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这三者说其不存在,那确实无法以科学证明,说其存在,那以逻各斯话语的自我论证为循环,黑格尔做得比谁都完美。
如此一来,果真“很多的哲学只是言语的自淫”(much of philosophy is only verbal masturbation)而已了?康黑之争下,要么便是黑格尔绝对精神话语逻辑的同义反复?要么不过是康德二律背反的不置可否?
非也,哲学并非只是流俗哲学史观的到此为止,并非只是从康德到存在主义的萨特所谓“绝对自由”的自我选择。
如果从存在主义到康德,我们可以看到更多。《非理之人》貌似是从存在主义看康德(影片开头确实是以康德《纯批》之语为“言语”的肇始,然而别忘了先行的还有其它的“语言”——公路上汽车飞逝与交锋的声音、继而拍手与叫好的开戏声带出了戴着墨镜与手表的亚伯(Abe)开着轿车驶过身旁远景模糊中的一名奋力骑着自行车的边缘人,别忘了还有自此开始便贯穿全剧的轻快爵士乐),实际连从康德到存在主义也说不上。
在从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两方面地嘲弄了康德的哲学观(理性的模棱两可、诚信的不实用性)之后(康德三批的第三维度审美与目的判断力似乎在此阙如),存在主义开始成为亚伯口中哲学的主旋律。
批判哲学的批判在此还未得到思考,便似乎已告死刑,既然从纯粹理性角度说不清楚,那我们讨论的到底是道德?还是选择?抑或人生的随机性?美学?谋杀?
女主吉尔(Jill)在此作为“第二性”出现于被树木所遮蔽的校园草坪上,思考着亚伯的疯狂、压力、愤怒,或者只是无意义的日常生活之无聊——完美的一条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存在之线。
吉尔的结论是,亚伯“可以总是用文字来概括问题”(could always cloud the issue with words)。
那么,亚伯抛弃了他以为康德形同死板的古典哲学观,信奉的乃是现代的存在主义?看上去很像,实则不然。
康德已成陌路,那么与过于绝对自淫的黑格尔相爱相杀的存在主义两大鼻祖之一的丹麦神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呢。“焦虑是自由的晕眩”(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你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或者做任何事。这当然也是后来法式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的核心命题。只不过亚伯没有提这一命题硬币的另一面——你要为你的选择承担责任。
“绝望被克尔凯郭尔称之为致死的疾病”(Despair is what Kierkegaard called the sickness unto death)。当场合与对象由课堂与学生们切换到咖啡馆与吉尔私下单独交谈之际,克尔凯郭尔第二次出现。
吉尔认为亚伯遭受着绝望的困扰,而亚伯一语带过地说克尔凯郭尔是一名基督徒,这根本无法使自己得到慰藉。理论与现实再次产生冲突。
施特劳斯在《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中其实谈过这一问题,理性并不能反驳启示,哲学无法证明或者证伪神学的合法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选择哲学这条爱智慧的道路来进行在世的生活。
听起来很熟悉吧?这与康德的理性主义为启示所留下的空间,简直如出一辙。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亚伯反有神论的立场。
让我们倒回来一点,有趣的是在第一次讲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式选择命题之后,又是在被树木所遮蔽的镜头里,另一名作为有夫之妇的教员丽塔(Rita)恭维着亚伯并且暗示他自己的丈夫保罗(Paul)开座谈会不在家,亚伯可以选择进来坐一坐(做一做)。
亚伯在我们记忆犹新地说到选择问题后,选择给了丽塔一个不置可否的回答——另择他日吧(Some other time),丽塔再次询问他是否确定,他犹豫了一下,他在犹豫什么,还是在等待什么?
更有趣的是,接下来镜头又回到了课堂上,我们下堂课要讲比较复杂的现象学与胡塞尔了,然后下课,亚伯主动找上了吉尔,开始了他们之间一对一的交流。
亚伯真是位智术大师,修辞与言语、举手投足之间,一切泰然自若,因为他自认为他是名当代存在主义思想家。亚伯与吉尔互相恭维对方的文章与思想所用的词多是原创、新鲜、新颖之类。
然而现实是无限的,古往今来的思想是有限的,新创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更适合于诗学,而非哲学这样求取绝对或至少是追求确定性的“爱智慧”呢?自然,亚伯倡导的始终是随意性、任意性、偶然性。
当然,当一个讲存在主义的哲学教授碰到一位有思想的女学生的时候,他谈什么。当然是谈波伏娃的《第二性》。这又是一条权力——话语的毛细血管怪链。
男性教授用女性话语讲女性主义,讲得头头是道,女性是同意呢还是该给出什么其它姿态呢?
当亚伯问道吉尔时,吉尔说“我完全同意”(I agree with that completely)。紧接着,吉尔就着坊间对亚伯和很多女人有关系的传闻追问亚伯,亚伯几乎坦言了自己与众多女性搞一夜情的事实——曾经作为他的存在止痛药——性高潮。
吉尔天真地问他“为何不决定把自己托付给一个人”(decide to commit yourself to one person)。亚伯眼神游离找理由说自己根本无法去欣赏一个女人。
下一个场景,已然身心阳痿的亚伯把过去时变成了进行时,他又与丽塔开始了新的性爱之旅。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丽塔带着单一麦芽威士忌在雨夜来拜访亚伯。也就在性爱燃起之前,亚伯谈到了自己在写一本书,一本对这个世界来说无足轻重的关于海德格尔与法西斯的书。(存在主义大宗师海德格尔千呼万唤始出来,却和纳粹脱不了干系)
之间坊间一直都流传着亚伯的各种传说,夸大之,扭曲之。有说亚伯的风流韵事,有说亚伯的最好的朋友在伊朗被砍头而不是被炸死(值得玩味的最起码有两点,一点是他就此所受到的拉康意义上的创伤性体验,另一点即便声称不想谈亚伯的吉尔的男朋友罗伊(Roy)也从别处有所听闻之)。
流言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关于亚伯的妻子的,不可胜数。关于这些流言碎语,亚伯十分“存在与时间”式地认为人们戏剧性地画蛇添足,因为他们人生实在是太空虚了,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他们是“非本真”地在世。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本真的生活与非本真的生活并置,后期更是一视同仁地认为二者且由机缘所出并无等级好坏。但海德格尔对存在遗忘的论述和此在在时间性中的开出还是绽露出了他对本真生活更深的看重。
亚伯当然也会或至少曾经追求过本真的生活。他做过不少事,去过不少地方,做零工、开出租、参加游行、救济饥贫……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妻离友死脑膜炎,亚伯的收尾陷入的是虚无与绝望的深渊。
吸毒、性放纵、酗酒、俄罗斯轮盘,这便是亚伯高谈的存在主义与几率。
亚伯以合情合理的姿态在醉酒后用左轮手枪对着自己的头,上了一堂超过课本的实践存在主义课。
然而到底是加缪还是萨特,他们干的存在主义实践是玩俄罗斯轮盘,而不是讲西绪福斯对永恒轮回的生命肯定与进而人道主义的亲历亲为?
既然讲到永恒轮回,我们可以带出存在主义两大鼻祖的另一位了——大呼“上帝死了”的尼采。天才的尼采早在《悲剧的诞生》就不满于欧洲庸众柏拉图主义对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点出了古希腊狄奥尼索斯神的酒神精神以为药剂。自柏拉图到德里达都有关于药之论述,颇可互相发明。
酒神精神重新肯定了身体、人生乃至权力意志,但是酒神精神是酗酒吗?恰恰相反,尼采认为最缺乏酒神精神的人才会借助酒精才麻醉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酒神精神是要持存的,而不是要一味感官刺激与麻木神经的。
酒神精神在人生悲剧与音乐中的释放,靠的是另一种精神——日神精神。“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定是它”(Especially Dostoyevsky.Dostoyevsky got it.)。
与尼采精神互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亚伯做各类事情时最爱阅读的文学经典。
然而陀神也是收着放的,陀神的混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便是托翁维度——托尔斯泰式的救赎与自觉。想想《罪与罚》,还有那没有写就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下卷。
当凝视深渊许久的时候,深渊回以凝视。这时自由的眩晕出现了,你是选择命运之爱(amor fati)以实现自由,还是不以绝对自由为视域的逼近,却堕入后现代第二洞穴的越走越远?
丽塔以酒精引诱了亚伯,亚伯又与吉尔发生了貌似海德格尔与阿伦特般的师生恋情,以侦探小说中常谈到的氰化物为媒介,亚伯终究以行动写出他那本堵塞的书——《海德格尔与纳粹》。
谈论“平庸之恶”的阿伦特说海德格尔是“哲学之王”,但汉娜后期愈发对乃师沉默不语。
而海氏的另一位高徒施特劳斯也盛赞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唯一的思想者,即便是韦伯在海德格尔的智性下也显得如同低能,令人深感抱歉。但是施特劳斯还说了,海德格尔对纳粹的投诚与这名巨人自我思想诚实的倒台,亦是现代性崩盘最鲜红的标本!
用冯友兰的境界四分说来讲,亚伯历史主义地(施评海《林中路》用语)跳过了第三重道德境界而直接飞升的是否是第四重哲人的天地境界呢?确定不是第一重不自觉的自然境界与第二重自私的功利境界?
美剧《汉尼拔》中吃人狂魔汉尼拔为自己找的理由是“道德美学化”(Ethics become Aesthetics)真的要成为后现代相对主义气氛下不二的绝对审美选择与标准?
吉尔在发觉了亚伯谋杀法官的真相之后,对此表示了怀疑,一切价值就此重估。吉尔是有道德境界的人,康德式的诚实折磨着她,但即便是在彼时,她也还是选择相信(而不是合情合理地彻底信服)亚伯的修辞说法,只是不能再忍受看到自我分裂的亚伯在她面前。
但是潘神作祟,《悲惨世界》的冉阿让找到了替死鬼。要是亚伯不自首,另一个无辜的灵魂就要代替他去承受罪与罚了。
吉尔就此做出了伦理选择,要么亚伯自行自首,要么吉尔就去告发他。侦探小说的通俗虚构面对现实存在时刻的质问,亚伯终于显露出了自己取功利而舍道德的自然狼性。
曾经开电梯的实用价值体现了出来,亚伯欲以此谋害吉尔,然后同丽塔远走西班牙逍遥法外。然而同样体现出命运偶然性(偶然里有必然)的是,丽塔那个相对实用的奖品手电筒让亚伯阴谋落败,身体跟着心灵,坠入了黑暗。
爵士乐在此少有地噤声了,这是亚伯的伪存在主义面对存在的时刻,这是严肃的人生绝对时刻。万般修辞,不抵此刻无声。
惊恐之余的吉尔捡起了那只当下的礼物(present of prsent),机缘巧合,手电筒开着光。这好比启蒙之光,“非理性的人”的题目在非理性境域下照射出了一缕理性的审判。
康德的道德律令是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你要对别人做任何事情,你也要能接受别人对你做同样的事情。
儒家所谓“仁”的忠恕之道即体现在这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以自己觉解的道德伦理处于社会之中,那么理性相对绝对的基础就无法形成人人的主体间性与公共空间。从存在主义到康德,批判与反思的价值正在于此。
而亚伯以伪存在主义的不可反身而诚的立场来否认康德乃至一切价值,恰恰是最不存在主义的空虚,而不是存在于虚无之中的在世。
吉尔拿着放光的手电筒,站在黑暗的电梯旁喘气,拍手与叫好的尾戏声对应着剧始而宣告着剧终,爵士乐也回来了。
最后一个场景,吉尔在海天一色的沙滩边,上了一堂关于爱情、人生与死亡的哲学课,一堂亚伯说的在课本上学不到的课。
自始至终,亚伯上的都是欧陆尤其是德国哲学的课程,而非英美分析传统的哲学。但亚伯所鄙夷嘲笑的康德,不正是那名综合了欧陆理性与英美经验的大成思想家吗?而之后的思辨传统,尤其是与康德可以等量齐观的黑格尔,亚伯只字未提。
因为亚伯认为“很多的哲学只是言语的自淫”,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精神现象学大概不是他能看上的生活。然则亚伯并不真的理解存在主义与康德,也谈不上理解黑格尔。
理论与实际都是重要的,人生的虚无只有在语言与行为中能开出境遇性的意义。哲学不只是言语的自淫,不只是口头的慰藉。德波顿与波爱修斯所云“哲学的慰藉”毕竟还是狭隘的。
最大的哲人难道不是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吗?这样的哲学又成为了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哲学史,一种倒行逆施可以回溯到价值与人生现实的哲学事实。
我们的讨论也好,伍迪·艾伦以电影艺术所做的摹仿与后现代式现代反讽也罢,都可以促益我们去理解人生的境界与自由的理性。
而亚伯在哲学与现实、身与心、热爱与虚无之间的双重毁灭,恰恰证明了他没有觉解真正的哲学,也没活好自己此在的人生。
不理解哲学也可以活好非本真的人生,然而对哲学一只半解地修辞性歪曲却很危险,一旦进入哲学,本真的开启必然要从自慰走到智慧,不断地走。
亚伯只是个半吊子,这般后现代曲解消泯了天地境界,继而遮蔽了道德境界,讲解到最后只会剩下自私自利的功利境界和形同禽兽的自然境界。
这部对哲学和人生关系进行反讽的电影艺术,从存在主义到康德这个视角来看,大概是值得思考探讨,也值得审慎笃行的吧。
Via:慧田君编|有异议请私信其微信「cc2cc-net」
-
豆友13968990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31 05:01:33